登陆注册
1421800000003

第3章 风声在耳(1)

1.文心与人心

夏沔尊是教育家,又是个文章大家。系统地阅读和玩味夏公的文采,《平屋杂文》是最好的文本。

我阅读的版本是开明书店版,其装帧的质朴,正与文章的情调相谐,美得平静而质深,堪可玩味。然册中的文字多为叙事文,称之为杂文,便有些不确;这是夏公自谦使然。夏公的憨朴,在文中处处可感,与丰子恺一样,具有一颗“佛心”。与丰子恺不同的是,他显得更平易--他有一肚子的“热情道理”,怕他的读者读不懂,理解不到,便给你讲一段故事,举一个人物,推出一组情节,设置一种氛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近这些道理,以至最终地接受这些道理。

他对他的读者真是太体贴了。

他的《怯弱者》、《猫》和《长闪》等篇,是最能体现他的这一点的。

这或许缘于他对“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所谓知识阶级者,实仅指下层的近于无产阶级或正是无产阶级的人们。”《知识阶级的运命》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是“下层人”,“无产阶级”,便自觉地接近底层,对百姓的生活给予同情心,甚至投入一种“感同身受”的感情。所以,他的心是民间的,作文时他取的是民间视角;而叙事文体已正是民间的文体,他文章的多叙事的成色,便不难理解了。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的文人,还有那些所谓的精神界的“志士”。这些“志士”或许有高贵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怀,但却选择了“形而上”的文本方式,抽象的演绎和论辩占了大部,除了少数“同心同气者”之外,能够给予理解的人实在太少,更况乡土上的生民。因其“受众”太少,其“振聋发聩”之力便贫弱;呼号几声之后便被市声淹没,是必然的命运。

要想完成对民众的“启蒙”,启蒙者高高在上的姿态显然会引起民众的反感;是不是像夏公那样,找一种“形而下”的文体为好?其实,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文体问题,而是一个世界观、文学观的问题。是只关心自己的内心,还是更多地关心“世道人心”,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夏公写《良乡栗子》,不是立足于描绘一种民俗图景,而是取“良乡栗子,难过日子”的视角,关注秋凉之后穷的生活,诉说一种体恤,一种慰安。

这就是当代文人常说的所谓的“生命关怀”、“文化关怀。”他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做得已足够了。

与夏公可伯仲者,还有一个汪曾祺。

汪老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人生境界的深厚,使他不愿展示伤疤,以逞英雄豪气;不愿发现我激情,以藏否纷繁大干。所以他没有太重的肝火,更没有太浓的烟火气,因此他小会教训人,而是取与读者平等的角度,娓娓地跟你谈些什么。他之所为,“人间送小温”而已。而他的这个“送小温”,与“生命关怀”、“文化关怀”也正是同一层意思。

所以,他的小说中,没有善到不可接近的人,也没有恶到不亲近的人。他不写至善,认为至善是一种幻境;他不写至恶,以为至恶与人性相隔。他写的是善与恶的“人间性”。而人们易于接受的生活,正是这种“人间性”的生活;人们愿意承受的情怀,也正是这种“人间性”的情怀。所以,汪曾祺的小说,读来亲切,与人不隔,人性的温暖,增强了作品的渗透性--渗透到人们的心里去了。

比如他的《钓鱼的医生》那个叫王淡人的医生,痴迷垂钓,爱做傻事,傻到把人人嫌弃的抽大烟的病人接到家里,不仅管治病,还管吃喝,却不取分文。感于他傻得仗义,汪老在小说的结尾,写了这么一句:你好,王淡人先生!

作者已把笔下的人物当成自己的朋友爱了。

他是与读者一道,与笔下的人物一道,共同感受“世道人心”啊!

文道即人道,文心即人心。汪老与夏公,无声地说出了这么一个道理。

2.敬畏天成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定本附记》中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小说必定和它的各个章节同时诞生,一部剧作必定和它的各个场景同时产生。千万不要以为,你们称之为剧本或小说的那个整体,那个神秘的小宇宙,其组成部分的数目是可以任意增减的。这一类作品应该一气呵成,一成不变,写好后再嫁接个什么,是很难成活的。

雨果是极为反对对作品进行修改的。他认为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是上帝或神,假作家之手传递的天下的福音,是天赐,作家本人是不能任意改动的。用人世的说法,作品一经问世,就像孩子呱呱坠地,生米煮成熟饭,是男是女,是靓是丑,父母是无法改变的,他(她)属于空气和阳光,死活只好随他(她)自己。你的书失败了么?那就自认倒霉吧。你妄想给书加些什么,也是徒劳的,正如你的孩子缺了,一条腿,安了假肢也改变不了行动不便的事实。那么,你在酝酿的时候,就应该下足够的功夫。

他在《巴黎圣母院》第三卷里,对巴黎大教堂的建筑艺术做了终卷的描述,用笔之繁,琐屑入微。应该说,这一卷是与主题和情节相游离的,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阅读障碍。多数读者是跳过这一卷而阅读的,但也并不影响对整部作品的把握和理解。所以,按一般说法,这应该是一处赘笔,或干脆就是败笔。面对读者善意的批评和评论家强烈的抨击,雨果无动于衷,以“神赐的不可改变”,来坚守自己的写作立场。

然而,在时空深处,雨果胜利了:这一卷,成了研究西方宗教建筑和宗教习俗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文本,他的文献价值甚至超出了整部作品的文学贡献。它“天赐”的面目终于大放异彩。

历史真是无情!

在阿尔作画的·凡高,在内心的一种莫名的力量的驱使下,疯狂地泼洒油彩,画了大大小小的不计其数的画。

他从不进行修改,画过就扔在一边,以至画廊里的一些所谓的专家,认为凡高的画连素描都不如。他生前很少能把画卖出去,穷困潦倒,死于癫狂。然而,在艺术发达的今天,被凡·高丢弃的,只要沾有他油彩的一张小纸片,都是艺术珍品。所以,艺术真是“天赐”,是幽灵,是不可理喻的。

在幽灵面前,人的肉眼,是看不真切的。所以,在自己把握不准的艺术品面前,还是三缄其口为好。所以,大师们只埋头创作,很少口谈艺术;创作谈在媒体上满天飞的作家,一般都是天分不济的人。

正如左拉所说:“……我们接受大自然的一切,不得有任何否定;泥土之所赐,比巴黎的所有沙龙中的东西更富有诗意。”他所说的“泥土”,指的是造物主,即雨果所说的“上帝”或“神”。

印象派大师马奈说“只有一个真实,那就是把你看见的事物立刻画下来。”马奈贪图的是临场写生的快感,直觉的快感,当下决断的快感--这也是印象派的集体性格。所以,传统画派的权威要他把画修改得更精致,更规范一些的时候,他愤然拒绝--“成功就成功,不然就从头画起。别的,都是胡扯!”

雷诺阿也主张艺术的第一要义,是迅速地捕捉住灭赐的灵感,他有一句形象的话:“等我买得起牛排的时候,我的牙已经掉光了。”一个艺术家,待有了娴熟的技法,成熟的构思之后,艺术的幽灵已稍现即逝了。他深得其昧。

中国的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总缺少一些灵动、浑然的成色,原因可能就在这里。他们或者顾虑太多,或者过于追求完美,总是在那里反复沉吟,反复修改,即便是已发表经年的作品。我对巴盒、柯灵等老前辈作品再版时还要殚精竭虑地润色,感到很是不解--他们不仅弱化了作品的原创价值和历史价值,还浪费了自己的写作才华。人工反夺天工,拥抱的不是神灵,而是呆木。

我们的祖先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中国人最懂文章之道,却背道而驰;所表露出的,正是人格和文格的双重缺陷。

3.风声在耳

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着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奉质上足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古人把人叫“两脚兽”,是确当的。既然是兽,对物质的索求,便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生之维系的基础。并且,世人多认为,物质索求得愈多,支配起来就愈有余裕,生命的自由就愈多。

然而,即使对物的追逐是人性的,但被物支配着的人的生活,终有沦落的味道,因为人到底是人,而不是兽。

想到此,心情竟烦躁起来。

从街市踅回书房,翻几本闲书,一本纪德的《人间地粮》,一本《梁宗岱批评集》,一本《难忘徐志摩》。当我作无目的的阅读的时候,总是同时翻几本书。便发现了一个趣处:既同是面黄骨瘦之人,却均有丰腴的浪漫情怀;现实拘其不住,我行我素地活得很热烈,很幸福(至少在感觉上很幸福)。稍做思忖,我笑了:他们都是被书香涵养着的人,他们生活在精神里;因而,他们具有了超越兽性的一种“神性”,即:不为物像所动,煮字疗饥饥。感觉着他们的“神性”,烦躁的心竟在不知不觉间,平静如水。

便想到了梭罗。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远离红尘,仅靠最起码的一点物质资料为生,居然喂肥了那原本枯瘠的心地,成就了伟大的超验主义代表作《瓦尔登湖》。在书中他说:多余的金钱,只能购买多余的物质;真正的生活所需,是不需钱的。沿着梭罗的指引,我想,人之所以生活得惶恐与急迫,是把追逐多余的物质,当作人生的目的了。正如饕餮的兽们,虽食已餍足,逐尸之欲却不能餍足,悲苦于欲望本身也。

所以,涵养着书香的人,与物欲淡远了,饱尝着简约之境给内心带来的平静。这种平静,就是心灵的自由,就是幸福本身。那么,书籍对人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作着解于书的感受。

--当自己最看重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感情,由于世事的乖戾,机缘的作弄,突然就离你而去了,便感到山之欲倾,身之欲颓,几乎感到再也没有再生的出路了。

无奈之下,躲进书房,拿一册蒙田的随笔,硬着头皮读下去,慢慢竞入巷了,从字里行间悟出:自己的苦乐感受其实古已有之,止是这种不请自到的磨砺,才使人聪敏起来;人间没有新鲜之事,更没有绝决之事,你只要有耐心走向时间深处,切都会自行化解,一切都会有新的开端。于是,内心的皱褶竟慢慢舒展了,感到自己的偏执真是有儿分可笑,我之愚甚于占人。当书读得沉酣之时,感到,有书可读得进的日子,其实什么都没缺少。书真足疗心的药剂啊!

--人时时会陷入沉沉的孤独之中,亦会感到人生的短暂和飘忽,便生出难以徘遣的幻灭感。但一旦进入书的境界,发现每本书都是一个无言的友人,只要你肯于与其亲近,他都会与你娓娓地叙说,就像小草淋到甘露,你的心便倏地清亮起来--日子其实是毫不灰暗的,是你未打开心灵的窗子。静静想来,书足人类不竭的生命:人只有一次生命,每人都只有一种生命感受,但你每读一本书,就多了一种生命感受;那么,读过千本万本书,你就拥有了千条万条生命。同样,一个人只能活一生;但只要你从古读到今,你就拥有了千百万年的人生经验,就等于你从古活到今。如果你再留心著述,你的人生轨迹会延伸到时空的深处,你是不死的。

于是,人与兽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人可以以精神疗救肉体;也可以以精神的记述--书籍,拓展延续生命的疆域,使生命不朽。

正是这种属性,才使人高贵起来;那么,匍匐在物质之上的人,不仅是沉沦,而且是自戕。

“宫殿里有悲哭,茅屋里有歌声”--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

“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这是海德格尔“人要诗意地栖止”的形象阐释。人摆脱了物质的羁束,在精神的世界里会得到无限的自由。

在书房里阅读,不亦是风声在耳么?

这样的意象在脑中闪现出来之后,我不禁笑出声来。

连忙点上了一支烟,吐出的烟雾,有甜丝丝的味道。巴士加尔说得好:“一个人越是有思想,越是能发现人群中卓尔不凡的情调;一般人是分辨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了幸福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也决定了我手中这支烟,不仅仅是一支烟。

4.名家与素食

托尔斯泰在八十高龄以后还写出了恢弘的大著《复活》和饱绽激情的哲学小说《克莱采奏呜曲》,创造了世界文坛的奇迹。这缘于他良好的身体素质--七十岁还可以潇洒地溜冰,七十五岁还是自行车运动的“发烧友”,八十二岁还能纵马扬鞭。他良好身体素质的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晚年生活方式的转变,即:从节制与自律,到奉行素食。

1884年前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了激变,他对以往的优裕与奢靡感到悔恨,他开始了自我改造。他终止了打猎,戒掉了烟酒,在接见了一个叫弗雷的美国人之后又谢绝了肉食。弗雷初次会见托尔斯泰时已年过半百,但身强力壮,容光焕发,引得托尔斯泰艳羡不已。弗雷自称这一切都得益于食素,并鼓励托尔斯泰也力行之。这与托翁的自我改造理念极为合拍,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道路。

素食者分好几个派别:其中“老派”只吃蔬菜、水果和坚果,且力主生吃:“少壮派”还兼食禽蛋和奶制品;在我国,某些佛教徒甚至将葱、蒜、韭菜和兴蕖等五种有刺激性的蔬菜也列入禁忌之列,成为“五辛”或“五荤”。托尔斯泰戒肉食,却不避蛋、奶,所以他不是彻底的素食者。

有人说,中国的素食是从西方传人的,并且是随佛教传人的,据蔬食研究专家聂凤乔的考证,这纯属误传。聂风乔著有《蔬食斋随笔》三册,有确凿的论据。倘以文字记载为凭,中国至少从周代就有了素食的习俗。《墨子·辞过篇》说:“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

《庄子》也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至于素食与佛教的关系,唐代颜帅古《匡谬正俗》中有一句透底的话:“今俗谓桑门(即佛家子弟),斋食为素食,盖古之遗语。”明白地指出了“斋食”系“古之遗语”的“素食”的代名词而已。况且所谓“斋食”也并非不吃肉,而是佛家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因为午后进食,就保有不了清净的身心了。所以《大乘衍义》中说:“洁清故名为斋。”至于我国的一部分佛教信徒,把戒杀生联系到绝对素食,是对佛教的改造,或以表虔诚而已。

食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所不平常的,是素食的精神指归:生民的素食,是为了养生;文人学士的素食,却与道德、信仰和精神追求联系在一起了,形成了所谓的“素食主义”。《简明布列颠百科全书》给素食主义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由于道德、禁欲或营养的原因而推崇以蔬菜、水果、谷物和坚果为主食的理论或习惯。”其偏重显然在于后者。

雪莱曾在1813年发表,一篇专门的论文,论述人天然是远离肉欲的,因为人的消化系统只适合植物性食物。

英国戏剧大师肖伯纳明确宣布自己是素食主义者,他说:

“像我这样精神生活强烈的人不吃尸体。”他在上海回答提问的时候,断然回答说:“素食乃是英雄和圣人的食物。”梭罗则认为素食符合节制自律的生活原则,因为诗意的官能保存在最好的状态的人,必须避免吃肉;或者说,拒绝吃肉,是“一种追求更高的生活,即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

在我国,早有“肉食者鄙”的说法。苏东坡、陆游等有不少写素馔的诗篇,把“蔬笋气”作为清高隽逸的象征。苏东坡《赠僧道通诗》有句云:“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清代随笔大家李渔在《蔬食第一》中说:“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进自然。”

“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进自然也。”

同类推荐
  • 寂寞的春朝:郁达夫散文

    寂寞的春朝:郁达夫散文

    本书内容包括《一个人在途上》、《住所的话》、《立秋之夜》、《一封信》、《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回忆鲁迅》、《杂谈七月》等。
  • 杜甫文集3

    杜甫文集3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人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巴桐煮字

    巴桐煮字

    本书作者承袭一贯的幽默洒脱的文风,处处蕴含哲理睿智的机锋。不少篇章充满了浓郁的异域色彩,闪烁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诗意与精致的文字,带给读者美妙的悦读感受。作者以“煮字”为标的,凸显他对文字的苛求。他试图颠覆惯性的便词常语,殚精竭虑地将方块字“煮”化、激活。
  • 蟾溪流韵

    蟾溪流韵

    连德仁先生的《蟾溪流韵》即将付印,嘱我写序,诚惶诚恐。对诗词,我并不精通,但确是个爱好者。我始终认为,好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喷涌而出的。其鲜活的灵魂是无法隐藏的。读完连先生的诗集,酣畅淋漓,更加深了我这一认知。
  • 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换个阅读角度,替经典文学抽丝剥茧。换个阅读方式,揭开作者、人物、故事之谜。换个阅读视野,享受更完整的文学之旅。《玩·镜花》分为文心解疑,奇国探秘、异物寻踪、人物趣谈、技艺索考、丛论杂谈六部分,从作者、版本、寓意、考证、索隐、典故、杂艺、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带你细细赏《镜花缘》的异想世界。
热门推荐
  • 灵宝天尊说禄库受生经

    灵宝天尊说禄库受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当来变经

    佛说当来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浪漫的逃亡

    浪漫的逃亡

    我一直都在逃亡,可你是一道背负在我身体里的伤口,它始终不肯愈合,除非死亡。在一个遥远国度我写下这些文字,写下了我对你含着热泪的思念。
  • 上海滩之青梅煮酒

    上海滩之青梅煮酒

    炮火纷争的年代,可怜的爱情如梦幻泡影。但很久以后,秦太太还是会想起那个如雨后修竹一样带着高贵气质的男人,那个总是傲慢又傲娇到不可一世的男人,那个不爱交际又独断专行的男人,第一次询问了她的意见。你愿意和我共度余生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一个母亲》《月下小景》《游目集》《如蕤》四个子集。《月下小景》是沈从文1932年—1933年写成的一个短篇小说集,叙写有关旧时湘西地区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短篇小说《如蕤》是文学史上难得的精品,显现了作为文学大师的沈从文天才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才华。
  • 首席宠妻无度

    首席宠妻无度

    五年,足以改变一切。沈汀然做梦也没有想到,她出狱的第一天就惹上了不该惹的人!“女人,我要你。”“女人,别人不疼你,我来疼你。”他的确是很疼她!每天都折腾得她身上很疼!该死的,沈汀然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惹上了这么一头狼呢?把她吃得连骨头都不吐!
  • 培养你的优秀男孩

    培养你的优秀男孩

    男孩将来会成为一个家庭的支柱和社会的脊梁,男孩是否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对男孩的将来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崔鹏编著的《培养你的优秀男孩》将从保证男孩身体健康、培养男孩创造力、提高男孩智商、让男孩树立远大志向、提高男孩情商、提高男孩财商、提高男孩的抗挫能力、走进男孩内心世界八个方面出发,分析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问题,为父母更好地培养你的男孩出谋划策。
  • 女人这辈子的选修课:离婚何惧

    女人这辈子的选修课:离婚何惧

    恋爱的时候,女人往往用分手要挟男人。而结婚之后,男人往往用离婚威胁女人。风水轮流转,但目的不同。女人的要挟往往是假的,是为了和男人更加靠近;而男人的威胁往往是真的,是为了和女人真的分开。
  •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是相互交往的交换媒介。人和人初识之后,通过深入交往,彼此之间的情义会在“输出”和“输入”中得以延续和强化,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在重视人情的社会环境下,人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人脉”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江湖气,不免让人觉得有点俗。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不择手段拉关系,呼朋唤友为利益”,这的确落入了俗套。其实,细究下来,“人脉”非但不俗,反而是一种有品质、需要智慧和方法、充满阳光的深层次交往。
  •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