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都为本国制造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措施,其目的就是要复兴本国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是促进国家经济复苏与持续繁荣的主要行业。这就意味着,进入中国的外资制造型企业将会对中国的生产制造业产生强大的压力,中国的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将更加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壁垒也会对中国的企业造成合围之势。
当然,我们还可以乐观地认为,中国市场何其大,我们可以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完全可以坐享其利,无忧成长。但中国市场这块“蛋糕”的大与美,会让有着不同目的的外资企业趋之若鹜,它们要么联盟、要么收购、要么兼并,无论是哪种行为,中国本土企业均处于劣势之中,最关键的就是管理上的劣势。于是,中国本土企业不是被吃掉,就是被拐走——企业因失去控制权而变色。
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改变,销售部的职能范围也要扩大,不仅包括原有的销售职能,还要包括售后服务。另外,由于外资企业的销售已经做到了家门口,所以它们随时会走进中国本土的企业与工厂中,甚至是车间与班组中,并站在生产现场,与我们签下订单。因此,实现卓越化的生产管理和现场管理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也就是说,对中国本土的企业与工厂而言,一个新的竞争时代就要来临了。
做精做强才是生产制造型企业真正的出路。那么如何才能做精做强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本土的生产制造企业要转变观念,要一边放眼世界,一边注重细节。
美国式的制造是以强调战略化为主,日本式的制造是以追求精益化为主,而我们要把战略化与精益化有机结合起来,再融入中国的传统哲学,形成中国制造模式。为此中国的制造业必须取长补短、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通过广泛的学习与借鉴,我发现中国企业最缺乏的就是精益化,因此主要在这一方面下功夫。有一句话说得好:缺什么就补什么。然而,中国本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往往注重市场销售,而忽略了对工厂与现场的管理,由于一味地追求销售与订单,结果出现订单过剩的现象,再加上工厂不能及时出货,因此不仅导致工厂巨大的订单资源被浪费,还会招致客户的抱怨。
21世纪的中国企业,最不缺的就是订单,如何把订单做出来才是企业的首要问题。因此,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订单,用科学的理念对待订单——用精益化的生产确保到手的所有订单都能一一拿下。
第二,加强工厂内部管理,首要任务就是发现浪费,消除浪费。
浪费是成本的天敌,不消除浪费,就无法降低成本。制造型企业的目标就是赚钱!虽然很多生产制造型企业与其工厂每天都在运作,但有的是不赚钱的,长此下去,企业与工厂的出路何在?
日本是个资源相当匮乏的国家,但它的企业与工厂却经营得很好,道理很简单,就是不断完善与创新,持续再造企业,做到永不满足!日本的企业与中国的企业没什么不同,要说不同,也就是它们的工厂普遍比中国的小,却比中国的工厂更赚钱。
回顾中国的企业,如果企业做到一定的规模,有了一些资金,它们不是拿来进行研究与创新,而是进行多元化发展,分散投资,做房地产的有,做证劵、股票的有,做多种经营的也有,林林总总,只要能赚钱,它们什么都做,结果由于市场的不断调整,企业投资出去的资金无法回笼,处处为难。等到回过头来再打算发展企业,最佳发展时间已经被耽搁了,而且深入经营企业的意识也已经被消磨掉了,最后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综上所述,中国本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将会越来越难,但难也要上。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缺,有感情、有良知、有责任、有工厂、有员工、有设备、有材料……什么都有,但唯独没有科学化的管理方法与经营思想,难就难在这儿。
怎么办?走出去,请进来。
这里所说的走出去,是指制订人才培育计划,形成固定机制,分批分组外派,到国外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和专家,深入企业内部进行专业咨询与辅导,共同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21世纪,企业的咨询时代将要来临,各种咨询师与辅导师将会以全新的方式走进企业,这是社会发展与企业进步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