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0900000006

第6章 成长(5)

哥嫂四人把我送上了火车,我把行装在行李架上安置好后就坐到了窗口。站台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突然发现四个人里少了一个,找了半天,才发现大哥正躲在一个水泥柱子后边抹眼泪,从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中学生,内心顿时感觉到了一种沉重。然而就在火车开动的一瞬间,与故土离别和失去亲人的呵护而引发的恐惧感深深刺痛了我,我撇开了嘴角开始要哭了,小哥在车下发现后,一开始是跟着火车走,边走边喊:“不许哭!不许哭!”火车加速了,他就跟着火车跑了起来,还在喊:“不许哭!不许哭!”在他的强制中,我听出了“要坚强”三个字带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我真的就不哭了,他才停止了追赶,渐渐消失在火车的尽头。

小哥追赶火车,使我想起了妈妈讲的我们小时候的事情。我在上幼儿园全托时,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大哥、姐姐也都忙功课,七岁的小哥担起了接送小妹妹的重任,当时我只有两岁,但每次把我送到幼儿园要离开时,我都要哭喊着:“我要小哥哥,我要小哥哥。”他每次周末接我回家都是跑着去幼儿园,生怕我因着急而哭,但是有一次刚下过雨,地上很滑,他摔倒了,两个膝盖都在流血,他还是坚强地爬起来,继续跑。在回家的路上,由于地滑,他怕我也摔跤,就忍着疼痛,小心翼翼地把我背回了家。小哥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后来一起成长的岁月里,我也是很佩服的。想到这些,我心里还是阵阵的酸楚。

火车开动不久,我发现有个女学生刚才还和站台上的亲人车上车下、难舍难分地哭成一团,现在眼角上还挂着泪珠,却开始津津有味地啃起了苹果,离别亲人对她来说也只是一时的伤感,很快就像小孩子一样恢复了常态。到底是涉世太浅,根本就没有想到前方是怎样的荆棘在等着她。

初到农村,一切对这些乳臭未干的中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跌宕起伏的山峦、层层整齐的梯田、幽静的小山村,从喧嚣的大城市来到这里,就感觉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第一天就是过挑水这一关,四个最先到村里的女生首先开始学的就是挑水。泉眼在沟下,下去的时候还问题不大,但是挑着水上来的时候,真是丑态百出。由于坡比较陡,个子最高的女生负责挑担子,我和另一个女生一人拉着前边的水桶、一人推着后边的水桶,第四个女生在最后提着沉重的铁制大马瓢,四个人艰难地一边摇摇晃晃地上坡,一边叽叽喳喳,生怕桶里的水洒了,坡上的社员们看着这四个北京来的笨手笨脚的姑娘,笑得前仰后合。到了坡上,觉得终于到达终点了,可算松了口气,当看到费了这么大的劲儿,水桶里只剩下半桶水了,四个姑娘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从这一天起,我挑了两年半的水和粪,还有化肥,练就了一副铁肩膀,后来转插到河北小哥家,有一次小哥一星期没有回家,家里的水缸见底了,我就一口气从街上的自来水龙头挑回了三担水,尤其是担水时矫健的步伐,令路旁的行人瞠目结舌。

村里有句俗话“庄稼活不用学(xiao),人家咋着(zhao)咱咋着”。在村里的两年半中,干的最多的农活就是春天担粪、耪地,夏天割麦子、打场,秋天摘棉花,除了技术含量较高的春天播种这一关键性的活儿很少干,几乎所有的农活都干过。也许是人生来就是要强的,所以村里几乎所有的知青干活都很卖力气,和社员们一样,不管干什么活,都怕落在别人后边。干这些活儿几乎都要长时间地弯腰,麦子金灿灿的,但割起来总是觉得没有尽头;像雪白花朵一样绽放的棉花,一朵一朵地摘起来挺开心,可是摘的时间长了,就像得了腰肌劳损;长时间蹲在地里间苗,一蹲不是一晌就是一天,站起来的时候腿都不听使唤了。这些对于我们在家里有的不要说做饭,就是洗衣服都不太会干的知青来说,真是意志上最好的历练。正是那段艰苦的劳动和生活的经历,练就了我的吃苦耐劳,影响了我几乎一生对生活的感受。

当地的卫生条件是很差的,不仅绝大多数知青都因水土不服浑身长了荨麻疹,个别人还相当严重,吃药吃得整天睡不醒;我和另外几个女生还长了黄水疮,从膝盖以下,见不到巴掌大的一块完整的皮肤,后来还是吃了很多中药才治好的;最严重的是好几个男生传染上了肝炎,其中有几个人还是乙肝,这可是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然而农村的生活也不仅仅都是艰苦,时不时也经常有诗情画意的奇迹出现。第一年夏天收麦子时,当时村里的知青还没有分灶,大队就把全体知青调到最后一个小队五队收麦子,因为那个小队地多人少。白天一起干活,无语地闷头割麦子,晚上收了工,男生都分住到社员家中,女生全都住在离麦田不远的没有窗户的空房子里,打开行李,铺在麦秆上,就是我们的“宿舍”了。当时国家的命运都不知道是什么,自然个人的未来对每个人来说也都是未知数,尤其是“文革”期间在北京混了几年之后,什么求知、进取、追求,都从脑子里统统消失了,觉得自己就像个只剩下良知和怀旧的驱壳。一个女生唱起了苏联歌曲《小路》: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

跟着我的朋友上战场。

我当时听了一愣,明明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怎么改成“朋友”了?顿时想起在那个年代里,“爱情”是禁区,谁提谁就是资产阶级,可是又想唱,只好改词。

听着《小路》,我无聊地向门外望去,皎洁的月光使我情不自禁地把大家叫出了只有一盏煤油灯的空房子。这哪里是山区的夜晚,简直就像北京“十一”国庆节夜晚、灯火辉煌的天安门广场一样清澈、亮堂。不要说远处的山峦轮廓清晰,就是同学之间的脸庞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夏日里这么美丽的月夜,我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经历,我想起了一首歌:“山当书桌,月当灯,盖着蓝天铺着地”。找出了纸和笔,准备把此时此刻的心情,借着明亮的月光写信告诉父母亲,然而月亮再亮毕竟不是灯,更不是太阳,还是看不清字,写信的冲动也只好作罢,坐在石头上,静静地欣赏着洒在山坳中银色的月光。这样美妙的夜晚,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遇到过,也许是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欣赏月夜了,也许是因为山区空气好,才会有这样清澈美丽的夜色。

第二年夏天,遇上了多年不遇的好雨季,连续十多天,几乎天天白天晴天夜里下雨,这对庄稼来说果然是个丰收年,而这几天里有时白天一下雨,同学们就不能出工。我拉起手风琴,另外一个女生找来一个脸盆和铁勺当打击乐,几个女生聚在屋里,又是唱、又是说、又是笑,全然忘记了下顿饭连菜都没有,更不要说肉类和鸡蛋。这种“穷欢乐”的日子使我们在整天过着吃“米奇”(小米稀粥里放几根面条和几根萝卜条,当地人几乎天天这么吃)的艰苦日子增添了几分快乐,而我每当端起一碗“米奇”时,眼前总能出现小时候父亲周末带着全家,乘公交车到南河沿1号政协俱乐部吃西餐的情景,尤其想起诱人的奶油鸡茸汤就垂涎欲滴。

村里的老乡都很朴实、善良,房东大娘经常把自家的发面大饼、晒好的柿饼给知青们送来吃;如果要下雨了,我们在地里干活赶不回来,房东大叔就帮我们把衣服收起来;大娘大婶见女知青们干活拿出所有的力气,就劝女孩子要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能跟男孩子一样玩命干活,劳累过度将来会落下病的。然而农村的重男轻女的严重程度也是耸人听闻的。不但有一个妇女把刚出生的女婴扔进了粪坑,居然一个在部队里当连队文书的军人,回家探亲把自己的亲生女婴用剪刀剪断了喉咙,他的老婆还是大队妇女主任,在极度悲伤之中,她把丈夫告到了县公安局。

知青们只有一次是全体进深山打柴,大队借给知青两辆平板人力车,天一亮大家就带上水、干粮、柴刀和绳索进山了。进山之后,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渺无人烟的大山沟里,居然有一户小院子,正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看得出来,日子过得井井有条,院子旁边流淌着潺潺溪水,附近是天然的绿地,真有几分世外桃源的意思,就好像书中描写的仙境。那是一个多么适于隐士居住的环境,尤其静得让人产生美的激情,只有溪水在叮咚地独奏。大家在小院里休息了一会儿就继续前进了。深山里的植物种类繁多,看得眼花缭乱,大家就好像进了北京的植物园,都抢着讲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突然有一个男生喊了一声:“这就是山楂树”。我听见之后马上跑过去看,当我看到了山楂树时,不是这种植物的体型外貌吸引着我,而是它的名字使我想起了苏联歌曲《山楂树》,这首歌使我又回到了温馨的童年,顿时浮想联翩,再加上周围这样多郁郁葱葱的植物,我全然忘记了所有生活的艰苦和劳动的繁重,愉快的歌声不由自主地从嗓子里轻轻哼了出来:

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水面上,

暮色中的工厂已发出闪光,

列车飞快地奔驰,

车窗里灯火辉煌,

山楂树下两青年在把我盼望……

一次和一个同学翻山,到了山顶,一望无际的群山展现在眼前,尽管命运的安排让我融进了穷乡僻壤,自己的渺小和深感无助使我没有对所身处的自然界有任何眷恋,总有一种企盼摆脱这种处境的强烈欲望,但令人赞叹和心旷神怡的壮丽景象仍然可以使我赏心悦目,不由地哼起了苏联音乐《在满洲里的山岗上》,艰苦的生活和与土地融为一体的无奈从来也不会让我忘记了抒情,也许这样的乐观的心态是与生俱来的吧。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大家拿出了头天晚上烝好的馒头,遗憾的是由于馒头数量太多,下碱的同学心里没了数,碱多了,结果馒头都成了浅咖啡色的,饥不择食,人饿了就什么也不顾了,硬着头皮都吃了,后来有的同学直闹胃酸。男生比女生打柴的次数多一些,所以女生只有看男生砍什么样的荆棘和柴禾,她们就模仿着干,不但砍得不如男生多,有的个别女生还要男生帮着用绳索捆柴禾。知青毕竟不是当地人,当地农民一个人一天就能打一车柴禾,到家正可以赶上吃晚饭,而他们十几个人打满了两车柴禾,走出大山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几乎伸手不见五指,一条宽宽的山道上隐隐约约有好几个山口,不知哪个山口该拐弯,幸亏大队民兵连长带我外调时曾走过两次这条路,我果断地在黑暗中把大家带回了住所。

在临插队的前一年,我在一本小说中读到了这样一段话:“人活着,就是要让周围的人因你的存在而幸福,人生才有价值,否则人就是一架造粪机器。”带着给周围的人创造幸福的朴素而美好愿望,我在村里用自己带来的药品,利用休息时间给同学和社员们治病、打针、针灸、上药,遇到疑问就查阅《农村医疗手册》,多年以后,偶尔看到箱子里一本几乎被翻烂了的《农村医疗手册》,还真以为是谁给调换了,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是那本离开北京前买的崭新的《农村医疗手册》。由于见的病人多了,虽说医疗条件很差,但毕竟增长了很多医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多年以后,很多人发现我当医生最合适。除了要当业余的“赤脚医生”,每天还要正常出工,下地干活,大队还让我当了第一小队的会计兼粮仓保管员,一有空,我还经常给家里老弱病残的社员挑水。由于身兼数职,有一个春节都没有回家过年。到村里两年以后,县“贫宣队”进驻村里,赵队长广泛征求了全大队五个小队全体社员的意见,发展我加入了共青团,还把我的事迹带到了县里,在县知青劳模大会上作了宣传。

艰苦乐观重担挑,蹉跎岁月也峥嵘。这段经历尽管平凡,却是留在我心中最深情的青年时代,而青春的苦乐回忆却是一首永远拨动人们心弦的歌。

迁徙

下乡插队的第二年,1969年10月中旬,我回京探家的第十天,校领导根据全民备战的“一号通令”,做出了全院师生及家属在一周内“连锅端”迁到山东新校址的决定。母亲由领导安排,作为“先行队”和几个同事先去了山东,大哥和姐姐都在上班,父亲刚得到平反,临时在“机关”上班,只有小哥还没有毕业分配,我是回京探亲的知青,所以搬家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小哥和我两个人的肩上。

搬家时最艰难的工作有三项:一是将所有的炊具和碗碟装箱;二是处理掉大批的书和废报纸,尤其在那个年月,书是最没有用的东西;三是将家具贴上父亲的名字后,连同装好的箱子,全部由我们自己用三轮车运到集中地。我只会把书和报纸打成捆,再把要卖掉的旧物和书报搬上借来的三轮车上,除此之外,几乎其它所有的工作都是小哥一个人来做,两个人整整忙活了四天。第五天,住了整整十四年的家,已被清理得家徒四壁,只留下父亲一个人的被褥铺在地板上。晚上我到姐姐家住了一夜,还用插队时练就的针灸技术把姐姐的腰疼治好了。第六天一早我回到家,站在空空荡荡的屋子里,想到全家最后一次在家里聚会时,父亲流着眼泪和大家告别时凄楚的情景,看着眼下父亲瘦弱的身影和发白的鬓发,我潸然泪下。第七天一早,就白开水吃面包就是我俩的早餐。我把父亲的铺盖装进了一个大行李袋,像麻袋包一样扛在肩上,陪着正在发低烧的父亲,加入了浩浩荡荡迁校的教职工及家属队伍。

在开往火车站的卡车上,有几个中年妇女泫然泪下,这是与故土告别的伤感,是对未来不可知的外地陌生环境及生活的迷惘,而我却庆幸,如果不是我碰巧这个时候回京探亲碰上搬迁的话,刚刚受运动冲击后体弱多病的父亲,几天之内因发低烧,显得那样虚弱,该如何一个人独自度过这艰难的迁徙?

火车到达山东的车站已是午夜时分,在站台微弱的灯光下,我扛着那个大行李口袋,跟着大队人马扶老携幼,带着随身行李,向一个方向缓缓移动。如果不是有人在指挥这队男女老少,看上去真像是一群难民。

几辆大巴把大家拉到了荒凉的新校址时已经是下半夜了。秋风瑟瑟,月明星稀,地上不是月光的银白色,而是雪白色,看上去像是一层霜。我用脚尖在地上蹭了一下,果然正像人们所说的,是一层不薄不厚的盐碱。借着苍凉的月光,一眼望去,寸草不生,更不要说树木了。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大队人马,什么人来到这样一个不毛之地都会不寒而栗的。

下了大巴,在一片没有路灯的深夜里,我和父亲总算摸到了母亲已安排好的家。有了炊具和家具就有了家的感觉,但是我们三个人谁也打不起精神:“干打垒”里的设施极其简陋,除了有天然气以外,没有厕所和厨房,吃喝拉撒全在一间屋里,这只是开始,还会有改善吗?不知道。

几天后父亲告诉我:小哥在来信中说,这场好似一阵急风暴雨般的迁徙之后,他病了。

柿怀

同类推荐
  • 灵魂里的铁

    灵魂里的铁

    本书为李克的首部个人诗集。收录作者创作、发表的140首新诗,分为《说出那个词》、《事物的内部》、《光芒涌入》三个专辑。
  •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本书不欲多袭前人的论断。但前人或当代的学者们的批评与论断,可采者自甚多。本书凡采用他们的论断的时候,自必一一举出姓氏,以示不敢掠美,并注明所从出的书名、篇名。
  • 文明之旅

    文明之旅

    本书是余秋雨亲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五大文明发源地和主要宗教发祥地,直面穿越千年的人类文化,以冷静疏朗的笔触描绘古老文明的昨日与今朝,辉煌与衰落。此次行程跨越亚、欧、非三大洲,一行人走过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众多异域国度,最终回归中华故土,虔诚寻访雪域高原和中原古都,倾听历史亘古悠远的声音。
  •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以他独有的思想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智慧,国学大师的底蕴去勾勒人物,带有一种“史”的眼光,简单几笔就写出了人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勾魂摄魄。
  • 新闻(生活晨报优秀作品集)

    新闻(生活晨报优秀作品集)

    《生活晨报》是三晋文化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山西省一级报纸,国内统一刊号CN14-0030,全国公开发行。自1994 年1 月1 日创刊以来, 晨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关注经济,服务建设;关注文化,服务社会”为宗旨,以“美好生活,共同创造”为理念,围绕生活,指导生活,引领生活,报纸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目前,晨报日均发行量超过10 万份,同时,在太原城区400 余个社区拥有600 余个阅报栏,覆盖人群超过百万。
热门推荐
  • 名为阿不思东方的魔法师

    名为阿不思东方的魔法师

    无意间穿越到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一个普通东方少年,在邓布利多、麦格、斯内普三人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的黑魔法大师!
  •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名如来藏论)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名如来藏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走过夏天的你

    走过夏天的你

    在一个夏天,一对陌生人在网上相遇,性格迥异的他们聊的很来,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第一次,他只不过是她画上一抹令人着迷的背影,他的旁边爬着一只哈士奇。第二次,他无意中看到了自己的画像,是画展的第一名,他莫名的想知道画他背影的作者是谁?第三次,在蓝天白云的见证下,他们发现对方就是那个自己相见恨晚的人。……一次偶然,面对同学的表白,她才发现,她们的距离不过是尽在咫尺,而他亦是她的学长,那个她们学校神一般的存在,看到他,听到他霸气的宣布她是他的,内心莫名的开心。走过夏天的你,在那个夏天,一直停在了我的心上。
  • 独宠我的影后娇妻

    独宠我的影后娇妻

    你或许永远的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一切,你给予我的温暖是我穷极一生都在追求的,如今你再次出现,绝对不允许自己失去你,你就是我存在的意义!深情不负,只为你!
  • 公鸡大红

    公鸡大红

    王怀宇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二届高级研讨班。1988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作家》《十月》《钟山》《山花》《北京文学》等刊发表小说作品。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漂过都市》《马背英王》《一切并不如约》,短篇小说集《家族之疫》《都市鸽群》《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生活艺术》《谁都想好》等六部。发表创作各类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小说作品曾获得“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奖项,并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多篇作品入选年度小说排行榜和精选本,短篇小说《公园里发生了什么》入选大学生阅读教材,另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等文字介绍到国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长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编审。望着熟悉的麦垛,嗅着垛底枯秸与泥土混合后发出的独特腐香味,公鸡大红象征性地伸了几下腿,振了几下翅,最后看了一眼曾经的幸福家园,就永久地闭上了那双已经有些皱纹的眼睛。
  •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Mourning Glory

    Mourning Glory

    Grace Sorentino has never known the good life: from childhood hardships, to a marriage that began with lofty dreams and ended with all hopes shattered, Grace Sorentino has been dealt bad hand after bad hand.Grace and Jackie, her rebellious teenage daughter, are now stuck in Florida, on the verge of poverty. Grace works as an underpaid and underappreciated cosmetician at Saks Fifth Avenue, and Jackie—when she is not spending her time with questionable boys—balances school and two jobs. Just when Grace believes that things couldn't get any worse, she is fired after accidentally insulting a snobby customer.
  • 小人物史记Ⅱ

    小人物史记Ⅱ

    本书时《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创办“倾听·人生”版的集结,它的宗旨是“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十年时间,每周一期,每期六七千字,500多个小人物敞开了心扉,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更多的小人物。
  • 魂修九天

    魂修九天

    修罗入侵,界面崩塌,龙腾大陆唯一的修魂者宇辰,借助神器残片重生到另一片大陆!幸得五行之体,重修逆天神魂,在新的世界,他有了更好的机遇!收魔兽、灭盗贼,名震各大世家,学制器,炼神丹,魂力超能无双!这一世,他立志成为神级强者,掌控万物命运!
  • 神明有救赎

    神明有救赎

    她失望,她厌恶,她小心翼翼,她自卑,她深陷地狱。她是神明。他自私,他幼稚,他风华绝代,他敏感,他深陷泥潭。他是救赎。【她在无人区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