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的出现往往是突然的,你不期望它的出现,它偏偏出现。你无法命令它到来,但它却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心理学家发现,某个问题始终萦回脑际,长期高度集中地加以考虑,达到思想的饱和,而在休息或者放松后,有助于潜意识的出现。例如德国大物理学家亥姆霍兹发现,巧妙的设想的出现不是在精神疲惫或是伏案工作的时候,而往往是在入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歌德等不少人认为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平静的几小时,或者当天气晴朗漫步树林葱郁的小径时最有利这种潜意识的出现。据说大工程师布林德利每当遇到难题时,就一连睡几天大觉,直到解决为止。而美国化学家贝克则认为最理想的是躺在澡盆中的时间,因为可以完全不受其他干扰,各种条件都催人梦幻。法国剧作家居列尔则利用一种奇怪的方法促使潜意识的出现。每当要创作剧本时,他就跑到空无一人的剧院里面对空无一人的舞台凝神注视,想像着舞台上有人物在活动,并以这种想像为基础开始构思剧本。他把剧本写了又撕掉,撕掉了又写,但一直不放弃这个工作,长时间这么做下去,当然筋疲力竭,意识朦胧,但他仍然不休息地做。终于,幻影突然出现了。舞台上人影幢幢,正在开始作戏,说台词,他全神贯注地把台词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就这样,居列尔的新剧本写成了。
潜意识对于创造性成果具有极大的决定力量,它是有限智慧与无限智慧之间的媒介物;潜意识是联结意识与感觉的桥梁,它以巨大的力量鼓舞着每一个人。潜意识运用一套人们很难知道的方法,不停地工作着,潜意识充分利用无穷智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自动地把人的欲望转化为现实。一个人虽然也许不能控制自己的潜意识,但却可以把任何他所希望转变为现实的计划、欲望和目标等交给他的潜意识,以使他能够获得达到目的的途径和方法。有目的地利用你一天24小时都不休息的潜意识,那么,你将会真正拥有自己的能量。
思维——及待探索的人脑“百慕达之谜”
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推算,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中叶每10年翻一番,70年代是每5年翻一番。目前有专家估计每3年翻一番。近20年来,人类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多。知识的如此迅猛增长,使得人们面临一个“资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因而,有人担心,照此加速化发展下去,人类能驾驭自身创造的知识吗?会不会因为人类首先得花很长时间去掌握最低限度的已有知识才能进入创造过程,而导致科学的发展的延迟甚至停滞?
这种担心是由于对人的大脑潜能,特别是对人脑具有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和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能动的转化性不了解。所谓统摄思维活动的过程,就是用一个概念取代若干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对资讯的浓缩过程,从而加大每条资讯的密度,使资讯接受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价值的资讯。如牛顿的F=am和爱因斯坦的E=mc2,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解释了多少纷繁复杂的现象。特别是目前正在兴起的“符号学”将对人类掌握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在中世纪前期欧洲人要读到大学毕业才能掌握的除法,今天八、九岁的学生就能掌握。科学家预言,今天屈指可数的专家才能通晓的现代数学的那些深奥部分,只要能够找到一种使这些材料组织化和符号化的恰当形式,到21世纪将完全有可能被列入中学课程。因为人类知识概念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客体、主体所进行的特定的认识活动在实践基础上所达到的统一。所谓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能动的转化性是客体、主体和实践基础的认识活动这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引起概念的变化,或者方面性转化,或者层次性转化,或者程度性转化,从而达到概念的完善化、深刻化,尽可能地与客观实践相符合。例如农业概念的转化,现代人头脑中的农业概念比古人心目中的农业概念的内涵丰富得多,外延也广泛得多。而正是这种能动的转化,使人类能够把握住日益增长的知识。
人类的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也是急待探索的“百慕达之谜”。物质、生命、思维,曾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理解自我的三大科学任务,由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发生的革命性转变是在物理学领域,其代表是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著名物理学家魏尔1924年写了《什么是物质》一文。又由于人类对生命世界所发生的革命性变革是在生物学领域,其标志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44年写了《生命是什么》一书。虽然近年来,人们从分子水平的脑学、细胸水平的脑科学、计算脑科学、纲络水平的脑科学,以及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方面对人的大脑和思维进行研究,但像哥白尼、达尔文那样的发现,像沃森——克里克那样的突破尚未出现,还没有人完成《思维是什么》一书。
揭示思维的本质及脑的工作原理,这将是深刻揭示人类本质的科学探索,它的意义是前两次变革所不能代替及可比拟的。专家学者们认为,如果能对人的思维规律有新的发现,将对教育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将使人类的各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正确的判断〕
傻子才爱说武断的话
名闻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各种物品,我们今日能够享受物质文明,都得归功於他。对於这样一位聪明绝顶的人,谁不敬佩?那么他做的事,说的话,总该件件对,句句都是吧?事实却也不然。据他自己说;“有许多我以为对的事,一经试验后,往往就会发觉错误百出。因此我对於大大小小事都不敢下肯定不移的决定,当我一旦发现自己的判断有些不对时,立刻见风转舵,改变方针。”
我们应将这几句话视为做人的准则。其实一切有成就的大科学家,莫不如此。他们永远保持一个怀疑的念头,随时都有改变态度的勇气。因为若不是这样,他们永远得不到一种最正确的判断。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一般人大都是瞧不起三心二意、善于改变的人,他们希望你的行动永远一贯,这样他们绝能掌握你。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
对於这点佛兰克林有一个极好的办法,使得他从纵然改变主意,仍不会给人“善于改变”
的不好印象;他每次表白他的意见时,常常用一种并不肯定的言词,因此,在四十年中,他从未被人说过“言而无信”的坏话。
“不要说过於武断的话”——这真是我们处世待人的一条金科玉律,值得我们遵守不逾。这样做,可以使你即使说错了话,将来也不必设法收回。
如果有时我们偶然失言,误说了一句过於肯定的话,后来发觉自己说错时,还有方法可以把话收回,而不失尊严吗?
有!英国著名政治家葛雷斯同就曾遭遇过这种问题,终於靠着他那聪明的方法,解决得十分圆满。
当他年青时,血气刚强,遇事往往过於武断。他当时在“爱尔兰与教会”的问题上,曾经武断地有过一种极坚决的意见,但是后来他担任皮尔内阁员时,忽然发觉往日主张的错误,反而信服与他意见完全相反皮尔的意见,但是他对于这种改变要如何呢?如果他公然收回他的意见,宣布自己已经成为皮尔的拥护者,别人一定会批评他是“趋炎附势”,说他为了要做官,就把自己的主张给牺牲。他的最大目的,是要做到令人相信他的转变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对于政策本身大公无私的研究结果。
他的办法很简单;先向内阁提出辞呈,然后用极诚恳的态度,对皮尔作全力的拥护。这样做,表示他肯为主义而牺牲自己,使人知道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他的转变完全是出于一股热诚,毫无卑鄙不良的用意夹杂其间。结果,他果然获得了许多人的赞同与支持。
当你准备转变的时候,必须竭力避免使你自己的利益夹杂在内。往往许多人在转变后,弄得身败名裂,一蹶不振,他们最大的错处,就是误把自己的利益当做转变的前提。一个真正为了大公无私而转变的人,别人决不会对他鄙视的。
如果因偶然失策,错将自己的利益作为转变的原因时,必须设法赶快把这转变念头打消,因为这是不会获得好结果的。
反之,如果你发现别人的意见、主张,完全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时,你尽可对他那些废话充耳不闻。
承认错误·赢得信赖
某次一位低级官员违背了齐陈诺伯爵的命令,当齐陈诺把他唤去责问时,他说出一大套理由,表示他的违背命令是迫不得已。但是齐陈诺凭着他老练的经验,一听就知那些话都是假的。他在那人说完了“理由”,说道;“够了,够了,现在我需要的不是这些好理由,我要你仍按照我的命令去做!”
结果,这位低级官员,为了想要掩饰自己的过失,反而招来更大的责难!
有许多人对於自己的醉酒闯祸、偷盗行为、评人长短、工作疏失、选举受贿、欠债不还、缺席迟到等错误,振振有辞地说出一大堆理由来掩饰。对於那些废话,你当然可以不信为是。
要避免失却别人的信赖,最好的办法是在陈述理由时,躬亲自问;“我这理由是不是用来掩饰过错?是不是真实可靠?是不是没有一点自己的利益成分夹杂在内。”这种对於自己的严格检查较别人困难,因为世界上最易受自己欺骗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总之,检查你的动机,是测定你的意见是否可靠的最好办法。我们对于许多事情的判断,往往易于为情感所蔽,那时惟一的救治方法,就是“拿出你的理智来”!
择善固执
我们对于自己的主张或行为,常常喜欢抱持着固执不变的态度。当然,如果你的主意或行为毫无错处,你抱着这种态度,可说是有益无害。但试问世上千千万万的人们有几个人敢担保他的主意或行为毫无差池呢?有几个人敢说他从来没有说错过一句话,或做错过一件事呢?
所以当你预备坚持任何事情时,最好先仔细想想你的坚持,是否因为你确有严格无庇的理由?还是因为你想“保全面子”?如果经过仔细思量后,发觉自己确有“保全面子”的念头,那么请你还是撤消你的坚持。因为“保全面子”的自尊心,最容易使人丧失理智,你的坚持既是以它为出发点,那你无异在扮演一个滑稽可笑的顽固人物,你所获得的唯一结果,是给人一个尽情攻击的机会。而自己却成了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木偶。
试看罗斯福总统也在1912年的总统竞选演说时,是如何技巧地改变了自己的主张?
那时他在新泽西的一个小镇里,向文化水准低落的乡下人发表了一篇演讲,他在这篇演说中说到女子也应踊跃参加选举,听众中忽然有人大声疾呼;“这句话和五年前的意见不是大相径庭吗?”罗斯福立刻很聪明的回答说;“可不是吗?五年前我确实有另一种主张,现在我已深悟那时的主张错误!”
他这简短的几句话就连“但是”“假使”等字眼都没有用。但话里却充满了坦白、忠实、诚恳、亲切的意味,不但使那位问话的人获得满意的答复,就是其他的许多听众,也丝毫察觉不出他的不安情绪。
有许多上司对於所属人员下的命令,常常是十分坚定,不可动摇。这确是一种极聪明的办法,因为许多属下,往往只具有简单的头脑,对于你的意见根本没有改善的能力。你有了坚决的主张,他们便不敢再稍加更动了。但是上司也切勿因而忘了他自己。换句话说,只能用“坚决”让属下服从,却不可让它欺骗自己。如果事后,发现主张错误,仍应设法更正才好。
纽约太阳时报主笔旦诺先生每在读稿时,常常喜欢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部份以红笔勾出,有以叮咛排校人员“切勿将它遗漏。”但是有一天一位青年校对员,偶然读到一段用红笔勾出的文字,大致上说;“本报读者雷维特先生送给我们一个很大的硕果,在那通红光滑的果皮上露出一排白色的字,仔细一看,原来是主笔的名字。这真是一个人工栽培的奇迹!试想,一个完整无缺的硕果皮上,怎样会露出这样整齐光洁的字迹呢?我们在惊奇之余,多方猜测,始终不明白这些字迹是怎么产生的。”
那位青年校对员是一位常识丰富的人,他读了这段文字不禁觉得好笑,因为他知道这些硕果上的字迹,只要趁硕果还呈青色时,用纸剪成字形贴在上面,待硕果发红时,将纸揭去即成。他想如果这段文字登出来,必将遭人讥笑,认为主笔竟会如此愚笨,连这样一点小“魔术”也会“多方猜测,始终不明白……”因此,他便大胆将这段文字删掉了。
第二天一早,主笔旦诺先生看了报纸,立刻气呼呼地走来,向他问道;“昨天原稿中有一篇我用红笔勾出关于奇异硕果的文章,怎么不见登出!”那位校对员诚恳地说明理由,旦诺先生立刻十分诚恳挚和蔼地说;“原来如此!你做得十分得当!以后只要有确切可靠的理由,即使我用红笔勾出,你仍不妨自定取舍!”
在这件事上,旦诺先生充分显示他并不是一味坚持的人,他的坚持,只是一种手段,用来压制属下的越轨行为,但却没有用它来欺骗自己。所以当他听见对方的理由充足时,立刻自动把他的“坚持”取消。
从另一方面说来,那位青年校员的未遭训斥,也是因为他的更改动机,并非只为了取巧、偷懒等因素,而是完全为了报馆着想。他当初明知这样做不但对自己一无益处,反而也许会遭主笔严斥,但他仍旧本着良心去做。结果他获得奖誉,就理所当然。
步步为营
当你觉得判断还没有十分妥当时,宁可稍待时日,多多考虑,切勿草率从事。——这是使你“判断”百无一失的第二个法则。
在等待决定的时日中切勿忧虑伤感,所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多搜集一些有助你决定的实际资料。在参考一些有助你决定的先例。你所搜集和参考者愈多,你的决定也愈见正确。
你决定的快慢,必须任凭事实自己去取决,万勿在事实还未允许你决定之前,便急躁不安,草率从事。
有许多场合,常常使我们发觉自己过去的见解完全错误。尤其是当你的情感受到刺激,或你的见解动机旨是由于一桩无关紧要的小事时。
美国著名化学家李脱有一次若不是他在决定行动之前等待了一会儿,几乎因此铸下一个大错。
他说;“当我独力经营了几年化学工业后,有一次,忽然赔了一大批本钱,几乎把我年来辛勤经营所得完全付诸东流。当时我真是懊丧万分,寝食俱废。我觉得经营这桩事业是永无希望了,准备从头开始,做个小职员。”
“於是当天下午我就开始整理几年来辛苦经营的事业,把许多平日视为一刻不能分离的东西都一一束之高阁。……”
“但是就在这时,一位曾经聘我为职员的经理先生来看我。便将自己的烦恼告诉他。他听了似乎有些不解,但却从怀中掏出表,说;“现在已是晚餐时间了,让我们吃完晚饭再谈这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