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9700000007

第7章 “自身光明,照耀世界”的思想(3)

饭后,女居士起身出去洗漱净面,又把钵盂清洗干净,然后回到屋里,坐在为自己特设的位子上。而婆罗门尼,则穿着鞋侧卧在一张高高架起的床上,她侧着头,漫不经心地问女居士:“我们有些不明白的事情想向你讨教讨教。我的弟子对你的口才、智慧盛赞不已呀,不知你是否有空为我们解答呢?”

看着婆罗门尼傲慢的样子,女居士平淡回道:“师父们有事要问,我尽力解答,何必如此客气呢。不过,恐怕今天不是时候。”

说完,她便起身告辞。

婆罗门尼只在床上欠了欠身,目送着她出了门。弟子们不知师父为何如此,心中疑惑不已。

第二天,弟子们外出去砍柴。归途中又去罗园听女居士讲道,回到庵中,又如实地回禀了师傅。婆罗门便又请女居士到庵中用饭,就这样一来二去,连请了四次饭。

到第五次,婆罗门尼终于开口说要请女居士来尼庵说法布道。可女居士还是那句话:“还不是时候”。

婆罗门尼多次请都不见女居士答应,又不知女居士话中之意,很是不解。她的弟子便提醒她:“师父初次见面就对女居士不恭不敬。礼数上怠慢不说,还瞧不起人家。到如今师傅又想去向人家求法,人家能相信咱们是诚心实意的吗?是我们先失礼,先不真诚待人的呀!”

婆罗门尼听到后心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亲自去请她,而且一定真心真意地亲自恭请。”

女居士见婆罗门尼亲自登门拜请,并且大有思过悔悟,终于接受了邀请。

婆罗门尼盛宴款待女居士,并极尽地主之谊。饭罢,婆罗门尼脱鞋端坐在一张低矮的床上,毕恭毕敬地对女居士说:“我有一些不懂的事想向您请教,不知能不能给指点指点?”

女居士答道:“今天是时候了,您尽管问吧。”

婆罗门尼虔诚地问道:“为什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是由自己的言行决定的?为什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是由他人的行为决定的呢?为什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既是由自己,又是由他人决定的?为什么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决定的呢?”

女居士答道:“苦与乐是相反相生的。正是由于它们对立、矛盾,所以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同时,苦与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时为苦,彼时则为乐。没有苦,也就谈不上乐;没有乐,就无所谓苦了?”

婆罗门尼又问:“苦和乐对一个生在世间的人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

女居士答道:“世上的事物都有因有果,而因与果都是包含在对苦和乐的追求之中,是由苦与乐的多寡和强弱所决定的。”

婆罗门尼紧接着追问:“我现在提问,您随意应答,毫无语塞、含糊之处,那么我再请问,您有眼吗?”

女居士答道:“有。”

婆罗门尼再问:“那么,有‘色相’吗?”

女居士回答道:“有!”

婆罗门尼又问:“是不是因眼识、眼触来接触外界事物,而感受苦乐或不苦不乐呢?”

女居士赞许的点点头感慨地说:“是这样的。世间万物都是从其因缘而生苦乐啊!这正是佛的含义之一呀!”

婆罗门尼顿时开悟,她从此皈依佛门,终生致力于探求更深、更广的佛法道义。

古人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其意是说,人的身体,是从父母而来的,但是要成就道业、学业,则必须仰赖师长。所以,除了要孝养父母之外,还必须奉事师长,遵从师长的引导。立身处事,不能没有启蒙之师,在社会上生活,更少不了老师所传授的谋生技能。

在现实生活中,也处处充满着教育的故事、行为,而不仅仅局限于老师、学生。以前总会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某领导、某政府到达某某贫困老区、山区,为当地居民送去慰问,多少钱、多少粮。但是,慰问完了之后呢?该穷还是穷、该苦还是苦。国家政府鉴于此,后来就开始大力兴建希望小学,支持毕业大学生支持老区、贫困山区,谓之——支教;并为这些地区带去技术人品,科学务农,鼓励山里人走出去打工等等。因为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靠天吃饭,终会饿死,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真正发家致富。国家政府的这种做法正映证了佛家所说的教育的功德,远超过了物质布施的功德。所以才说——“百年大计,教育兴国。”

6.做功德,无尊卑之分

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许多地方,佛带领一般弟子修行,学生中有眼睛看不到的,佛帮助他做事情,那些弟子说您老人家怎么还来帮忙呢?他说我也是要培养功德,他说一个人做功德是无穷无尽的。

南怀瑾先生年逾70岁之时,还不辞辛苦的前往厦门,参加南普陀寺的一次福践活动,这和佛的行为是一样的,不能说你公德大了,就居功自傲,更不能为此心安理得的过上安逸的“寄生虫”生活。百丈怀海禅师就是个做功德无休止之人。

百丈怀海禅师是福建人,为马祖席下最著名的入室弟子,后住江西百丈山,世称为百丈禅师。四方禅僧,纷至沓来,席下人才济济,如沩山、希运等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宗师。他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而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让禅僧去干农活。甚至有人批评他是背离祖师。百丈禅师除了领众僧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生活中自食其力,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

怀海禅师对禅宗的又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天下闻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他不但要求寺院众人劳动,而且自己总是亲自带头实践。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老。

据说百丈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耕地、种菜、拾柴。弟子们担心师傅的身体,把他的农具悄悄地藏起来,想让他休息。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说:“我不是大德之人,怎么敢让别人白白养着我呢?今天,我没有劳动,我也不用吃饭了。”当天他真的坚决不进食。

弟子们再也不敢阻止师父劳动了,同时,禅院里再也没有一个人偷懒。百丈怀海禅师告诫弟子们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也从此千古传颂。

下面这个故事,对居功自傲之人,更有警示意义:

有一次,很多老百姓聚集着,在一个悬崖上面,要架一条独木桥到对岸的悬崖上。因为那两个悬崖之间是一道很深很深的、水又流得很急的河沟,大家运来了一条又大又坚固的梁木。他们用很粗的绳索捆住梁木的两端,拉着一端的绳索,把梁木放下到河沟里去,让一部分人攀着岩石爬下河沟,以便涉水过去,再爬上那边的悬崖,然后两边的人同时拉着绳索,把梁木拉上去,就可以把桥架好了。

但是,那河沟里的水却实在太急了,那些涉水的人有好几个被水冲走了,有一两个就在仓猝之间殉了难,其余的人都退缩了回来,再也不敢向前,而那梁木也快要被水冲走了。看起来,这独木桥一时是架不起来了。可是,在这些老百姓当中却有一个人,胆子和力气都比别人大,他在危急之中奋力,在急流中挣扎,拉住梁木,终于渡过对面,爬上悬崖,把桥架起来了。

这个人的功劳特别大,他的同伴们都很感激他,把他尊崇为英雄。他们拿大坛的酒和整个的羊来感谢他,还叫石匠来把他的名字刻在河沟旁边的石壁上。大家做这些事情,都是实心实意的,因为他们诚心感激他、尊敬他,而且热爱他。

不料,这个人竟因此逐渐变得万分傲慢,俨然以酋长自居了,在村庄中横行霸道起来。大家最初还忍耐着。但有一天,他竟当众宣言:“没有我,你们连一条独木桥都架不起来!现在,你们看,我就要把它丢进河里去,看你们怎么办!”大家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呢,而他却真的提起桥木的一端,“嘭”地一下丢进河沟里去了。老百姓们真的不能再忍耐了,一齐跑了过去,也提起他的两脚,把他一摔,就摔进河沟里去了。老百姓还当天就把石壁上的他的名字也刨掉,而且很快就重新架起了独木桥。

古人云:“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满之功,常败于细漱之事。”自古打下江山的英雄为什么还要励精图治,爱国爱民呢?因为他们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旦懈怠,那么下场不是夏桀、商纣,就是阿斗、李煜。“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流芳百世很难,但遗臭万年也许只是因为一件小事。我们在平时做事时,即使被人冠以“功高盖世”的头衔,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向上奋讲,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就如同佛说的——修功德也是没有尽头的一样。

7.佛之大愿

药师佛希望将来成佛时,能用很多很多元量无边的智慧、方法、学识、能力等,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在物质上没有缺乏,永远有衣服穿、有饭吃、生病了有药医,没有贫穷、没有苦恼。这条大愿也是人类所追求所希望达成的,但人类很自私,只希望“人类”能如此,并不希望“一切众生”得到满足和享受。佛则愿世界人类及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安乐。

同类推荐
  • 中国伦理学史

    中国伦理学史

    此书是中国第一本伦理学史著作。作者先在绪论中将伦理学与修身书、伦理学史与伦理学进行区分,正文中又把中国伦理学史分为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和宋明理学时代三个时期,对各个时期伦理学说之渊源进行考察,而后分别论述伦理学家之思想,实为中国伦理学史的奠基之作。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真思想: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

    真思想: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

    本书结合西方哲学,以更为“接地气”的马克思哲学解读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困境,回答青年人在日常生活的心灵困惑,对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进行客观解读。让大家理解: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马克思哲学所思考的问题正是生活在北京、东京、纽约、巴黎、伦敦等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青年人的心灵困惑。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热门推荐
  • 我以为他是你

    我以为他是你

    如果可以和初恋相伴一生,那是做梦都会笑醒的事。开始顾易说:“在年轻的时候喜欢上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更加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足以与她相配。”林如若不以为然。后面顾易说:“我们一定会一直在一起,一定要。”林如若说:“是的,一定要的。”我爱你,不仅是昨天的你,今天的你,更是明天的你,还有,未来的你。
  • 北唐风云

    北唐风云

    北唐天载十四年春,一场婚宴改变了一名年轻人的一生。满门抄斩之下,他带着一枚神秘的竹简以及仅有的尊严被发配边疆。回到长安之时,北唐早就已经变了模样。人生就是一个圈,圈子里面,是坑,而他,将用一把秦杀将坑斩平,抓取管府最后的荣光。长缨在手,苍龙在望,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小麻雀的春天

    小麻雀的春天

    (宠文)她只不过被情势所迫,借用他一下,没想到却招惹了一个恶魔一样的男人,不止把她的男朋友给赶跑了,而且对她各种限制。某女大怒:“你有完没完?还有没有天理了?”而某男邪魅的靠近,笑得意味深长:“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天……”(已有完结作品《昨夜星辰梦中花》,本书书友群317097924,扣门请写上书中任一人物的名字。)
  • 餐桌故事

    餐桌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徧行堂集

    徧行堂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贤媛

    贤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倾世绝宠之错位王妃

    倾世绝宠之错位王妃

    一朝穿越,一场错位的人生。一块神秘的玉佩,当她变成她后——苏陌沫无语望天:老天,你玩我是吧?你让本姑娘穿越,可以不是公主、皇后,但好歹你也让本姑娘做个自由人吧!一个小丫鬟是怎么回事?你让本姑娘怎么混?好吧,这苏陌沫认了。只是,当她忙着她的逃跑之路、发财大计之时,却总有一个腹黑无比的妖孽,在她每每将要成功之时在她耳边警告:“苏陌沫,你是跑不掉的,别妄想离开本王的身边!” [小剧场1] 某王爷突然靠近,将苏陌沫抵在了墙壁上。 苏陌沫挑眉:“有事?” 某男:“你有喜欢的人吗?” 苏陌沫:“……没有。” 某男邪魅一笑:“很好,从此刻起,你有了!” [小剧场2] 某日某爷回房,竟听见他的小东西在低低的哭泣。 “谁欺负你了?本王让他生不如死!”某爷承认,他心疼了。 “不管是谁,你都会帮我欺负回去吗?” “……说。”某爷有了不祥的预感。 苏陌沫:“你!” 某爷:“……” “所以……”某女从袖中拿出了一张写好的休书,“王爷赶紧签了,还我自由之身。” 某爷怒极反笑,“放过你?下辈子再说吧。”
  • 临清寇略

    临清寇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我愿不曾遇见

    重生之我愿不曾遇见

    脑洞较大的狗血文,了解。反正就是,女主重生然后虐渣男贱女,就是这样,嘿嘿嘿。女主重生,改变自己。没什么好介绍的,爱看不看。
  • 家庭主妇“经济学”

    家庭主妇“经济学”

    本书没有生涩的公式和图表,完全用一种轻松的方式,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为主线,将经济学原理蕴涵其中。本书内容涵盖了家庭主妇们关心的消费、理财和在相夫教子、休闲娱乐、婚恋情感等过程中涉及的经济学知识。读完本书后,家庭主妇们会发现,原来经济学是如此实用,如此易学,如此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