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6100000008

第8章 走向哲学(2)

最后,充足理由律的第四种形式有最大的意义,人是表达只属于内心感觉的意志的主体,人的动机只通过时间显露出来,而不显露在空间。主体在这里认识自己是表达意志的,并不是认识主体。对认识的认识是不存在的,因为,为此必须使主体脱离认识,但仍然是对认识的认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认识的主体永远不可能成为表象或对象。叔本华用神圣的《奥义书》中的名言来加强自己的这一推断:"决不能看见他;他看见一切;决不能听见他;他听见一切;决不能知道他;他知道一切;决不能理解他;他理解一切。除此之外,他是可以看见、知道、听见和理解的东西,他超不过无。"

表达意志的主体和进行认识的主体,这两者的同一性结合成自我,同一性又包括和说明了这两者--这是"世界的焦点","因此它是无法解释的";这种同一性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叔本华说明事件和行动的理由就是"表达意志的行为理由"。叔本华在自己著作的第二版中,将意志决定、动机称为"从内部可以看见的因果关系。"

意志怎么还是影响认识呢?通常认为,在关于表达意志即动机的学说中,叔本华是非理性的。但这并非如此。在认识过程中,意志强使意识把注意力集中在主体曾经有过的那些想法和表象上。这里具有特别意义的是记忆,不要把记忆理解为贮藏库,而要把它理解为可以依靠意志来构成的、可以利用种种不同方法来转动的一种结构。由此可见,关于某一表象的回忆在我们意识中恢复它,每次都有新的缩影或外貌。这里具有特殊意义的是直觉表象,以及加强记忆的能力和记忆锻炼。此外,意志在认识过程中指挥联想,这时,充足理由律的四种形式被运用于思想的主观进程,也就是被运用于意识中表象的存在。意志的直接性几乎是意识不到的,只有它才造成错觉,似乎一种东西同另外的东西没有任何联系的话,就不能深入到我们的意识中。

思想家所进行的人的认识可能性和能力的研究,成果如何呢?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他牢牢地把握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教导的功课。但是他不是一位只会重复导师的话的用功学生,而是一位负有创新使命的思想家。没有感觉、理智和理性的参与,就不可能有认识,感觉、理智、理性,构成上升到知识的阶梯。但这里,叔本华关于认识的学说中的理智,获得了与康德所说的理智不同的测量--理智具体化在理智的直觉中,而理性失去了康德所说的那种调节作用,而是在概念形成中起作用。接着,叔本华接受了康德所作的划分--把世界分为感性领悟的世界和事物本身的世界,而充足理由律的根源向我们反映了"存在于感性、理智、理性范围以内的我们的认识的从属性、相对性、短暂性和终极性,划分为主体和客体的"内在起源,这些东西只对现象世界,也就是说只对感性领悟的世界才有意义,并不适用于事物本身的世界。决不能谈一般的理由,它是不存在的。决不能把充足理由律转用于一般世界,转用于我们的感觉、理智、理性范围以外的世界。所以,决不能说:"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是借助于别的东西才存在的。"--这种说法也是证明神的存在的宇宙学论据,叔本华对此给以坚决的批驳。

叔本华接受康德采用的先验性概念,重复与此有关的关于经验可能性的条件问题。但他想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追随康德,与其说确定可能经验的表面界限,不如说确定可能经验的内容范围,在内容范围之外存在超现实性。但是,暂时他还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转向感性领悟世界的领域,以及人利用来认识这一世界的能力。他墨守成规地展示、排列、整顿充足理由律的根源及类型,几乎没有靠近对他来说暂时还是隐秘的地带。

正是由于这一任务,叔本华特别坚决地使用了理性的概念,就像在康德以后的德国哲学中利用这一概念一样。他力求使这一概念明确化,这与他同时代人的学说中对理性的崇拜是相矛盾的。叔本华认为,理性是一种从理智直觉的材料中形成概念的能力;从而理性与经验有关。这不是达到最高理解的能力,不是理解先验真理的手段,不是康德所说的调节工具。"我知道,对理性的这种看法大大偏离了通常的见解。"--这是他在自己的学位论文初版中暂时还十分谨慎地写出的话。但三十年过后,他义愤填膺地、热血沸腾地奋起捍卫这个"偏离",以对抗自己可能有的论敌:

"哲学教授们认为,失去区分人和动物的那种思维和思考的能力是可能的……思维和思考的能力需要语言,并为语言创造可能性,人的全部理智性与这种能力有联系,人的所有成就也与这种能力有联系……教授们认为,使它失去以前的名字是可能的,现已不把它叫做理性,而叫做……理智……您瞧,他们需要理性的地位和名称,是为了发明和臆造……为了一种完全虚假的认识能力……--这是直接的、形而上学的,也就是超出任何可能的经验范围的认识能力,理解事物本身的世界及其关系的认识能力,这首先是"神的认识",也就是说,直接理解天神老爷以及先验地构建它创造世界的方法的能力;或者,恐怕这太庸俗了:神借助于……生命过程从自身抽取出并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出了世界;或者,最简便的说法,哪怕是非常可笑的,--简直就是"放出了"它……现在就让世界上路吧,爱上哪儿,就上哪儿,随它的便。只有像黑格尔这样胡言乱语的大胆发明家才说得出口,的确,够放肆无礼的了。这种在"认识理性"名义下装腔作势的荒唐话已经广泛流传了五十年,充斥着号称哲学著作的数百本书籍……他们如此放肆地将这种智慧强加给理性,理性被宣告为"超感性的能力",理性还被说成是埋藏在我们身边的"理念",直接用于形而上学,是与神谕相近的一种能力。"

关于所有这些领域的超感性知觉,在绝对者的信徒中间没有统一的意见。叔本华挑出了三种说法:(一)绝对者的理性的直接直觉;(二)这一能力与其说看见,不如说听见,不是直接地觉察到,而只是"对九霄云外的空中楼阁的东西乐得忘乎所以",后来"就把这一切向理智复述,在理智的指引下书写哲学纲要";(三)理性只能预感所有"这些辉煌的景象"。

叔本华认为,所有这些都是蠢话,在这些蠢人中间第一名便是"骗子黑格尔"。当然,这里还暗指费希特、谢林、雅科比,他们当时正处于名望鼎盛期。虽然叔本华这时高度评价康德,但他在学位论文初版中也"刺伤了"他,反对他关于道德理性和超感性的先验理性相联系的想法。

但是,如此果断地作出的这些总结,主要包含在第二版中。在第一版中,叔本华没有公开反对自己的著名同时代人的思想。1813年秋,他完成了写学位论文的工作,在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格·克·爱施丹特的信中,他非常谦恭地写道:"假如您在学位论文中发现什么恶劣的东西,我还请求您不要避而不谈"。在信中也没有未来那种自傲的痕迹。他写道:"我们这些人弱点很大,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为了某件事,我们可以接受真正完美的做法,这是明摆着的;因而,在哲学事业中,可以指靠我们自己的判断的,就越来越少了。"而叔本华的私人札记证明的决不是谦恭:他严厉地指责自己的同时代人。因而,在学位论文中他完全是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而已。

为什么叔本华起初的情绪表现如此平和呢?当然,他害怕与时代精神相抵触。不仅在给他颁发未知的学位证书时可能有这种表现,而且也可能把他打入另册,而他希望成为哲学家团体的成员,愿意当职业哲学家,靠哲学生活,向往学者的生涯,想当一名教授。加上他的学说尚无明确的形式。他仍然在思索,1813年初他的笔记可以证明这一点。

叔本华在学位论文中使用的"意志"概念只不过是行为的动机而已,到1815年,学位论文发表后只过了两年,就获得了最终的形式。札记写道:"意志是康德的自在之物;而柏拉图的理念,同有关自在之物的知识是完全相等和彻底一致的。"恰恰理念是理解本体世界的钥匙,而操纵这一世界的是意志。

为什么过了三十多年在学位论文第二版中,他对自己的同事发出如此尖刻讥笑和冷嘲热讽呢?问题在于:学位论文是叔本华创作道路上初期的产物,过了五年叔本华建成了体系,他的哲学形成为一个整体,就像"美丽的国土从晨雾中"出现了一样。在这几年内,他的学说的全部论点找到了并取得了最终的形式。第一阶段结束时,他觉得他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生活使命。余下来的就是期待读者,而这对他来说是大失所望的:没有人前来,没有得到响应。没有广大观众,演员孤零零一人留在舞台上。没有评论,没有得到书刊的反应。

甚至母亲,当儿子把自己的著作献给她的时候,没有对他表示祝贺,而只是顺口说了一句:"这大概是给药剂师写的东西吧?"

大为气恼的阿图尔反驳说:"当你的书在某个书库中未必能留下哪怕一本的时候,人们还将读我的书。"

母亲回答说:"而你的书将全印数留下来。"

两人说的各有道理:在19世纪中叶以前阿图尔的书在库房里落满尘土,或者成为废纸。而约甘娜是位时髦的女作家;现在母亲的书只有在大型图书馆里才能找到(的确,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出版了她的回忆录、信件、旅游札记,以及她的一部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哈勃里埃尔》);而儿子的著作大批印数分散在全世界。这是竞争者的对话。

叔本华很快就明白了:谁都不愿意听他的话,但也不想为了引起注意,而砰的一声关上门,为某种意想不到的狂妄行为或思想而张皇失措。他避开了触犯同时代人的、自己的著名追随者尼采的引诱。叔本华决定不参加公开的哲学狂妄自负的游戏和角逐,但在个人札记中仍然忍不住严厉批评潜在的对手,他们虽然没有注意到他,但以自己的著作来影响了同时代人的头脑和整个精神局面,他是很难容忍这种局面的。

由于大家没有注意他(我们知道只有歌德是例外),叔本华起初感到极为失望,他安慰自己,就想:自己要坚定,他有两个观众就够了,一个是他内在的观察家,另一个从外面来观看他;一个专心致志地观看内在之物,另一个怀疑地观看世界激流,而他自己没有参加进去,所以,这两个观众就是他自己。

叔本华认为自己的著作未被重视的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拥有特殊的真理性,没有人能明白这种真理性,因为它太严正了,用瞬息即变的意向是理解不了的,尽管它是用清晰而鲜明的语言写出来的。他依然暗暗地期盼反应。他不去找读者,但是仍然暗暗地希望读者自己来找他。他当时认为,他开创的真理,被他潜在的读者所忽略了。直到临终时,他才"发觉",他把自己长期未被认领的情况叫做追求真理的漫漫长路。

二、同母亲决裂

正当叔本华成了博士,他的第一本书问世的时候,1813年10月18日在莱比锡附近,发生了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军队与拿破仑的大会战,死伤人数不下数十万。溃败的拿破仑军队向北面和西面撤离;在靠近鲁道尔施塔特的寂静的谷地出现了哥萨克和奥地利人。必须改换藏身之地。

11月5日阿图尔离开鲁道尔施塔特,回到魏玛。他在鲁道尔施塔特自己房间的窗户玻璃上刻下:"阿图尔·叔本华1813年在这里居住",还引用了贺拉斯的一句话:"这是一所可以看见远处田野的可爱的房子"。几乎过了半个世纪叔本华的一位崇拜者前来瞻仰故居,把这里刻的字句当作"神圣的遗迹"来欣赏(以讽刺的口吻来评论这件事的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

阿图尔回到母亲家是不寻常的。从柏林逃亡时,去看过母亲,在那里碰上了家里的新朋友。机密档案管理员乔治·缪勒·封·赫尔斯登伯格于1813年初搬进约甘娜家,住在她的卧室上面的房间里。他在她那里搭伙,出席她家的招待会,陪伴她去访友。他比约甘娜小12岁。在他迁居魏玛之前,她在罗宁堡同他相识,已有三年了。那时,他们一起去德累斯顿旅游。已经有流言蜚语,传说约甘娜准备嫁给他了。歌德的妻子把有关这方面的传闻直接写信告知丈夫。大家都知道,此人爱钻营、向上爬;他把舅舅的大名--封·赫尔斯登伯格同自己的姓缪勒连接起来,他因此就算进入社会上层了;他写过小说和诗歌,喜欢高雅的谈吐,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温文尔雅和郁郁寡欢的天性,对某些妇女来说,这还真起了作用。可是另一些人却认为他本是个狡猾奸诈之徒。

约甘娜是否爱他不得而知,但使她显然满意的一点是:他和她一伙人在一起,可以结交到更年轻的妇女。她需要推心置腹的友谊;在费尔诺夫死后,她备感孤单。她不打算结婚,因为她很看重自己的独立性(五六年以前,她就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拒绝了一些追求者),但她既不怕流言蜚语,也不怕人们见到的她与缪勒-赫尔斯登伯格的友谊中的轻薄不检点的行为。

约甘娜在魏玛的地位日益巩固,她成了有名的女作家。一开始出版了描绘她亲历其境的1806年至1807年战事的记述文。费尔诺夫死后,她编了一本费尔诺夫传,用该书所得的收入偿还了费尔诺夫欠出版商科特的债。她还出版了自己的欧洲游记。她后来发表长篇小说一本接连一本,销路看好;人们甚至称她为德·斯塔尔夫人第二。在19世纪20年代末,布罗克豪斯出版了她的20卷本的文集。在十年之内,她成了德国著名的女作家。

在上述年代,母亲的作家生涯刚刚开始,而赫尔斯登伯格给她以鼓励。他们一起讨论自己的著作。约甘娜在长篇小说《哈勃里埃尔》中用上了赫尔斯登伯格的一首诗,这本长篇小说获得了成功。赫尔斯登伯格也发表了叔本华妹妹阿得儿的一篇著名诗作。可以说,赫尔斯登伯格是叔本华家的"家务承包人"。

归根结底赫尔斯登伯格根本不是像许多人所说的那种坏人。他利用了约甘娜的好感,尤其是她在歌德那里的麻烦事,他自己力求做个有用的人。当1819年约甘娜失去大部分产业时,他给约甘娜和阿得儿以财务上的支援。当约甘娜暂时离开魏玛时他负担起全部家务。约甘娜甚至有计划使赫尔斯登伯格与阿得儿结合,但没有成功。当1813年秋阿图尔到魏玛时,已经不谈这种计划了,谈的只是母亲与她的年轻房客的友谊,阿图尔对此房客极为不满。

同类推荐
  • 陈独秀家族:独立风雨中(中国故事·南方周末)

    陈独秀家族:独立风雨中(中国故事·南方周末)

    陈独秀的一生,反清、反袁、反军阀、批孔、批党、批“国际”,走了一条由改良--民主革命--启蒙--马列主义革命--呼唤议会民主的政治道路。为他生前死后中国的落后,改良,革命,倒退,停滞,再革命,倒退,改革的历史进程,画上一个个问号。他和他的家族一生都在经历政治风雨。
  • 地王启示录

    地王启示录

    本书内容包括:撼动世界的民企资本、公共资本的触角、大鳄来自四面八方、术业有专攻、英雄不问出处等。
  •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本书选取唐宋八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
  • 一个农民的手记

    一个农民的手记

    以往的个人自传多以幼年、童年、青年、壮年、老年为时间线索叙事,难免有叙事拖沓之嫌,经过苦心思索,接受朋友指点,别开生面,以无论是贵族富豪,还是寻常百姓皆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病......来架构和记述故事,经纬分明,脉络清晰。窃以为,是本传记的一大特色。
  • 方正人生:王选传

    方正人生:王选传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热门推荐
  • 玉箫吻剑

    玉箫吻剑

    项英为了瓦解一个巨大的阴谋,通过假死的方式“重新做人”,在他的精心策划下,江湖、易文通过明察暗访,确立了他们对付天剑门的帮手杨木。与此同时,江岳作为玉林山庄唯一的后人,他更名换姓,投入天剑门,却巧妙地躲过了腹血的控制,并且爱上了“天下第一丑女”紫鹃。在羽翼丰满后,江岳走上了背叛天剑门、重建玉林山庄的道路。他与项英、杨木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通过他人之手杀掉项英,却没有阻碍宋王朝一统天下的步伐。最终江岳如愿以偿,而杨木也找到了他的归宿。
  • 药爱(中)

    药爱(中)

    这本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新的思考青春,回忆青春的方式。青春在这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语言的中介,而是一种情愫,充满哀伤。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小说,年少的爱,纯真却注定失去的伤痛;爱她却来不及带她看一场烟火,一切朦胧而温暖。
  • 法观经

    法观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南风未起,念你成疾

    南风未起,念你成疾

    她是龙家大小姐,消失五年后带着神秘的身份再度回顾,杀手、军火女王、军事奇才。黑白两道通吃。设计师Smile,梦雨集团的幕后老板,医术高超的鬼医,被誉为‘死神’的顶级电脑黑客,令人闻风丧胆的黑道至尊,这些都是她的身份。他是帝家唯一的继承人,黑夜下确实心狠手辣,嗜血成性的X组织的老大。黑白两道的佼佼者,也是叱咤风云的黑道至尊‘king’。黑白两道的佼佼者。
  • 高坡异纂

    高坡异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刺客信条始皇剑

    刺客信条始皇剑

    现代宅男魏悦燃被圣殿骑士绑架,通过animus进入荆轲未等到的祖先刺客魏羽的记忆中,为了给好友报仇,魏羽能否成功刺杀秦始皇?魏悦燃面对命运的漩涡,是选择加入圣殿骑士,还是去履行自己生而为刺客的责任?
  •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关于在清华读书和在北大工作的回忆性文章精选集,还包括季老在清华读书期间的《清华园日记》选编和初入北大执教期间的《北大红楼日记》选编。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季羡林忆清华”;第二辑:“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选”;第三辑:“季羡林评北大”;第四辑:“季羡林北大红楼日记选”。
  • 春秋五霸秦穆公传

    春秋五霸秦穆公传

    《春秋五霸秦穆公传》讲述了在春秋五霸中,秦穆公最具多面性。他是一个以吃亏为福,三置晋君。甚至助其对手登上霸主之位的大智若愚的君子:是一个打破禁锢。以五羊皮举百里奚于奴隶之中,君臣戮力,一统六合的霸主:是一个超越一己之私情,对曾经背叛过他的女人姚圆圆信任如初的伟丈夫:是一个大赦农民之过。赐其马肉调料的和蔼长者……《春秋五霸秦穆公传》由秦俊著。
  • 穿越不做妾

    穿越不做妾

    她可是从大好时代剩下的极品,凭什么来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当一个小妾。无论他多么喜欢她,她还是要逃。恶人果然有恶报,他的婚礼成了一场杀戮。不过是救了她一次,竟然以为她对他好是报恩。更可气的是她竟然隐隐喜欢这烂男人。既然他没娶上老婆,她大发慈悲嫁给他何妨?不过,肯定不会那么便宜他的。
  • 平淡生活

    平淡生活

    十八岁的优优婷婷玉立,不可方物,为摆脱地痞无赖的纠缠,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拳击台上一个并不强壮的男孩深深吸引了优优的目光,交错而过开始了优优漫漫的暗恋心旅!情杀、他杀、自杀、步步杀机,命如草芥;美色、权力、财富、贪婪,纯洁初恋奢华介入其中,你的人性是否泯灭!二零零肆年的夏天,海岩把一个花季少女变成一个如蛇如蝎,亦善亦恶的漂亮女人,是对是错,是喜是悲,独自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