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6000000011

第11章 局面初开(2)

天渐渐黑下,深夜12点,潜水艇浮上了水面,停到帆船与海岸之间。潜水艇以岸上高山丛林为背景,目的是为了在别的船航经这里时,看不到黑色的潜水艇浮在水面上的影子。突击2号的领队勃罗姆和余天送划着小艇登上了帆船,随后,李汉光带着黄君坐着同一条橡皮艇到了潜艇的塔台,又顺着扶梯进入了潜艇内部。李汉光和突击2号的陈崇智、谭显炎以及黄君一起往小艇上搬运一个个绿色的密封防水箱子,里面都是武器弹药和其他军事装备,当然还有现金、黄金和鸦片。他们总共运送了三次才把东西运完。这次由于有帆船在外海接应,潜艇的任务完成得很顺利。说好了下次的接头时间和地点之后,潜艇沉入海中,回航印度。

黑暗中完成工作后,帆船就扬帆往昔加里丛林海岸出发。船上的两个船工陈昌蕃和陈崇月看得目瞪口呆,方知李汉光原来是反日的特工人员,先前对老板蔡群英说的都是假话。但这个时候在这些全副武装的人员面前,根本不敢吱声,只是祈求菩萨保佑不要遇见日本人的巡逻艇。船行半路时看到海岸转角处有灯光和机器声音,起先他们很是紧张,后来发现是渔船在捕鱼才松了一口气。此时船上有突击2号四位队员加上李汉光、抗日军代表黄君和两位船工,为了防止万一,他们在帆船的两侧各布置了一挺机关枪,还开了两箱手榴弹放在边上。万一遇上日军巡逻艇检查,就只能武装对抗了。

到达预定的海滩后,大家一起将货物从船上卸下来。黄君已经做好准备,叫了好几个抗日联军的外围人员来搬运军火物质,所以一切进行得很顺利。李汉光要跟着帆船回邦咯岛,在帆船将要离去前,有农夫牵牛沿海滩经过,问船上的陈昌蕃为何开船到这里?陈昌蕃回说是所携带小船没有扎好缆绳,漂到这里,才会驶进来找小船。农夫听了就不再发问,自顾自地牵着牛,向前走过去了。

李汉光随着帆船回到了邦咯岛。在他还未见到蔡群英之前,船工陈昌蕃陈崇月已气冲冲去找蔡群英,责问他既然要做这样的危险的事情,为何事先不先和他们说明,以致让他们在海上受惊不小。蔡群英问其详细,才得知他们在海上和联军潜水艇接洽的事情。蔡群英大惊失色,正好李汉光过来见他,便责怪他为何要这样做?李汉光于是告诉蔡群英自己是重庆方面派到马来亚的,目的是要和英国人一起打败日本人收复马来亚,大家同为中国人,应该为抗日救国出力。将来盟军光复了,一定不会辜负帮助他们的人。蔡群英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便不再多言,他知道自己已经和他上了一条船,就难以下来了。不过李汉光原先所说的黄金鸦片生意却是真的,他从潜艇刚送来的黄金币和鸦片中取出一部分,作为雇佣蔡群英的帆船的租金。蔡群英见到了这些上好的印度烟土和发光金币,觉得李汉光还是讲信用的人。他和李汉光一起把两个船工叫来多给了几倍的工钱,好言劝导晓以大义。这两个海南籍的船工本来也是痛恨日本人的,而且跟随蔡群英多年,老板对他们不薄,所以思想很快通了,并同意下次再干。

突击2号的人员在黄君带领下很快和戴维斯梁元明会合。戴维斯从新到的军火中调拨了2挺机枪、5支汤姆冲锋枪、10支步枪、10支手枪还有大量的子弹手榴弹给马共游击队。黄君显然很满意,而且他亲自登上了潜艇,看到一切都是真的。他答应尽快去向游击队领导人陈平汇报,安排他到这边来和戴维斯见面。戴维斯急于见到陈平,问什么时候陈平才能到达这里?黄君说至少要一个月。现在游击队传达信息全是靠交通员人工传递,虽然怡保和这里距离才一百多公里,但是路上日本人的岗哨检查点很密集,游击队的人得绕很多的路。而且陈平总是在各个游击队营地之间穿梭,很难联系得上。戴维斯虽然有点失望,但也只得等下去。

突击2号的队员来了,所有的人都住进了营地,因此又搭了一座亚答屋。

有一天,有两位采野藤的马来人闯到营地附近,看见了溪边有人工筑围的储水小池。两位采藤工人走到小池边,突然放低了声音窃窃私语,似乎发现了什么不正常的事,然后就悄悄地离去了。这一幕,都被躲在树顶上放哨的梁元明看见了。戴维斯分析这两位工人下山后一定会说出森林里有不明人士躲藏着的秘密,这事要是被日军暗探知道,就会去报告,此地就不安全了。因此戴维斯观察地图,将人马迁到更深的丛林中去搭建新营房。

新的营地比较接近海边,可以听到轮船经过时鸣汽笛的声音。梁元明觉得新营地的环境是别有风味的。夜间接近午时,就常常听到有像电影里野狼吠月似的声音,但从来未看到野狼的本身。他仅有一次看到在不远处树丛中跑出一只像獐的动物,一瞬间就跑入另一边的树林中了。另外一种飞鸟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就在上空翱翔,叫着发音像LO—TI—RA声音,华人听了,会听成“六点了”的上海话发音。梁元明当时还想过,把这些鸟捉几只来,放在笼子里,可以当活的闹钟卖给上海人。另外在营地附近一棵野生的大树上结满了桃子,果身乳白色,可桃尖上涂抹着殷红色,完全和上海人家庭里为老人家祝寿时在厅堂上摆设的寿桃一模一样,而且还散发着扑鼻的香气。但是,虽然那仙桃令人馋得流口水,却不敢去采摘,只怕外人看到此桃树被人采摘的痕迹时会怀疑有人在此停留居住。所以那段时间营地里的几个人无事不敢离开营区,更不敢去摘桃子了。

这段时间吴在新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他租下的水稻田让雇来的农工插上秧之后,就变得无事可做,所以就经常会前往红土坎、邦咯岛一带去观察活动。龙朝英在红土坎城内一棵榕树下摆设香烟、水果摊,吴在新会在这里和他交换情况。某一天,吴在新行经红土坎海滨区一条街路时,偶然间看见了一个小洋房外面挂着一个“阅报社”的牌子,门边还贴着对公众开放的时间表。吴在新见这个时候正是这个“阅报社”开放的时间,就走进门来。吴在新本来以为这里面会是个图书馆一样的读书看报的地方,进来之后见厅内没有多少书报,只有几个商人模样的人在一张桌子前喝茶聊天。让他有点吃惊的是他看到屋内堂前挂着孙中山的画像。一位戴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起身迎接吴在新,他自我介绍名叫李淑叶,是《星洲日报》的编辑,也是“阅报社”的负责人之一。吴在新也把自己本是昭南(新加坡)的富户,为逃避抽选兵补而流亡到昔加里,眼下正在山下种稻子的故事讲述了一遍。李淑叶听了吴在新的叙述,觉得他的谈吐不凡,且有殷实的身价,正是“阅报社”的发展对象。于是李淑叶详细向他介绍了“阅报社”的情况。他说“阅报社”是日本当局正在试行推广的一个华人社团组织,其形式是模仿孙中山1905年在马来亚槟榔屿设立的“阅书报社”。日本人设立“阅报社”的目的是想通过它和华人社会建立起情况互通的关系,接受华侨的申诉,放宽对华侨的经商限制,争取华人的合作。这个计划是日本东京商学院一群学者提出的,最初在槟榔屿试点。他们在华人中经推选选出十三名华侨杰出青年,并委派十二个顾问组成了“阅报社”委员会。据李淑叶介绍,日本人还准备通过“阅报社”从泰国运载大米到马来亚,以“阅报社”的名义来抑制物价。吴在新对这个情况十分感兴趣。那以后,他时常会到这里喝茶谈天,和李淑叶很是气味相投。

认识了李淑叶、进入了“阅报社”之后,吴在新的社交范围快速扩大了。他很快与红土坎的华人以及马来人、印度人的头面人物混熟了,而且和红土坎的警察局警备队的头目也都有了交情。吴在新是在广州富商家庭长大的,十分适应城市商界场面上的生活。他出手豪放大方,经常在最好的饭店摆下酒席请人吃饭,皮包里的钱让人看了惊叹,不仅有当地货币,还有美金英镑。他这段时间还认识了一些日本军官。那些日本军官其实收入也不高,每次吴在新请他们到高级的餐馆吃饭,没有一个不会来的。有一天,负责推行“阅报社”计划的槟榔屿州日本军政府总务部长滨田来到红土坎视察督导,吴在新请他在最好的日本人餐馆吃过大餐之后,送了他一个一两重的纯金戒指。不久后,李淑叶告诉他日本人已经批准了他做泰国大米的入口和批发特许生意。于是,吴在新便出资在红土坎大街三十五号租下了一座房子,开始做粮米的贩卖。李淑叶一家住进了这所房子,吴在新也从昔加里的农舍搬过来了。

吴在新当时在红土坎的活动能力从下面这件事可见一斑。某一天,吴在新从李淑叶处得知日军警备队方面获得昔加里山区有可疑分子隐匿的情报,准备次日派日军警备队搜山。吴在新不动声色,连夜赶到昔加里向戴维斯报告,要他们提高警觉注意隐蔽。然后他急速于当天夜里赶回到红土坎,次早先到港口码头去等候。当日本警备队开到码头时,他找机会请警备队的队长喝咖啡吃点心。在交谈中,套出他要去执行的任务和目的地。吴在新趁机说出自己是那一边的垦殖户,在昔加里有“旱稻笆”,所以地形很熟悉。如果警备队长需要向导员,他愿意效劳。那个警备队长正为找不到向导发愁,于是就请吴在新带路去昔加里山区,去搜寻可疑分子。

吴在新带着日军警备队人马,在昔加里山区里一片距离戴维斯营地相当远的丛林里进行搜索。吴在新事先知道这里是山林保护区,有一些海南人在这里偷伐过木头,会留下一些痕迹。这些伐木人的痕迹被日军警备队搜查到了,知道原来这里活动的只是一些非法伐木的毛贼,于是就收队回去。这一次的事件让营地里的成员非常紧张。因为昔加里是靠近海滩的一片矮山丛林,平时没有人迹,如果这次由日军警备队任意采取梳子战术四处搜寻,一旦看到人的脚印,就可能会导引到突击队员的营地来,则后果不堪设想了。因此,营地里的人都企盼着陈平,希望他快点到来,带他们迁徙到安全的地方。

1943年8月19日,陈平以马共霹雳州地委和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代表的身份,首次从士林河游击队第五军团大本营来到昔加里营地与戴维斯相晤。戴维斯早闻陈平大名。戴维斯在日本人入侵之前原本是英国殖民当局警察部专管华人事物的高级警官,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付马来亚的共产党(日军入侵之前马共被英国当局视为非法,在地下活动)。那个时候他就掌握了陈平的资料,曾经让霹雳州的警察局多次去抓捕他可没有成功,想不到现在却成了合作的伙伴。当陈平带了两个警卫员来到了昔加里山营地时,戴维斯很惊讶陈平原来是个长着娃娃脸的小青年,虚岁才21岁(按英国人的实足年龄算法陈平是19岁)。然而在开始交谈之后,戴维斯才知道这个年轻的华人游击队指挥员已经是个非常老练、饱经世故的对手。戴维斯介绍了136部队的背景,说他们这批登陆的还只是先头部队,美国、英国和中国国民政府联手在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内地培训了一千多名136特工人员,准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分别乘坐潜艇和飞机进入马来亚半岛,和本地的抗日游击队组成联合阵线,开展敌后抵抗运动。对于戴维斯介绍的宏伟前景陈平似乎并不是很受鼓舞,相反,他倒是对于戴维斯等人在昔加里的营地安全表示了相当的忧虑。他觉得昔加里靠着城镇和海边,周边有很多日本的军队和机关,十分容易被发现和受到攻击。陈平说马来亚的抵抗运动中心应该是在怡保一带的山区丛林里,那里有无尽的丛林和大山,横贯南北的中央山脉一直可通往泰国。如果戴维斯的人马要在马来亚扎下基础,那最好还是迁移到内陆的米罗山(Bidor)那边去,只有那里的丛林才是可以隐藏大批人马的地方。戴维斯对马来亚的地理是了解的,觉得陈平的看法很正确,于是就同意了他的意见。他们开始详细商谈迁移到米罗山区的行经路线。因为迁移的人马中有英国人,还要搬运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后勤装备,抗日游击队要派数十人来帮助运送和护卫。这一路上不仅要避开日本人的检查点,还要尽可能避免给沿途居民看到,因此行动时间要采取夜间行军为主,白天则隐藏休息。陈平和戴维斯制定了初步方案,确定了迁移的路线。这个方案陈平还要带回去做精心的安排,包括安排沿途每一站的安全和保密、各站间的当地向导衔接、如何通过桥梁关卡等等。陈平答应回去安排妥当后,再亲自来回复戴维斯。

登陆的136特工人员都已各就其位,准备从昔加里长途跋涉到米罗山新的大本营,那里将是他们未来的前线指挥部。除了吴在新、李汉光、龙朝英几个已在城镇开展工作的成员,其他的都将踏上行程。到了这个时候,向米罗山区进军已势在必行。

同类推荐
  • 好汉,上路哉!

    好汉,上路哉!

    十全街上的三大名楼,别说是姑苏城,即便放眼整个江南,也是首屈一指的,三大楼的买卖各有所司,大凡一个人的正常嗜好都能在这三大楼中找到归属:举凡是人,多有赌性,位于街西头的“望月楼”便是赌坊,整日开放,无论贫贱、无论男女,只要有钱,就算是只狗,也能进去;“民以食为先”,矗立于大街中段的“得月楼”的素菜名闻天下;至于街东的“揽月楼”,算是三大楼里对客人最挑剔的了,妇孺客人不得入内,只能是身下带把儿的有钱男子才能进,妓院是也!那一晚,“揽月楼”里来了位很奇特的客人,纵令是见多识广的老鸨桑嬷嬷,也对那位客人提出的怪异要求惊诧不已。
  • 白痴(超值金版)

    白痴(超值金版)

    《白痴》问世之后在引起轰动和赞誉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批评。许多左翼的“进步”文学家、评论家纷纷指责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社会主义的反对,指责他以宗教的精神鸦片毒害人民,宣扬放弃反抗、放弃革命,宣扬忍耐和顺从。他们尤其不能容忍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虚无主义、自我矛盾的世界观,和他对于人的毫无信心的悲观立场。他们需要和欣赏的是拉赫美托夫那样的“坚贞不屈和充满毅力的职业革命家”。革命领袖列宁的激烈批评:“对最拙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拙劣的模仿”,更是从社会主义革命的意识形态立场上清算了作家。
  • 1938—1941重庆大轰炸

    1938—1941重庆大轰炸

    血腥轰炸,惨烈惊世。政要、平民,空中搏杀、外交风云……四个家庭演绎血与火中的人生命运、民族命运。周恩来运筹帷幄,蒋介石“以拖待变”,汪精卫无耻叛国……本书披露个中情景。中国脊梁,抗战史诗。把日本法西斯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 风雪夜归人

    风雪夜归人

    他又做梦了,回忆像画片儿一样在脑子里闪过。人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呢?一旦离开了家,做梦的时候,梦里就都是家。去念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离开家。那时候妈妈哭了,他离开家是为了接受教育,为了自己有一个好的前程。参选宇航员的时候,也离开了家,妻子哭了,那一次是为了理想。为科学做贡献,有牺牲是正常的。出发去地球的时候,算是永远彻底离开了家,这一次,他自己哭了。可是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走了,他在新伊特鲁里亚早就没有家。
  • 侮辱

    侮辱

    这本由乔治·西默农的《侮辱》收入《关于阿奈的记忆》《麦格雷的担心》《黑球》。永远不要侮辱他人!这是乔治·西默农诸多警言中的一个。他并没有直接表述过这个想法,但这个想法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显现。在《关于阿奈的记忆》中,读者将认识一个缺失男性魄力和能力的被压抑角色,这个人知道自己在所有方面都无能,在与人交往中被蔑视,在工作中被蒙骗利用。他唯一自救的方式只能是在杀了人之后,向精神病专家倾诉。在《麦格雷的担心》中,两桩谋杀案发生后,所有疑点都指向对精神病学情有独钟、生长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贵族之家的年轻医生。但是麦格雷凭借敏锐的职业本能为他洗刷清白,并且弄清是谁无法忍受被害人的蔑视,锁定了凶手。
热门推荐
  • 世界奇峰

    世界奇峰

    这个世界本来很好,只是有点瑕疵,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瑕疵,然后处理掉。
  • 十八岁的魔法使

    十八岁的魔法使

    少年一次未知的旅程,他将掀开怎样的世界。这个世界又将发生怎样的事情,一切都在这本被尘封的书籍里。
  • Alexandria and her Schools

    Alexandria and her Schools

    I should not have presumed to choose for any lectures of mine such a subject as that which I have tried to treat in this book. The subject was chosen by the Institution where the lectures were delivered.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少女的清风明月

    少女的清风明月

    小镇女孩季未眠,学习一般,长相一般,家境一般,却有着不一般的梦想;她热情善良,勇敢正义;她大大咧咧,勤勤奋奋,有时却也懒懒散散。高中时代,她遇见了改变她一生的男孩江枫,江枫有着季单对美好的所有幻想,可没想到,这一切都只是表象……
  • 就正录

    就正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行走的梦想

    行走的梦想

    本书讲述三个怀揣着不同梦想与生活目标的农村姑娘,远离家乡,来到广东这片被改革开放热潮鼓舞着的土地上打工奋斗的故事。通过几个姑娘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命运安排,阐述了拼搏、奋斗和梦想的真正内涵。故事真实感人。本书为第一届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
  • 魔耳

    魔耳

    主角陆涛脑瓜一般,学习成绩不好,因此,他不受老师和同学的重视,突然有一天,陆涛得到了一双魔耳,这双耳朵可以听到很远很远以外的声音,而自从陆涛有了魔耳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而且他的人缘也变得越来越好,在他的生活当中出现了两个大美女,一个王雨,一个是柳丹,他俩最终全都投向了陆涛的怀抱,而陆涛也因为魔耳的力量在班级考试中一次又一次的得第一,要知陆涛如何利用魔耳改变现在的生活,让咱们一起跟随陆涛走进魔耳的世界吧!
  • 穿越废材:毒妃惊华

    穿越废材:毒妃惊华

    王牌杀手,倾世毒医,一朝穿越,竟成了懦弱夏府嫡女?姨娘陷害,庶妹夺夫?王者之魂穿越而来,斗倒恶婆娘,手撕白莲花;无能废柴?你见过七星天赋,全能属性的废材?貌似无盐?姑奶奶我回眸一笑,多少死心塌地的桃花?太子欺凌?一包毒药让你断子绝孙!穿越一回,手撕渣男贱女;全能天赋,契约神兽;高调做人,低调杀人;走上强者之路。只是那什么战神王爷,能从我床上下去不?
  • 超级嘲讽系统

    超级嘲讽系统

    三魂不显,七魄蒙昧,林寒拥有灾厄之体,乃是诸神的厌恶。废物?抱歉!系统在手,天下我有!一条山狗鄙视,就能够得到神技打狗棒法。“如果,众神嘲讽我呢?我是不是能够得到屠神技?”这是一个逗比的主角,在被敌人嘲讽的道路上,一步步踏上强者的道路!
  • 第一大街一号

    第一大街一号

    羽田圭介日本新生代作家,1985年10月19日出生于东京都琦玉县松伏町,童年时期曾从汽车轮下奇迹逃生。升入中学后,爱上骑自行车,曾创下骑车从东京到北海道的个人纪录,并志愿在长大后成为职业自行车手,有“日本韩寒”之称。2003年,尚在明治大学附属高中学习的年仅17岁的高三学生羽田圭介,以《黑冰水》获得第40届日本文艺奖,从而更新了文艺奖最年少得奖者的纪录。从明治大学商学院毕业后,羽田从走出大学校门的社会人视角继续从事写作。2008年发表的小说《跑》被荐为芥川文学奖候补作品。2010年,羽田又以《19岁的夏天》再次被荐为芥川奖候补作品。从缓缓向上的沥青坡道,渐渐已经能够看到前方的桥。当双脚一踏上桥与坡道相连接的地面,胜清晰地感觉到之前仿佛自己全部体重压迫在右膝上的痛苦,瞬间缓解了。持续了数十米的极度狭窄与黑暗的小道也由此处豁然开朗。巨大的水银灯将水色白光洒泻在步行者通道上,道路正中,胜还在奔跑。双脚交替踩踏在铺满花砖的地面,感觉虽比沥青路略硬,身体左右两边的重量却得以均匀分布。右侧的道路护栏阻隔不住汽车往来通过的声响,橡胶轮胎与沥青马路相摩擦产生的噪声与胜粗重的呼吸音,无论频率还是音质,竟是如此地相似,进而达到一种合二为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