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9000000010

第10章 艺术:生活的特异化(2)

日本学者笠原仲二曾经写了一本《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探讨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很有些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够那么深入地研究中国文化,就更值得钦佩--虽然他的观点是否科学,可以商榷。关于审美意识的最初发生,他同一部分中国学者的观点一样,认为依据汉·许慎《说文解字》,“美,从羊从大。”即“美”字由“羊”、“大”二字组合而成;而其本义,依据《说文解字》,是“甘”的意思:甘,美也。《说文解字》“甘部”“美也,从口从一。”笠原仲二总结说:“总之,从所谓‘羊大’兴起的、人们对生活动直接的意识或感情,即包涵在‘美’字中的最原始的意识内容,应该是:第一,视觉方面,对于庞大的肥躯和它所象征的羊之强壮的感受;第二,味觉方面,对于其肥美的肉的甘味在官能上的感受;第三,触觉方面,期待这种羊具有的可作为最优良的防寒必需品的感受;第四,从经济的立场出发,对于这种羊具有的高度经济价值--交换价值的预想的感受,等等。归根结底,这些感受在心理方面是包含在喜爱、愉悦、快乐之中的,可称之为生活的吉祥、幸福感吧!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由‘美’字从‘羊大’,所以把其本义、进而把中国人审美意识的起源解释为在于直接对硕大的羊的姿态的感受,或在于羊大给予牧羊部族的令人庆贺的幸福感;此外,又有如《说文》所见到那样,把‘美’的本义解释为对于羊肉之‘甘’这一味觉的感受上。”这可以作为一家之言。从“羊大为美”来看,中国人最初的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从官能感受而起,后来又渐渐深化,与伦理的“善”相结合,再后来,发展到它的高级阶段,与“真”结合。故依此说。而所谓“羊大为美”,即不是普通的羊,而是在视觉上“硕大”的、“强壮”的羊,在味觉上“肥美”的、“甘味”的羊,在触觉上皮毛丰厚利于防寒感觉舒适的羊,才美。总之,“美”的羊,比普通的羊“多”了一些什么,在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都有些特异化的表现。那么,如果把这样的羊画下来,那就是美的图画,能够做这样的图画,就是最初的美术创作;如果吃这样的羊肉,那就是“美味”,而能够烧制这样的羊肉,就是最初的烹调艺术;如果穿这样的羊皮,就是美的衣服,而能够做这样的羊皮衣服,那就是最初的缝纫艺术。

顺便说说,原始人最初可能是不穿衣服的,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但是,假如有人为了御寒披了件羊皮(当然是挑那些皮毛丰厚、利于防寒、感觉舒适的羊皮),又渐渐把羊皮裁剪得“看起来顺眼”,那么,这“看起来顺眼”,就是初期的审美,而那件“看起来顺眼”的显得不同一般(也即“特异化”)的羊皮衣服,就是初期的艺术品。再假如有人看到海滩上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贝壳,“觉得挺好玩儿”,他或她把它们串起来挂在脖子上,这种“觉得挺好玩儿”,就是初期的“审美趣味”,而把贝壳串起来并挂在脖子上,就显得不一般,也就是“特异化”,他或她的这种行为就是初期的审美-艺术行为,而这种行为的结果--那串贝壳,就是当时的艺术品。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文学艺术起源于摹仿,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艺术摹仿自然)、柏拉图(艺术是摹仿的摹仿)、亚里斯多德(艺术是对自然和社会生活动摹仿)。但是,摹仿不可能同生活一摸一样,而是有变异。譬如亚里斯多德就说,文学艺术所摹仿的人物,有的比原来的好,有的比原来的坏,“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诗学》第二章);又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率或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要写那种“按照可然率或必然率,会说的话,会行的事”,并不是写历史上已经存在的“个别的事”(第九章);诗人应该向优秀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一个人的特殊面貌,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第十五章);亚里斯多德还鼓励诗人写“不可能”而“可信”的事,“如果诗人写的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他固然犯了错误;但是,如果他这样写,达到了艺术的目的,能使这一部分或另一部分诗更为惊人,那么这个错误是有理由可辩护的”,“如果有人指责诗人所描写的事物不符合实际,也许他可以这样反驳:‘这些事物是按照它们应当有的样子描写的’(第二十五章)。我们之所以引述这么多,是因为人们常常以为亚里斯多德是主张艺术一点不走样的描写自然和社会生活。其实,这是误解。从上面亚里斯多德的话可知,文学艺术总是对原来的生活有所变异。这是艺术本性使然。

有人说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也是生活,因此艺术就是生活。还有人说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是最普通的生活,艺术即同于生活。其实,不论游戏还是劳动,当它们作为艺术出现时,已经是特异化的生活。如,游戏有特定的规则,这特定规则就与普通生活区别开来了。“劳动说”经常举的例子就是人们常说“古之举大木者”的“吭吁吭吁”派。而那“吭吁吭吁”,是有别于普通声音的一种特殊声音,是“特异化”的声音,而且,“吭吁吭吁”中包含着不同一般的特殊意味,它是被“强调”了的,是被“组织”起来的,是与日常生活里随便、任意“吭吁吭吁”几声不同的。

我在别处还特别详细论述了艺术起源于仪式、起源于巫术、起源于宗教等等说法,而它们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艺术同于生活。其实,当人们做仪式、做巫术、进行宗教活动时,已经同普通生活“隔离”了,区别开来了,“特异化”了。有关仪式与艺术问题,我曾引用一本书《审美的人》,美国女学者埃伦·迪萨纳亚克(EllenDissanayake)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青年学者户晓辉博士据1995年华盛顿大学出版社英文版将其译成中文,收入周宪、高建平主编的“新世纪美学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出版。

“仪式和艺术的很大一部分引人入胜的性质在于它们是有意不同寻常的。”“仪式和艺术的风格化增加了它们的不同寻常的方面。”“仪式和艺术都是形式化的。”“仪式庆典和艺术在社会层面把其参与者和听众强化、统一到一种心境之中。”(以上引自该书80页)“仪式和艺术是被括起来的,与现实或日常生活隔开。某种类型的一个场所--一个圆圈、一个划定的区域、一个博物馆或讲台--隔离了神圣与世俗、表演者与听众、超常与平常。”(以上引自该书81页)“在游戏、仪式和艺术中,事物变得非同寻常”(以上引自该书82页)“仪式是文化的,它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仪式的表演之下,我相信潜藏着类似于使其特殊的一种天生的人类行为倾向。”(以上引自该书108页)

这有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中所引述的海德格尔的话:“艺术作品的起源--这包含着创造者和保护者两者的起源,也就是说人们的历史性的存在的起源,乃是艺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艺术在其本质上是一种起源:它是真理进入存在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即真理成为历史性的方式。”阿莱斯从自己的立场上理解海德格尔的。我认为,海德格尔从存在主义的立场说的这番关于艺术起源的话,对我们有启示,至少,他这样一个意思我们可以借鉴,即强调艺术起源于“真理进入存在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

艺术诞生初期的状况

论证“艺术:生活的特异化”这个命题之是否真,最重要的是看历史实践和已经存在的艺术事实。无论中国还是外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都有无数“生活特异化”的例证,说明与生活相区别、将生活特异化,在艺术中具有普遍性。

艺术诞生的初期,如新石器时代、陶器时代乃至青铜时代,就是生活特异化的表现。

先看玉器。

在辽河流域,距今约5000-6000年前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猪首龙身,首部口闭吻长,鼻端前突,龙身弯曲。考古学家认为,中国龙首形象最初主要来源于猪首形象,后来有的龙首仍有猪的特征。红山文化时期,还有玉鸟、玉鸮、玉龟、玉兽以及双龙首玉璜、松石鸟形器(东山嘴遗址出土)、双猪首三连孔玉饰(三官甸子墓地出土)等等,而鸟兽纹玉佩比较流行。在太湖地区,距今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第三、四层发现有青色和淡黄色玉料及莹石制作的玦、璜和项饰。之后,马家浜文化(其时间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有玉璜、玉玦等饰品出土。又后,崧泽文化有材质较好的玉饰品如环、璜、镯、玦、琀、项饰、佩饰等等出土。又后,良渚文化玉器达到高潮,大量璧、琮、璜、镯、管、珠、坠、锥形饰、冠形饰、柱形饰、柄形饰、牌饰,以及龟、鸟、蝉、鱼等动物造型。兽面纹是良渚玉器常见到装饰纹样。其神人兽面图形,大眼、獠牙,乃猪之变形;还有蛙、蝉、鸟、鱼、龟、龙首形动物图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姜寨玉器粗简。龙山文化时期,尚玉之风兴起。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墓葬有玉琮、玉铲、玉斧、玉璧等出土;黄河中游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出土地有玉琮、管、钺、臂环等,陕北神木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有璧、璜、斧、钺、刀、戚、戈等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玉铲,有玉笄、臂环、指环、管、珠等饰物。在海岱地区,古人对绿松石特别喜爱。泰安大汶口10号墓墓主佩头饰两串、颈饰一串,颈饰由19件不规则形的绿松石片串成。

上述玉器,如玉猪龙,以及各种礼器、祭品、饰物(据说距今一万两千年的山顶洞人,已有六种饰品,如钻孔石珠、穿孔牙齿、黄绿色有孔小砾石、骨坠、穿孔海蚶壳、穿孔鱼骨)等等,这都是生活的变异。良渚、红山、龙山文化等还有玉人、人面图形玉器出土。神木石峁出土侧视人头像,鹰勾鼻,似有意丑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玉人,湖北钟祥县石家河文化出土玉人首,属正常人形;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人兽复合图纹,突出人的头像,属对人的美化;还有鹰与人头组成的图像,表现鹰攫人头,则可能是以鹰为图腾的部族的族徽,人头乃“人祭”的反映。它们都是生活的特异化。

夏商周及以后的玉器更趋精化。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铲、玉钺、玉戈等等。商代,武丁(第22代商王)的配偶妇好的墓中出土玉器七百五十件。四川成都北百里左右“三星堆”出土大量距今约三千至三千五百年古蜀王国包括玉器在内的珍贵文物,其中玉器有戈、剑、刀、斧、斤、凿、圭、璋等等。有一商代晚期玉璋,射宽8.8厘米,邸长11.4厘米,宽6厘米,厚0.8厘米,通长54.2厘米,上面刻有11个人物正面立像,着冠,两手插腰,还有其他图形,这件玉璋是一九八六年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另,一九八六年还在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商代晚期的几件玉管、玉珠,其中玉珠多为软玉质,有翠绿、碧绿、淡绿、牙黄、羊脂白、灰白、灰、深灰、墨绿等颜色,大小不等,多长0.88-1.8厘米、直径0.72-1.17厘米、孔径0.42厘米,多数为鼓形,少数为算盘珠形,串起来,就是精美的项链。当时商代的中心地带在今河南安阳地区,成都三星堆地区属商的边缘,古蜀王国。这些玉器也是生活动变形。周代玉器也很多。《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又:“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些玉器是精心制作的礼器,你找不到它们的生活原型。

再看陶器。一般的彩陶,或红底黑彩,或白衣上施以黑、黄、紫色,以形成双色或多色图案。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陶猪鬶,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彩陶盆,郑州大河村出土的白衣彩陶钵,西安半坡的鱼纹彩陶盆,甘肃马家窑出土地提梁彩陶罐、蛙蚊彩陶瓮、旋涡纹彩陶壶等等,可谓精美--这是生活的变形。稍晚的黑陶,燃料未完全燃烧,碳原子浸入器物造成的特异效果。特别是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的黑陶薄胎高柄杯,厚度不足一毫米,令今人叹服--这也是生活的特异化。

再看古代歌舞。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舞者15人,分成三组,形象整齐却又生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葬出土8000年前用大鸟翅骨或腿骨做成的骨笛,七个音孔,可吹出五声和七声音阶。这些不仅是生活的变异,而且是生活的创造。

青铜器的情况大家更熟悉,所谓铸鼎象物--“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之后,鼎遂成为传国重器、立国象征,于是有“问鼎”、“定鼎”之说。这就是说,鼎是生活特异化的产物,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而今天,这种生活特异化的鼎,成为一种艺术品。不仅是鼎,你去博物馆看看,几乎每一件青铜器上的形状和文饰,都是生活特异化的结果。特别是兽面纹--饕餮图形,简直是奇异的想像。到底饕餮是什么?饕餮似鸟非鸟、似牛非牛、如虎非虎、兽而禽爪,反正生活中没有。还有麒麟、凤凰,生活中有吗?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各种形象,也无一不是生活变异的产物。如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亏这神话的作者想得出来。其他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等,也都至奇至异。

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以《圣经》等为代表希伯来文化的神话传说,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类推荐
  • 风过的快乐

    风过的快乐

    我们所享用的快乐常常赁于忧愁,快乐地振翅飞升,却又必须负载痛苦的铠甲。但是,我们仍然愿意以快乐慰藉自己,让快乐成为人生的一个亮点,哪怕它即时、简单,稍纵即逝,无论它涉及爱情、艺术,还是涉及财富、地位。
  • 灵魂的独语

    灵魂的独语

    “言必胜希腊“,“我们都是希腊人”,生活于现代西方人为什么对那个久已逝去的古希腊文明如此情有独钟,为什么对那个曾活跃于地中海的蕞小民族如此神往?这是因为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人是西方人公认的文化祖先。就是这个由大约200个弹丸邦组成的希腊民族几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
  • 传奇老奶奶姜淑梅: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套装3册)

    传奇老奶奶姜淑梅: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套装3册)

    《乱时候,穷时候》是六十岁才开始识字、摆脱文盲身份,七十岁开始学习写作的传奇老奶奶姜淑梅,历经一生写就的传奇之作,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平民史,是第一部草根小民、老百姓亲笔书写的乱穷中国史!文本的不可再生性,使本书注定会引起强烈关注。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苦菜花,甘蔗芽》是姜淑梅的第二部作品,是《乱时候,穷时候》的姊妹篇,延续了第一部的写作风格,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记录了作者亲身与闻的中国老百姓的故事。
  • 2013年散文排行榜

    2013年散文排行榜

    梳理总结了2013年我国散文创作的实绩,中国散文学 会在浩如烟海的散文创作中,推荐编选了三十几篇散 文佳作,编著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 判断,从而披沙拣金,把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 艺术魅力性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2013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是一本散文作品合集 。
  • 刹那芳华:误读红楼

    刹那芳华:误读红楼

    《刹那芳华:误读红楼》作者另辟新意,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用自己的独特视野和生活体验,对《红楼梦》一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逐一解读,既有青春与时尚气息,又有作者个人特有的敏感体悟。自称误读,实为特色,使《红楼梦》研究又有了一种解读的方向和可能。作者文风洒脱清新,见解独到精辟,洞悉人情世态。她的文字,能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阅读愉悦。
热门推荐
  • 带着缝纫机回古代

    带着缝纫机回古代

    新贵设计师夏颜,奋斗数年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原本意气风发的时尚新秀,刚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却意外穿越了。且慢,人穿过来就算了,怎么连工作室也跟着来了?夏颜望着崭新的工业缝纫机傻眼了……没有电!怎么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书诀

    书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身上有龙珠

    我的身上有龙珠

    李黑白获得了一颗传说中的龙珠!从此他打开了生命进化的大门!诸天万域,一层一层,他从一个卑微的生命向着传说进军。。。。。。
  • 续传灯录目录

    续传灯录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将门医妻

    将门医妻

    这是一个重生神医与深情将军带着自家橘色多毛锦鲤一路互相宠宠宠的故事。这是一个重生了其实也没多大用的故事。这是一个“Σ(⊙▽⊙"a你家猫成精了”的故事。
  • 体仁要术

    体仁要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聚散两依依

    聚散两依依

    1979年,经过了八年的爱情长跑后,琼瑶终于和相识了十六年的平鑫涛结婚,同年,她创作了小说《聚散两依依》,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之间魂梦相依、聚散缱绻的心路历程,显然也正是她和平鑫涛之间爱情的真实写照。盼云嫁入钟家没多久,先生便过世,在宠物店里买狗,遇见了风流倜傥的高寒。而后一次同学聚会上,高寒认识了清纯可爱的可慧。在一次到访钟家时,再次见到了盼云,对盼云心生爱慕。虽然盼云心里也爱着高寒,但顾虑到可慧也爱高寒,这令盼云陷入了迷茫纠结中……命运里的缘浅情深,聚也依依,散也依依。
  • 西太后

    西太后

    她,十七岁入宫为‘兰贵人’;十九岁晋为‘懿嫔’;二十一岁晋为‘懿妃’;二十二岁晋为‘懿贵妃’;二十六岁尊为‘圣母皇太后’;后宫禁地,步步惊心,大型宫斗小说,讲述了平凡女子成为皇太后的传奇人生历程。
  • 世上没有笨孩子

    世上没有笨孩子

    《世上没有笨孩子》内容简介:我们不应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一个孩子。因为命运本就没给他们相同的际遇、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基因……这些并不是孩子的错!希望每一位家长,能把孩子生命的底色擦亮一点,能让孩子生活得阳光灿烂一点。
  • 白狐蝶

    白狐蝶

    千年之前,妖族化蝶枯萎、人间战火四起、魔界争斗不休,一时间天下大乱,妖界守护神被派驻幽冥大道,守护妖界与其他六界的通道,同时,曾经被妖族残害的生灵集合袭击妖界,身为幽冥镇守者的九尾白狐首当其冲。适逢妖族卡娜诞生,危机时破茧而出,幽冥大道万物早熟,惊醒了沉睡的九尾白狐。白狐于天际只看到一白衣女子的淡淡虚影,却不知那女子是谁,千年来,他日夜寻找,一段爱恨情仇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