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500000006

第6章 20世纪最壮观的发现(2)

8月26日,王冶秋带着兴奋与激动之情飞抵西安,把国务院的决定先行告知陕西省委和文管会。同王冶秋一样,陕西方面对秦俑的保护问题虽有心但觉无力。大批的陶俑、陶马出土后,他们只是在俑坑上面搭了个简易棚,以防雨雪侵蚀。在他们的预想中,等兵马俑全部出土,盖个仓库一类的房屋,保护起来就算万幸了。至于盖博物馆,让世人参观展览却未敢奢求,更不会想到多少年之后,仅游客参观这些“瓦爷”的门票收入一年就有一亿多元人民币。王冶秋带来的消息,使陕西方面喜出望外,也对兵马俑发掘后的前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8月27日,王冶秋在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章泽等人的陪同下,来到秦俑坑工地现场视察,同时还叫来了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子平等专业人员,以便考虑博物馆的规划和设计问题。在俑坑发掘工地,王冶秋要求设计人员在现场参观后的24小时内,将草图绘出来。张子平感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完成,但又不好违命,无奈之中向章泽求计:“搞成啥风格的”章泽答:“设计风格嘛,四周只要有墙,墙上有房,24小时你给我拿出来就行。”张子平苦笑着不再吭声。

陕西方面按王冶秋的意见做了主体工程250万元的预算,第二天,王冶秋携带工程草图和经费预算报告匆匆返回北京,然后制定了一份详细报告提交国务院办公会讨论。这次办公会议由李先念副总理主持,在听取了各位与会者的意见后,李先念挥起手臂,轻轻在桌上一拍,说了声:“好,就这样定了。”

一锤定音,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博物馆工程建设由此拉开了帷幕。

1976年的春节过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筹建处从省文化局下属单位抽调了19名干部陆续来到秦俑发掘工地。这些新调来的人员按照筹建处领导人的分工,或跑设计院催促图纸,或联系建筑公司落实施工单位,或在发掘现场搭建简易工棚。在1976年那个明媚的春天里,整个秦俑坑发掘工地,大家都围绕着建设博物馆而忙碌、奔波起来。与此同时,筹建处的领导人根据博物馆的规模及人员编制情况,决定在一号俑坑东北方位的一片空旷区修建职工宿舍。在这样的文物重地建房,当然先要勘探地基,看是否有文物存在。鉴于考古队的钻探人员正在其他地方工作,筹建处便从陕西省第三建筑公司找了一名高级探工徐宝山来此处钻探,意想不到的是,徐宝山钻探不几天,便于地下发现了“五花土”,继而又探出“夯土”,当钻探到离地表5米深时,发现了铺地砖。每一个探工都知道,既有夯土又有铺地砖,预示着下面是一处遗址并可能会有文物。徐宝山为这一发现大为高兴,他放下手中的探铲,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了筹建处的领导人杨正卿。

当徐宝山满面红光地从杨正卿的临时办公室出来时,迎面碰上了考古队程学华钻探小分队的丁保乾一行四人。徐宝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两眼放光地对丁保乾说:“俺探清了,地下有文物,5米深见砖,以后就是你们考古队的事了。”

第二天上午,筹建处领导人杨正卿找到程学华,请他率人到徐宝山钻探的地方复探,一个上午下来,证实徐宝山提供的情况不虚。这一发现真是大出人们的意料,考古队钻探人员为找新的俑坑,在四周苦苦探寻了100余天而未果,想不到就在离一号坑东端北侧约20米的地方居然还深藏着一个俑坑、埋伏着一批兵马。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一天是1976年4月23日,考古人员将这个俑坑编为二号坑。

划时代的强弓劲弩

为弄清二号坑的形制和范围,在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后,1976年4月,考古队对二号兵马俑坑进行了试掘。结果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一号俑坑的近似曲尺形的地下建筑,通长96米、宽84米、深约5米,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约相当于一号俑坑的二分之一。其结构明显地分为左右两大部分。右侧近似一个正方形,属于坑道式建筑。面开8间,前后有回廊,东西两端各留两条斜坡门道。左侧近似一个长方形,亦为坑道式建筑,同样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略呈正方形,面开6间,前后回廊贯通。在东西两壁和北壁各留两条斜坡门道。根据钻探和试掘的情况可知,坑内埋藏木质战车89乘,陶俑、陶马2000余件,青铜兵器数万件。从整体推断,这是一个由弩兵、轻车兵、车兵、骑兵四个不同兵种组成的大型军阵。

这个军阵与一号坑军阵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在最前方的一角排列着一个弓弩手组成的小型方阵。秦代弓箭手有轻装与重装之分,轻装弓箭手称作“引强”,重装弓箭手称作“张”。这是以引弓的不同方式命名的。引强是指用手臂张弓,张则是用足踏张弓的强劲弩手。秦俑二号坑以334名弓弩手编成了一个独立的小方阵。

关于弓箭手的作用和在战争中发挥的威力,历代兵家均有论述,100年前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时曾特别指出:“军队的力量在于它的步兵,特别在于它的弓箭手。”二号坑出土的弓弩方阵部队以及精良的装备,充分显示了弓弩在古代战争中的特殊作用。当历史进展到秦代,弓弩手已成为一支完整而相对独立的兵种,在战术上形成与车兵、骑兵的密切配合,而且对射手的选拔也格外慎重与严格。从文献中可以看出,作为秦代的弓弩手,他们必须是年轻健壮的“材力武猛者”,经过至少两年的培训才可作为射手初入军阵,不难设想的是,二号坑弓弩手的形象正是这些“材力武猛者”的生动写照。立姿射手体形匀称,身材高大,均在1.80米以上,面部表情透视出青壮年特有的坚毅与刚强。而那阵容严谨,姿态整齐的跪姿射手,身着战袍,外披铠甲,身体和手臂向左方倾斜,二目向左前方平视,两手在身的右侧持弓搭箭,背部置有上下两个对称的负矢陶环,每个陶环装置铜镞多达100支,其负矢之多,比起当初魏国武卒“负矢五十”的数量多达一倍。由于射手面容和衣褶纹的不同,使这个特殊的军阵在整齐严谨中又充满了鲜活的个性,尤其射手头部那向左或向右挽起的高高发髻,髻根均用朱红色丝带系扎,有的飘于肩下,有的似被风吹动向上翻卷,显得英武神俊,潇洒自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特殊的方阵四周均是持强弩的立姿射手,方阵的中心则为持弓的跪姿射手。这种并非偶然的列阵方法,明显地告诉人们战争中的程序和步骤。当敌人接近时,立姿射手先发强弩,继之跪姿射手再发弓箭。一起一伏,迭次交换,从而保证矢注不绝,使敌人不得前来而毙于矢下。这种善射方法在保持身体平稳、正确击中目标的作用中,具有极为科学的依据。2000多年后的人民解放军在应用小口径半自动步枪无依托射击中,所采用的跪姿式与秦俑弓箭手的动作完全相同。

和弓箭手处于同等地位并密切配合的是弩机手。弩是一种源于弓而不同于弓的远射武器,“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汉代人认为弩是黄帝发明的,《吴越春秋》的作者则把弩的创始人说成楚人琴氏,到底哪种说法更合乎事实本身已无法考证。但是从历史资料来看,青铜弩机在战国时期才大规模地登上战争舞台,《战国策》就曾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的记载。关于强弩最初大规模应用于战场的记载,恐怕要数下面这个战例--

公元前341年,魏国的大将庞涓率领军队围攻韩国的都城郑,战斗正在激烈之时,忽然接到本国的报警急报,齐国大军已攻进魏境,并直取都城大梁。

庞涓看过警报,大吃一惊,于是立即下令:撤围班师,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迅速返回魏境,堵截齐师。同时又选拔了精锐部队,亲自带领,争抢点滴时间拦击齐兵。

齐国大将孙膑率领的军队,这时已突破了魏国的边境防线,正乘虚向西挺进。孙膑西进的目的不在于攻取魏都大梁,而在于解韩国之围,击溃魏军。大军正行之间,探马跑来报告:“庞涓已率军离韩返魏。”

孙膑得知庞涓回师的消息,率军埋伏在马陵道的两侧,等待魏军的到来。

马陵道是一条峡谷山道,两边是陡峭的高山,山道周围树木丛生,怪石林立,地形险峻奇特,正可以埋伏千军万马。孙膑察看了地形,命军队砍些树木和搬来巨石,将山谷的出口道路堵塞后,又特意选择了一棵大树,将靠路一侧的树皮刮去一片,用黑炭在上面写了六个大字“庞涓死于此地”。同时选出5000名弓弩手埋伏在大树的两侧,只等树下火光起时,一齐放箭。

庞涓率军一路风尘仆仆地赶来,到达马陵道的进口处恰是日落西山,夜色来临。救国心切的庞涓面对这条险峻的山道未加思索,打马驱车进入谷道。当大军已完全进入谷道后,前方传来报告:“路已被砍倒的树木堵塞,无法通行。”面对这不测的征兆,作为主帅的庞涓仍未警觉,反以为齐军胆怯,惧怕他的追赶才堵塞山道。他亲自走下战车指挥士兵搬树开路。这时有一士卒发现了道旁一棵大树上的字迹,急忙报告庞涓。天越发黑暗,并有乌云挡住了月亮。庞涓看不真切,忙呼士兵点起松明火把来到树下。当那六个刺眼的炭迹大字跃入庞涓的眼帘时,他蓦然醒悟,一句“我又中了孙瘸子的计了”的话还未喊完,四处已是强弩齐发,箭如飞蝗般向他射来,这位赫赫有名的将军顷刻毙命,所率大军除战死外全部被俘。这便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着名的马陵之战,在这一战役中,劲弩作为一种新型的兵器,在战争中发挥了它的巨大威力。

随着历史的进展,这种曾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强大威力的劲弩,渐渐从兵器家族中消失。后人只能从文字记载中感知它的形貌,而对于弩的真实状况和应用方法却全然不知。二号坑近百架强弩的出土,无疑为后人对这种古代兵器的认识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马陵之役在首次显示了弩这一新式武器的威力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齐国军队已广泛使用弩的事实。当时远在西部的秦军,对这种新式武器所发挥的强大作用,自然深知,也必然加以借鉴和应用。于是在他们后来的军事战术中,有了“强弩在前,锬戈在后”的最新式的排列方法,这种战术排列,在二号俑坑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当然,作为一种在战争中足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弩,它自身的改进与发展随着战争的不断延续,越发精良和实用。秦俑坑出土的弩就有许多与史书记载不同,并且形制多样。考古发现,有一种形制极为特殊的劲弩,在长64厘米的弩臂上重叠了一根木条,还夹有青铜饰件,显然这些装置都是为了增强弩臂的承受强度,从而可以推断它是一种张力更强,射程更远的弩。这种推断,除弩有不同形制外,从其所配制的特大型号的铜镞也可得到验证。这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较其他铜镞长一倍有余,这是古代兵器史上发现型号最大的铜镞。可以想象,这种特殊的强弩,配以硕长沉重的铜镞,必然会产生一种其他劲弩所不能匹敌的巨大杀伤威力。当然,这种弩机与铜镞的出土,尚不能代表秦代弩兵器的最高水平,从史料中可以得知,秦代高水平的劲弩似乎比这更为先进和具有杀伤力。请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巡。当他来到琅础时,那个到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觅求长生不老药9年未回的徐福,突然来见秦始皇。狡诈的徐福怕多年耗费数万巨资未得仙药,会受到秦始皇的处罚,便称蓬莱仙药可得,只是海上有鲛鱼作怪,船行不到蓬莱就被鲛鱼掀翻,愿皇上派遣善射的弓箭手一同去寻,若见鲛鱼就连弩射之,此药可得。秦始皇求药心切,对徐福的话深信不疑,下令随行官员入海捕捉巨鱼。同时自己亲备连弩,乘船下海。船行至芝罘半岛的海域,果有一条大鲸鱼搏浪而来,秦始皇和身边卫士拉动连弩,将巨鱼射死海中。

在这场人鱼搏斗中,秦始皇和卫队到底使用了怎样的一种具有如此强大杀伤力的连弩?《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陵墓道上曾装置的自动发射的“暗弩”,又是怎样的一种新型武器装备?这些至今仍是不解之谜。但纵观世界兵器发展史,最早将弩装备正规军并使之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无疑是中国。当历史进展到中世纪时,西欧的诸国尚未制造出连弩这种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兵器。

同类推荐
  • 世纪回声

    世纪回声

    《世纪回声》内容简介: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
  •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这是一本当代最为传奇的诗人海子的诗传,主要讲述了诗人海子的一生,从他生命的开始讲到最后留有许多疑团的自杀。里面穿插了海子的诗,增加了此书的可看性和收藏价值。是每一个海子迷不可错过的传记。
  • 诗学第三辑

    诗学第三辑

    20世纪80年代,"归来"或"朦胧"又一次开启了中国新诗繁芜而动人的局面。但短暂的二十多年之后,激情澎湃的诗歌之音似乎早已游离人们的耳畔;那些关...
  • 蒋子龙文学回忆录

    蒋子龙文学回忆录

    一部一个人的文学史,一部中国版的《人·岁月·生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改革文学”代表人物、著名作家蒋子龙首度回首半生,向读者讲述一个惊喜和意外迭出的时代和文坛,讲述一种人与文互相缠绕的宿命。 全书共分“文学与事件”“记忆与议论”“创作与反思”“交流与反思”四章,在对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作家命运、写作、事件、现象的回忆中,揭示一个国家的光荣与梦想、激情与幻象。
  • 谁的奋斗不带伤

    谁的奋斗不带伤

    本书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纪实佳作。在如今的浩瀚书海中,能够让人读来欷歔动容、潸然泪下的书并不多,而这本《谁的奋斗不带伤》却是个例外。作者赵美萍用她细腻感性的笔触,将自己从一个小学毕业的山村采石女、到知名杂志编辑、再到大洋彼岸的人生奋斗历程娓娓道来。在当今许多人绞尽脑汁地粉饰自己高贵的出身与辉煌的学历时,她却平静而从容地展现着自己卑微低下的出身与不堪回首的苦难。
热门推荐
  • 西游记戏文

    西游记戏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繁星少年

    繁星少年

    作品以“我”为线索,从小时候的“我”到现在的“我”的处境的悄悄改变来讴歌新社会新农村的崭新面貌,讴歌祖国的日益富强繁荣。也从另一个方面暗示人生的沧桑,只有自己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才会到达事业的顶峰。从“我”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暗示爱情本无常的无奈与无助,含蓄的结局给繁星少年的故事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 武林大爆炸

    武林大爆炸

    真功夫从来不怕传,拳术本身不存在高低,差的是人。崔山鹰年少习武,一生无败绩!斗天下,战擂台,见生死,北名南扬,血雨腥风铸造一代形意宗师之路!
  • 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

    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古蜀道中最艰险的南部通道,宜万铁路线上山高壁陡,河谷深切。岩溶、顺层、滑坡、断层破碎带和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广泛,是目前国内铁路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铁路。作家赵瑜用感性的文字为读者展示了其中的惊叹、悲伤、感动和震撼。377公里的宜万铁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 邻家拽校草

    邻家拽校草

    “我当你男朋友吧!”某房东又一次半夜三更跳窗追求。“我不喜欢男人!”某女语出惊人。“我也不喜欢女人,我就喜欢你!”“抱歉,你走错了!你的房子在隔壁!”“没事过来串串门也不行么?我可是你的房东诶!”“那你能不能别爬我房间的窗户!”“……我想玩突击看看你在干什么。”为了任务,她乔装打扮成为学校内一根平凡无奇的杂草。可是……杂草都有人穷追不舍?对方还是校草?老天,谁能带着这位帅哥去看一下眼科!他的视力绝对不正常!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第一册)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第一册)

    福尔摩斯虽然是阿瑟·柯南道尔笔下塑造的人物,但能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他以最有趣、最引人的手法,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引起共鸣:人们都有探索黑暗与未知的好奇,也都有找出真相、伸张正义的向往。就在事实与想象里、在假设与证据间、在科学理论与小说创作下,人们心中都有福尔摩斯的影子!福尔摩斯的冷静、智慧和勇气,在悬疑紧凑的故事情节里是最值得玩味的。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推理分析是破案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鉴识科技应运而生,为侦案工作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帮助,但这位神探的博学多闻、细心耐心、追求真理、坚持原则的特质,应该是这套书背后所要传达到的重要含义。
  • 弃妇翻身计:BOSS走着瞧

    弃妇翻身计:BOSS走着瞧

    面对对面挑衅的男人,他邪肆一笑:“如果你不嫌弃她是被人穿过的破衣裳,尽管拿去!”契约......私生子......绯闻......前女友......一场猫与老鼠的游戏开始上演,然而这背后竟然还有更大的阴谋。这一切,让她的心悴然成灰!几年后,她涅盘重生,修炼成一名惊世名媛。她踩着光环回来,呼风唤雨。小心了,那些曾经侮辱、欺凌她的人,她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 仙道古今

    仙道古今

    穿越诡异梦境,突入九幽异界,都市青年云舒一朝变身修仙小学徒!被封印的记忆渐渐恢复,他才发现自己天赋通灵异宝,身怀强悍体魄!从此道元经法随便修炼,爆体武技手到擒来!云舒修仙口诀:一元初始仙法修,两仪练完泡美妞,三才四象除强敌,五行全通天下收!
  • 佛说息除贼难陀罗尼经

    佛说息除贼难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清代卷)

    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清代卷)

    本书为清政府赈济台湾相关原始文献的史料选编,包含了起居注档案、兵部档案、户部档案、奏折等各种文献形式。本书让读者看到当时灾难频仍的台湾人民面对灾难时是如何在中央政府的赈济与帮助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使当时的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行为变得具体而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这同时也说明了当时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和治理,说明了当时台湾与大陆统一于一个中央政府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