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9000000009

第9章 艺术:生活的特异化(1)

——在深圳大学的讲演

我来唱反调

最近,人们在谈审美-艺术的新动向、特别是谈审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艺术化时,往往过分强调艺术与生活的合一,似乎生活与艺术完全是同一个东西。一位西方学者伯恩海姆说:“计算机通过混淆认识者与认识对象,混淆内与外,否定了这种要求纯粹客观性的幻想。人们已经注意到,日常世界正日益显示出与艺术条件的同一性。”这样,生活与艺术自然也就合一了。美国着名理论家詹明信说:“在六十年代,即后现代的开端,发生了这样一种情况:文化扩张了,其中美学冲破了艺术品的窄狭框架,艺术的对象(即构成艺术的内容)消失在世界里了。有一个革命性的思想是这样的:世界变得审美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本身变成艺术品了,艺术也许就消失了。”德国美学家韦尔施在他的《重构美学》中以大量事实论述目前世界普遍存在的生活审美化、生活艺术化趋向,证明生活与艺术正走向融和。前国际美学学会主席阿莱斯·艾尔雅维茨也描述了这样一种观点:“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艺术,那么任何人也都可以是艺术家。”我自己也犯这个毛病,在以往的文章中也说过在电子媒介时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几乎泯灭之类的话。最近,对照艺术实践,我又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思,有一些新的想法。

艺术与生活真的走向同一了吗?其实,认真看看,仔细想想,满不是那么回事儿。艺术不是与生活同一,而是将生活变异,即生活的特异化。--这是艺术的基本特质之一,至今也没有改变。

我从具体的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谈起。

余光中是我最喜爱的当代诗人之一。他的名作《乡愁》构思很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诗与生活的原始状态有很大区别。生活里,“乡愁”怎么可能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前者是一种情绪,是精神性、意识性的东西,而后者则是物质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怎能划等号?不错,这里写的是生活、是对生活的感受,有非常真挚的情感体验;但同时又不是普通的生活,而是生活的变形,是非同一般的特殊的情感体验。否则,就不是诗。

臧克家(1905-2004)是中国现代着名诗人,(19)30年代被闻一多破格录取为青岛大学文学系学生。其着名诗篇《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现实中,马是马,人是人。马怎能有人的意识、人的思想情感?马怎能把眼泪“往心里咽”?但是在这首诗里,人是马,马是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老农民。多么真实而又特异!它写出了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生活,特异化了的生活。

着名雕刻家钱绍武先生一次对人说,我塑美女的形象,的确是依据生活,但为了美,我不过是把她的脖子加长了一些而已。注意:“加长了”就是特异化了。

一九八二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百年孤独》,大家肯定读过,哥伦比亚作家加·加西亚·马尔克斯所着,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魔幻”者,谓其“特异化”也。书中写到人长出猪尾巴,这在现实生活里可能吗?

我国清末作家刘鹗写了一本小说,叫《老残游记》,其中第二回写老残游济南大明湖,妙不可言。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所写尽非生活常态。譬如写白妞说书,她一出场:“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棰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白妞)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黄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又写白妞的唱:“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转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越唱越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了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简直神了!真格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如果说,刘鹗写白妞说书,为了形容白妞之艺高,用艺术夸张手法,说得玄乎一点,也不算什么。但是,他关于千佛山与大明湖的关系,可是现实中绝对不会有的:“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清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我在济南读了四年大学,或单独或结伙也去过大明湖、千佛山数次,据我的实际经验,站在大明湖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千佛山的倒影,更不用说“明明白白”、“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了。然而,我仍然认为刘鹗这段描写是绝妙文章。艺术可以与生活不同,它是生活的特异化。

因此,今天我就来唱唱反调,提出“艺术:生活的特异化”这样一个命题。

是它,偏说不是它

我常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我的一位朋友,就是理论家也是诗人的孙绍振,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告诉我:明明是它而你偏偏说不是它,那就是诗。譬如,这是一杯水,如果我说“这是一杯水”,没有诗意;但是,假如我说:“这哪里是一杯水,这是同学们对我的深情!”这就有诗意了。我在别处还举过这样的例子:当代文学研究家张炯,年轻时喜欢写诗,也发表过一些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安徽寿县劳动锻炼回京路过蚌埠,一大早起来,说是要到淮河边儿上去找诗。我们去了。那天天特别好,空气透明、纯净,太阳刚刚升起来,红彤彤的,鲜亮亮的,照到河滩上,也照到流动的水面上。突然,张炯面对奔腾的河水,面对铺满阳光的河滩,昂首长啸:“啊!这流贯宇宙的金色音响,唤醒大地,唤醒生灵……”那时我们刚大学毕业不久,是热情得冒傻气儿的年龄,是把月亮当情人倾诉的年龄,也是能够产生诗的年龄。阳光显然没有声音,但是偏偏说它有声音,形容为“流贯宇宙的金色音响”,这就有点儿诗意了。

诗里经常有那种“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指鹿为马”、“似是而非”的事情发生,而且诗人特别善于吹牛皮、说大话、醉生梦死、呼天号地;但是那些诗往往是好诗。譬如李白,就是“吹牛”大家:“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如果一杯一两,三百杯也要三百两,不醉死才怪!他的诗里还有许多“不实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再如,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郭沫若也学李白之狂,说什么“我是一条天狗,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宇宙来吞了”,“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天狗》)。还说:“连日不住的狂风,吹灭了空中的太阳。”(《心灯》)他还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吆!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民歌,也是这个“德性”“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我来了》)例子多了,翻开诗史,几乎满眼都是,像“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跟“剪刀”挨得上吗?“燕山雪花大如席”,这么大的雪花真是见了鬼了!“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又不是小孩子,闹什么?“又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几斤几两,可以用船来载?但是,谁能说这些不是好诗?

再举点儿散文的例子。先看两篇两位新人(据说不久前获得了“布老虎散文奖”)刚刚写的,发表在2004年2月20日《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栏目里。一篇是张锐锋的《算数题,被舍去的》,一篇是格致的《道路是我唯一的同谋》。前一篇写作者儿时(大概在上小学吧)的特殊记忆,我读一读有关的段落:“乡村的宁静反衬着一切细小的生息,笔和纸摩擦的沙沙沙,母亲在灯光里缝补衣裳的引线声,以及寒风吹拂树木的嘶嘶声,深夜归家的流浪汉懒散、疲倦的脚步,都显得那么响。”这是写宁静。还有一段写他算数老师的形象:“他的脑袋比一般人要大许多,不容易买到合适的帽子。我一直记得,他总是将一顶帽子轻轻地放在头上,就像一个不合格的茶壶盖那样,显得滑稽可笑。我记得,一次,他带着我们到玉米地里拔草,孩子们都被淹没在一片接一片的叶子中间,他们的身高还比不上玉米的高度,仿佛他们在顷刻之间跑入了茫茫的虚无中--用绿色的叶子搭制起来的虚无……我最后一个进入其中,我站在田埂上,只看到一顶帽子在玉米开花的白色梢顶上缓慢地飘动。”这是多么真挚而又多么特异的感觉啊!而且,大概是作者所独有的感觉。这就是艺术。另有一段,写什么,大家判断:“我经常要抽开它(生活?)的筪屉,以找寻一些细碎的光芒将现在的日子照亮。那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光源之一,一些被人忽视了的事情的碎片,仍在我的记忆里长久闪耀。”在“抽屉”(有这种抽屉吗?)里“找寻一些细碎的光芒将现在的日子照亮”,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痴人说梦吗?后一篇的作者大概是女性,写想“从婚姻中抽身出来”(离婚)却又不得不“滞留”的特殊感觉。“我的滞留,首先是因为我没有娘家,或家里已经没有了娘。也就是没有了生命旅途的中转站,这导致我不得已中途换车时得站在风中、雨中,找不到一张可供我停靠的座椅。”她也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逃离,但因缺乏目的地而无法迈动脚步。“道路一定是对我失望了。在我的逃离行动中,道路是我唯一的同谋。它像个冷面侠客,虽然它一言不发,但它快速来到我的身后并密切注意四周的动静。我的无所作为一定让道路伤透了心。也许道路早已习惯,同我一样犹豫不定的人也许很多,但道路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帮助别人逃走的机会,道路公平,公平到不计善恶。”这里的几篇散文,不但写的对象特殊,而且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感觉特殊,都是特异化的、与日常生活区别开来的。

艺术家,不论文学家、诗人或是其他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一方面,他所面对的对象是特殊化、特异化的;另一方面,即使面对的对象是普通的,作者的感觉也必须是特殊化、特异化的,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感觉、特异感觉。不但如此,还要进一步,作者还必须把这特殊感觉、特异感觉表现出来、写出来。这样,创作的最后成果,只要是成功的,就一定是特异化的。的确,艺术有同于生活的一面,但仅此不是艺术,更重要的是它不同于生活,它必须是特异化了的生活,而且是对生活的特异化了的感觉。这是一切艺术的基本特质之一,概莫能外。假如审美、艺术真的与生活完全合一,那也就不存在审美,也不存在艺术,那还谈什么审美,谈什么艺术,更不用“化”来“化”去,谈什么“审美-艺术化”、“生活化”。

诸位,从你周围的实际情况来看,凭常识你也会知道生活与审美-艺术不是同一个东西。一个演员,譬如说于魁智,他不唱京剧了,说他的日常生活“吃喝拉洒睡”就是艺术,有几个人买票去欣赏?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只有同生活相区别,审美、艺术才能真正产生。从原始人那个时候起,审美、艺术就开始萌生了,而这“萌生”,即从生活的特异化开始。混沌一体,谁认得张三李四?有所区别,才能辨认出各自的真身。人类之原初,本来只有生活而没有审美、也没有艺术。假如某时某物“离开”(变异)了生活一点儿,哪怕只是一小点儿,审美、随后艺术就“开始”出现了。

同类推荐
  • 我的真善美

    我的真善美

    陕西人的诗文,带着西风的萧瑟与温婉凄凉,读来令人心折,赏心悦目。
  • 忘了归来

    忘了归来

    本书作者砺平是沁水籍“三平美女作家”之一,长期固守沁水本土,笔涉诗歌、散文等领域,有诗文集《哪种离别不忧伤》面世。另两位是葛水平和杨平。葛水平是名扬全国文坛的一级作家,现任长治市文联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杨平在杭州打拼,出版了《人文晋城》上下册,在晋城轰动一时。
  • 相逢是一树花开

    相逢是一树花开

    《相逢是一树花开》是由一线教师亲自撰写的一部教育叙事散文集,共20篇,约5万字,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个乡村女教师对学生、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对教育最真挚的情感,天然去雕饰,真实而感人,是一部值得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教育类励志书籍。
  • 赵玫自选集

    赵玫自选集

    赵玫的作品真切感人,深邃幽远,独具特色的心灵剖白方式和贯穿写作始终的浓郁抒情性,以及其挚爱生活的人文情怀,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文学张力和广阔的心灵视野。本书精选和节选了赵玫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漫随流水》、《武则天》、《上官婉儿》、《我们家族的女人》;中篇小说:《62号公路拐弯处》、《寻找伊索尔德》、《流动青楼》;短篇小说:《巫和某某先生》、《和英雄舞蹈》、《无调性短歌》;散文:《从这里到永恒》、《一本打开的书》等篇章,全面展示了赵玫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 西欧现代作家作品浅析

    西欧现代作家作品浅析

    尼采、海涅、卡夫卡、米兰·昆德拉、裴多菲……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名字,相信你一定听过。本书主要罗列了西欧国家的一些作家以及诸多知名文学作品,令读者朋友们感受文学的震撼和力量。
热门推荐
  • 绝世妖娆:毒妃,很倾城!

    绝世妖娆:毒妃,很倾城!

    一朝穿越,她穿越到架空世界。身边莫名其妙多了一个神秘贴身侍卫。一天,某女翘着二郎腿,痞气十足道:“话说,贴身侍卫,怎么个贴身法?”怎知,此话刚完她便后悔了。某男强将她搂入怀中,邪魅一笑,“所谓贴身,便是你吃饭我贴你,你洗澡我看你,你睡觉嘛……”说罢,某男一脸坏笑,某女惊恐。NO!人家不要做三“贴”小姐!
  • 帝君一品妃

    帝君一品妃

    新书推荐:《快穿攻略:KISS,妖孽大人!》希望大家喜欢她,身怀异能,一朝穿越,被人打包送上花轿。他,残忍冷酷的玉面阎君,霸道温柔宠溺全都给她。她一心想要回家,更不愿和别的女人共侍一夫,不惜带着包子跑路!男人扬眉,笑得妖孽:“我们可是早就定下了娃娃亲!回家?我家不就是你家?乖,跟本君回家生娃……”她泪奔,究竟谁能来告诉她,她爹她妈她家到底是在哪个时空?姻缘早已注定,遥远的时空也无法阻隔。这世上,如果有一见钟情,那人,必然是你……
  • 九阳太祖

    九阳太祖

    时势造英雄,生逢乱世,哪怕是匹夫亦有匡扶天下之志。天下大乱,出云国朝廷刚愎自用,擅自征税,任人唯亲,导致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各路英雄豪杰趁乱而起。这时,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身份卑微的年轻人,率领着一支闻所未闻的义军横空出世,东征西走,一路高歌猛进,连连击败朝廷和各方势力的部队,迅速成为了起义军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
  • 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

    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

    本书借鉴和汲取了诸多办事智慧的精华,从魅力征服、礼仪为先、因人而异、善借外力、洞悉人心、巧言胜师、示人以弱、把握分寸、以进为退、方圆有度、处变不惊、转换思路等12个方面对如何办事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透析,并通过一些生动而有趣的案例介绍了那些会办事的聪明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智慧最终达成了目的的。通过《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读者可以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把握办事的分寸、火候、分量、次序,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成功办事的目的,轻轻松松把事情办好。
  • 最爽新人生

    最爽新人生

    周方远重生了。他没有任何强大的技能,不会写程序,没有过人的阅读量,不会修仙,更没有随身老爷爷。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他,却要弥补上一世的所有遗憾,彻底扭转自己的人生。他要让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他要让自己经历最爽的新人生。**************************************************ps:新人新书,急需大家支持,有任何不足之处,也希望大家能指出来。pss:写的不好,希望大家见谅,望轻喷。裙号:692366933,想要交流的小伙伴们可以进来。
  • 景圣诗词散文集

    景圣诗词散文集

    这是我以前写的一些古体诗词散文,如今整理出来发表,不为别的,只是想看看还有多少人喜爱传统文学。另外,除了我以前写过的诗词散文会加上写作背景后集中上传以外,新的作品不敢保证更新,因为古体诗词并非是想写就能写得出来,这需要感觉,因此更新是不定期的,建议读者们收藏一下,这样一旦有了更新,必然可以及时看到。
  • 汉末召虎

    汉末召虎

    中平六年,灵帝驾崩,新帝继位,十常侍作乱,大将军何进身死,凉州董卓入京,废立天子,袁曹诸将外逃,起兵关东。貌似大大咧咧的张召虎却化身张辽,一头扎进了狼群虎穴,在董卓麾下打混。出身太差,名声太恶,谋士猛将怎么来?五个字:坑蒙拐骗抓。宁教我打天下人,休教天下人打我。他打得袁术咬牙切齿,打得袁绍暴跳如雷,打得曹大惶惶而逃,打得一盘散沙的关东诸侯同仇敌忾……他平定羌族,重开河西走廊,横扫匈奴,远击鲜卑,大败乌桓,拓土筑城。张辽不禁长叹:仇敌满天下,娇妻无一人。贾诩面无表情:这是董公赐给你的娇妻!王允疾言厉色:并州诸将可赦,独不赦张辽!(群号:40568008)
  • 荒废的果园

    荒废的果园

    “这就去?”“这就去!”“没考虑的?”“没考虑的!”还想说点什么,可一听儿子那冰冷果断的语气,根旺只得打住话头。儿子今天穿戴打扮得令他有些目旋,单是那套笔挺的西装,就足够他瞠目结舌的。五百多块哩,要是拿来买谷子能买多少担呀?小山样的一堆。当然,票子是儿子一个汗珠儿摔八瓣挣下的,做老子的再古板也不会在穿戴的小事情上过于计较。只是,现在还远不是摆阔的时候。一切都还在人家手心里攥着,炫耀很了绝不是你的好彩头。可这样的话辉子偏偏听不进去,硬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 曾负你一世情深

    曾负你一世情深

    她本是21世纪拥有双重身份,杀手血影和网红Amy,一朝穿越成为了废材公主,废材?看她如何扭转乾坤。神体觉醒九系灵力。令整个大陆闻风丧胆的血煞宫?红遍四国的醉仙居?不可一世的无忧谷?通通都是她的。北后归来之日,她又多了一重记忆。原来我竟负了你两世情深,不是一世。(灵儿负了炎殇,血影\Amy负了昊霖)幽梦定不负千幻影慕容逍遥?炎逍?你要为你的所做所为付出代价。灵儿,我要你原谅我,我可以放弃这一切。晚了炎逍,你在当初利用我的时候就该想到今日。一场大战后……炎逍\慕容逍遥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千幻影和幽梦这一世终于在一起了,举办了属于他们的婚事。最美的的娘子and最美的相公
  • 刀锋之白虎傲啸

    刀锋之白虎傲啸

    主角龙城在一个机缘巧合下,和自己所厌恶的刀进入了一个人和武器共存的世界,每个人都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神兵利器,通过不断地战斗,开始明白手中那把刀的意义,也开始改变对那把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