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3600000006

第6章 走出古隆中(4)

欲图荆、益二州,说说容易,要真正得到手,也难得很啊!自公元207年《隆中对》问世,到公元214年刘备占据成都,就用了八年的时间。事实上,荆州是借来的,益州也只能说是骗来的。《隆中对》中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是达到了,可借来的荆州却为此后吴蜀两国关系的发展,为诸葛亮战略目标的实施埋下了严重的祸根。

占据荆益二州后,便进入了战略计划的第二阶段:内修政理,外结好孙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一旦天下有变,即兵分二路夹击曹魏,一统天下。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诸葛亮殚精竭虑,却未能如愿以偿。

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诸葛亮都做得很好。问题出就出在刘备的高层核心人物关羽身上。他与孙权交恶,将诸葛亮费尽心力好不容易“借”来的荆州弄丢了。丢就丢了,这也罢了,可作为最高领袖人物的刘备却头脑发昏,完全置《隆中对》中的决策而不顾,举全蜀之兵与东吴开战。结果折兵损将,惨败而归,耗尽了蜀国的人力物力。

司马徽在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后曾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由上观之,诸葛不仅不得其时,也不得其主。刘备只要稍稍冷静一点、英明一些,又何至于将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大业之上?

与东吴之战,是蜀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自此,它变得羸弱疲惫,气数渐尽,只能苟延残喘,屈指计算自己的灭亡之日了。

而这时的诸葛亮,以一单薄之躯,仍在作着实现隆中决策的努力。荆州一失,二路夹击曹魏的计划变成泡影。二路不成,只能自蜀地一路进击中原了。其时,三国之中,蜀国最为虚弱,其兵力、物力远远不及曹魏,连固守保命都要看日子,可诸葛亮却还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倾力北伐中原。他的这一做法,被不少后人视为以攻为守的明智之策。我以为并非如此,若守蜀地,凭借山河之险,以诸葛亮之智之威,完全可以举重若轻。可每一次征伐,带给蜀国的却是在负重的嬴牛背上再加两倍、三倍的重荷,直至耗尽精力,趴在地下为止。

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不能不知道他这样做所带来的实际恶果,可他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手持长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只不过诸葛亮手中握持的是一把轻飘飘而又沉甸甸的羽毛扇而已。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冲刺,虽然没有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但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却吸引、震憾、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果将事业的成功作为价值实现的客观标准,诸葛亮也许只能算是一个失败者,可他在《三国演义》里却实现了在封建社会里由传统价值观念所限制的一个人可能达到的并为当时社会所接受的最高人生价值。

史载诸葛亮死了一百多年之后,桓温带兵征蜀,遇见了武侯时的一个小吏,“年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不觉其异,说明平易可亲;不见其比,显示诸葛亮的魅力已超越时空。

是的,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的人格力量、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赢得了后人的信服与崇拜。

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与他的隐居隆中密不可分。他的“逆天而动”、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了实现《隆中对》的战略决策;他受命托孤全力辅助阿斗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的生活俭朴、廉洁奉公、清心寡欲是隆中自给自足生活的一种延伸,更是为了实践他在隆中所形成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哲学;“诸葛一生惟谨慎”,不敢弄险,如果隆中山水奇崛巍峨,恐怕他在治国用兵上也就能妙计迭出、以奇制胜了……

诸葛亮虽然走出了古隆中,但他终其一生,也未能走出“隆中意识”;他自从走出隆中后便一次也没回过隆中,可他却时时躺在隆中的怀抱里旧梦重温;他虽然听从着道德与意志的力量义无反顾地向前走着,却不时地回首眺望,目光越过重重关山最后落在隆中的上空难以离开……

这便是诸葛亮怎么也无法化解的与血肉交融一体的隆中情结隆中意识!

尽管历史无法假设,但我仍常常回溯时光向着三国那激荡的风云叩问: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出山,如果还晚出两年,如果他辅助的不是刘备而是刘表或曹操或孙权,那该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

时势可以造就英雄,英雄无法创造时势。可英雄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却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虽然无法阻止、改变历史的向前发展,却能加速或延缓历史的进程。

遥想当时,曹操挥师南指,荆州已降,东吴一片恐慌,此时若没有诸葛亮的介入,没有他的联吴抗曹,刘备将死无葬身之地,东吴也会望而降。中国归于曹操一统,也就没有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发生了。若谓不信,即将诸葛亮从《三国志》或《三国演义》中抽出试试,一部三国历史,该怎么个发展怎么个写下去呀?没有诸葛亮的出山不仅一段三国,就是整个中国的灿烂历史,恐怕也要因此而黯然失色许多。

然而,历史发生了就发生了,你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观察它、解释它、演绎它,却怎么也不能重新改写那些已然发生的基本事实。

诸葛亮也是如此。

他的出山是一件无法更改的事实。即使活在今天,他也仍要走出古隆中进入到喧嚣的历史中心来的。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传统,也是他们的莫大悲哀。

从古到今,中国知识分子都是以儒家的出世为主、道家的隐世为辅。乾坤清朗,明主现世,他们就出山了,积极进取,博取功名,建立功业;一旦遇挫,或遭贬谪,就退隐山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一颗心,仍记挂着君王,仍在寻找时机,翘首以待。他们的退隐入山,大多是求得声名,待价而沽,积累更多的政治资本,为了更好地出山。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态作了概括而准确的精彩描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为什么知识分子的脸上总是挂满忧愁无法开颜?关键在于封建统治太专制太残暴,老百姓太艰难太困苦了。作为渺小的知识分子来说,光是忧愁又能起多大作用呢?居庙堂之高,君王高兴了,就拿你当个工具使一使来用一用;不高兴了不耐烦了,就要将你关进牢狱弄不好还要开刀问斩。即使到了这个份上,你还得脑袋碰地,将头磕得山响,一个劲地谢恩。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哪有半点人格尊严可言?而这一切,都是自己找来的,是自己作践自己,自己糟遢自己。你一天到晚忧这个忧那个,谁又来买你的账呀?君王不买账自不必说,就是老百姓,看见你这副愁眉苦脸的酸腐迂夫子怪相,也要作践你几句,说你是书呆子,他们倒常能苦中求乐自得其乐达观开朗得很呢!

写到这里,我真的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感到深深的、深深的悲哀。即便最优秀者如诸葛亮,也不能全然走出这一无形的巨大的怪圈。他虽然尽得道家之风韵,但儿时的儒学根底决定了他,从小想着的就是当官,他说他的同学只能当怎样怎样的官,而他却能当位极人臣的如管仲、乐毅那样的大官。所不同者,他想当的是大官与清官,是匡时救民的官。不管是当怎样的官,反正没能挣脱“官”的范畴。他的隐居隆中就是为了当官,因此,其出山是怎么也无法避免的,就看他投靠谁依附谁了。他终于遇到了刘备,有一种如鱼得水之感,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但刘备并不怎么把他当回事。明明在隆中谈得好好的对策说得好好的价码,可刘备就是要破坏,硬要跟东吴打一场恶仗,根本不把他这个丞相放在眼里。惨败而归,忧愤交加,快要咽气了,这才想起诸葛亮的英明,这才想到要真正的用一用他,才来了个临终托孤。诸葛亮自然又是感激得不行,结果是一个怎么也扶不上墙的阿斗也不怎么把他当回事儿,兴之所至,可以一纸皇令,打乱他的战略部署,儿戏般地将他从前线召回。知识分子要干成一点事儿,也真够难的了。如果诸葛亮此时取而代之呢?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什么事情都可做得,就是这儒家的忠义万万不能破坏!

于是,诸葛亮活到五十四岁这一坎上,就死在了北伐中原的任上。他不仅死得其所,也死得其时。二十七岁出山,为蜀国奔波了二十七个春秋撒手而去,两个二十七,多么富有意味的神秘之数啊!

他谨慎了一生、勤勉了一生、奋斗了一生、驰骋了一生,可就是怎么也没有真正走出他所隐居的古隆中。不唯是他,在中国历史上,又有多少知识分子走出过这一无形的磁场这一巨大的怪圈了呢?

“学而优则仕”,读书了不做官去干什么呢?这好像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我将这一疑问放在古代,那么,不正常倒是我了。

我不想苛求他们。生于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本身就够可怜的了,还好意思对他们再加鞭责吗?我只想说,是我脚下的这块土壤决定了一切。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里,人生的价值只有通过做官才能实现。当一个个憔悴而忧愁的身影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拥挤不堪时,我心中涌动的是一股莫名的悲哀,除了悲哀还是悲哀,唯有悲哀而已。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定格在我脑海里的那一抹苦涩的微笑了。

其中自有他的难言之隐,也有对后世一代代知识分子的不可理喻。

所幸的是,世界的价值正变得日益多元化起来,读书再也不是仅仅为了做官,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也越来越多了。整个世界,包括中国在内,正静悄悄地发生着一场深刻的权力转移——由做官到金钱而知识。

今日确实有着不少知识分子已真正“走出古隆中”,超越了诸葛亮的隆中情结隆中意识。他们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潇洒地走向那遥远的地平线,一抹艳艳的曙光正照射在他们身上。

这才是诸葛亮瞩目后世的期望所在,也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

恍惚中,诸葛亮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眼前,他那留在嘴角的微笑渐渐地由苦涩变得灿烂起来。

同类推荐
  • 胡也频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胡也频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1925年5月,一天午后三点钟左右,在北京的马神庙街上,有一个二十六岁光景的男子,在那里走着带点心急的神气,走进北京大学夹道去。他穿着一套不时宜的藏青色西装,而且很旧,旧得好象是从天桥烂货摊上买来的货色,穿在身上不大相称,把裤筒高高地吊在小腿肚上,露出一大节黑色纱袜子。他的身段适中,很健壮。走路是用了许多劲,又快。那一双宽大的黑皮靴便接连地响着,靴底翻起了北京城特有的干土。他走到这狭胡同第三家,便一脚跨进大同公寓的门槛,转身到左边的大院子里去了。
  • 穿铠甲的人

    穿铠甲的人

    十二岁那年,我妈嫁给了杨青春。这是她第三次嫁人了。这一次没有了送亲的队伍,杨青春走在前面,我妈拽着我走在后面。我低声说,你放开,我不会逃跑的。她看了我一眼,拽得更紧了。我很后悔,什么留下来一个人生活,在家种地或出去打工的事,根本就不该告诉她,否则,昨天晚上,我就不会挨她一巴掌,现在也不会被她押犯人似的拽在手里。
  • 素简清欢

    素简清欢

    《素简清欢》共收录了55篇散文,分四个部分,分别是“踪迹”“情感”“读人”“感悟”。
  • 坟(鲁迅作品精选)

    坟(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温暖的石头

    温暖的石头

    《染布》、《难忘那双大头鞋》、《倒小肠》、《乡戏》、《偷粪》、《卖豆腐的男孩》、《吃鱼》、《剃头》、《一块旧表》……《温暖的石头》再现作者相裕亭亲历的、看到的、听到的事与物,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尘埃飞舞里的几多喜悦、悲伤、欢乐、情恋,历经作者精心打磨,跃然纸上,读来温馨、雅趣,回味无穷。回忆,真是很奇妙!久留心底的往事,可以在回忆里让其情景再现。消逝的童年、远去的故乡,甚至是自己至亲至爱的故人,都能在回忆中一一找回。《温暖的石头》再现作者亲历的、看到的、听到的事与物,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尘埃飞舞里的几多喜悦、悲伤、欢乐、情恋,历经作者精心打磨,跃然纸上,读来温馨、雅趣,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 快穿之主角配角

    快穿之主角配角

    给她重新取名的人唤她安宁,有一世长安之意,但她的人生一帆平顺为少,跌宕起伏居多!怀着放不下的爱恨纠结和满心不甘,在身死后安宁选择与无极系统签订合约,替无数不甘的人化解怨气,以另一种形式活了下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狂徒

    狂徒

    萧少羽是青州朝阳郡的第一世家的三少爷。他天生没有心脏,但意外的活了下来。原因是已经死亡多年的上古第一恶魔‘空’,他的心脏的活力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跨越时空的限制牵引到少羽身上,少羽这才活下来。也正是如此,注定了萧少羽的一生充满着波澜和奇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为狂。一步杀十人,纵横千万里,只手遮天下,这是为狂徒。本书讲述一个少年逐渐成为狂徒,纵横天下的故事。
  • 一代皇

    一代皇

    游戏有很多用,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却.....,而他却用游戏成就一代神话
  • 外国民间故事

    外国民间故事

    本书系“百年儿童文学名家译作精选”丛书之一种。20世纪的百年之间,世界优秀的民间故事被广泛介绍,成为中国儿童和成人共享的精神食粮。本书从原刊中挖掘并参照诸家汇编的集子,就趣味性、知识性、史料性及收藏价值等方面作了精心的筛选,尤钟情于前半个世纪的名家译作,如郑振铎译日本民间故事《竹公主》、茅盾译北欧民间故事《十二个月》、许地山译孟加拉民间故事《红宝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这些作品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增添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 大唐信仰

    大唐信仰

    晴天一声雷响,白无忌闪亮登场……这么俗气的穿越,看来老子穿越的打开方式不对啊……没有绝世武功?没有无敌系统?靠,那还怎么玩,劳资要从来,我不要学李白。
  • 无底洞的底

    无底洞的底

    本书的8篇中篇小说,既囊括了“混沌的前青春期和情爱的酸涩与美好”,也讲述了“哀乐中年”的日常与世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个苏北小城的世态人情风貌在社会转型、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中所发生的多元变化,在一个个故事里丰满立体起来。作者用其传神的笔触,展示了在图像时代的今天,文字仍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表现力。
  • 改写唐朝历史

    改写唐朝历史

    意外穿越到玄宗时代,到了承接唐朝兴衰的转折点,如何拯救大唐,如何让杨玉环不在背负红颜祸水的骂名?如何面对李林甫这样的奸臣?苏某人到了该站出来的时候了。
  • 四十五度向上倾斜

    四十五度向上倾斜

    从你离开起,我便开始想念你。我每天想念你一千次,可是还不够。那种感觉就像是饥肠辘辘的饕餮,即使饱食三餐,还是处于极度的饥饿。 我该如何让你知道,除了你,这辈子我的心里再也装不下任何人了。 时间和空间,都无法改变这独一无二的爱。而那些被碾碎在时间的车轮底下的爱,就像是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一般理所当然。 我始终还是觉得你一直都在,即使我看不到你,触碰不到你,我还是觉得你在。这会不会只是一种幻觉?你的离开给我带来的痛,会不会在我每个恶梦初醒的深夜又被狠狠撕开了呢?我或许还没做好准备去接受这个真相。 一场绚烂的歌舞会,一片拥挤的舞台,一次不可能抵达的边疆。
  •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

    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一字未删,原貌呈现手稿!唐浩明独家作序认可版本!阅读收藏最佳版本!政商必读!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之一,中纪委“读书推荐”栏目推荐学习。柳传志、宗庆后、白岩松鼎力推荐!历史小说巅峰之作,关于曾国藩最权威、最好看、最畅销的读本。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卷本《曾国藩》编校而成,全新修订原貌呈现。
  • 此生幸,来生愿

    此生幸,来生愿

    初见时,他看见了她最痛苦的一面再见面,他们成了“兄妹”他害怕再次失去,所以要永远囚禁她在自己的身边她虽爱自由,但更爱他,所以甘心画地为牢最后的最后,他愿她能真正快乐,所以放手让她回归自由然而,命运却让他永远的失去了她慕兮:“听尘,没了你的我,就像失去大海的鱼,没有大海,鱼儿怎能真正自由?”洛听尘:“兮兮,遇见你是我最幸运的事情,可是我却没有留住你的能力。如果可以,愿来生,我们还能相遇、相爱。到那时,我一定给你想要的自由。那样我们就可以相守了,你说这样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