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1882~1982年)经济学家,教育家。浙江嵊县人。建国后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著有《通货新论》、《马寅初选集》。
马寅初是蜚声海内外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和人口学家,是一个跨越一个多世纪富有传奇色彩的学者。
马寅初的读书,蕴含着浓厚的馨香。
他经常说,我读书靠的是毅力。
1942年,马寅初六十岁生日,重庆各界向他祝贺,还送上寿幛:老马识途。
1947年,马寅初在南京中央大学作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的演讲,他开头就大义凛然地说,“中国人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六岁。我今年已经活过六十五岁,远远超过了,我‘赚’了。我的财产只有一些书籍,已经给子女立下遗嘱,后事也安排好了。我无所畏惧,讲话不怕死,怕死不讲话。”他的言行为人敬慕,当时上海各界人士曾联合送上一块大横匾:马首是瞻。
“老马识途”、“马首是瞻”,是对马寅初人格的写照。而他在读书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方法和经验。通常在火车上读的是英文原版书
马寅初从小就爱读书,因为要读书,竟和父亲发生冲突。父亲要他为自己所开办的马树记酒店管帐,然后继承家业,光耀门楣;他不肯,经过几番周折,1898年十七岁的马寅初终于离开家乡浙江嵊县浦口镇,来到了上海十里洋场,在教会学校育英会馆读书。
他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读书的。
因为点菜油灯比用电灯要节省很多钱,马寅初住在上海就不用电灯而用菜油灯,而且只点燃一根灯芯。有天晚上正在读书时,有朋友远道而来,发现室里光线过暗,就加上了一根灯芯。马寅初立即拨开了其中一根,吹灭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没有钱,点不起两根灯芯,请原谅,别见笑!”
1902年,他考进了天津北洋大学。当时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流大学,它有两个不同凡响处:一是学校招生严格,全凭高分,升级考试也极严格,主课一门补考不及格就得留级,因此学生毕业率仅为原有的百分之五、六十,有近半数被淘汰了;二是因毕业生质量高超,可以在美国不经考试直接进入各大学的研究院。因此当马寅初以高分毕业后,就被保送到美国耶鲁大学去官费留学。三年后又考上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1916年,马寅初学成归国。
他是当年北洋大臣袁世凯保送出国的,这时袁世凯已扶摇直上,由终身大总统登上洪宪皇帝宝座了,但是马寅初本着“一不做官,二不发财”的宗旨,接受了同乡蔡元培的聘请,来到北京大学经济系当上了教授。
在北大,马寅初教学繁忙,不久当上了大学教务长,就更忙了。
他仍坚持每天读书,今日事,今日毕,数十年如一日。读书,要有时间。虽然预定的读书计划往往与突发性的工作和生活事务发生冲突,他就巧妙、合理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抗战前夕,马寅初出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经常要自家住的杭州赴南京和上海参加各种会议和执行公务,往返于沪、杭和南京的铁路线上。当时的沪杭、京(宁)沪线还是单轨行驶,机车、设备都较落后,每次单程就得在车厢硬板凳上闷坐二三十个钟头。他见大好时光白白飞逝,颇为惋惜,为了不浪费光阴,他像在书房读书那样,养成了在火车上亦能读书自如、旁若无人的习惯,用他自己的话说,即使事务再忙。环境更换,仍不至与书本割绝。那时候,马寅初正在深入研究有关中国财政、经济问题,寻找国民经济的症结所在。在火车上,这位经济学家就按照自己所订的读书计划,聚精会神地读书,把它视为书房读书的继续。通常他在火车上读的是英文原版书,囿于火车行走时的大幅度摆动,不易动笔做读书札记,他只是多浏览和作读书记号,以便日后寻查或精读。他说,“我在来去火车中看书已成习惯,我是走马看花,只把其中要点划上线,以后需用时随时可查。”
火车上读书为马寅初开辟了天地。别人一般在火车里常以谈笑解除旅途寂寞,而他却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去读书,久而久之,朋友们都掌握了马寅初乘火车的这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在火车上独来独往,旁若无人。他很不喜欢与他人谈天说地,虚度光阴。
20世纪50年代初,马寅初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年已七十,但仍沉下心来诵读俄语。有人劝导说,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了,怎能再学外语呢?他回答:“年纪大了,记忆力确是不如青年,但是恒心与勤奋是能弥补它的不足的!据说,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在七十岁时才开始学骑自行车,我七十岁也可以学俄文嘛!”当时马寅初还兼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领导工作,很忙。但是他说,“时间是可以争取的,关键在于毅力。有了毅力,就有了时间!”马寅初后来能看懂俄语,就是靠着挤时间的习惯,利用赴北京大学上下班坐在汽车里的时间,背诵俄语单词和默记作业的。
“也许1加1会等于3”
马寅初不但自己抓紧时间读书,也很注意他人的读书。
20世纪40年代他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时,当时的陪都重庆,经常因日本飞机轰炸要躲防空洞。每当这个时候,马寅初总是带着书本,在防空洞里借助微弱的灯光精心阅读,有时嫌灯光过暗,便走到洞口借光读书。同时他要师生们珍惜寸阴,带书进洞阅读,且和他们边读边研讨,有次还将自己整理的古今中外税赋史与学生讨论,提出如何对付那些发国难财的达官贵人们。
他常说,“学校里最重要的事就是读书上课,凡是有条件的人都应当到第一线上去给学生们讲课,并力求把课讲好。在社会上的诸种罪恶中,误人子弟是最大的罪过。”
对于如何读书,马寅初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对学生说,“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良:一个是营养不良;一个是消化不良。所谓营养不良,指的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搜集,这样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所谓消化不良,指的是对于书本知识,对于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学说缺乏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又是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浅尝辄止。有这两种毛病,都是不能做好学问的。”
读书要讲效率,也就是讲究时间效率,善于读书的人注意读书的营养和消化,可以事半功倍,取得成效。马寅初对此很有体会。1936年暑假,马寅初由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任上回杭州老宅,和儿女及家庭教师欢聚一堂。某日夜晚,月白风清,他们在院子里乘凉,马寅初突然发问:你们说说,一个钟头加一个钟头是多少个钟头?儿女们都异口同声:是两个钟头。马寅初把头摇摇说,不对,我是搞经济的,经常要搞计算,这道题,我反复验算过,一个钟头加一个钟头不等于两个钟头。我的计算是读书效率,读一个钟头的书,接着再读一个钟头,它的效率不会是两个钟头,因为第二个钟头的效率比前一个钟头要差;如果中间能休息、锻炼半个钟头,那么学习效果就能较好了,也许1+1会等于3。要巧读书,不要死读书。
常年爬山与洗冷水浴,大有助于读书之效率
马寅初非常重视体育锻炼。他把坚持体育锻炼也列为读书经验之一。
登山、游泳、冷水浴,这是马寅初最喜欢的三项体育运动,是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坚持了几十年的最佳健身法。
登山是在北洋大学读书时就已养成了的习惯。他读的是采矿科,因野外实习跑遍冀西北宣化、怀来和滦州等地的层层山峰;游泳,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列为必修课的,他受到严格的训练;冷水浴,乃是得自美国耶鲁大学九十多岁的老教授的开导,每天早晚两次冷水浴;先用热水,再进行冷水浴。
马寅初牢记老教授的话:一个人要做学问,没有好的身体根本不行,而要有好的身体,就得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生活习惯进行体育锻炼。他特别注重洗冷水浴和爬山,每天晚间读书后睡觉前,就要洗上一次冷水浴,严冬腊月用淋浴,用冷水浇,使体温与冷水温度相当。他尤喜欢爬山,抗战前,有一段时间住在上海,因为没有山,每天只好爬楼梯;最后宁愿乘火车往返来回跑,仍是回到杭州老家去住,因为杭州有山,空气清爽,每天清晨起身后就爬山,他几乎爬遍了杭州所有的山峰;天热时就跑路,每逢启明星还未降落时,就背着满装书本的布包出发,行走几十里路,找上西湖飞来峰或九溪一席地,看上一天书,然后踏着晚霞霞光归来。1951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每天都要登几次景山;又嫌景山低,攀登无味,而每天出门上西山又不方便,幸好北大附近有个万寿山,山势虽不高,但上下几次运动量也足够了,为此他就在学校燕南园住下,天亮就起身爬万寿山。他几乎踏遍了京郊名山,还曾以七十五岁高龄攀登香山。如此旺盛的精力,以致在八十岁后,仍能过着非常有规律的读书生活。
立法委员可以牺牲,大学教授决不愿牺牲也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上海、北平等地文化学术和出版界曾几次就青年人读书和如何读书展开讨论,并约请若干学者作家演讲和撰文。由此马寅初也在《读书季刊》(北平)第2号应邀写了《余对于读书的经验》一文,罗列了八点读书方法。
一作息有时。余于读书与运动二者,每日均有定时,并非终日埋头书案,废寝忘食,专致于读书,亦非终日运动,不顾一切。盖读书过勤,不但无益,且足损害身体,故每于适可之程度而止,留存相当时间,以从事运动,庶于身心双方,俱能得健全之发展;
二跑山与冷水浴。余之运动有两项最为重要:即跑山与冷水浴(即严寒时亦用冷水),是数十年如一日。每于清晨即起跑山。活动血脉,吸收新鲜空气,回后读书,精神加倍,晚间睡觉以前,必洗冷水浴,故虽读书至深夜,亦能鼾然睡去,无神经衰弱之弊,大有助于读书之成绩也;
三摘取精华。每读一书,必取其精华,不肯放弃,如觉此书有伟大价值,非终篇不肯释手,力不虚糜,颇足自慰;
四随时留意。与他人谈话,随时留意,如在立法院会议时,对各委员之谈话,均有亲手详细笔记,与实业界人士谈话亦然。盖皆专家经验之谈,颇足补予能力之所未及者;
五不堆积。今日之事必须今日为之,不俟至明日,其须多日方可成事者,亦必使此事做成后,方能它事,按部就班,不求冒进;
六利用机会。余因常往来于京(南京)沪杭三处,每年时间耗于车上者不少,颇觉可惜,因得养成在火车上亦能读书之习惯。故事务忙时尚能不至与书本绝缘,故在车上最不喜欢与他人谈话:
七立志。以上各点,虽皆不失为余读书之好方法,然根本要点,尚在立志。盖读书者当以读书为目的,不当以读书为求显达之手段;
八继续努力。志苟立矣,若无毅力以持久,则立于今日者可弃于明日,立于今年者可弃于明年,虽立与不立等耳。余自回国以来,已二十一年矣,未曾放弃书包,自信未尝无相当毅力。准是以观,纵使因特殊关系,立法委员可以牺牲,大学教授决不愿牺牲也。
八点经验,贯彻了马寅初一生的读书、求知。
持之以恒,只管攀登莫问高。这正是百岁老人留给后来者一笔文化遗产。
朱守芬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