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每天都可以成功,其一是因为有的人理想目标就在眼前,而不是那种远大的抱负。另一个理由是有的人的志向是一个个小目标积累起来的,因而他每天都在成功,事实上伟大的理想,也是由一个个的成功积累起来的。因此,要实现抱负,必需每天都要努力成功。
其二,现代成功学不强调成功者的素质,而强调好的机缘,或善于抓住成功的机遇。而这机遇究竟是那一天来,是很难预测的,所以只宜讲每天都可以成功,时刻不忘记把握住可能存在的机会。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成功在于选择,我们经常面临着选择,正确的选择是成功的保证,这些选择可能来自灵感,也可能来自一个良好的创意。每天都有这样的可能,每个选择都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其四,即最后一个理由。即创造与发现,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事业或艺术实践中,有所创造与发现,那你就会是一个成功的人。发现即是成功的未来,创造就是美好的明天,创造与发现带来的美好的前程,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意义比传统的资本经济的时代要重大得多。发现就是成功、发现就是财富,发现与创造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在知识经济下它们非常容易兑现成功,它们既是传媒时代的源头也是传媒时代的终端,没有谁能阻挡它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所以我们说,每天都可以成功。在这个多元化的多头发展的世界,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明天如何成功,而是今天如何成功,没有今天就不会有那个美好的明天。
1.快乐的游戏。
没有快乐就没有未来,成功者的人生是一种快乐的游戏。在一个找不到快乐的世界里,一个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要彻底放弃所谓的“痛苦的磨难方式”,这是一种早已被淘汰的成功“方程式”,成功不可能孕育在痛苦的生活中,痛与苦,仅仅是人生的一种“调味品”,而每一个成功者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仅仅是要借助痛与苦,充分感受到灵性的愉悦。只有在灵与性的愉悦中,才有“魔法”可言,否则至多是不幸的幸运儿。
成功的人生必需有天使的性灵伴随,天使的性灵才是未来幸福的保证。它不仅让你获得真实的幸福感,同样也保证了你在没有看到前途没有看到光明时,确信有光明的前途在等着你。你只要不停下脚步,它必然会在某个时刻照亮黑暗中的你的脚下的路。所以有人说成功从心开始,这颗心只能是一个快乐的心,仿佛曾经被天使抚摸过。因此,要获成功,就必须考虑怎样获得快乐,快乐是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没有人能够在人生得不到“加油”的情况下,一次走完通往成功的旅程。
快乐是“天使的礼物”,是人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也是人生夜黑里的指北针,它能帮助人们找到成功的捷径。
2.上帝的预言
人不可能做成自己做不成的事。这个意思是讲,一个人不可能是任何事都能做成功,更不可能任何事都做不成功,任何事都不会做成功,比任何事都能做成功,还要不可能。
所以,对每个人来说,做任何事都仿佛存在一个预言。要么预言成功,要么预言失败。因此,人不要做自己不可能做成功的事,要做自己可以做成功的事。对于如何评估自己的能力,流行的一些关于智商、情商的测试是非常靠不住的,那些东西绝对不是测评天才的方法,然而那无疑是测试庸才的好主意。人的才能是无法衡量的,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难以衡量。以平庸的手段去测评那些真正的天才,一个个看起来都像是弱智儿,其原因是没有一种方法能找到某个天才的“重心”,即使找着了,也无法将这种人才搁在他们的“天平上”。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这里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的类比法,即与自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相比。不同年龄的人在才能方面,不具有可比性。不同性别的人也不具备可比性。这是因为人这种智慧动物并不了解自己,他通过了解别人才能认识自己,正是在这种认识与比较当中,你才能看到上帝的预言,扬长避短,发现自己的才能。
〔神妙的待开发的能力〕
人实在是世界上的超级的奇迹、超级的秘密,它所蕴含的功能潜力还有很多未为人们所认识,未为人类所开发、利用的。
直觉——沉睡的天才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在全世界注视下飞向月球,可是附在那个太空船上的月球表面图有问题。图上画着环形山的地方没有环形山,标着的平地却是个大环形山。在标明太空船着陆记号的地方,竟有不少卡车那么大的石头,根本无法降落。太空人阿姆斯壮和艾德林只好把地图扔到一边,改用电脑进行操纵。可在着陆之前,电脑终因过分忙碌而发出了哀鸣,它的红灯亮个不停,吵得阿姆斯壮头昏脑胀,不得不关掉电脑的开关。结果,是用脑而不是用电脑指挥太空船降落到月球上。
凯瑟琳是位聪明干练的女作家,有一家声誉很好的、颇有影响的广告公司聘请她担任报酬优厚、地位显赫的职务。凯瑟琳本想应聘,但她突然像听到谁的劝告似的推迟了这个决定。结果,不久这家公司就彻底倒闭了。
我们也常常在决策前,听到来自内心深处一个微弱的声音,这声音提示说;“这么办!”“再等一等!”
这就是被称为“沉睡的天才”——直觉。直觉被称为“第六感官”,它是独立于理智和逻辑之外的一种心理功能。它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瞬间的理解。它的性质是无可比拟的,它和智能、情绪都有区别。直觉冲动是一种知觉形式——它只能让你感觉到。直觉的出现往往呈现一种“确定”或(多数情况下)“近似确定”的模糊感觉。发展直觉时要注意“硬事实”与“软事实”。“硬事实”是符合逻辑的、客观的、显而易见的。“软事实”是比较非正式,比较明显的,如印象、感觉、倾向、犹豫之类。在多数情况下“硬事实”和“软事实”各自都能说明一些问题。问题是你如何使用它,心理学家马斯科·根瑟在《幸运的因素》书中,对直觉的发生过程即“预见的技巧”作了最明白的解释,他说;“预感是建立在实际资料之上的结论——所谓实际资料,是指你通过平常准确的观察、有效的选择、逻辑的推理所获得的客观事实。预感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但这些事实你并非有意识地了解。它们是处在清醒的、有意识的水准之下被你似知非知地贮存过、加工过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直觉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种近似知道又不完全清楚地知道的特殊感觉。你以为你知道,但又说不清是怎么知道的。”
一般动物也有直觉,例如松鼠能通过直觉准确无误地找到埋在地下的核桃果。但动物的直觉是一种普通直觉。人是有潜力的,完全可以发展一种超越普通直觉的、更高级的直觉。但由于人们一贯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因此往往看不到自己具有的、正常的直觉能力。因而一旦发现有人运用直觉,反而大为惊讶。实际上,小乔治·盖洛普在对1500位获得高度成就的人进行调查中,有63%的人认为,直觉是他们最重要的个人特点之一,他们认为“直觉是天赋能力最甜蜜的果实”。当然,人们在运用直觉时,必须与逻辑、理性能力联系起来运用。
梦——心灵深处的精灵
关于睡眠的现代研究证明,每个人每晚都做梦,而梦的数量相当固定,大约入眠之后90分钟前后出现第一次有梦睡眠(即眼快动睡眠)持续5~10分钟;以后大约每隔90分钟左右再出现,持续时间则逐次延长,每晚出现五次有梦睡眠,总长度约90~120分钟左右。就是说人在睡眠时间中20%的时间在做梦,按平均寿命计算,就是人一生有整整五年时间在做梦。
梦专家还发现,大凡在第一、二次有梦睡眠中的梦,以重演白天的经历为主;第三、四次有梦睡眠中的梦,多半是把往年和儿时的体验和情景搬出来;第五次有梦睡眠持续时间最长往往是近事搅合着往事,充满了隐喻和象征。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梦反映人们隐秘的生活和内心深处的冲突——关于自由和安全,爱与恨,是与非,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希望与恐惧。照这样看来,只要了解我们做了些什么梦,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我们自己——那隐秘的、深层的自我。法耶·海默尔和丹尼尔·马歇尔在其合着的《梦的领域》中指出;“……在梦中人们剥去一切伪装,因此从梦中可以看出人们是怎样真实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环境压力,怎样感受到冲动和期求,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上的冲突。”
谁知道人们心灵深处躲藏着什么精灵?梦知道。梦是用特殊的语言——象徵、比拟、寓言、反义和谜的语言同我们对话。美国弗吉尼亚州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卡斯特认为,在梦中下坠,代表你身处险境,或不能控制你的部分生活;在梦境中出现楼梯,意味着这是你改变生活方向的时候,如果你在梦中是上楼梯的话,那就代表这次改变十分恰当;在公共场所赤身露体,这个恶梦代表你丧失名誉,或者害怕失去名誉;梦见自己考试不合格,表示你没有信心完成必须要做的工作;在梦中被人追赶,表示你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同样的事情发生,或意味着你的情绪失去控制;梦见巨型的建筑物,表示你有很大的魄力和野心;而梦见掉牙齿,意味着你身体衰弱,或陷于尴尬和被动的处境。
梦还有倾向于超越逻辑界限、超越线性时间的特点。心理学家尼柯在《梦心理》一书中指出;梦像卡通和画片,通常很有趣,它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围绕一两个标题把复杂纷纭的现象组合起来,而且当你一旦理解,就能提供某种顿悟力。牛顿常在梦中攻克难题;美国科学家查尔斯由于梦中一位陌生人的指点而发明了硫化橡胶;德国生理学家沃吐·洛伊由于在梦中醒悟而发现了神经递质;德国化学家库勒睡眠中梦见分子结构式变成了条蛇,因而想到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梦,真可谓是一个创造思想的宝库。有一位经营电机业的工学博士,在他制作的棒球场上的照明设备发出电气的杂音,影响了附近的收音机和电视机,弄得大家很有怨言。于是他把电路图作了仔细研究,并作了实际探查,可一直没有找到发出杂音的原因。正在这当儿,有一次他在睡梦中看到一个线圈,里面在转动,他正要着手去探究,霍地一下醒来了。他立刻省悟到,杂音是电波造成的,可以使用线圈感应去除掉它。实际一试验,果然很好地解决了杂音问题。梦还具有把许多信息、事实和印象压缩在一个短暂时间之内的能力,而具有同时性、整体性是梦的又一特点。除上面讲的梦的个人性质而外,梦还有超越时空的人所共有的主题,心理分析学家卡尔·荣格把这种共有主题叫做“原型”反映,他说;“所谓原型,是指用个别人的生活经历无法解释的心理动力,一种近似原始的、天生的、世代相传的人类心灵原型。”他认为,这种原型代表着人类共同的基本需要或目标——如追求个人发展、探索宇宙精神等。这又使我们对人脑的巨大潜能赞叹不已。
睡眠——待开发的宝库
《一边睡觉一边成功》,数年前在国外是一本畅销书。苏联科学家研究了一种睡眠学习法,在人们刚入睡或将睡醒的“半睡眠状态”下,让他们收听外语单词和数学公式的录音,达到一边休息,一边用自己的潜意识,来帮助记忆各种知识。大多数人在醒来不久,输入的知识信息能清晰地印在脑里。在苏联、东欧国家及加拿大,还流行一种称为“超级学习”的教学法,学生在课堂听课时,不再端坐,而是采用一种极度松弛悠闲的姿势,甚至进入半睡眠状态之中,才由教师进行授课。据说,此种听课方式,能使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功课更易接受,而且所获得的“资料印象”,维持更长久。对于一些必须记忆的资料,通过“超级学习方式”而达到的学习成果,比传统方式要大两倍以上。
由于在睡眠或半睡眠状态下,大脑皮质的活动全部被抑制(注意力集中点除外),皮质部分(意识的脑子)和皮质下面的部分(潜在意识的脑子)之间的栅栏(控制机能)被撤除了,平常不出现的潜在意识的内容物就浮现出来。这样就把想不出的过去的记忆引出来,同时也增强了记忆力;提高了想像能力,使自由奔放的事物组合和影像形成有了可能;超越了人我界限,能够以对方的心情去思考事物,容易设身处地变成别的事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直观力、洞察力、感受性,因之,人们常用冥想型思考法,自我催眠和外力催眠来开发自己的大脑潜能。
潜意识——有限智慧与无限智慧的媒介虽然人们对直觉、梦、睡眠状态中,产生的以上现象的心理作用还不能说已经充分理解。但科学界一般认为上述现象产生于头脑的潜意识活动。
潜意识,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是遭受压抑而被摒弃了意识领域之外、意识所不能涉及的领域。佛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压程分为三层,上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底层为潜意识。他认为平时人们知觉到了是意识层,而一个观念不思考它时可以转瞬即逝,消逝的观念当需要时又可以再回到意识层来,这种可以被意识记忆唤回的思维层叫做前意识。佛洛伊德认为,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就如同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九分之一是意识,水下的九分之八是潜意识,潜意识层远远大于意识层,它总是冲破阻扰跑到意识层来,而且,人的意识以及由意识所支配的人的一切行为都决定于潜意识的强烈的欲望。有意思的是,佛洛伊德认为意识和前意识在睡眠或某一些时间里会暂时停止工作,只有潜意识一天24小时都始终不休息,因此,潜意识的潜在能量可以说是很大的。
有的人把潜意识比作“已经没有火的火炉子”。意思是说先前给它加过热,以后虽然没有了火种,却仍然在为人们烧水做饭。科学史上曾有过不少这样的记载;德国数学家高斯是在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一瞬间,解开了求证数年未解决的数学之谜。达尔文是在马车里突然悟出了解决个性变异问题的答案。克鲁泡特金往往在几个月的专注思考、面对令人不解的混乱现象而不得其解时,突然诞生的概括使之茅塞顿开,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