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珍妃是光绪最宠爱的妃子,却是慈禧最憎恶的妃子。因为她年轻貌美,性格活泼、开朗,还擅长书画,珍妃爱玩爱闹,常在宫中穿帝服扮光绪,有时还穿太监服扮小太监;她还把照相机带进皇宫,穿上各式各样的服装拍照;光绪帝十分喜欢音乐,珍妃也能拉会唱,还常和他一起切磋书画,下棋聊天;此外,她常陪光绪在养心殿办公,并支持光绪亲掌政权,她的这些举动使得作为慈禧内侄女的隆裕皇后对珍妃十分嫉妒,经常在慈禧面前讲珍妃的坏话,而慈禧也不喜欢珍妃介入政事,对珍妃由刚开始的喜欢到后来的憎恨。1898年,康有为、谭嗣同积极推行变法,光绪帝接受了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的主张,推行新政,然而在光绪帝在与变法派的不断接触中,已经感到国家的全面危机,也感觉自己责任重大,因为珍妃是这位孤独的年轻皇帝在四壁高墙的皇宫庭院中唯一的慰藉,每天退朝后,光绪都要去珍妃的住所跟她谈心,而素来与光绪。政见相同的珍妃积极赞成维新,这一举动,更加招致了慈禧对珍妃的不满。光绪二十四年(1898),慈禧发动政变,捕杀了维新派,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涵元殿,珍妃也失去了依靠,遭受杖责,被囚于紫禁城内钟粹宫后北三所。两年后,也就是光绪二十六(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京城的百姓争相逃难,躲避战祸,整个皇宫也陷入一团混乱之中,慈禧挟持光绪帝,带着皇后和大阿哥,以及少数太监、宫女匆忙出逃,跟随的还有少数王宫大臣。临出逃时,慈禧处死了年仅25岁的珍妃。
珍妃被处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关于这点,历来传闻很多,人各异词。
说法最多的是,慈禧早就看珍妃不顺眼,在八国联军入侵之际,为维护封建的贞节传统,把珍妃叫出冷宫,对她说:“倘遭污,莫如死亡为益。”认为珍妃年纪还轻,如果遭受到外敌的侮辱,会玷污了大清国的国体,还不如死了更好。于是逼珍妃坠井殉节,珍妃万万没有想到,两年后她走出囚室面对的不是自己的所爱,而是狠心要将她置于死地的太后,珍妃不屈服,想见光绪帝:“汝何亦逼我耶!”然而当时的光绪帝还住在养心殿,对此事毫不知情。慈禧想速战速决,就命令大内监总管崔玉贵把珍妃强行推人井中,珍妃溺水而死,留下形单影只的光绪帝日日为自己所爱魂牵梦绕,独自垂泪。
另有文献记载说,慈禧西逃前,命人叫珍妃一起出逃,而珍妃却披头散发地来见慈禧,慈禧怒气冲冲地说:“都这个时候了,你还不换衣服出逃,洋人进来了你就活不了了。”而珍妃却纹丝不动,还贸然进言,皇帝是一国之主,应该以国家社稷为重,您是太后,当然可以选择出去避难,可皇帝不行,他必须留在京城掌管大局。慈禧一听,火冒三丈,心想:好你个珍妃,在危急时刻,不但不听劝,还敢公然顶撞她,大谈朝廷社稷,干预朝政,是大逆不道之举,留下你只会是个祸根。于是命一怒之下令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拖到贞顺门内的水井旁,并把她扔入井中。如果你留意的话,在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能见到这口井。
另外,清末野史中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慈禧太后并不是非得让珍妃死,而是大内监崔玉贵从中捣鬼,有意害死珍妃。在《清官遗闻》中曾有记载:“推妃坠井乃内监崔某意。”但是这一说法并不足信,尽管崔玉贵在宫内恣意妄为,胆大包天,但是如果真要置光绪帝最爱的妃子于死地,恐怕还是得有慈禧太后的幕后指使作为后盾才行。
《光绪朝东华录》中记载,心如蛇蝎的慈禧为掩盖她的罪行,对外宣称珍妃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贞洁,以免被洋人侮辱而投井自杀的,并于光绪二十七年下了一道懿旨:“上年京师之变,仓促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子宫闱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着追赠贵妃位号,以示褒恤。”最初珍妃葬在北京西直门外田村,后来以贵妃葬仪,于1913年移到光绪帝陵寝崇陵旁的嫔妃寝内。
珍妃之死,到底孰是孰非,哪种记载可靠,仍需进一步考证。
老子生平之谜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被奉为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的道教始祖老子,历史上确有其人。老子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死后六七百年,被道教奉为始祖。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义与宗教发生了关系,老子的生平便有些扑朔迷离,2000年来众说纷纭。
老子姓氏之谜
关于老子的姓氏,历来说法不一。一是“老”姓说:《庄子》一书中称他为老聃,并把老子视为前辈。持老姓者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老”者乃尊称,汉代郑玄在《礼记·曾子问》的注中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三国吴人葛玄说他“坐而皓首,故称老子”。还有的人说:“老子老而隐,故自称老子。”另一种说法认为“老”应该是姓,古时有老姓。据《左传》记载,当时确有名叫“司马老佐”、“司徒老祁”的人。二是“李”姓说,《史记》说他“姓李,名耳,字聃”。为《史记》做索引的司马贞认为老子的母亲姓李,又说:“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但据学者考证,春秋时并无李姓。
《老子》之谜
《老子》(也称《道德经》)一书是否为老子所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因为能够“修道”和“养寿”,所以活了160多岁,甚200多岁,并说老子晚年弃官出走,途经函谷关,在那里“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此说过于含糊。有人认为此书作于春秋末年,但书中有后人附加的部分。也有人认为从书中思想内容、文体风格及用词等,可以断定此书成于战国中期或者末期。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据考证为战国时期作品。这一考古发现验证了清代学者汪中、近代学者梁启超的论点,即《老子》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叫太史儋的人,也即老子。这又与《史记》中的“或言二百余岁”相合,但把老子和太史儋说成是同一人在历史上也有不同认识。还有一种说法,老子确是春秋时人。他的学说思想流传到战国时,为太史儋所采纳写成《老子》。此说把太史儋和老子说成两个人。无论《老子》一书成于何时,着者是谁,如要探讨老子学说。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
老子归隐之谜
各种史料中皆说老子老年归隐,但隐于何处则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他骑一头青牛,出函谷关西去。也有说是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是在儒家着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关于老子生平的疑案还有不少,如老子的寿命究竟多长,老子的故里是在河南还是安徽等等,都有待于人们去考证。
孔子的身世之谜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在封建社会被统治者抬至惊人的高度。但关于他的出生情况,却一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说法:“野合说”。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他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唐朝一些学者对“野合”是这样解释的:叔梁纥年老,而孔子的母亲颜氏正在年少,男子已过壮室之年,女子却在及笄之龄,所以称之为“野合”。意思是说,叔梁纥与颜氏女由于年龄上的差异,所以他们的结合是不合礼仪的。还有一种“祈祷而生说”。这是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孔子之父叔梁纥与母亲颜氏在尼丘山进行祈祷,颜氏感受到黑帝的精灵而生孔子。
梦生说与私生子说梦生说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据《春秋演孔图》记载,孔子的母亲颜氏睡梦中梦感黑帝,生孔丘于空桑之中。这种说法玄虚至极。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把孔子神化,在他的出生问题上也加进了许多神秘的东西,以区别于凡人,似乎只有这样,孔子才能神而又神,才能成为“圣人”。私生子说这种说法经过详细考证指出,颜氏向孔子隐瞒其父的情况达很长一段时间,说明她生孔子之前一定远离孔家独居。孔子也自称“吾少也贱”。这些都证明颜氏是一位贫家少女,可能是奴隶或平民的女儿,与做过鲁陬邑宰的叔梁纥显然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因此,对“野合”的解释只有一个:颜氏女在野外被迫与老奴隶主叔梁纥野合,使她怀孕并生下了孔子。
合理说
现代一些学者认为,在远古时代。原始人存在着生殖崇拜现象。到了周朝,男女关系虽然进入文明时代,但仍不十分严谨,生殖崇拜的影响依然存在。每年春季,人们都要到“社”中进行祭祀,以求多子,终日狂欢。夜晚,在“社”附近的桑林中,男女可以自由性交。这就是所谓的“中春之会”。孔子平生从未因“野合”这种“非礼”的家世,受到当时社会的任何非难和歧视。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叔梁纥与颜氏女的“野合”发生在社会允许的时间和场合--中春之会的桑林中。传说中孔子生于“空桑”,正暗示了这一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出生情况,仍无定论,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
王莽篡位
王昭君离开长安不久,汉元帝就死去了。他的儿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汉成帝是个荒淫的皇帝,他当了皇帝后,朝廷的大权逐渐被外戚(太后或者皇后的亲属叫外戚)掌握了。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兄弟,除了一个死去的以外,其他人都封了侯。其中要数王凤的地位最显赫,他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
王凤掌了大权,他的几个兄弟、侄儿都十分骄横。只有一个侄儿王莽与众不同。他像平常的读书人一样,做事谨慎小心,生活也比较节俭。人们都说王家子弟中,王莽是最好的一个。
王凤死后,他的两个兄弟先后接替他的职位,后来又让王莽做了大司马。王莽很注意招揽人才,有些读书人慕名前来投奔他。
汉成帝死后,在十年之内,换了两个皇帝--哀帝和平帝。汉平帝登基时才九岁,国家大事都由大司马王莽做主。很多大臣都吹捧王莽,说他是安定汉朝的大功臣,请太皇太后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封号和封地。后来,经大臣们一再劝说,他才勉强接受了封号。
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后封他。据说,朝廷里的大臣和地方上的官吏、平民上书请求力封王莽等人多达48万人。有人还收集了各种各样歌颂王莽的文字,使王莽的威望越来越高。
渐渐长大的汉平帝越来越觉得王莽的行为可怕、可恨,免不了背地里说些抱怨的话。
有一天,大臣们给汉平帝过生日。王莽借机献上一杯毒酒。汉平帝没想到王莽胆敢做出这种事,接过来喝了。
没过几天,汉平帝就得了重病死去了。王莽假惺惺地哭了一场。汉平帝死的时候才14岁,没有儿子。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小孩做皇太子,叫做孺子婴。王莽自称“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
一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便劝王莽即位做皇帝。一直以谦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不再推让了。
公元8年,王莽正式称帝,改国号叫新,都城仍在长安。从汉高祖称帝开始的西汉王朝,历经了210年,到此结束了。
王莽刚做了皇帝,便打着复古改制的幌子,下令实行变法。变法的内容是:第一,把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准买卖;第二,把奴婢称为“私属”,不准买卖;第三,评定物价,改革币制。
这些改革,听起来都是好事情,可是没有一件能行得通。这种复古改制,不但受到农民的反对,许多中小地主也不支持。
面对国内的混乱局面,王莽便想借对外战争来缓和一下。这当然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部族的反对。后来,王莽又征用民佚,加重捐税,纵容官吏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这样一来,就逼得农民起来反抗了。
诸葛亮躬耕于何处之谜
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祖籍是琅琊阳都,即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南,年幼时迁徙到南阳。他本平民布衣,躬耕垄亩。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劳。但是,诸葛亮年轻时躬耕垄亩的南阳究竟在哪里,人们至今争论不休。
南阳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故居就是现今河南省的南阳。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在河南南阳西郊的卧龙岗上也留有诸葛亮的古迹。一些人认为,刘备三请诸葛亮就在这个地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早孤,他父亲的兄弟诸葛玄为袁术统辖下的豫章太守,诸葛亮一直跟随他。后来,朱皓代替了诸葛玄,诸葛玄就投靠荆州牧刘表了,而诸葛亮则留在河南“躬耕于南阳”。刘备三顾茅庐,是在河南南阳无疑。
隆中山
有人认为,诸葛亮故居在距河南阳阳100千米的湖北襄阳城西的隆中山。“南阳”在汉代是郡名,管辖20多个县,由荆州刺史部辖。东汉末年,刘表任刺史。这时,东汉政权已经动摇。刘表在地方军阀混战中占据了南阳郡、襄阳郡,驻在襄阳,但他并没有完全占据南阳郡。河南南阳在汉代称“宛”。此时,宛城被袁术占据,袁术东走后,又为张济、张绣占据。建安二年,张绣向曹操投降,宛城就成了曹操的势力范围。刘备三顾茅庐在建安六年之后,他不可能自由出入敌境,从容三顾。据《汉晋春秋》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日隆中。”这里的邓县不是今天河南的邓县,因为它在襄阳北面50多千米的地方。而这个邓县的故城遗址在襄阳境内汉水北岸5千米处。刘表当时虽没有完全占据南阳郡,但其势力范围已伸到南阳郡的博望、新野一带,邓县在其南,接近襄阳,在刘表势力范围之内。诸葛亮与诸葛玄依附刘表之后,就住在这里。所以,诸葛亮故居应在襄阳的隆中山中。第一种观点无法解释《汉晋春秋》的记载。第二种观点又丢开了卧龙岗这一与诸葛亮有密切联系的地点。再者,《三国志》中也没明确记载诸葛亮是否跟诸葛玄依附刘表之事。所以,诸葛亮故居在何地到如今也难断定。
女皇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