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4900000007

第7章 我们是在掠夺自然,还是在自掘坟墓?(1)

一、骨吸髓,剜肉吮血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超级有机生命体的话,那么按盘古故事的讲法,“血液为江河,齿骨为金石”,地球的矿藏和能源诸如金属矿、非金属矿、煤、石油、天然气、地热水以及江海河流等就是地球的骨头和血液了。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史中,它们逐渐形成并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各种矿藏埋于地下,而江海河流则在地表流泻奔腾。

在生命体进化中,人成为顶级层次的生物,掌握了工具,于是开始给大自然动起了手术。长久以来,人类给地球动手术,为的只是剔骨吸髓、剜肉吮血而已,决不是治病。那些手术对象,对人类来说,统统都不过是为人类生存服务和享受的物产资源及物质财富而已。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加快了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步伐。特别是自工业化革命以来,在取得巨大的工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就的同时,这种开发和利用更是变本加厉,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使人类告别了过去风车有风则转、水车无水则止的被动局面,可以持续不断地自由支配能源的开始。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利用和开发资源的手段愈益先进,利用和开发资源的范围愈益扩大,由地表向地球深层和太空挺进,由陆地向近海和远洋扩张,以至于今天的地球已开始不堪重负,疲态尽显,矿藏、能源已到了紧张、短缺甚至出现了枯竭的迹象。

像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或非金属等等矿产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在漫长的地史发展过程中,煤炭主要是由在沼泽环境下生长的高等植物死亡后经长期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使之含碳量不断增高而形成的;石油、天然气则主要是由低等动植物死亡后沉积于海洋、湖沼的淤泥内,经长期的压力特别是温度的热催化作用形成的。它们是大自然亿万年造化才形成的结果,都属于可耗竭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金属资源使用后,少部分尚可以回收;而煤炭、石油、天然气则是用多少,就减少多少,只要消耗持续下去,终有一天会出现“弹尽粮绝”的局面。

资料显示,整个20世纪100年间,人类一下子消耗掉1420亿吨可开采石油,占去全球总储量的56%。据估计,剩下的1400多亿吨石油,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为40年。

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年。

到21世纪50年代,就静态储量(指不包括将来可能新勘探到的储量)来看,金属与非金属矿物中如锰、铜、铅、铋、金、银、石墨、石膏等16种资源也将枯竭。

而据联合国《1994年能源资源调查》预测,可维持开采的年数为:石油44~46年,天然气60~100年,煤炭219年,黄金24年,铜65年,锡28年,锌40年,铝35年,磷酸盐55年。铁矿较为丰富,也就1000年而已。

以上数据尽管有争议,仅供参考,但对我们大多数根本不了解地球资源消费动向的人来说,这些数据是有震撼力的。

将以上数据换成公元年份,开采完毕的大约时间就是:

石油:公元2040年完

天然气:公元2055~2095年完

煤炭:公元2213年完

黄金:公元2018年完

铜:公元2059年完

锡:公元2022年完

锌:公元2034年完

铝:公元2029年完

磷酸盐:公元2049年完

铁:公元3000年完

过去人们总以为这些铜啦铝啦什么的都是随处可见、使用无虞的最普通的东西,今天却已可以读出它们大多即将在21世纪被挖掘殆尽的倒计时,让人难以置信,却又完全合乎情理,而其后果的严重性更令人无法想象。

人类就像一个挥霍无度的花花公子,倾家荡产,在所不惜。

当这些积蓄了亿万年的大地家产玩完时,不知人类还可以玩些什么呢?

二、人类的“文明”与森林的厄运

我们的家园——地球,到现在已有40亿年的历史了,在其慢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地球上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相对来说仅仅是很短的时期。地球上的生命出现在30亿年前,人类的出现大约在300万年前,人类开始利用工具的历史只有100万年。虽然我们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始于百万年前,但是有意识地、具有一定规模地开发利用资源,也不过只有几千年历史。

古往今来,森林以其博大的胸怀和丰富的资源养育了我们的祖先,并建造和发展了人类的文明。几百万年以来,在劳动创造人的漫长岁月中,一直是森林及其整个生态系统向人类供应着基本的生活条件,作为栖息场所和取得生产和生活资源的基地。因此,可以说,人类正是依靠森林生态系统的供养和庇护才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森林哺育了人类。远在太古和旧石器时期(距今约百万年前),森林就是人类摘取野果和狩猎的场所,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和进化。那时的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员,与森林中的万物生灵和睦相处,共享着森林给于的恩赐,从森林中去获取自己生存所必需的一点点食物,对森林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几十万年前,当人类拥有了技能的智慧后,人类便从森林中走出,开始迈向文明。

然而,迈出森林的人类却没有想到或没有真正认识到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森林,森林是我们永远也离不开的“家园”。

所以,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几乎可称之为森林的破坏史。在人类大规模砍伐森林之前,世界森林的面积约有60亿公顷,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45.6%,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与需求范围也日益扩大。

从新石器时代起,森林便开始不断地被大面积地砍伐,取代它的是农田、牧场和人类的定居地。从那时起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历经了几千年。从人类学会用火,兴起原始农业后,莽莽丛林就变成了人类扩大耕地的障碍,因而刀耕火种、毁林开荒愈演愈烈

在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地中海盆地、印度河谷、黄河流域,墨西哥等地的森林都已被大面积砍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当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十八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后,森林不仅仅是继续为农田让地,而更多的是为满足工业、交通以及扩大城市用地等方面的需求。所以,这个时期,对森林大规模掠夺性的采伐和破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欧洲,这个早期经济发达的地区,今天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原始森林,有的只是大面积的人工林的分布,这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极好见证。北美,这个开发较晚的大陆,当第一批殖民者到达时,美国大西洋沿岸到密西西比河之间有1.7亿公顷的森林。人们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座城市,创造出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然而,这些辉煌成绩的背后却是森林的大面积减少。目前这里只剩下了不足0.1亿公顷的森林。

人类在工业化时代,只有8.5亿个成员,而今天,虽然人口已经达到当时的6倍,但资源消耗的比例却要大得多。1863年,那时世界森林面积还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7%,到1970年已减少到25%,1980年又减至20%

黄河中下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曾经是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期人类之所以能选择在这里发展,是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曾经是十分优越的。据考证,西周时期我国的黄土高原还分布有森林约3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53%。而其余的区域则都是莽莽的草原。那时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及其很多支流的河水都十分清澈,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十分优越。然而,从秦朝起经历了西汉、唐、宋和明、清这几个朝代,人口不断增长,城镇也不断地扩大,使得对粮食和薪材的需求迅速加大,导致对森林大面积地开垦和多次的破坏。再加上连年的战乱,到新中国建国前期,这里的森林只留下了不足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降为3%。

长江流域扩展耕地和采伐森林要比黄河中下游晚些,初始于东汉时期,到了南宋时,已有了“层层而上至顶”的高山耕耘的景观记载。到1947年,整个流域的森林面积仅剩下8.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5%。

我国的常绿阔叶林区是中华民族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主要基地。过去这里是世界上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好的区域,在人类开发前,这里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面积约有250万平方公里。可是,如今在这里除了大面积的城市用地外,平原和低丘陵上已全部被开垦成以水稻为主的农田,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而原生的常绿阔叶林却仅残存在一些山地中。

鄂尔多斯高原,这块历经沧桑的区域已为世人所熟知。早在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的活动。那个时期的先民们,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河套人,出没于原始森林,以石器为工具从事采集野果和狩猎等活动。由于当时人口稀少,又是以渔猎为生,所以对森林的破坏不大。进入全新世以后,人口渐渐增多,工具也有所改进,农业也开始兴起,拉开了破坏森林的序幕。这块树木葱茏,水草丰美的土地,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是部族、诸侯的争夺之地。频繁的战争对这里的森林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战火熄灭,然而由于戍边政策的竭力推行,开始修建万里长城。在修筑该区段的长城时,就地取材,砍伐了大面积森林,所以说,长城拟建之日也是这里森林破坏之时。鄂尔多斯高原的森林虽几经摧残,但到了汉代,高原的北部和东部的森林仍然很茂密,30~40厘米粗的松树比比皆是。唐代初,这里与山西吕梁山的岚州相提并论,是全国重要的木材产地,当时长安修建的豪华宫殿所需巨木都来源于这些地区。在1887年(清代光绪十三年)在内蒙古伊克昭盟东胜附近的西召碑文上,证明那时鄂尔多斯高原的东部和北部依然残留着以松柏为主的森林。随着历史的推移,战争的焚烧和人类的砍伐,到新中国建国初期,鄂尔多斯高原的森林已经基本绝迹,留给现代人的是高原的土地荒漠化。所庆幸的是僧人们在其庙宇附近,为我们保留下了一些油松、杜松、侧柏等残存的片断。

我们中国,曾经是一个多林的国家,2千年前的森林覆盖率为50%,而现在加上人工林在内还不足14%,居世界第120位,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森林穷大国”。

从历史上看,由于受人类发展活动的影响,地球陆地上温带森林遭到破坏的面积最大,减少的速度最快。北方针叶林由于它的分布区气候条件不适宜耕种农作物,所以这类森林的减少不如温带森林。而热带森林的减少速度要比针叶林还要慢些。

如果说过去人类对热带森林的破坏不如温带森林的话,那么近些年来热带森林的减少速度实在是惊人,每年都有1700万公顷(这个面积约为瑞士国土面积的4倍)的热带森林被砍伐。

我们的邻国越南,原本是一个多林的国家,可是在它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上,人口一直都在由北方移往南方,这样随之而来的是沿海的平原和山谷上森林多被砍光,这种景象一直延伸到湄公河三角洲。到1943年时,全越南已有55%的森林被砍光。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南方的森林进一步被开垦成香蕉、咖啡和橡胶等商业种植用地。另外,自1945年到1975年共30年连续不断的战争毁坏了2.3~5.5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战争结束后,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人们大量地采伐木材用作战后的重建,同时不断地开垦土地用以养活从1945年至1985年间增长了两倍的人口。据报导,越南在1980年时森林覆盖面积为6.165万平方公里,到1985年这五年间就降到了4.862万平方公里,到1990年降为3.406万平方公里。

我国的云南省素有“绿色王国”的美称,早在50年代,全省的森林覆盖率达32%。由于多年来重采轻造,毁林开荒,企业、地方、集体、个人四把斧子一起砍向了森林,造成全省森林面积逐年缩小,有些地区的森林资源已面临枯竭。进入80年代中期,全省森林覆盖率已降到24%。年递减率为0.9~1.5%。90年代森林覆盖率只有20%左右,7万多公顷的土地已荒漠化。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是世界三大雨林群落之一的东南亚热带雨林群系的一个组分部分,也是我国大陆上主要的一片热带森林。目前地球上与西双版纳同纬度的地区,如印度半岛、非洲北部和阿拉伯半岛、北美洲南部等,基本上都已是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唯有西双版纳还保留着茂密葱茏的热带森林景观。但是由于保存和利用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人们的认识仍停留在较原始的阶段,刀耕火种,乱砍滥伐,使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16万公顷,锐减到80年代的51.5万公顷,减少了55%,平均每年以1万多公顷的速度在减少。

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热带雨林,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南美洲4500种鸟类中绝大部分分布在这片热带森林中,这里的昆虫种类竟达14720余种,仅蛇就有150多种。然而,世界上这一非常珍贵的热带雨林,由于人类的贪婪,正在被加速破坏。据资料报导,目前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年11~15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再有40~50年,也就是在下个世纪中叶前,这片珍贵的热带雨林连同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将从地球上消失。

目前,热带雨林的迅速消失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保护热带雨林的呼声越来越高。由各国政府、林业部门、联合国的有关机构和非政府团体共同制订的《热带林业行动计划》已于1985年开始实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署,以及一些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已使热带雨林的保护成为希望和现实。

三、我们在亲手制造沙漠

1993年5月5日,河西走廊的一些地区,原来阳光普照,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出现可怕的景象——天色暗如黑夜,狂风席卷黄沙,形成一堵沙墙,铺天盖地而来,长达数小时。原来,这是一次黑风暴——特大的沙尘暴施虐。它造成8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12万头牲畜死亡,40万公顷农作物受害。

全球沙尘暴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干旱、半干旱的地区。1934年5月美国就发生过现代史上著名的黑风暴事件,使当年4500万公顷的耕地被毁,冬小麦减产510万吨。近几年我国北方沙尘暴频发,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忧虑。

沙尘暴频发,是土地荒漠化增强的警报。

同类推荐
  • 长满灌木的南北极(星球保卫战)

    长满灌木的南北极(星球保卫战)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两极在哪里?南极边缘的实地界线、南极大陆、南极的生存条件、南极冰山、体验南极生活、寒冷的海洋、北极的气候特征、北极的生存条件、极地生物的斗寒本领、北极环境、生活在北极的人等。
  • 技术信息篇(农民十万个怎么做)

    技术信息篇(农民十万个怎么做)

    本书立足于最大限度满足农民朋友对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的现实需求,内容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如何运用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农业科技知识;二是如何选择和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渠道、形式等;三是如何获得和利用农业信息,做出正确决策, 降低农业经营成本与风险,提升农民对市场的应对能力。
  • 生态资源大搜索(趣味科学馆丛书)

    生态资源大搜索(趣味科学馆丛书)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问题;而是今天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与未来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的关系问题,只要树立现代的科学发展观,人类就一定能够达到诗意般地安居。《生态资源大搜索》是趣味科学馆丛书之一。本书内容包括认识生态系统、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的生态系统、认识生态因子的作用、生态的作用。《生态资源大搜索》由刘芳编著。
  • 人类的环保之路(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

    人类的环保之路(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

    “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是一套自然科学类读物。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本丛书包括了人类生活、自然和生态等各种关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青少年了解环境保护对我们的重要性,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在这里,既有令人感动的环保故事,又有深刻实用的环保知识,它会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名守护地球家园的忠诚卫士。谢芾主编的《人类的环保之路》为丛书之一。 《人类的环保之路》内容涉及人类与环境保护的各个侧面,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 科学探索:解读神秘的自然科学(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科学探索:解读神秘的自然科学(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科学探索:解读神秘的自然科学(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生命的进化,动物、植物、微生物、地理等大自然所涵盖的各个领域进行生趣盎然的描写,其中既有生动有趣的自然故事,也有奇妙的实验与知识问答,更有一些平时我们无法发现的神奇现象的解释。读来令人眼界大开,使读者对神奇的大自然多了一份了解与好奇。
热门推荐
  • 最棒导购的200个实战绝招

    最棒导购的200个实战绝招

    本书内容极为丰富,包涵了导购工作中的各个层面,全都是从销售终端的实际出发,用实际有效的例证来告诉你在面对顾客时说话、做事的技巧,极其方便实用,是每个导购必备的操作指南。这本书会告诉你,只要全方位地学好书中技巧,做个超级导购真的不难,你也一定可以做到。
  • 狐媚君心

    狐媚君心

    一只白狐在受到师傅的惩罚后,变成一个美丽的女子,决定来到人间。来到人间后,遇到了自己的白马子。然而,公子是被诬陷的叛臣之子,被打入死牢。为了拯救公子,白狐来到朝堂,做了妃子。在后宫经历了很多苦难,她坚持下来,为的是帮助公子复仇。经历了生生死死,太多的爱恨情仇!精彩不断哦!
  • 和南怀瑾一起读《庄子》

    和南怀瑾一起读《庄子》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喜欢用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阐释自己的观点,文字如行云流水,行所欲行,思想如汪洋大海,容纳百川。南怀瑾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博采众家,融会贯通,将《庄子》一书中晦涩难懂的知识娓娓道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庄子思想的精髓,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回自己,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创造和谐美满的人生。
  • 文学史理论

    文学史理论

    本书以历史美学的文艺学方法为指导,汲取现当代外国文艺学新方法,从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和性质、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文学史的时间之维与分期、文学史的文体分类及其流变、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文学史与创作主体的心态、文学史与文学的传播、文学史与文学史料、文学史著的形态等多个维度对文学史理论的诸多基本问题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探讨文学史家如何以自己的文学观、文学史观去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学史。
  • 玛雅封印

    玛雅封印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预言:已经消亡的玛雅文明留下十三个具有特殊能量的神秘物件,里面隐藏着人类一切的智慧和大自然的能量,把它们聚集在一起,既能改变这个世界,也能毁灭这个世界。据说这是与2012年齐名的古老预言,它是那么的神秘,也是那么的可怕!职业为前世催眠师的黑尚莲,好朋友贝拉在一夜之间失踪,为了找回好友,她和贝拉的男友风天扬展开一系列的追查,一段无比曲折且充满艰险的旅程就这样开始了。中国西南边陲的鬼村,加勒比海的海盗岛,另一个时空的玛雅神殿,还有沉睡在亚马逊雨林深处的印加黄金湖……当神秘物件全部集齐,消失千年的玛雅文明重返人间!谁能拯救黑暗笼罩下的这个世界?
  • 是我永远的欢喜

    是我永远的欢喜

    她是意外闯入他生命中的人,虽是个小菜鸟,可是身上却有种奇异的魅力,吸引着他,爱上她。
  • 七个人的偶遇

    七个人的偶遇

    遇见蚂蚁,就蹲下来说悄悄话;遇见胖老太太,就跟她回家;遇见小女孩,就一起吃棒冰;遇见外国男孩,就一起去黄金海岸;遇见美丽世界的孤儿,就红了眼圈……在这一连串的遇见过后,一个原来孤僻乖戾的男孩,从险些跌进抑郁症的泥淖中走了出来,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阳光男孩……这是一部艺术上很纯熟很完美的小说,在故事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思想内涵的开掘上几乎无可挑剔。73岁的夏有志先生以不老宝刀一字一句推敲、呕心沥血写就了这样一部治愈系少年成长小说。
  • 周易略例

    周易略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永恒之阱

    永恒之阱

    是太阳带给这世界长存,使得寒冷与黑暗不再肆虐。然而太阳的永恒却将自己深陷在一个永远无法逃离的孤寂之中,如同一只巨大的陷阱。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燃烧的,是光明的救赎,是孤独的希望。谨以《永恒之阱》献给所有生存于此分此秒的孩子,及所有人类的朋友。
  • 改变你的性格弱点

    改变你的性格弱点

    性格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前途命运。不论顺境与逆境,优良性格都能使人坦然地面对困难,从而不懈努力,取得成功;不良性格会让人处处碰壁,受尽挫折,甚至在关键时刻成为成功的巨大阻力,造成悲剧性的结局。要想改变命运,一定要先改变性格。张易山编著的《改变你的性格弱点》以此为基点,用对比的方式阐述了宽容、谦逊、机敏、果断、沉稳、谨慎、坚韧、自信、大胆等性格对改变个人命运的益处。当阅读完本书后,相信您能够对自身的性格了解得更加清晰透彻,从而有目的地弥补性格缺陷,进而掌控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