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500000001

第1章 骊山脚下的奇遇(1)

“瓦爷”从井里突然显身

1974年初春,严重的旱情威胁着中国西部八百里秦川。返青的麦苗在干渴的折磨下趴伏在尘沙飞扬的大地上,有气无力地祈求着上天的恩赐。

水,在这片坚硬广袤的黄土地上,一切生命都需要水的滋润。

忠诚的祈祷并没有感动上帝。日复一日,不曾有一滴水珠从天上洒下。此时,坐落在骊山脚下的西杨村也不例外,或许,因村外大部分土地正处于骊山北麓大水沟口的山前洪积扇上,沙质土壤蓄水性极差,农作物的成长多半靠天,才越发加重了村民们对水的关注与对麦苗的厚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成年人都深深懂得,当田园的麦苗枯萎之时,也是他们自身的生存受到胁迫之日。

本书讲述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了--

夕阳的余晖笼罩着村南的柿树园,折射出令人心焦的光。奔走了一下午的西杨村生产队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站在柿树园一角的西崖畔上,两人眼望着这片只长树木、不长庄稼的荒滩,再三犹豫,踌躇不定。

太阳从西方落下,小鸟跳动着在树林中急匆匆地寻找栖身之处。杨培彦吐了一口烟雾,将纸卷的烟蒂扔到地上,又狠狠地踩了一脚,终于下定决心,挥起笨重的镢头在脚下石滩上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就在这里吧”

杨文学望望骊山两个山峰中间那个断裂的峪口,正和身前的圆圈在一条直线上,心想水往低处流,此处既然跟山峰间的沟壑相对应,地下水肯定不会少。于是他点了点头说:“好,但愿土地爷帮咱的忙吧。”

此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不规则的圆圈意味着什么。

翌日晨,以西杨村杨全义为首的杨新满、杨志发等6个青壮年,挥动大镢在杨培彦画的圆圈里挖掘起来。他们要在此处挖一眼大口径的井,以解决燃眉之急。尽管地面布满了沙石,一镢头挖下去火星四冒,但在干旱中急红了眼的农民,还是以锐不可当之势穿越了沙石层。将近中午,工程进度明显加快。

当挖到1米多深时,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一层红土。这层红土异常坚硬,又一镢头下去,只听到“咚”的碰撞声,火星溅出,却无法穿透它。

“是不是咱们挖到砖瓦窑上了”井底的杨新满放下镢头,擦把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望着众人。

“可能。听老人们说,咱这一带过去有不少烧砖瓦的土窑。”杨全义说着,递过一把镐头,“来,用这玩艺挖挖看。”

井下又响起了咚咚的声音,坚硬的红土层在杨新满和杨志发两个壮汉的轮番攻击下,终于被凿穿了。这是一层大约30厘米厚的黏合状红土,很像烧窑的盖顶,此时大家并未深究,只凭着自己有限的所见所闻,真的认为是一个窑顶实则是兵马俑坑封土的夯土层。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在以后的挖掘中面对出现的陶片,都被他们和砖瓦窑联系在一起,也就不再奇怪了。

越过了红土层,工程进展迅速。不到一个星期,这口直径为4米的大井就已深入地下近4米。此时,没有人意识到,他们手中的镢头离那支后来震惊世界的庞大军阵,只有一步之遥了。

历史记下了这个日子--1974年3月29日。

当杨志发的镢头再抡下去又扬起来的瞬间,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的第一块陶片出土了。奇迹的第一线曙光划破黑暗露出地面。

遗憾的是,这块陶片的面世并没有引起杨志发的重视,他所渴求的是水,在他的心目中,水远比陶片重要。于是,杨志发和同伴的镢头便接二连三地向这支地下军阵劈去。

一块块头颅、一截截残肢、一根根断腿相继露出,这奇特的现象终于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这个砖瓦窑还有这么多烂东西”一个青年将一截陶质残肢捡起来又狠狠地摔在地上,沮丧地小声嘀咕了一句。

“砖瓦窑嘛,还能没有点破烂货快挖吧,只要找到水就行。”杨全义在解释中作着动员。那青年人叹了一声,又抡镢劈向军阵。

几分钟后,在井筒西壁的杨志发突然停住手中的镢头,大声喊道:“啊,我挖到了一个瓦罐。”

听到喊声,正在运土的杨彦信凑上前来,见确有一个圆口形的陶器埋在土中,便好心地劝说:“你慢慢地挖。要是还没坏,就拿回家到秋后焐柿子,听老人们说,这种瓦罐焐出来的柿子甜着呢”

一旦人的具体目的改变,行为也随之转换。在能够得到和利用的欲望驱使下,杨志发不再盲目地大刀阔斧劈下去,而是镢、手并用,连刨带扒,轻轻地在这个瓦罐四周动作。土一层层揭去,杨志发心中的疑窦也一点点增加,当这件陶器完全暴露在眼前时,他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眼前的东西根本不是要找的可以用来焐柿子的瓦罐,而是一个人样的陶制身子实则是一个无头空心陶俑 ,他晦气地摇摇头,然后带着一丝失望和恼怒,用足了劲将这块陶制身子掀入身旁的吊筐,示意上面的人拉上去扔掉。

当这块陶俑身子刚刚被抛入荒滩,井下忽然又发出一声惶恐的惊呼:“瓦爷”

众人又一次随声围过来,几乎同时瞪大了眼睛,脸上的表情比之刚才有了明显变化,肌肉在紧张中急骤收缩起来。摆在面前的是一个陶制人头,形象极为可怖。

只见这个人头顶上长角,二目圆睁,紧闭的嘴唇上方铺排着两撮翘卷的八字须,面目狰狞可怕。有一大胆青年用镢头在额头上轻敲,便听到咚咚的响声。

“是个瓦爷。”有人做了肯定的判断,紧张的空气稍有缓解。

“我看咱们挖的不是砖瓦窑,是个神庙摊子,砖瓦窑咋会有瓦爷的神像”有人推翻了以前的判断,同时又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个见解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

“甭管是砖瓦窑还是神庙摊子,找到水才是正事,快挖吧”身为一组之长的杨全义出于对大局的考虑,又理性地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满身泥土的农民们又开始挥镢扬锨挖掘起来,没有人再去为刚才的“瓦爷”发表不同的见解并为此大惊小怪了,摆在面前的确如杨全义所说,找到水才是最为要紧的大事。

随着镢头的劈凿,铁锨的挥舞,一个个陶制俑头、一截截残腿断臂,一堆堆俑片,被装进吊筐拉上地面,抛入荒滩野地。

出土的陶俑终于引起了一群儿童的兴趣,他们纷纷奔向荒滩捡拾俑头,先是好奇地玩弄,接下来便将俑头立于荒滩作为假设的坏蛋,在远处用石头猛烈轰击。有聪明的孩子则采取“古为今用”的方针,将俑身和俑头一起搬到自家的菜园中,在俑的手里塞上一根长杆,杆头上拴块红布,然后再找来破草帽,将陶俑打扮成一个活脱脱的看园老翁,日夜守护菜园,使麻雀不敢放肆地前来啃啄返青的菜苗。

正当人们对陶俑大加戏弄、损毁丢弃或顶礼膜拜之时,村前的井下又发现了更加奇特的情形。

在离地面约5米的深处,大家发现了青砖铺成的平面台基,同时,还有3个残缺的弩机和无数绿色的青铜箭头。

这是地下军阵向2000年后的人类发出的最后一丝信号,兵器的出土意味着对砖瓦窑和神庙两种推想的彻底否定。随之而来的应是一种更切合历史真实的构想诞生。可惜,这里没有人去理会最后的信息,更没有人再围绕这稍纵即逝的信息去思考些什么。让众人欣喜和激动的是,尽管一时还不能辨别是不是秦砖,但毕竟是古代的东西,多数人认为先拿回家做成枕头睡它几个晚上,再做好坏真假的结论,则是最明智的办法。于是,井下的秦砖很快被哄抢一空,走入各家的炕头、被窝。

正当大家在井里井外大肆哄抢秦砖之时,有一位青年却棋高一着,他默默地伏在井下,从泥土中捡拾看上去并不显眼的青铜箭头,待捡拾完毕,脱下身上的破褂子一包,然后直奔附近三里村的废铜烂铁收购站,以14.4元的价格,将几公斤青铜箭头售出。当这位青年摸着已经明显鼓起来的上衣口袋,叼着香烟,一步三摇,满面春风地返回时,村人才蓦然醒悟:“还是这家伙有心计。”悔恨之中蜂拥于井底,却已经晚了。

绝处逢生

整个西杨村围绕着“瓦爷”的出现事件,在沸沸扬扬热闹了一阵子之后,终又归于静寂。大家像什么事也不曾发生过一样,重新抡起手中的镢头,在井下向大地母亲的肌体劈去。

那支庞大的地下军队,不惜以个体毁灭的代价向光明的世界投递出一丝信息,却未能得到破译和救援的回声。人类的目光,在穿越军阵之后又匆匆掠过,双方都未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纵然地下拥有千军万马,但他们已无法再向世人发出一丝哪怕是微弱的呼唤了。

历史应该记住他的名字--临潼县晏寨公社水管员房树民。

他的工作职责是管理、调配晏寨公社的水利建设和水源利用,西杨村打井的情况如何,自然与他的工作职责发生联系。事实上,当这口井开工的第三天,他就察看过地形和工程进展的情况,并对在此处取水充满了信心。当听说井已深入地下5米多,仍不见点滴水星时,他便揣着诸多疑问来到西杨村看个究竟。

“这口井为啥还不出水,是不是打到死线上去了”房树民找到生产队长杨培彦询问。

“不像是死线。可不知为啥,打出了好多瓦爷。”杨培彦回答。

“瓦爷什么瓦爷”房树民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像真人差不多,还有好多青铜箭头、砖坯子。”杨培彦吸着纸烟,像叙述一段久远的往事,详细地介绍了打井过程中发生的一切。

房树民来到了井边。

他先在四周转了一圈,捡些陶片在手里端详敲打一阵后,下到井底。

井壁粗糙不平,一块块陶片、碎砖嵌在泥土里,只露出很小的部位。他用手抠出半块砖,来到组长杨全义的跟前:“这井不能再挖下去了。”

“为啥”杨全义吃了一惊。

“你看,这砖不是和秦始皇陵园内出土的秦砖一样吗”原来,临潼县文化馆此前收集了不少从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秦砖,房树民与县文化馆文物干部丁耀祖是好朋友,平日常去馆里找丁,时间长了,也就从丁那里学到了一些文物知识。

“可要这些东西也没啥大用处。”杨全义仍然不解其意地说。

房树民爬出井口,找到生产队长杨培彦:“我看这像古代的一处遗址。先让社员们停工一天,我打电话让县上来人看看再说吧。”

在快吃午饭的时候,房树民赶回了乡政府,让文书李淑芳给文化馆打电话,但总是没人接。无奈之中,房树民只好骑上自行车亲自去5公里外的县文化馆,可巧在半路上碰到回家的管文艺的丁耀祖。听了房树民说的情况,丁立即掉头返回文化馆,向副馆长王进成作了汇报,王觉得此事有点意思,便又叫上管文物的干部赵康民,一起去西杨村,而房在见到丁后即返回西杨村召集干部去打井工地等候。

四人会合后,在工地上仔细察看了一遍,然后又在杨培彦的带领下到堆放井土处观看。看到几个比较完整的无头陶俑横躺在地下时,三人十分震惊。1964年4月,文化馆在秦始皇陵冢附近社员家里征集到一件秦代跽坐陶俑,才65厘米高,就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这次突然出现了跟真人一样高大的陶俑,当然令人震惊。不过猛一下子还难以断定是不是2100多年前的秦代文物,因为如果是秦始皇陵冢周围出土则很可能是秦代的,可是这里离陵冢有一二公里之遥,秦代陶俑放到这么远的地方似乎不大可能。

几人没有为此多伤脑筋,目前最急需的是把这些文物收拢起来,以后再慢慢研究。

“这可能是极有价值的国宝,井不要再打了,赶紧把这些东西收拢起来,送往县文化馆收藏好……”馆长王进成对杨培彦叮嘱了一番,即刻返回临潼。

第二天赵康民又来到西杨村,组织社员收捡散失的陶俑、陶片,同时又赶到三里村废品收购站,把收购的青铜箭头、弩机作价收回。为了尽可能地挽回损失,赵康民又带领社员用借来的铁筛子,把可能带有文物的井土全部过筛,许多残砖、陶片,包括陶俑的手指、耳朵等都被筛了出来。

在赵康民的指导下,社员们把这些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大大小小的文物装了满满三架子车,拉到几公里外的县文化馆,赵康民当场给了30元人民币以示奖励。拿到钱后的社员们十分惊讶:“这三车破砖烂瓦给这么多的钱”回到村后,这些社员把30元钱如数交到生产队,队里给每人记了5分工,半个劳动日,此时的5分工可值一角三分钱,大家都感到十分满意。

赵康民把社员送来的文物作了初步整理,觉得有必要再亲自作些考察发掘,于是便在5月初又到打井处召来一帮社员发掘了20多天,直到社员准备夏收时才停止。这次发掘,在井的周围掘开了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的大坑,发现了更多的陶俑。此后,赵康民每天躲在文物修复室,对这些没头和缺胳臂少腿的陶俑及一大批残片作了清洗,细心地进行拼对、粘接、修补,没过多久,就修复出两件比较完好的武士俑。

如果说水管员房树民的一番努力,使这支地下大军看到了一丝面世的亮光,那么,这点亮光仍然只是黑夜里的萤火,一闪即逝了。

临潼县文化馆把此事跟一位县委副书记说过之后,没有将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继续上报,只是让文管干部赵康民在馆内的一角神不知鬼不觉地对陶俑进行修复。这种令人费解的心态和处置方法,使这支地下大军再一次陷入绝望。

当然,文化馆领导及赵康民也有自己的苦衷。那还是在1964年,正是全国上下大搞“四清”运动的时候,年轻气盛的赵康民竟因为把渭河北岸出土的南北朝时代的几个石雕像用车拉到县文化馆收藏,结果被当作搞“封资修”的典型,在全县通报。

历史上常有许多东西属于未来。眼下,“批林批孔”正热火朝天。鉴于历史的教训,在报与不报的两难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不过,后来有知情者透露,文化馆上上下下也有不愿别人插手的考虑和默契。

正当赵康民躲在僻静的文物修复室,潜心修复陶俑时,这年5月底,由于一位不速之客的偶然“闯入”,使这支地下大军又绝处逢生,大踏步走向当今人类的怀抱。这位不速之客就是新华社记者蔺安稳。

“内参”惊动了江青

蔺安稳是临潼县北田乡西渭阳村人,196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新华总社工作。他这次回临潼,是作为公休假,探望仍在临潼县文化馆工作的妻子以及家人。就在这次探亲中,他从妻子口中得知文化馆收藏了农民打井挖出的陶俑。有一天,他径自走到文物陈列室后面一个暗淡的房间去看个究竟,只见几个高大魁梧的陶俑身着铠甲,手臂作执兵器状,威风凛凛,气势逼人。他在身心受到强烈震撼的同时,当即断言:“这是2000年前秦代的士兵形象,为国家稀世珍宝。”

自小喝渭河水长大的蔺安稳,太熟悉自己的故乡了。周幽王戏诸侯的烽火台、杨玉环洗凝脂的贵妃池、项羽火烧阿房宫、刘邦智斗鸿门宴……无数流传民间的故事伴他度过了天真活泼的少儿时代。当他还是一名中学生时,便按照父辈讲述的故事,四处寻觅遗迹,秦始皇陵那高大的土冢由此成为他嬉戏的乐园。他曾无数次从陵冢的封土上滚下,又无数次攀上去,这里留下了他童年的足迹和青春的梦。

同类推荐
  • 重逢

    重逢

    《重逢》是作家石钟山根据自己少年经历写成的一本散文故事集。在作品中,作者敞开心扉,以抒情和略带戏谑的笔法书写自己从小时候到青少年、再到成为军人期间看到和经历过的故事。作品以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情感,如少年时期肆无忌惮的整人故事、青年时期青涩懵懂的恋爱、参军后残酷而多变的现实……每个故事基本都围绕一个主要人物展开,有些荒诞可笑,有些则感人至深。从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和那些几乎已经被遗忘的时代及精神“重逢”,重新找回人性的美好。
  • 爱让我们更好了

    爱让我们更好了

    握一杯咖啡,在爱着/痛着/释然了/幸福着的当下读20个清清淡淡却内蕴深远的爱的故事重温初恋的温柔悸动/热恋的激情奔腾/失恋的伤痛领悟爱,终究是我们遇见过的,好的事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没有任何一段感情是浪费的,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被你真的爱错过。“我”经营着一家以“故事”为主题的咖啡馆,谁都可以走进去用一个故事跟“我”换一杯咖啡。因此,“我”听了很多很多故事后,精选出20个讲给你听。每一个故事,都让你更想热烈地去爱身边的人,爱这个并不完美却值得深爱的世界。
  • 涴漫的狱中日记:瞿秋白作品精选

    涴漫的狱中日记:瞿秋白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润。
  •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引论与本质论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引论与本质论

    如何成为“能理解的人”?如何界定文学理论学习的范围?文学理论学习的境界是什么?本书在学生听课笔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保留了课堂教学口语风格,以“正文+附录”为体例,以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为逻辑,深入浅出,为读者理解文学及其相关事物提供桥梁。
  • 低于海平面:荷兰生活手记

    低于海平面:荷兰生活手记

    这是一本随笔集子,是一本作者的出国手记。作者跟随丈夫来到荷兰,用一个最平凡普通的中国人的眼睛看西方,从吃饭穿衣,点点滴滴中感受东西方的差异,经历了好奇、感叹、敬佩和反思,从中看到了差距,感受到了冲击,也不乏忧虑和感慨,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敬重生命,珍爱生活。
热门推荐
  • 火影之大美食家

    火影之大美食家

    新书,海贼之美食聊天群,欢迎过来。在木叶,有一家餐馆,那里是所有忍者趋之若鹜的地方。什么?卡卡西居然扔掉亲热天堂,一大早跑到餐馆门前排队?什么?三代火影大人又翘班了,只为了去那家餐馆点个拉面?什么?大蛇丸居然也来了,只为了偷师学习怎么做菜?面对着店门前众多叱咤忍界的风云人物,杨明只是淡定地抬头望天:“抱歉,今天门店暂停营业,我要安静地做个美男子。”PS:这只是披着火影皮的美食文,不要太过较真书里面的设定PS:前面几万字模仿别的小说学走路,新人第一次写,BUG有点多,请见谅PS:书友群(292507668)
  • 解码大前研:箴言录

    解码大前研:箴言录

    本书不仅仅从经营管理、工作经验、思维方式谈大前研一那种从高处俯瞰社会的种种经验,还从社会理念、政治态度、民众情绪来谈论他的对当今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观点,甚至还谈到他对待家庭与教育、休闲与享受的各方面的体验。
  • 永嘉八面锋

    永嘉八面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爹地到碗里来

    爹地到碗里来

    A市女人传大少冷血无情,手段狠辣,却只对一人宠溺入骨,艳羡世界;A市男人传大少不行,他的妻子一直受活寡。“老公,他们说你不行,你行还是不行?”萧安凝眨巴着大眼睛.“老婆,你说行不行?”,陆子皓咬牙。一宝咬手指:“妈咪,我是捡来的咩?”二宝泪眼旺旺:“妈咪,我不是亲生的咩?”肚子里的娃:“呜呜,这帅帅男人不是她爹地咩?”萧安凝,“……”God,她上辈子做了什么孽,这辈子倒霉遇到一大混蛋三小混蛋。呜呜,她退货可不可可以。男人仨娃摇头,“货已售出,概不退货。”【男女主身心干净,1v1哦】
  • 零下一度的荷尔蒙

    零下一度的荷尔蒙

    本书收录了青年作家多多的经典短篇小说。通过不同年龄层的女性视角去阐述她们对爱情的理解。作者文字细腻温和,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真实且虚幻的场景。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去讲述发生在都市生活中你、我、他的爱情故事。
  • 唯妻是从老公太腹黑

    唯妻是从老公太腹黑

    “乖,过来……,我就帮你复仇。”暗夜里,男人的面孔俊逸如仙,狭长凤眸微挑着,唇畔含笑,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俊朗。落魄的简菀如趴在霍顾之脚边,稍一抬头就要和男人的气息纠缠在一起,她心在一点点寒凉,浑身颤抖,眼底溢满了仇恨光芒,可却无法抗拒这个机会。这一年,她23岁,是简家长女,看似繁荣,实则是豪门联姻下的产物。连一张脸都有人和她一模一样,最后孟少文也狗血的错把简菀灵当成是她了。他——霍顾之,出生尊贵,却从小吃尽苦头,是猛虎骨干,但在几年前因伤退伍,谁也不知道南江著名电商企业竟由他一手创办。他大她整整十岁,从第一眼见到她时就情根深种。后来他为她改名,教她成长,给她温暖!霍顾之是孟少文的小叔,亦是她名义上的长辈,以前,她从未将他的放在眼中。但就在前不久,全世界都背叛她的时候,只有他将她救了上来,并嚣张霸言:“这个世上只有我能区分你和简菀灵的长相,你不跟我,难道想跟一个连你是谁都分不清的陌生人?”五年后,两人携手归来,一同惩恶人,踹渣男,秀恩爱。她将他教她的那些狠辣手段,一一施展在仇人身上,让那所谓的亲妹妹苦不堪言。浴火重生后的虞无双对天发誓,这次她绝不会心软,她要夺回本属于她的一切,要让渣男看清真相,让贱人统统下地狱。男主看似阴狠实则……,女主腹黑不弱,甜蜜蜜的宠文。全新的故事,全新的尝试,姑娘们看着喜欢收藏个哈o(∩_∩)o某素一定加油写。
  • 英文爱藏:爱只有0.01的距离

    英文爱藏:爱只有0.01的距离

    为中英双 语对照版,《爱只有0.01的距离》既是英语学习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的必 备读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让读者在欣赏原法原味 和凝练生动的英文时,还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品读语言特色与艺术之美, 再配合文章后附加的多功能、全方位巩固题型,更有助于……
  • 愿你是阳光,明媚不忧伤

    愿你是阳光,明媚不忧伤

    如果生活没有阳光,黑夜中依然会有风景,风景中依然会有星光,星光下依然会有小桥,小桥下依然会有渡船,渡船依然会扯起风帆到海角。还有心花,还有希望,这是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阳光,黑夜中有我们的心灵,心灵中有不灭的阳光。《愿你是阳光,明媚不忧伤》精选《哲思》创刊十年以来最受读者欢迎,最具正能量的文字,霸气传递正能量:我们并不需要向外界索取,而应该在自身内心深处点燃能照亮旅途的阳光,不用点亮世界,能温暖自己欢愉四周就好。
  • 让青少年学会沟通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让青少年学会沟通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让青少年学会沟通的故事》由李超主编,是一本关于青少年索质培养的励志类书籍,《让青少年学会沟通的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来启迪、教育青少年,帮助青少年养成一份必备的好索质。
  • 送君休书一封:假凤戏真凰

    送君休书一封:假凤戏真凰

    她意外穿越,只想替身体的主人讨回公道后拍拍屁股走人。她还没出手呢,就害痴了他最宠爱的小妾。就出个门,成了神秘莫测的男人的阶下囚,并刻上了他的印记。她以真心换得三个月的时间,誓为讨回公道。大庭广众之下,她送上休书一封,不料夫君不放人,关上房门,他要用实际行动留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