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壮丽旖旎。从海拔500米高的地方到5000米高的区域内,分布着从极地到赤道的不同气候带,使来到这里的人们有不同的环境体验。雅鲁藏布江之所以有如此独特的风光,主要是由于它是印度洋南部的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的主要通道。
雅鲁藏布大峡谷有着丰富多样的气候资源。海拔1100米以下是常绿季风雨林地区,这里的平均气温在16~181C。在这里,热带的花木果树和亚热带植物以及喜阴的农作物都能健康生长。海拔1100一2400米的地区年平均气温是11T~16t是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地区,这里适宜亚热带经济作物和湿热带果树的生长。海拔2400~3800米处的气温下降为年平均2弋一11是亚高山常绿叶神,这里生长着青稞、油菜、冬小麦、马铃薯等耐寒农作物。另外,这一区域还是用材林的生产基地。3900米以上气候十分寒冷,湿气重,只能生长一些草。因此,这里成为适宜夏季放牧的优质高原牧场。
这里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品种多样。其中,维管束植物有3768种,是整个西藏高原植物总数的2/3大型真菌有680余种,占西藏真菌总数的78%;鸟类有232种,占西藏鸟类总数的49%。此外,还有两栖爬虫类动物31种,昆虫200余种。
这里的水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因为这里地势高,多峡谷悬崖,重峦叠嶂,水流至此十分湍急,遇到悬崖时就形成了许多落差大的瀑布。这里水能资源总量约有1亿千瓦,占全国的1/7。大峡谷地区又被誉为“天然冰库”。因为这里冰雪资源极为丰富,拥有面积超过4800平方千米的现代冰川。
从1994年4月13日开始,中国科学家开始对大峡谷地区进行多次的科学考察和论证,最终证实世界上最大的峡谷是中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它的核心峡谷河段最深达5383米,平均深5000米,长达496.3千米。这几项指标又刷新了两项世界纪录。1998年10月18曰,国务院批准命名该峡谷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1998年10月至11月,“98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成立。这次考察和以往考察的不同点在于,这是第一次徒步考察这个新发现的大峡谷。从该地区的大渡卡开始行程,到峡谷腹地墨脱县的邦博结束,全程约240千米。这中间有大约100千米的地区是无人区,那里河底陡峭,常有野兽毒虫出没,树木乱石密布,基本上没有道路为行程增加了许多困难和危险。这次探险考察也因此成为20世纪末人类探险史上的一次壮举。这次考察的成果,将在21世纪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开发利用提供较为详实的科学资料。
神农架之谜
神农架是个键,神秘而博大——大量动物在此返祖白变,山溪之间出现大海独有的潮汐,真假虚实的动物故事,怪异莫测的洞穴……这些独特费解的神农架之谜,叫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
谜之一:动物白化现象
我国许多城市的动物园里都养有白熊。从外表看,它们实在没有什么区别,若注意到产地栏的记载,就会发现其中的大不同。原来多数白熊都属引进的北极熊,唯独武汉的标记着“神农架”三个字,是地道的国产货。关于神农架白熊是否真白熊的问题,科学界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争议,至今余音未了。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神农架山林里捕到第一只白熊,送到了武汉动物园,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依照常理,白熊只能生活在北极圈内、北冰洋地区,神农架属中纬度地区,是亚热带向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怎么可能出现白熊呢?因此,许多专家不相信,不承认。有专家指出,在北京周口店曾发掘过一架白熊的遗骨,它进一步证明白熊古代确曾生活在中华大地上,难道神农架白熊同大熊猫一样也属幸存下来的古老的遗物种吗?
果然,未过多久,神农架又相继捕到四只白熊,而且雄雌老幼兼备。专家们承认了这一事实,于是提出了棕熊返祖白变的理论,称其为白化动物。就是说神农架地区的部分棕熊受特殊环境的影响,产生了返祖白变现象,长成了白熊的模样。
然而,这一理论到上世纪70年代又受到了严重挑战。在两次大规模的“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过程中,科学工作者竟捕到了神奇的白蛇、白獐、白麂、白龟、白金丝猴、白苏门羚、白鹳、白皮鹭、白冠长尾雉……当地百姓还曾目睹过白“野人”、白蟾蜍等,几乎所有的动物物种都有白的。
于是,专家们再次提出疑问:棕熊能白化,难道所有动物都能白化吗?为什么仅有神农架动物能白化呢?
在古代传说中,白色动物一直被视为修行千载、始悟仙道的精灵或神物。《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的曾帮助轩辕黄帝立下赫赫战功的“罴”即为白熊,《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即是白蛇修成人身的。有趣的是神农架不仅产白蛇,也产青蛇,民间称其为青水漂,白蛇与青蛇的确爱结伴而行,而且是灵芝的保护神。看来《白蛇传》的故事应有一定的依据,白熊参战的传说也许不是神话。
神农架白色动物同非白色的同种动物相比,在生活习性方面尚未发现有多大差异。白蛇白洞居于密林深处的沟畔溪边,也爱隐身于悬崖峭壁,时而在草丛中穿行,时而在岩壁上露面,通体洁白无瑕,盘旋时犹如一盘玉雕,挺立时酷似一根银棍,行走时就像一条飘逸的素带。白蛇常与青蛇结伴而行,边行边舞,配合默契,简直就是一对训练有素的演员。白形似白狗或山羊,常出没于海拔四百米以上山林,逢上隆冬大雪天,也偶尔潜人农家庭院,奔跑呈蹬跃式。雄性也生有麝香包,每包可得麝香二十至五十克,白獐的麝香比一般的獐子更被珍视。
通身白色的动物在当今世界上已为数寥寥了,非洲白狮、白人猿、印度白鹿、台湾白猴等无不视为珍宝。在我国珍稀动物名录里,诸如白鹳、白冠长尾雉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神农架被称为“白色动物之乡”是当之无愧的,神农架所有白色动物均享受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待遇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至今人们还是不清楚,为什么唯独在神农架才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动物白化现象。
谜之二:山溪之间的潮汐
潮汐是由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海水涨落现象,古人谓之“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故每月朔日、望日潮最大,上弦、下弦日潮最小。谁能相信,这海边特有的自然现象竟也能出现在神农架的山溪间呢?
流经林区红花乡茅湖村境内的潮水河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明末,李自成余部李来亨的将士们中午在潮水河边擦身洗衣,此刻正是烈日当空,万里无云,河水却突然暴涨,把将士们手中衣物尽行冲走,将士们只好裸奔回营。李来亨大惑不解,经多方询问才得知,这并非天示征兆,而是潮水河来潮所致。李来亨即命在河边立起一块石碑,亲笔题书“寅、午、酉时勿洗衣”七个大字,防止这种笑话再发生。
观察潮水河奇观最理想的地方当数横卧于上游的一座小桥。
桥不知建于何时,虽历经修补,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模样,桥墩用石头垒炮,桥身由树干架成,高丈余。平时看来,这座桥似乎架的多余。因为只有汩汩流水从桥下淌过,行人完全可以凭“石步子”安全过往。惟有到涨潮的时候才可以认识到桥的必要,那时候水位陡升,波涛翻腾,一下子便漫上桥头,需半个多钟头才会慢慢消退。
潮水河的潮汐是潮汐吗?
它源出海拔一千四百七十米的观音岩,流长不过十几公里距东海边两千多公里,纵使有地下河连通,海水变化的影响力有这么大吗?
潮水河的潮汐是不是月球引力产生的,还打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溪水从观音岩上的一个岩洞中涌出,滚坡直下,最初为一挂瀑布,降至谷底才形成一条小溪。细观瀑流,时粗时细,一昼夜三变,因而引起溪水三起三落。涨潮时波澜翻滚、汹涌澎湃,落潮时水位锐退,露出岸边卵石。为什么与海边潮汐又不尽相同呢?民间将潮水河潮汐的起因解释为犀牛翻身。讲潮水河的源头是一口深渊,一头巨大的神犀终年睡在水里修炼,神犀有个习惯,每昼夜要翻三次身每当它翻身时使会激起渊水外溢,因而便造成了河水涨潮。此说是否可视为对间歇泉的神话解释呢?
地质工作者曾探察过潮水河的源头,发现观音岩上的岩洞内通地下河,地下河的源头远在海拔二千零六十米的“一碗水”,“一碗水”又是一处间歇泉因此认为潮汐为间歇泉所致。但“一碗水”究竟有多大蓄水量?间歇泉是怎么形成的?间歇泉有能量使下游的溪水如潮水般定时暴起暴跌吗?
潮水河还有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
譬如,它来潮时的水色因时节而不同。
若逢干旱时节,水色混浊,像暴起的山洪;若逢霪雨时节,则碧波荡漾,如奔腾的清流。为什么如此泾渭分明呢?再譬如,它左右各有一条水溪,水色也因时节而异,不过恰与潮水河色相反,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谁能解答呢?
谜之三:箭竹林里的奥秘箭竹是中国所特有的森林树种,因形似古代箭杆而得名。神农架海拔两千五百至三千米的山野间,特别是神农顶和大、小神农架周围,几乎全部被箭竹王国盘踞着。
箭竹林里是一片神秘的世界,时常可见金丝猴成群结队出没其中,原来鲜嫩的竹笋、甘甜的竹叶同样被金丝猴所喜爱,有机会必钻进去美餐几顿。箭竹林里还多次发现奇异的脚迹、毛发、粪便和竹窝,大概是“野人”也爱以箭竹为食吧,更有密密竹林可藏身。科学工作者曾对两处的竹窝进行过分析:窝皆由二十四根竹杆扭成,竹根间距离都在五十厘米左右。人坐其中,好像靠在有弹性的躺椅上,仰视能观天,平视能望远。它们绝非猎人所为,究竟是什么灵物的杰作呢?熊类本性蠢笨,谅它们无此等手段;猴类虽然乖巧,也绝无这般聪明;猩猩远在天涯,猿揉不复存在……算来算去,有此智能者当然非“野人”莫属了。
箭竹全身是宝:竹努鲜嫩可口,名列神农架山珍;纤维长而坚韧,是造纸工业的绝好原料。大熊猫最爱吃箭竹,神农架虽然至今未寻到大熊猫的踪影,却发现了多种与大熊猫同时期起源的其他动物。
谜之四:真假虚实的动物故事
神农架动物世界奇闻特多,初听起来,似乎荒诞可笑,细想起来,却不无道理。
1986年12月4日的《江汉早报》上赫然登着一则报道,题日《神农架巨型水怪之谜》,称新华乡农民发现三只巨型水怪,“栖息在深水潭中,皮肤呈灰白色,头部像大蟾蜍,两只圆眼比饭碗还大,嘴巴张开有四尺多长,两前肢生有五趾……浮出水面时嘴里喷出几丈高的水柱,接着冒青烟。”
与水怪传闻大致相似的还有关于棺材兽、独角兽和驴头狼等的传闻。《神农架报》称棺材兽是自然保护区科考队员黎国华最早在神农顶东南坡发现的,是一种“长方形怪兽,头大、颈短,尾巴细长能自由摆动,时而还能搭到背脊骨上,全身麻灰色毛……向山下疾奔,碰得树枝劈里啪啦地脆断,四蹄带起的石头轰隆隆地滚动”。《神农架之野》里说独角兽“头跟马脑壳一样,体像大型苏门羚,四肢比苏门羚还长,后腿略长,尾巴又长又细,末梢有须……前额正中生着一只黑色的弯角,像牛角,长有四十厘米,从前额弯向脑后,呈半回形弧弓。后颈部长有鬃毛,类似于马鬃”。驴头狼“四条腿比较细长,尾巴又粗又长,除了腹部有少量白毛外,全身是灰毛。头部跟毛驴一样,而身子又跟大灰狼一样,好比是一头大灰狼被截去狼头换上了驴头,身躯比狼大得多”。
以上是关于怪物的,还有更多是关于怪事的。上世纪80年代初,神农架金丝猴尚未被科学界认可,一位青年工人听说金丝猴皮毛好看,便独自上山偷猎了一只。他提着猎物连夜回家,又累又饿,想借一座药棚子休息一下,谁知一觉便睡到了天明。睁开眼一看,只见上百只金丝猴早将棚子围得水泄不通。他刚要起身摸枪,猴群竟一拥而上,抓的抓,打的打,折腾得他头破血流、伤痕累累,直到他丢下猎枪和猎物抱头鼠窜才罢休。猴子通人性是尽人皆知的,但谁亲眼看到过这等场面?
在谜一般的神农架,还生活着一种驴头狼身的怪兽,当地群众称其为“驴头狼”。据目击者说:它的体形和毛驴大小差不多,头部很像驴,却长着四只像狼那样的利爪,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当地不少人都见过它的踪迹,在上世纪60年代,有的猎手还打到这种怪兽,可惜尸体没有保留。
我国着名生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刘民壮对此进行了多次调查后认为,“驴头狼”很可能是一种史前动物。刘教授说,现在世界上别的地方虽然都不存在这种驴头的怪兽,但在远古时代,这种动物却是确实存在的。它的学名叫做“沙矿”,主要生活在距今七百万至七百五十万年前的上新世。在我国亚洲、欧洲及非洲一些国家都曾发现过它的化石。这种动物的头部和身体有些像驴,但脚趾却生有很强壮的爪。过去看到它化石的生物学家们一直很困惑:如果说它但在神农架却依然生存着。因此我们也就同‘沙矿”也在这块土地上继续生存下来,栖是与驴类相似的动物,那它长这么锋利的爪子还是像驴子一样的素食动物?从目击者的描述和脚印来看,“驴头狼”应该就是“沙犷”。
刘教授认为,虽然动物学家都把“沙犷”当作已经灭绝的史前动物,但由于神农架的特殊地理和生态环境,动植物群类非常丰富,与“沙矿”一起生活在上新世的动物如金丝猴、苏门羚等,在别的众多地区都已灭绝了,样有理由认为,可能有少数残存的息在人迹罕见的深山密林之中。
“驴头狼”真是史前动物“沙犷”吗?这引起了动物学家和探险家们的极大兴趣。但是,在捕获到一只“驴头狼”的实体之前,这一切都还只是猜测和推论。
谜之五:盛夏结冰川的洞穴
一般岩洞内都是冬暖夏凉,但也仅只是相对而言的暖和而言,凉倒也罢了,可是隆冬热风扑面来,犹如置身于暖气房,盛夏冰川迎面立,好像钻进了广寒宫,这样的现象就很奇怪了。神农架就有这样一个奇洞,名叫“冰洞”。
冰洞山高耸在宋洛河西侧,主峰海拔二千四百多米,顶部呈棱台状,正中内陷,形成一个倒扣的漏斗形天坑。天坑约十米深,七米宽,二十米长,原来曾盛着半池清水,大概是周围林木被伐殆尽的原因吧,水位渐跌,以至于完全枯竭了。冰洞口便显露在石体上,仅有一人多高,宽也不过四米左右。在洞口处站不上一分钟就能强烈地感到这儿气候与外界截然不同。
冰洞的主洞道不长,支岔却很多,门洞稍微宽展些,越向前越窄狭,可容游人通行者不足千米。洞内有暗河一条,基本沿主洞道而流,水量不大,却可闻潺潺之声。洞深几许,尚属末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