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2900000004

第4章 总算有人爱我:爱情·婚姻篇(3)

电影一散场,我就直奔糖果柜台。戴耳环的黑头发姑娘在那里,玛丽却不见了。“她回家去了。”黑头发姑娘说,“你喜欢她,是吗?”

尽管我可以在汤姆面前吹牛说我的女朋友是玛丽,可是在玛丽的女伴面前说喜欢她却又是另一码事,我怎么也鼓不起勇气,脸上泛起红晕。

“哈,”黑头发姑娘笑了起来,“你脸红了。”

我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转身跑出了商店。

星期一我回到学校,情绪不振。汤姆因病住进了医院。这可救了我的命。可是黑头发姑娘的话和我脸红的事一直使我心情沉重,我觉得再也没有勇气见玛丽了。

汤姆回学校后向我要玛丽的相片,我告诉他我们的关系断了。“伊佐丽和我也一样。”他说。我俩谁也没有再提起过女朋友的事了。

几个月以后,我还见到过一次玛丽。我乘地铁进城坐在车厢里,玛丽推开门,走到我旁边坐了下来。

“你好,”她说,“好久不见了。”

我开始和她说话,火车的声音很响,我靠近她耳旁讲,以便使她容易听见。我闻到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水味,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我们肩并肩地坐到了我要到的那个站。在车门打开时,玛丽问道:“你还到小商店去吗?”

“不,”我回答,“不再去了。”

“我也没在那里工作了。”她说。

我的心猛烈地跳着。要是问她现在在哪里工作,可能还会见到她。我问现在你在哪里工作?”

她在我身旁,抬起脸看着我,正想说什么,可是车要开了,我才记起我要下车,就奔过去,夹在人群中下了车,所以听不到她的回答。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玛丽。

玛丽--我心中的维纳斯!那时我太年轻,没有经验,不敢大胆地进一步接近她,可是心里一直在想她。我对我自己说:我应该吻她……

初恋情怀的真实剖露

《我应该吻她》赏析

当一个人回忆他的初恋的时候,总是会带着甜蜜温馨的心境,脑海里总会掠过恋人那柔美的笑容和姣好的倩影,甚至还有声音的清脆、手指的轻柔、眉目的多情……等等难忘的细节。总之,正如本文作者所说,初恋是“整天在梦幻般的迷宫里徘徊”的那些日子。

作者回忆他十八岁时爱上一个“年纪相仿、亚麻色头发、长着小酒窝”的漂亮姑娘的情景,以真实的心灵剖白,将初恋的“既浪漫又害羞”,既多情又胆小,既敏感又自尊的复杂而又微妙的心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在开始“注意”到“她”的时候,他最初的念头便是“吸引她的注意”。想说句“俏皮话”,可是“声调却是颤抖和不自然的”。对方用“纤手”触摸过的纸袋,他竟然“在回来的途中”,用手“一直捂住,甚至不愿打开它”。他进而想入非非地“模仿电影男主角那样喜气洋洋地与她讲话”,并且想象着“她呢,每当我说完,也总像女主角那样嫣然一笑。”这种自作多情的“暗恋”进一步发展,他竟在见“她”之前跑到公园里去“预习将对她说的话”,而在即将见到她时那句“预习”的话却情不自禁地“从嘴边溜了出来”,以致看错了对象,闹出了尴尬的大笑话。再次见面时,他“像电影中的人物那样,装作若无其事地说道:‘下次见’”,一旦分手,又感到“以后那几天真使我难熬”,深深体会到“热恋”的浪漫与备受折磨的“复杂”。在几次“暗中偷看”她并知道她名叫“玛丽”之后,他更是抑制不住心中的想念,一门心思想着她,以致在练习拳击时心不在焉,被“最差的拳击手”打得“鼻子出血”!伴随着初恋的“虚荣心”,他竟向人吹嘘他的“女朋友”像某某电影大明星;而当他的“秘密的心思”被玛丽的同事“看透”,并问他“你喜欢她,是吗?”时,他却“怎么也鼓不起勇气”承认,只好红着脸跑开,而且从此“情绪不振”。当他再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玛丽时,虽然有过很“靠近”的机会,甚至“闻到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水味,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还有过简短的对话;然而,毕竟因为缺乏勇气,也因为单纯的玛丽尚未觉察、全然不知而“他”又没法“表白”,故而使他心中的“初恋”“胎死腹中”,留下深深的遗憾:“那时我太年轻,没有经验……可我心里一直在想她。我对自己说:‘我应该吻她。’”--作者的后悔和遗憾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场带着“暗恋”和“单恋”性质的初恋,这一场美丽而纯洁、单纯又“复杂”的初恋,被作者细腻的笔法抒写得有情有味,有声有色。哪怕充满“矛盾”,却值得同情;哪怕“神经兮兮”,却可以理解。记得某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两种人的冒失可以谅解:醉汉和恋人。”我们从文章中看到的,则更多的是初恋的纯洁美好;虽然有着幼稚的成分,却让人体会到其中的执着与真诚……

冰窟窿

【苏联】克拉夫琴科

他坐在桌旁喝茶,倾听着风雪的呼啸。小木屋里暖烘烘的。灵敏的火苗跳动不停,给屋里洒满摇曳不定的昏暗光线。倏然,一阵响声传进屋来,火舌猛地一抖,险些儿被风吹灭。大门又砰的一声阖上了,响声也随之消失。一个女人出现在门口。她朝桌子走来,缓缓地在凳子上坐下。

“有何贵干?”他闷声闷气地问,伸手到衣袋里去摸烟。

女人抬起头,她脸上泪水直淌。

“她的脸怎么啦?莫非外面化雪了?”他暗想。

女人抽咽着,泣不成声地说,“我的安德留什卡呀……清早就到林子里去了,这时候还没回来……”

他两手的指头反勾在一起,眼睛瞧着屋角,问道:

“上哪儿去了?”

女人连忙又说了一遍。

“这么说,用得着我了?想我来了。”他冒出这么两句,脸上露出一丝难看的讥笑。

她垂下头,默不作声。他使劲抽起烟来,深深吸了一口,便皱皱眉头,揉灭烟,狠狠扔在地上。他一只手撑住桌子站起来,向房门走去,开始穿外衣。女人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当他从墙上取下猎枪,伸手去拉门把时,她也站了起来。

“坐下,”他说,“你不用去。难道还要叫我拖着两个人从林子里往回走吗?”

女人朝屋门呆望了一阵,然后站起身,走到窗前,微弱的光线照着窗外的一片地方,只见雪地上暴风雪在飞旋……

曾经有一段时间,她觉得自己是爱他的。可是来了个格奥尔基。这种事情也是生活中常有的。格奥尔基在这里只住了一年便走了。真是个自由自在的鸟儿!妇女们都劝她改嫁。够了,已经领教过了。她还嫁人干什么?格奥尔基还不时寄来好东西,每逢节日寄来礼物。这说明他还没有忘记她,还想着她,还会回来的……只要能把安德留什卡找回来就好了。他一定能把他找回来的。她还能去求谁呢?没人可求……既然他不可心,这能怪她吗……

她朝小屋里四下看了看,在旁边的窗台上有一个信封,她拿起它,心里颇感惊讶:谁都知道他在世上是孑然一身。笔迹是她熟悉的。她回头张望了一下,便展开信纸,慢慢坐到凳子上,信是格奥尔基写的。

“你好!”他写道,“你大概是疯了。我要谈的事儿不多。你要我转寄给她的钱,我每次都如数寄去。大概这些钱对你来说是多余的?你要我转寄的礼物,我也都寄给她了,出于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同情,我可怜你,可有什么办法呢?你不必太伤心,你会找到一个如意的娘们的。至于与她结婚,你死了这条心吧,她是个倔强的女人。说良心话,我娶她是故意气你的。你还记得有一回你怎么当场抓住我的吗?我是坦率地向你说这些的。算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再见!格奥尔基。”捏着信的手颓然落到膝盖上……

这时,房门大开。门槛上出现的是她的儿子安德留什卡。她向他奔去,紧搂着他哭起来。儿子用双手推开她的胸脯,吃力地蠕动着冻得发紫的嘴唇说道:

“叔叔还在那里……掉进冰窟窿里去了。他说要快点。”

她飞跑出小屋。从小屋前可以清楚地望见小河。离河岸不远的河面上有一小圈黑水,浓得像一团焦油。小河的上方,暴风雪在放声悲号。

(杨实译)

爱情的力量可以融化冰雪

--《冰窟窿》赏析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意味深长的爱情故事。

两个男人,一个女人,构成这爱的“三角”。

她和他,曾经有过爱情,“她觉得自己是爱他的,可是来了个格奥尔基……”,命运“安排”她嫁给了格奥尔基,并且生下了儿子安德留什卡;可格奥尔基却撇下她一去不返--虽然还有时寄来钱,寄来礼物。“他”呢?应当说是沉默地当然更是痛苦地继续爱着她。她遵循着一种尊崇“妇道”的行为准则,似乎已经不致或不便再去爱“他”了。在这种长久而无奈的沉默中,日子在慢慢消磨着,要不是后来发生的戏剧性故事,这一对过去的恋人只好沉默地无望地等待……个等待着弃她而去的丈夫格奥尔基,一个等待着他那已经嫁人的恋人“她”。

在一个“暴风雪飞旋”的严寒日子里,她的儿子安德留什卡走失在茫茫雪地之中。忧心忡忡的母亲出于无奈,只好求助于昔日的恋人“他”--也许还出于一种信赖,一种直觉,她相信“他”一定能够把她的儿子找回来的。

她求助于他的场面写得很精彩。着墨不多,却把两个人既尴尬又默契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从“闷声闷气地”发问到“脸上露出一丝难看的讥笑”,从“使劲地抽烟”到默默地取下猎枪。颇具个性特征的是他临出门时的表现--他不让“她”跟着去,不愿她去经历暴风雪的严寒与危险--这正是一个颇具“骑士风度”的男子汉的典型性格:勇于助人、独担风险,以及对女性护佑有加的深藏不露的关爱。

故事到这儿还算是“平铺直叙”,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也还仅仅是“平静无波”或“顺理成章”;预想的结果也充其量只能是他救起了儿子、她感激一番、辞谢而去;然后生活依然在旧轨道上周而复始--她继续无望地等待着“变心”的格奥尔基;他则继续无望地等待着已为人妻的“她”……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她独留小屋时偶然翻看的一封来信上。这封信是她的丈夫格奥尔基写给“他”的。她从信中惊愕地知道:原来,她收到的格奥尔基所寄的钱和礼物,全都是眼前这位“他”隐姓埋名而“委托”格奥尔基“转寄”给她的!而她却蒙在鼓里毫无所知!而且她从这封信中还知道了:“丈夫”格奥尔基当初娶她并不是因为爱她,而仅仅是为了“占有”她而“故意”气“他”!她终于从这封信里透彻地认识了两个男人……个是始乱终弃、并不爱她的“丈夫”格奥尔基,另一个则是深深地爱恋着她,并为爱她而长久地默默地承受着痛苦煎熬的“他”!

正当他“恍然大悟”之时,被救的儿子出现在门口,而救儿子的“他”却“掉进冰窟窿里去了!”她得此消息,便“飞跑出小屋”。文章至此,只描写了远处“冰窟窿”的那“一小圈黑水”,以及“暴风雪在放声悲号”的恶劣天气和环境。至于她“跑出小屋”之后作何举动,以及“她”是否能从“冰窟窿”中救出“他”来,文中一概未加描这正是本文的妙处和作者的聪明之处--将“结局”留给读者去思考、去想象。不过,根据前述情节的脉络,我们只能作这样的设想:“她”将勇敢地冲进暴风雪,不惜一切代价地救起“他”来;假如能救起他,她一定会用炽热的爱情之火去烘暖被“冰窟窿”冻僵的“他”;假如她没法救起他,她也一定宁愿和他一块儿掉进那“冰窟窿”中,共同去承受为爱情“赴汤蹈火”的苦难与牺牲……

在这儿,“冰窟窿”的寓意是深刻的,它已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本义,而是作为一种考验(或“检验”)爱情的“刀山火海”的象征来“设置”的。它的另一层寓意,则暗指男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态处境,因为他此时并不知情,即并不知道“她”已经偶然看到那封信而明白了“他”的深挚的爱,他依然处于无望的等待之中,处于爱情被压抑和克制、被“冻结”与“深埋”的“冰点”之下,即身处“冰窟窿”似的无望与“严寒”之中。他此时需要“拯救”,需要“情感的拯救”。而“她”正在赶往拯救“他”的途中,正在暴风雪中奔跑,奔跑和拯救的“驱动力”都是因为爱情,这就是爱情的力量,而爱情的力量足以融冰化雪!“她”将不惜一切代价地救起“他”,从“冰窟窿”中,从爱情的“死亡线”上,救起他--因为他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爱的人……这就是“冰窟窿”所带给我们的,关于爱情的丰富的启示。

爱相随

【美国】埃德温·帕尔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草率结婚的人们当中,有一对性情热烈、引人注目的年轻夫妇克拉拉和弗莱德。1919年劳动节后的一个晚上,他们争吵起来。尽管他们还相爱,可两人的婚姻却已经岌岌可危。他们甚至认为,两人在一起简直是件蠢事。于是克拉拉打算约查理出去,弗莱德则约了珍妮去参加酒会。

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汽笛呼啸着打断了他们的争吵。这声音不同寻常,它突然响了起来,接着又戛然而止,令人心惊胆战。一英里以外的铁路上出了什么事,无奈,克拉拉和弗莱德都一无所知。但后来查理、珍妮都取消了与他们的约会。

那天晚上,另一对年轻夫妇正在外散步。他们是威廉·坦纳和玛丽·坦纳。他们结婚的时间比弗莱德和克拉拉长,他们之间存在的那些小芥蒂早被清除。威廉和玛丽深深地相爱。吃了晚饭,他们动身去看电影。在一个火车道口,玛丽左脚滑了一下,插进铁轨和护板之间的缝里去了,既不能抽出脚来,又不能把鞋子脱掉。这时一列火车却越驶越近。

他们本来有足够的时间过道口,可现在由于玛丽的那只鞋捣乱,只有几秒钟时间了。火车司机直到火车离他俩很近了才发现他们。他拉响汽笛,并猛地拉下制动闸,想把火车刹住。起初前边只有两个人影,接着,道口上的铁路信号工约翰·米勒也冲过来帮助玛丽。

威廉跪下来,想一把扯断妻子鞋上的鞋带,但已经没有时间了。于是,他和信号工一起把玛丽往后拽。火车呼啸着,朝他们驶来。

“没希望啦!”信号工尖叫起来,“你救不了她!”玛丽也明白了这一点,于是朝丈夫喊道:“离开我!威廉,快离开我吧!”她竭尽全力想把丈夫从身边推开。

威廉·坦纳还有一秒钟可以选择。救玛丽是不可能了,可他现在还能让自己脱险。在铺天盖地的隆隆火车声里,信号工听见威廉·坦纳喊着:“我跟你在一起,玛丽!”

不久以后,邻居们到弗莱德家做客,把那幕惨剧讲给他们听。

“……丈夫本来可以脱险,可他没有走掉。他用胳膊紧紧抱着妻子,紧紧抱着她。这时候那个信号工听见他说:我跟你在一起,玛丽!他俩紧紧抱在一起--火车前灯的灯光照在他们的脸上。他始终跟妻子在一起。”

听完了故事,克拉拉泪流满面,弗莱德也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后来克拉拉和弗莱德成为人人称道的模范夫妻。可以肯定,他们之间关系的好转就是从那个晚上开始的。

(李克译)

生生死死爱相随

--《爱相随》赏析

夫妻之间的芥蒂与分歧应当说是普遍存在的,哪怕是和和美美的恩爱夫妻,在漫长的生活途程中,也难免偶然发生一些小小的“摩擦”或者争执。问题在于如何加以“调剂”和“弥合”,使之不至于成为裂痕而导致婚姻的“岌岌可危”甚至破裂、解体。当然,除了极少数缺乏爱情基础或者感情确已“消亡”者,须通过协议的方式或法律的程序离婚之外,绝大多数的家庭和夫妻,是需要不断地以“爱”作为和煦的春风加以抚慰,以“爱”作为情感的红线加以维系的。这篇文章中的克拉拉和弗莱德,似乎属于此类夫妻。他(她)虽然“草率结婚”,但是婚后相爱的因素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他们之间的争吵和分歧,虽然曾一度导致了婚姻的“山穷水尽”,但仍然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希望和前景。

同类推荐
  • 伦敦环城骑行记

    伦敦环城骑行记

    生于英国伦敦的查尔斯·乔治·哈珀(1863—1943)是著名作家及插画家。其足迹遍布英国公路和海岸线,留下多本自制行记。《伦敦环城骑行记》便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本。在当时的伦敦,每个周末会有数以千计的伦敦人骑行六十到七十公里,环绕伦敦寻访国道亦或者历史古迹,而作者也正是其中之一。与其他旅行者不同的是,作者在骑行过程中记录下了当时伦敦周边大大小小数十处经典自然和人文景观;自绘精美插图贯穿始终,不仅为本地人,也为外地甚至外国人提供了一本极为优秀的伦敦周边旅行指南。
  • 一个人与他的铁道旅行人生

    一个人与他的铁道旅行人生

    “每逢开启新的旅程,手握通往远方的车票,自我与位置世界的羁绊,是驱使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 奇山秀水张家界

    奇山秀水张家界

    张家界号称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人称“名动全球,到此实堪三击掌,热拔五岳,归来不用再看山”,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其自然风光具有雄、奇、险、秀、幽等五大特色,其中黄石寨、金鞭溪被推介为国际黄金旅游线。本书重点介绍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国家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武陵新秀杨家界、百里画廊茅岩河等风景名胜区,26条游览线,总计240多个自然风光景区和人文景点,并为旅游者提供旅程设计、旅游交通、旅游食宿娱乐和旅游购物等实用资讯。本书内容丰富,照片精美,实用性强,是自助旅游的好向导。
  • 这世界啊,随他去吧

    这世界啊,随他去吧

    十个月,十五个国家,从东南亚到南亚,从中东到中亚,这是一场穿越亚非陆地的奔走;所以,这并不是一本普通意义的旅行观光猎奇书,作者诚恳地叙述着三十岁来临前的旅途中山河过目的内心转变。等到风景看透长路走完,他逃出困顿,重获新生。这段人生中刻骨铭心的成长,是三十岁到来前最好的礼物。
  • 北纬78°

    北纬78°

    陈丹燕来到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进行了一场见证神迹的极地之旅,在北极冰盖的巨大裂纹上,寻找造物主留下的指纹,认识到大自然的尊严,完成人与自然神性相交的心路历程。最后,所有的情感都化为对这片即将消失的净土的不舍。
热门推荐
  • 花神传·玄霜尽

    花神传·玄霜尽

    二月初四,惊蛰,大荒南部的不死国国主帝尧奉天帝之命前往东海,镇压叛乱的人鱼族。次年,七月十三,夏至,帝尧大胜而归,破人鱼族皇宫,俘虏三万人鱼族勋贵,带回人鱼族皇帝亲笔所写的投降书。九月初九,重阳,各色菊花开遍天庭,芳熏百草,色艳群英,人鱼族皇帝携所有皇室成员莅临天庭,愿交出东海至尊之位,永为天庭附属。帝尧对我说,我已经错过了去观赏他凯旋的英姿,若再敢错过他的受封大典,他往后便再也不让族人去替我寻找吃食。
  • 极品女配好威武

    极品女配好威武

    “秋怡贞,女,23岁,未婚,父母双亡,现居S市,X大毕业后一直闲赋在家。”秋怡贞仔细的听声音的来源后发现声音是直接传到脑中的,有点类似于无线电的感觉,冰冷的机械音在准确的说出自己的身份信息时,秋怡贞就已经相信它是经常出现在各种小说中的任务系统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决定女人魅力的58个细节

    决定女人魅力的58个细节

    培根曾说过:“形容之美胜于色彩之美,而嘉言雅行之美又胜于形容之美。”这里的“嘉言雅行”指的就是女性的涵养,这种涵养的形成需要知识作铺垫,教养作积累,训练来辅助,而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在日常的细节中打磨,包括你的衣着打扮,仪态仪表,身体语言,待人接物等等。千万别小瞧这许多细枝末节,因为它们恰恰是组成魅力的重要元素。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做起,《决定女人魅力的58个细节》一定能让你成为一个魅力十足的女人。你的容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泽,但有一样东西却无法令人忘却,它不会随时空而消逝,相反会愈久弥香,这就是魅力!影坛巨星张曼玉,将在本书中为你详述决定女人魅力的58个细节!
  • 漫长的征程:军事史上的远征(军事史上传奇丛书)

    漫长的征程:军事史上的远征(军事史上传奇丛书)

    《军事史上传奇丛书·漫长的征程-军事史上的远征》中选取的40余个战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而将当代的数次长途对外征伐排除在外。另一方面,“远征”之“征”则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以侵略他国领土为目的的军事行动,这种“征伐”的特性也会在文中战例的呈现里有所体现。
  • 你在高原7:人的杂志

    你在高原7:人的杂志

    《你在高原(共10册)》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系列之一。《你在高原(共10册)》是一批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这一代人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生命历程。无论是这之前还是这之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这些人都将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枢纽式人物。整个汴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景致尽收眼底,气韵宏阔;而就局部细节上,哪怕是一个人物的眉眼表情,又都纤毫毕现。这特点在这部小说中也有鲜明的体现,错综复杂的历史、宏大的故事背景和众多的人物,展现了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某一地域的面貌,而在具体的细节刻画和人物摹写上,又细致入微、生动感人。
  • 时光不再至此地

    时光不再至此地

    《时光不再至此地》以寻找儿时伙伴王林为主线,勾勒处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历程,文中描述了清新无忧的童年,日渐懂事的少年,以及初涉社会的青年,让我们从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跟随刘海洋一起经历蜕变成长。在这文字的前半篇章,作者以惯有的流畅笔风描述了刘海洋的童年时光。在主人公刘海洋日渐成长读大学步入社会的过程中,作者的叙述风格又显成熟老练,情节发展顺利成章却又出其不意,让人读罢觉得过瘾又回味无穷。作品中,那两个少年的影子跃然纸上,挂着鼻涕牛牛的刘海洋,总是跟在刘海洋身后的王林,以及二人之间看似清淡的少年友谊。
  • 魔君师父别靠近

    魔君师父别靠近

    穿越到异世的凝漩看着自己这具身体的脸蛋,身材,智商……心想她随便找个什么正路走走都行啊!怎么就掉进魔窟了呢?还有这妖孽般的师父,不时在自己的面前搔首弄姿的,完全不顾一名大龄剩女那花痴般的目光。不行,绝对不能被迷惑了!她凝漩堂堂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绝对不能陷进去!她应该走正道,而不是被屈服,离开是唯一的选择!师父,您保重,徒儿再也不回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恐怖的脚步声

    恐怖的脚步声

    本书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惊悚恐怖系列之一。本书囊括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惊悚恐怖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惊悚恐怖类中篇故事资源,这些故事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已成经典之作。故事或奇异或感人,充满传奇色彩,让热爱惊悚恐怖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
  • 错爱成殇,总裁的娇蛮妻

    错爱成殇,总裁的娇蛮妻

    当我喜欢你的时候,你不稀罕我现在换你喜欢我,而我却早已不爱你了当爱已成殇,无论过往谁对谁错,孰是孰非,皆已不可追......夏涵,夏氏王国的公主,可惜世人皆说,她太会投胎,明明没颜值,没内涵,却含着金汤勺出生,在家有个妹控的高富帅大哥,在外有个颜值爆表,能力超群,让江城名媛千金梦寐以求的未婚夫——顾绍谦一场盛世婚礼缠住了两颗不在同一频率的心两年后一纸离婚协议书在江城炸开了锅……
  • 潜行者:关于电影的终极之旅

    潜行者:关于电影的终极之旅

    《潜行者:关于电影的终极之旅》是英国作家杰夫·戴尔的一本电影随笔。在这部作品中,他成功地用文字还原了电影艺术大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潜行者》的每个画面,并对其中所蕴含的隐喻与象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同时,作为塔可夫斯基的铁杆影迷,杰夫·戴尔为读者讲述了该电影拍摄时的一些趣闻轶事,以及自己年轻时观看此片的感受。这些由《潜行者》而诱发的回忆与联想丰富了原本严肃的电影文本。杰夫·戴尔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的文字引导着众多对塔氏和《潜行者》感兴趣的读者进行了一次十分愉悦的电影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