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2800000011

第11章 第一讲 文化政治的概念:比较与可比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8)

在大革命以后的法国谈民族与文化的融合,说的实际上就是,作为一个法国人你骄傲,但你骄傲的不是因为生长在法国,或者你碰巧说法语,而是因为你的国家是一个共和国,你的文化是一种世界主义的公民文化,法国民族在文化上的创造力,和它政治上的勇气、意志和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尼采对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其实是有很大保留的,因为尼采觉得生活的价值最终落实在文化上而不是你有多“进步”上。所以尼采这里赞赏的不是现代法国社会政治的观念内容,而是赞赏法国人的活法,用理论语言讲,就是法国人的“生活形式”。我爱“祖国”爱的不是一个种族和乡土上的纯粹性,而是一个政治概念,一种自由的激情及由此而来的创造性。反过来讲,爱国家归根结底是一种政治之爱;没有政治认同的文化认同并没有文化意义。尼采绕了个圈子,最终还是回到文化。但经过这个圈子,文化的内涵就大大地扩展了。文化变成了生活世界整体的自我确证,是对自己的根本性价值认同的坚持和发扬,所以又不能不带有强烈的政治性。

尼采猛烈攻击西方现代性的基本价值框架。但实际上,尼采的文化批判却是给自康德、黑格尔以来的西方历史主体打了一剂强心针。对现代西方的个人一社会一国家的价值同位性和政治一体性,尼采是大加嘲弄的。但他引入的“价值重估”,却在文化领域重新组织起西方现代性的历史经验,就是说,把这种历史经验投入主体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抗、自我超越、自我毁灭、自我再生的循环往复之中,从而在一个更高、更紧张、更有创造性的层面上恢复主体的完整性和创造力。

尼采讲“永恒的回归”(eternalreturn),绝不是佛家所讲的“轮回”,而是说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任何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任何一个真正的主体,其真正的追求都不是要变成别的什么东西,不是模仿他人,而必定是不断地朝自身回归。他可以变法,可以革命,可以“进步”,可以“觉今是而昨非”,可以“朝闻道而夕死可矣”,但他做的这一切不是要否定自己,而是要肯定自己;不是要变成他人,而是要回到自己!海德格尔在接受《明镜》(DerSpiegle)周刊采访时对西方文化的未来表示担忧,说出了“只有一个上帝能救度我们”的名句。但更关键的是,他仍然断然拒绝了西方可以从东方文化中获得启示和赎救的可能。他说,能救西方的东西,只能在西方本身出问题的地方找到,而不可能到东方神秘主义中找到。这就是尼采的思路。这和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一出问题就怪罪中国文化,就“砸烂孔家店”,就往西方搬救兵,心想不如干脆“进步”到西方去的思路截然相反。

尼采在资产阶级文明史上的关键转折作用,马克思主义最优秀的理论家实际上是心知肚明的。卢卡契在《理性的毁灭》这本巨著里花了很大篇幅谈尼采,把他视为整个“帝国主义时代的颓废知识分子”的开山祖师。从卢卡契的书中我们看出来,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觉得,要不是尼采冒了出来,马克思主义本来不但在政治经济理论和国家理论领域,就连在文化理论和价值理论领域,也再找不出思想上的对手了。

尼采的介入是多方面的。我们这里只谈他在当代文化政治思维里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德国浪漫派提出的理智与情感、“国家”与“艺术”(这个对立一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冷漠的抽象与感性的具体、原子式的个人与植根于传统的集体之间的种种对立,如今在一个新的文化概念中统一起来了,虽然这种统一建立在新的文化概念自身的更深刻、更激烈的冲突之上。回到历史上相对落后的德国作为“西方内部的他人”这个具体问题上来,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让法国人或英国人接受真正的德国文化,德国文化就必须超越近代大众社会的文化。也就是说,德国在产生真正的文化形态之前,必然处于英法的阴影下。德国文化达到自立和自足的那一天,实际上是在文化和价值上对英、法所代表的现代性普遍形式的一个超越,一种现代性的超越,即超越以英法为代表的金钱文化和议会民主政治。

在这个意义上,尼采对德国有着非常大的期待,因为德国文化肩负着超越近代庸俗的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历史使命。就是说,要让德意志帝国及其姗姗来迟的资本主义发展,在一个被更古老、更发达的资本主义形式和资产阶级社会所支配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德意志精神别无选择,只能克服现代性本身。德国如果要现代,必须超越现代。德国如果要做法国,就要比法国更法国。德国如果要做英国,就要比英国更英国。也就是说,德国的逻辑就是,如果我们要有一种真正的德国文化,我们就必须创造出一种真正的世界文化。这其实是自启蒙理性主义、浪漫派,一直到尼采的一个德国思想传统。在贝多芬的音乐,歌德的诗、康德、黑格尔的哲学、马克思的社会理论里面,这种普世主义理想随处可见。

实际上,在近代中国和日本,知识分子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读德国人的书而获得的。尤其是人文学者在概念上把握西方、现代性、西方学术,走的往往是“德国人的路”,以为这样可以超越地域性和特殊性,达到普遍性。但这时候我们有时会忘记,这种普世主义理想,这种对普遍性的追求,从历史和文化上看,恰恰是一种特殊的德国现象。在一系列抽象的、普遍的、理性化的论述的后面,是普遍与特殊、自我与他人的辩证矛盾,有着非常激烈的文化政治的冲突。这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从这一条思想线索人手的原因。在面对后现代和全球化的挑战时,在面对一种新的、更为强势的普遍文化的压力时,我们首先要批判地反省一下我们内心走过的这一条“德国道路”,特别要重新分析西方普遍性话语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在我们的核心文本里面包括卢卡契的《德国历史发展的若干特征》这篇文章(即《理性与毁灭》的第一章),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形态这个角度,帮助我们做一个思想史上的检讨。

如果说尼采的早期著作《不合时宜的思考》和《悲剧的诞生》表明一种帝国主义时代西方现代性的文化政治的批判性、超越性理想,韦伯的工作则可以视为一种文化冲突和政治焦虑(politicalanxiety)的表达。这种焦虑不是心理学的考察对象,而是文化政治的考察对象。具体地说,它是德国人在面对西方市场经济、议会民主制、海外殖民的更成熟、更发达的形态时产生出来的。当时优秀的德国知识分子普遍感到,这种制度在阶级利益的处理和协商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能力。它更灵活,更有效,更强大,更能整合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而在德国,日益衰落的贵族阶级做不到这一点;软弱的资产阶级做不到;没有成熟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斗争经验的工人阶级也做不到。

康德和黑格尔的文字里对德国政治社会都有不满和批判,但到了韦伯,问题变得不太一样了。现在的问题是,德国的有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鼠目寸光,不知道自己的利益和整个民族利益有什么关系,不知道海外扩张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国内阶级调和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内部民主和外在霸权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德国在同英法美的竞争中,就永远会处于下风。为了要和英法竞争,德国必须实现国内的民主,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操作思路。因此作为社会科学家的韦伯要求将德国确立为一个“政治”民族和“主人”民族——强力民族。对Machtstat这个德文概念,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它的意思不是权力国家、强权国家,而是有世界历史抱负、并有能力实现这种抱负的民族国家。

韦伯的民主诉求在表面看的确带有点功能主义的味道。不民主就无法与其他的世界历史性的大国竞争。竞争的失败意味着德国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大国地位,放弃自己自我价值世界的完整性,失去参与界定新的普遍文化的资格和权利。韦伯回避了民主理念的哲学阐发,而是从社会政治人手,最终是德国问题,是德国民族和德国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反过来看,韦伯对现代性条件下的文化的看法就很清楚了:它不是什么德国啤酒节文化,德国香肠文化,也不是搞什么纪念歌德逝世一百周年,而是将本民族的政治存在与文化意义理解为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是将本民族的生活世界本身作为其价值的终极辩护这样一种历史抱负。

可以看出来,尼采和韦伯之间有一种隐晦的对话,核心话题是文化的存在论意义上的政治性,是政治的本体论上的文化性。在眼下的中国学界,韦伯好像是一切“以学术为志业”的当代中国学者的楷模。但他不是专业化的老祖宗,韦伯的抱负不仅仅是做社会学界的一个领袖,韦伯想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和“生活世界”的守护者的国家的整体性问题。他的治学方式固然非常专业化的,如果不这么谈,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像尼采所说的那样被“有教养的市侩”们在一个低层次上搞得乌烟瘴气,说不清楚。但如果以为韦伯最看重的就是学者的价值中立化,就是职业化,那我们就不可能读懂韦伯,也读不懂现代世界的“专业化”,包括学术的专业化,本身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为什么目的服务的。

中国当前的理论思维,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缺的就是文化政治意识。中国确实有文化普世主义传统。在古代中国,中国文化就是普遍文化,文化人关心的是“天下”的问题,而不是中国人就不是文明人。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大中国主义传统。在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格局里,它弄不好会妨碍我们积极介入当代世界的问题中去。但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价值和认同冲突里,这种把自己文化理解为一种普遍性的文化心理传统又是一种珍贵的精神资源。

我们今天所谈的中国现代性是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革命和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国家力量,把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挡在外面,相当程度上同国际不平等秩序“脱钩”,另起炉灶,自力更生,从而保证国内落后的民族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活有机会发展壮大。这本来是“后发现代性”的对外界的反应,但在社会主义体制内部成长起来的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学者,往往对残酷的资本主义国际竞争和赤裸裸的利益冲突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对文化领域的“普遍与特殊”、“自我与他人”这样的政治问题和认同问题毫无意识,以为文化就是“有文化”、“有教养”,就是“世界主义”。

和我们相反的例子是,至今印度知识分子最大的问题仍是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我在美国学院里就常常碰到这样的印度籍同事,他们连自己的语言都没有了,都用英语写作,但他们时刻意识到,不能让英国人写他们的历史,而要自己写。这就引发了后殖民主义的论述。印度知识分子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没有这些概念,许多人认为中国从来没有被殖民过,为什么要谈后殖民主义问题。实际上,上一代人通过大众革命的手段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本来是好事,但是负面的影响则是,中国的知识界在面对确实存在的文化政治问题,从前宗主国和前殖民地的关系、西方核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关系,不同的民族、种族、文化形态、文明形态之间的冲突时,往往比较迟钝,比较幼稚。这本来是中西文化讨论的题中应有之意。

现在我们又看到,文化政治也构成了19世纪西方关于永久和平和普遍历史的话语的内在紧张。它实际上就是西方现代性的内部话语。只有通过对这种内部话语及其结构性矛盾的把握,我们才不会把现代性视为仅仅是西方的——这种错觉也正是西方通过其巨大的物质优势和文化优势强加给别人的,它表面上说西方代表普遍性,所以你们应该跟我们走,但同样的话的背面就是西方特殊论:只有我们才拥有普遍性,普遍性的灵魂是一种惟有西方才有的价值和文化,你们可以模仿这种普遍的东西,但你们不能从你们的价值和文化中把它创造出来。

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政治问题上的切关性

社会和文化的比较研究迟早要面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同一性”的假定。这种同一性贯穿于经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和思想传统等不同的领域。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统一性的观念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或形而上学命题。相反,它的背后一直有一种推动力,这就是对具体历史境况的政治介入和思想介入。在这种具体历史境况里,同一性问题具有特殊的、批判的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同一性概念意味着把经济当作“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来研究。诚然,对经济的关注也适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本人曾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许多古典思想家在研究欧洲封建主义(如俄国)、奴隶制(雅典和罗马),甚至原始社会时也注意到经济问题。在历史、理论和政治各个层面上,这种关注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分析的影响。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本身就为分析世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文化、政治关系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这就导致了同一性假定的第二个方面:即社会类型、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的同一性。对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历史共生关系的强调使马克思脱离了经济决定论。在这个方面,工商社会的兴起和作为主导社会规范的资产阶级生活形式成为一个杠杆,为世界资本主义环境下的历史分析和文化解释的“统一场”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确实形成了分析方法上的统一场,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假设既然有经济的同一性,必然有社会文化的同一性。西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或多或少地有这种倾向。马克思主义在西方至今还是一门显学。在当代西方大学里,各个学科都有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每个领域,每个系都能找到尼采主义者或韦伯主义者。尤其在美国研究型大学,马克思主义在整体上还是一个占优势的思想体系,因为其他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与看法,大多本身不成体系。

同类推荐
  •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愿再次与你重逢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愿再次与你重逢

    本书为全国新概念作者的经典文字合集,作为《盛开》每年推出的特色系列,一直以来都是可读性非常强的作文辅导类和课外阅读类书籍。
  • 鲁迅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 宁夏文学精品丛书·散文卷

    宁夏文学精品丛书·散文卷

    本书渗透了作家们朴实、真诚的情感,散发着对真善美的智性思索和追求。
  • 阿来:空山3

    阿来:空山3

    藏族青年拉加泽里为改变贫弱状况,放弃学业和爱情,走上伐树倒卖木材的道路。聪明的藏族青年游走在致富的玄机里,金钱使机村人陷入疯狂,在价值观混乱的年代,对与错困惑着新一代机村人。繁华小镇云雾般消散,信念,恩仇,斗争,疑惑,一如斯人远去,苍山已老,人何以堪。
  • 梦笔生花集

    梦笔生花集

    全书收录散文随笔百余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心灵咏叹调、风景调色板、人间情景剧、芸芸众生相。作者“用一双冷静的眼、一颗真诚的心和一支独特的笔”观察生活、体验人生、描摹世相百态,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书中还配有精美手绘漫画近百幅。
热门推荐
  • 他的甜妃萌萌哒

    他的甜妃萌萌哒

    “王爷,小王妃又逃学了。”轩辕珀梵无言,只是看着怀里多出的小萌货,宠都来不及,哪里舍得骂。小萌货逃个学都能逃到他怀里来,他还能说什么,只能是“家法伺候”了。遇见他,她是蠢萌小包子,他是帝国少年天才。小包子被少年带回王府,成为他的小王妃。“相公,我肚子里的球在踢我!”果果捧着自己的大肚子一颠一颠走到已为天帝的相公面前。相公正在开众神大会,眉目严肃凝重,然,一听到自己的天凰小娘子这话,秒变旋风。不一会,果果的大肚子上多了一颗男人的脑袋。众神噤声,大气都不敢出,怕影响天帝听孕踢。很甜很甜很甜的非套路欢脱甜宠文。甜甜的味道可以绕皇城五百二十个五百二十圈。
  • 大高原

    大高原

    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下放到黄河滩农场,前途迷茫。冬夜里,农工为保卫大学生,率领猛犬和狼群惨烈搏杀;苦难中,他们相互同情,组成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抚慰彼此的心灵;土屋里,飘溢着炖牦牛蹄子的醇香,农工的秦腔大学生的歌唱;黄河上,摆渡羊皮筏的落难活佛,得到农场救济的砖茶羊腿;荒原上,看到吆狗撵兔、弱兔蹬鹰的壮观;秋汛时,农场少年为救大学生,跃入激流的悲壮;潇雨里,绝食多日的义犬,爬进黄河追随主人而去的情义;隆冬时,几乎饿毙的母狼,将野兔送给救命恩人……
  • 赌婚盛爱

    赌婚盛爱

    莫依依的人生,从毕业那年的一个错别字发生翻天覆地改变。仰慕已久的O,K公司,被她手贱的写成C,K也就算了。可她千算万算,就是没有料到她的上司是个如何极品的男人。。。冷漠,寡言,深情?这是言情小说总裁的一贯设定。然后就该一见钟情,情深不悔。。。可小说总归是小说。。。事实上那两人就好比是王八看绿豆,怎么看都不顺眼的很!怎么想都不可能碰撞出火花,可现实。。。~莫依依也不知道自己当时到底被什么迷了心窍,只记得那人当时说了句:事成之后,我保你妥妥的近了他的身!话虽庸俗,可诱惑力巨大!于是这两互不顺眼的人,瞬间从不对盘子变成相亲相爱好“盟友”!~眼看胜利在望,她笑的潇洒,挥挥衣袖不带一丝丝留恋。可他却在最后关头出尔反尔,买绯闻,装可怜,威胁、耍赖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她没有上了男神的船,却。。。!~温情片段:“为什么是我?”某女窝在他胸口,笑的一脸满足。拥着她的某人一脸宠溺:“为什么不能是你?”“可人人都说我配不上你,我高攀你。。。”某人霸气宣言:“我的女人我来爱,他们有什么权利指手画脚!”爱你不需理由,你不必温柔不必优秀,只需继续要做那个最真的自己。。。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爱如此简单而美好~
  • 岁月微凉

    岁月微凉

    岁月微凉活着,意味着什么?体验生命的过程?有人说,活着是为了繁衍后代;有人说,活着是为了享受人生;有人说,活着是受苦;有人说活着是无奈。我说,活着是每天在镜子里看着岁月从脸上拂过,留下的一地眼泪。不知道,我的灵魂离开身体的那一瞬间,是痛苦还是快乐的?至少,现在只有想象,任凭思想在空气中遨游。方怡希,一个热爱生活,渴望爱情的女孩。玉树临风的初恋古沐阳;暗恋她的大学学长梦乔;潇洒俊朗的前夫慕云;体贴入微的江山;有着较好背景的林森。一个个从身边走过,方怡希这个单纯的女孩,难道爱情遗忘了她吗?
  • 五代春秋

    五代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译·珍藏版)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译·珍藏版)

    托克维尔所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著述。这不是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而是一部研究大革命背后政治制度变化与影响的著作。通过深入研究法国大革命相关的文献、档案和事件,托克维尔开创性地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在旧制度最繁荣、最开明的时期,革命却加速发生;大革命为什么在压迫最轻的地方首先爆发;为什么革命者要愤怒地摧毁一切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言论自由,是否导致人民对政府百般苛求;为了实现酷爱的平等,人们为何宁愿不要自由,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托克维尔在普遍意义上,厘清了民主、专制、自由、平等这四个重要政治概念之间的关系。
  • 绿茵场下的黑色交易

    绿茵场下的黑色交易

    作为A市猎鹰足球队队长兼前锋的周健安说什么也没想到,自己固有的生活轨道,会完全被一场无关轻重的足球比赛所打乱。说它无关轻重,也只是对周健安所在的猎鹰足球俱乐部而言,因为球队打到联赛最后一轮的时候,可说是衣食无忧,往上没有夺取冠军,哪怕是前四名的可能性都不存在,往下也没有降级的危险,唯一的悬念就是周健安自己能不能在最后一场比赛中至少攻进对方两球,这样,自己就可以毫无争议地夺取联赛最佳射手的称号。
  • 天下无双只在倾刻之间

    天下无双只在倾刻之间

    穿越到一个陌生的世界,遇到个陌生的人,突然发现这个男人……
  • 他,残暴且温柔

    他,残暴且温柔

    在虞笙还是个豪门千金的时候,名模林时聿在她眼里就是只温柔的【小白兔】。言听计从,给什么穿什么,喂什么吃什么……直到!亲爹把她逐出家门,她屈身成了他的小助理,眼看着他从名模变巨星,影后和她抢床睡!“坏女人,离我老公远一点!”人前高冷人后温柔被窝里面很粗暴巨星vs毒舌超怂小可爱贴身女助理(友情提示:小助理从弱到强,陪打影后无数只)
  •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十卷)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十卷)

    本书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精彩故事,反映着当代生活的广阔图景。它们不仅能教会你如何理解生活,更能教会你如何热爱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读者的心智、使读者得到精神享受,是编者编选此书的最大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