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2100000004

第4章 管子(2)

在战争中,兵家十分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管子在这里论述的这一句话也正是此思想的体现。在作战中,应充分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只有对敌我双方都明确了解以后,才能发动进攻。无准备之战,盲目地乱打乱攻,是兵家所忌的。所以善于征战的人,总是先估量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粮草的多少和准备情况,然后确定是否进攻。这一作战思想,不仅适用于战争中,也适用于政令的实施。在颁布任何政令或施行政策前,如果没有做好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及估计到自己的力量,那么,它的政令或措施就是不可行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原文】

霸王之形,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

【注释】

选自《管子·霸言》。王(wDng):称王,统治天下。

【译文】

称霸天下的形势是:在德义上超过别国;在智谋上超过别国;在军事上超过别国;在地形上超过别国;在掌握时机上超过别国。具备以上五个因素便可以统治天下。

【赏析】

管子认为成就霸王之业必须实行霸王之道。这就要求分析天下大势,考虑各方面的情况,进而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这里虽然是言霸王之道的,但是,它的妙义对各行各业无不有借鉴作用。也就是说,要想在本行业成为佼佼者,并“称霸”于本行业,那就必须做到管子所说的这五个方面。否则在本行业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原文】

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营,下之事也。

【注释】

选自《管子·君臣上》。谋:检验,审察。营:通“荧”,迷惑。

【译文】

评论人才、衡量能力、审察德行而提拔官吏,这是君王的职责;一心一意,恪守职责而不迷惑,这是臣子的职责。

【赏析】

管子在此论述了君主与臣下各司其职的问题,他认为君臣之间只有分工明确,才能共同把国家治理好。所以,君主要端正自己的德行,不能依靠自己的地位、权力干预臣下的事务,要君临臣下,让臣下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这才是君主要做的。臣下要对君王负责,恪守职责。概括来说,就是君主的职责主要是用人、制令和赏罚,人臣的职责则是守住治事。显然,管子在这里极力维护了君王的独尊地位,但他认为君臣“一体”的唇齿相依关系也体现出了时代的进步性。

【原文】

非其所欲,勿施于人。

【注释】

选自《管子·小问》。

【译文】

不是别人所希望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赏析】

管子在这里的意思用孔子的话表述出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他们所提倡的是“恕政”之道,也就是儒家所标榜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它教人恭敬,宽厚待人。而有私欲的人,谈不上宽厚待人,只有克制私欲,言行合乎礼义,一个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太平盛世才会出现。这种道德标准不只被法家、儒家所提倡,也被道家等诸子所尊崇。

【原文】

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注释】

选自《管子·国蓄》。缯(zEng):古代丝织品的总称。秋实:指秋粮。失利:损失利益。

【译文】

春季养蚕时放贷,用以敛收丝绸;夏季耕种时放贷,用以收回秋粮;因此,人民不会荒废农事,国家的利益也不会受到损失。

【赏析】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解决好了这一个问题,国家才有望又快又好地发展。在此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以政治家的眼光、经济家的头脑,率先提出了国家预先贷款,进行预购的问题。其实这一思想是一种超前的经济思想。因为在养蚕和耕种季节,农民要购买生产工具和生活必须品,这时国家向农民预付贷款,可以减轻农民购入和卖出的负担,对农民来说,可以帮助解决其生产前的预备资金,以及产品的销路问题,从而使农民乐意从事蚕桑事业,以不误农时。对国家而言,提前预付贷款,实际上是一种合同预购,可以防止不法商人的介入,使国家获利。

【原文】

不失其时,然后富。

【注释】

选自《管子·禁藏》。

【译文】

不失去农耕时节,这样做国家就会富有。

【赏析】

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会事半功倍。农作物季节性极强,如果错过时节便会造成极大损失。如果能适时而为,才可望丰收。管子所说的“不失其时”,是告诫封建统治者役使农民要避农忙而就农闲。不可无休止地对农民强征徭役,大兴宫室台榭,导致土地荒芜,粮谷无收。应实行春赋、夏贷,给农民一些恩惠,只有先解决农民眼前的燃眉之急,才有希望不误农时,金秋时节大获丰收。

【原文】

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

【注释】

选自《管子·法法》。拙:笨。

【译文】

再灵巧的眼睛和高超的手艺,仍然赶不上笨拙的圆规和直矩纠正圆形和方形的误差。

【赏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再贤明的君主如果不依靠法律来治国也同样达不到法治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实质就是人治社会,君主的意志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造成了法律的不公,人民的苦难。

【原文】

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注释】

选自《管子·戒第》。寡:少的。当:恰当。

【译文】

喜欢说话而又不恰当,不如少说话为好。

【赏析】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正确地使用语言,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友谊,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使用好言语的关键在于恰当、中肯,而不在于多少。说话要讲究言简意赅,言到意随,这样,受话人一听便会明白,同时也表现了说话人清楚的思维能力、言语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切勿废话连篇,不着边际,因为这样子不仅自己说了一堆废话,而且也给别人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

【原文】

寡交多亲,谓之知人。

【注释】

选自《管子·戒第》。

【译文】

虽然交的朋友不多,但都是知心朋友,这种人才称得上善于了解人。

【赏析】

结交朋友不在于多少,关键在于能知心。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夫复何求?”所以交朋友一定要选择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思想志向一致的人,与之交往可以受其感染,亦可成为高尚的人。如果滥交朋友,不分良莠,这样的朋友往往是些狐朋狗友,多重交利,利尽则义疏。孔子说,朋友,三种人有益处,三种人有害处。结交正直的、诚实的和博学的,有益处;结交谄媚奉承的、当面说好话背后说坏话的和夸夸其谈的,有害处。

【原文】

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

【注释】

选自《管子·九守》。诚:信用。必:一定。

【译文】

执行奖赏最重要的是诚信,执行刑罚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按法律办事。

【赏析】

奖赏与刑罚是否公正,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国家统治者如果不能奖罚分明,必会宠信奸佞小人而伤害到正直的大臣和众多的百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原文】

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注释】

选自《管子·大匡》。

【译文】

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了解臣属的莫过于国君。

【赏析】

天下没有人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品行,没有比君王更了解臣下的才能。如果“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济万国”。可见父知子,君知臣于家于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正因为刘邦能在萧何的劝说下重用了韩信,才使韩信在后来的东征西讨、南伐北战中屡建奇功,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原文】

入州里,观习俗,而治乱之国可知也。

【注释】

选自《管子·入观》。州里:为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这里泛指城乡范围内的区域。习俗:风俗习惯。

【译文】

进入乡镇城市,观察社会风气,从而就可以知道怎样治理一个混乱的国家了。

【赏析】

社会风俗与社会道德互为表里共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当世俗风气日益败坏后,人心不安势必影响着社会的安定,所以要治理国家首先要治理民风。只有彻底了解了民风,才能在制定政策中,摒弃不纯正的民风,吸纳优良的习俗,这样治国,社会风气就会好转,混乱的国家就会安定。

【原文】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注释】

选自《管子·形势解》。辞:推辞,拒绝。

【译文】

大海不拒绝流向它的大小河流,所以才能够变得广阔无边;高山不拒绝任何泥土石块,所以才能堆积得高耸入云。

【赏析】

管子拿广阔的大海和巍峨的高山来比喻人,说明人只有虚怀若谷,有广阔的胸怀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听取不同的意见,才可以博采众议。为政者有了宽阔的胸怀,国家可以兴旺发达;人民有了宽阔的胸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融洽和睦。

【原文】

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

【注释】

选自《管子·揆度》。

【译文】

如果一个农民不耕种土地,百姓就有因为没有吃的而受饿的;如果一个女人不织布,百姓就有因没有布而受冻的。

【赏析】

管子在这里强调了耕种与织布在小农为主的封建社会里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广大农民就是靠这种小农业和家庭纺织业来满足其最低的生活需要,国家也是靠这种小农经济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如果农民不耕不织,相应就会出现受饿受冻者,社会财富就会匮乏。管子用反证法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大力提倡农业生产,才有可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原文】

恶恶乎来刑,善善乎来荣。戒也。

【注释】

选自《管子·山权数》。恶恶:第一个“恶”是动词,作“惩罚”讲;第二个“恶”是名词,作“坏事”讲。刑:指重刑。荣:厚赏。

【译文】

惩罚坏的用重刑,表彰好的用厚赏。这是戒止人心邪恶的做法。

【赏析】

这是管子与齐桓公论治国之道时关于奖赏与惩罚制度的论述。禁止邪恶的产生重在惩前毖后,教育后来之人。晋国有叛君之大罪,就对犯罪者的九族进行判罪,这是不对的,是晋国的过错。而齐国对待叛君大罪的人,则按主次分别定罪。只有严惩坏人,奖赏好人,才能戒止人心邪恶的产生。这种做法可称之为“国戒”。这就表明了管子的赏罚原则。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奖赏的目的在于勉励,赏罚要公正,执法要严格,这才能够取得民心。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清代徐彬将其整理编次为24卷(原书分3卷),每卷列一种病证,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密切联系临床,特别注重脉证辨析,揭示脉证规律。本书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考清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藏版点校而成。
  • 楚辞(精装典藏本)

    楚辞(精装典藏本)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热门推荐
  • 惊艳穿越:被追杀的王妃

    惊艳穿越:被追杀的王妃

    (本文已签约繁体出版)她穿越成冷漠高贵的九王爷的侧妃,可是却因一场莫名其妙的情变,蒙受奇耻大辱的九王爷要置她于死地。仓皇逃离千里之外,遇到权倾一方俊美绝伦的安平王。在他一步一步的柔情攻势下,她终于卸下防备,敞开心扉。然而,婚礼举行在即,邪魅腹黑的九王爷却再一次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 古希腊罗马讲演录

    古希腊罗马讲演录

    本书是作者2006年在西南政法大学给研究生举办的五次系列讲演的录音整理稿,尽可能地保留口头讲演的现场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非哲学专业的听众描述了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尤其着重于各个哲学家思想内在的及与其他哲学家相互的逻辑关联。本书的特点是简洁、清晰,以最短的篇幅完整地呈现出这一段哲学史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既便于记忆,也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哲学思想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水平,是广大西方哲学爱好者和研究生备考人员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 告诉世界我能行2:规避最容易犯的38个成长错误

    告诉世界我能行2:规避最容易犯的38个成长错误

    有位哲人曾说: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关键的就是几步,特别是在年少的时候,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格最为重要。有些弯路不要去走,躲开这些最容易犯的成长错误,就会缩短走向成功的距离。让我们轻轻打开李洪本编著的这本《告诉世界我能行2:规避最容易犯的38个成长错误》,面对成长中最容易犯的38个错误。告诉世界我能行,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更多的是我们的实际行动。
  • 本草经解

    本草经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正源略集目录

    正源略集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盛世宠妃之撞上邪魅王爷

    盛世宠妃之撞上邪魅王爷

    一次意外,她穿越到古代成了有名的小姐;他是名满天下的王爷;一次意外的相遇,他们居然要紧紧的绑在一起。
  • 破解五小姨死亡之谜

    破解五小姨死亡之谜

    被誉为“五朵金花”之一的五小姨齐祖昆在“文革”期间不明不白的离奇死亡,她的死成为整个家族讳莫如深的禁区。作为70后出生学医的“我”,对五小姨的死充满了疑惑与好奇,在长达多年的走访与调查后,“我”一层层揭开了五小姨死亡的谜团,结果谜底却令家人们难以置信……
  • 证道一贯真机易简录

    证道一贯真机易简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揭开误读的面纱,抚摸历史的真相从颠倒的黑白中,从隐藏的真相中,从褐色的画面中,从纷乱交错的事实中,从被尘封地记忆中追踪历史原貌的蛛丝马迹。洗去铅华,剥掉粉饰,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深层考证,客观评价,给世人一面真实的镜子。《被误读的中国历史》的目的在于让人们真实地了解人类的过去,同时本着新生史实的精神,对其进行科学的探究,从而拨开层层迷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于使读者辨清哪些是道听途说,哪些被颠倒混淆,形成对历史真相客观、公正的认识与判断。要想真实地了解人类的过去,在流传至今的浩渺史书中,空间有多少历史真相被隐藏了?又有多少是非黑白被颠倒混淆呢?请走进被误读的中国历史去看个空间吧!
  • 娘子为夫错了

    娘子为夫错了

    “娘子,为夫错了,跟我回去吧。”“错了还了不起,那边凉快那边去。别挡我嫁人的道。”“你以为你嫁的出去?”“等着娶我娘的人排成队,真不成就嫁给皇帝老爷也不错啊,至少我也弄个公主郡主来当当。呵呵.”“小凤儿,你最好搞清楚你是谁的女儿?谁的种!”“谁的女儿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给我好处,我就上谁的道,啊.别揍我,这是我娘教我的,啊.”六年半的时间让她终于抬起头,不再自卑,曾经的终身一跳,她跳出了自己应该沉默的生活,从知道他活着,他找了她四年,可是找到了她,当初对他唯唯诺诺的她告诉她,她不要他,可是他从不知道伤她多深,只是他不知道他怎么做才能让她带着女儿回家柳思南部分最多几章便完,实话对不住大家了,柳思南篇的,写的差劲,绿杨这儿说对不住了。绿杨开了新坑捡个乞丐老婆太有钱调教堂上夫娘子不回家之叶晚秋捡个乞丐老婆太有钱天下掉下一个秦仙女两朝皇妃指尖红袖推荐朋友佳作:再嫁为妾(十字家的猫)血红装嫁衣染血,孤女含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