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6100000007

第7章 走向哲学(1)

一、崭露头角

叔本华在评价他自己的一生和创作时,认为他的路程最长的是走向哲学,而并非在哲学中。他离开了命运事先给他安排好的生活路线--最初他顺从地参与父亲规定的商业活动;他开始从事科学工作后,试图在自然科学知识中确立方位,首先转向哲学,把哲学当成一种职业。他在浪漫主义的和柏拉图式的联想中为自己的"最佳意识"概念找到了定义;在关于经验意识的思考中他走的是康德的道路;在1813年他第一次把意志作为哲学概念提出来,在学位论文中把意志理解为行为动机的同义词,而在1815年则把它同康德的自在之物视为同一。这样就产生了他的哲学的核心,这一核心必将发展成一种学说。

在1812年的札记中,他表述了两种水平的意识的交叉点:"将会有真正的批判主义,区分最佳意识和经验意识就像区分金子和矿石一样;意识确立下来,不夹杂任何感性和理性的杂质;在它的帮助下,意识中的一切将明显地、集中地联成一体,此外,它还维护经验的纯洁性,对经验的多样性进行分类;这样的著作以后将更加完善化,更加准确地进行详尽的分析,并将更加通俗易懂,为人所接受……哲学会存在下去,而哲学的历史告一段落。持久的和平来到人们中间,文化会做出成就,整个需求机制得以改善,--还可能会抛弃宗教,就像丢掉小孩用的纤带一样:达到最高意识的人类产生了,哲学的黄金世纪来临了,德尔斐神谕的遗训得以履行:认识自己本身吧"。

年轻的思想家描绘了一个乌托邦,等待人类有可能发展它的精神潜力,取得意识的统一。我们在这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从哲学史角度来论证克服经验意识和最佳意识的双重性的后果。如果经验意识利用最高意识的内在可能性,那么它能达到什么境界呢?它能改善满足需求、掌握自然界、合理安排生活的方式。但所有这一切是运用手段的世界,并非达到目的的世界。经验意识成功地争取到日常生活实践的实现,它释放了这些精神潜力,它本身不能达到这些精神潜力,但能够为它创立前提:运用最佳意识的手段实现自我认识。在实现自我认识时,甚至经验意识的实践的根深蒂固性为生活真实开创良机,生活真实以自身为基础,不以生活利益为转移。

为什么叔本华这里提到哲学的历史告一段落呢?如果说,以前哲学的历史是各种思想和利益进行斗争的演习场,那么,现在经验意识完成了实践任务,哲学依靠最佳意识在掌握无利害关系的真理方面获得了自由,哲学的历史也就结束了自己;哲学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方面表达一个纯粹的真理;争论就此了结。因此,叔本华提到批判主义,他给最佳意识分派了任务,让最佳意识去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人们之间持久和平和关于文化进步这些话是在拿破仑军事入侵俄国,而德国正处在它的铁蹄下的那些日子里写出来的。自然,这种乐观主义与叔本华看见的当前事件大相径庭。但是,"有幸出成果"的人也能够给历史的面貌"镀金":他的思想就是在叔本华内心点燃的那种亮光,促使他奔向未来。

阿图尔匆忙离开柏林后,没有在魏玛停留。他到了魏玛附近的一个小城鲁道尔施塔特,住进"骑士"旅馆,在那里从1813年7月一直待到11月,以极大的热情写作了学位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形式的根源》,并成功地完成了对四周地区的远足。在这里开始了他生活的新时代。学位论文是他的学说展现的开端。这篇理论认识著作有模糊不清、没有明确表述的地方,后来在他的主要著作《世界即意志和表象》(也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译者注)中,不明确的模糊地方才得到合乎逻辑的叙述。叔本华在这里对最佳意识一字未提,但他把康德激进化了,试图明确规定经验意识的界限,把经验意识和最高意识区分开来。

最后他把自己的著作寄到耶拿大学。一开始他打算在柏林进行论文答辩,并出版学位论文,但那时乘车去柏林已经不可能了,因为道路已被军队封锁。在耶拿,1813年10月5日以通讯的方式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叔本华一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因为他母亲在魏玛举办沙龙,但这一点并没有在学术委员会的决定上起到重要作用。作者在鲁道尔施塔特出版学位论文,印数500份,由本人支付69塔列尔银币。许多年过去了(在1847年)他将学位论文再版,并在正文中作了重大修改。

今天,读这篇著作,可以看到说明它的特点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这篇著作是为取得学位写的;这里许多文字表明作者学识渊博,文笔简洁、明确,立论严谨、合乎情理。但是,突然发出了愤怒的谩骂声--攻击一般的德国教授,尤其是黑格尔。

例如,"……我们善良的、公正的、最珍惜精神和真理的德国哲学教授们,为了支持他们所珍爱的宇宙学证明(指的是证明神的存在--作者注),然而康德已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予毁灭性的打击了,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他们知道,起因是这么不可思议的,就如空间到尽头的地方,而时间正在开始的那一瞬间……(希望这些先生们不会告诉我,物质产生于无?)……因此,因果关系的规律不是这么任人摆布的,为了利用它,把它当作因素,到达目的地后,便把它打发回家。这一规律更像使歌德学生兴奋、活跃起来的魔术师手中的扫把,每挥动一次,就不再能拿起进行扫除了,只有老魔术师本人才能制伏它;但我们的这些先生们决不是魔术师……

宇宙学的证据被逼到墙角,仰面倒下,他们为自己的这个老友能做点什么呢?噢!他们想出了巧妙的解脱方法:"他们对他说,朋友,你的事情不好了,很糟糕,这正是在你遇到了柯尼斯堡老顽固之后才有的,--你的同行们的事情,如本体论的、物理学一神学的证据,也很糟糕。但是不要垂头丧气,我们不会因此把你丢下不管(你要知道,我们为此会付出代价的);但是,--这不可避免,--你应改名换包装,因为,如果我们还将叫你的名字,大家都会远离我们而去的;化了名,我们就把你拿在手上不放,指引你走上真理之路……一切都将顺利!……你的对象如今叫"绝对者";这个称呼非同一般,很合适,很重要,而什么东西可以使德国人妄自尊大,我们是很清楚的……德国人习惯于把文字当概念;为此,从青少年时期起,我们就专门训练他们,--就拿黑格尔哲学来说,瞧瞧,它难道不是空洞无物、毫无意义,加上令人厌恶的文字堆砌吗?"

显然,这种愤慨的指责不像是一个25岁的学位申请人的手笔,倒像是一个维护自己的学说的成熟论战者的手笔。如果抽掉以后时期论战的增补词句,那么显露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叔本华通往自己的主要著作的思想运行图。他在给《世界即意志和表象》一书所作的序中,把学位论文叫做自己学说的导言,这不是偶然的,他向细心的读者提出一定要预先熟悉这篇学位论文的要求。

叔本华引用维·莱布尼茨表述的充足理由律:"由于充足理由律,我们看到,如果没有充足理由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那么任何现象都是真实的或存在的,任何论断都是公正的。"但是,克·沃尔弗以更一般的和简洁的形式表明了这一点:"没有理由说明,为什么它是这样,那就什么都不存在了。"因为一切东西都有它的理由,所以必然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叔本华叫做"一切科学的物质""为什么"的问题无穷无尽,没有止境。而与它有关系的充足理由律是不能加以证明的。"力求证明它--一种证明缺乏理智的荒谬行为"。要求证明它的人在兜圈子,"因为要求证明的理由也要求加以证明"。

尽管无法证明,这一规律却表现出我们认识的种种不同形式,它是多样化的。康德在自己的一本早期著作中就已在对象存在的理由和认识对象的理由之间、在真实理由和逻辑上的理由之间作了严格的区分,后来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又作了发挥。叔本华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最充分地考察理由的形式,以便充分指明我们认识能力的表现。他在自己的论证中利用的莱布尼茨的思想:与充足理由律形式相符合的是自己真理性的变形--经验的、逻辑的、先验的和方法论的。他还利用康德的各种形式的否定的公式--真实的、形式逻辑的、方法论的以及二律背反一理性的(虽然在这个场合,叔本华没有提到二律背反性)。

叔本华从以下论断开始: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一切表象都处于有规律的联系之中,充足理由律在其普遍性中也表现出了这种联系。这一联系采取种种不同的形式,同时也保存了一个共同点。叔本华把这个共同点的基础叫做充足理由律之根源。这一统一的根源有四种形式(或者如叔本华写的:有四种类型)。

客体的第一种类型:充足理由律对主体来说表现为因果规律,叔本华把它叫做生成的充足理由律。这里他强调指出,因果性指的不仅仅是未消失的和未发生的物质的形态变化,而是以前根本没有或不可能有的那种东西的现实发生、向存在的过渡。对主体来说客体的第二种类型包括逻辑思维的领域,叔本华称之为认识的充足理由律。这一规律规定对象根据它们的状况和连续性在空间和时间中的相互关系。构成第三种类型的叫做存在的充足理由律。最后,构成最后一种类型的是行动或动机的充足理由律,动机就是意志的表现,进一步说,就是叔本华的"全部形而上学的基石"。充足理由律的上述四种形式包括了表象的整个领域。重要的是:仅仅这些表象在叔本华学说中成了我们的认识能力所接触到的唯一现实:"我们的一切表象--主体的客体,而主体的一切客体--我们的表象"。

因果规律包罗以经验为基础的现实,这是关于空间的表象,这是客体表现为"一个紧靠着另一个",这也是关于时间的表象,这是把"客体状态的连续性"固定下来。客体的统一和内在一致是由理智来保证的。后者的先验功能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感性形式这样联系起来,经验现实即一般的表象,对它本身来说,就是从客体的相互渗透中产生的。在叔本华看来,现实客体正是这样的。叔本华强调指出,因果规律处于与变化的特殊联系中,仅仅与变化打交道,"调整着那种关系:先前的状态叫原因,后来的状态--行为,而它们的必然联系--后果"。

原因和行动的无穷更替,引起一切变化,但不涉及两个实质,物质--一切变化的环境和载体,历来就有的自然力,借助于自然力,这些变化才得以实现,并使原因具有行动的能力。因果性,变化的这一主导力量,表现为三种形式:(一)在无生物界实现变化的狭义的原因;(二)控制有机生命、促使动植物生长的刺激力;(三)操纵活动,也就是操纵生物自觉进行行动的动因。

什么样的认识能力首先被吸引来认识外部世界?这就是直觉。叔本华反驳了广为流传的所谓直觉仅是五个感官的事情这种看法,坚持直觉的理智性质,说直觉主要是理智活动的结果。正是理智从感官的"未经加工的材料"中创造了外部世界。叔本华写道:"必须抛开一切神,以便想象在我们之外似乎有一个被直觉的世界,这使空间充满三个变化,它是在确定不移的严格的时间进程中运行的,它每一步都按没有例外的因果规律调节……这一规律使我们在具备任何经验之前就知道,这个世界是完全真实的,没有我们的协助,它也是存在的,以后借助于我们的一种感觉,才进入我们的头脑,这时它重新又处于在我们之外的这种状态。

感性的感觉--局部的、特有的主观感觉--不能建立客观的直觉。只有理性才能运用它固有的形式--因果规律,把主观感觉变成客观直觉。因而,"我们每日的经验直觉是理智的直觉"。由此可见,理性是"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而感觉只是"摆弄材料的辅助工作人员"。

由此可得出结论说,在因果规律范围内,实体、第一原因或最终原因没有存在的余地。我们看到,思想家愤怒地抨击那些证明神的存在的宇宙学数据,同时还有本体论的、物理学一神学的论据的拥护者。他不倦地论证:理由一生成规律(也就是因果规律)必然导致这种想法,消除这一规律存在本身并宣布这一规律是不现实的,因为第一原因(绝对者)来到了,只是从后果提高到理由,通过长长的一系列原因;"不消除理由规律,就决不能着重研究第一原因。"

因此,外部现实是由感觉和理智来认识的,理性认识的东西就是真理,也就是有理由的判断,它构成对主体来说的第二类型的客体。我们已经知道,叔本华把它叫做认识的充足理由律。他指出:"为使判断表明认识,它必须有充足的理由,由于这一特性,它获得真理的称谓"。

规律的这一形式与直觉没有关系,只与概念即抽象的表象有关系(然而抽象的表象是从直觉中引申出来的)。这似乎是认识的第二阶段。因此,叔本华(不会舍弃表象的概念)甚至认为,可以把表明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性和特征的概念总内容确定为"从表象到表象",或者叫做"一般的"表象。失去直觉的最一般概念,被提高到抽象的高度,在自己的内容方面是极端的空虚,以致最终"只剩下轻薄的外壳"。例如,存在、本质、事物等等概念就是这样的。在叔本华眼中,这些概念站得住的不多。

清楚地想象到的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概念之相互关系表现为判断。叔本华将表现为判断的概念之相互关系区分为四种形式:(一)判断的逻辑真理性。判断的理由是另一个判断,而它的真理性是表面的;(二)经验真理性,它的判断以感觉为中介,以经验为基础;它表明理智和理性之间的直接联系;(三)先验真理性,它的理由是先验的综合判断,它不仅以经验为基础,而且以我们自身原有的能力条件为基础;(四)判断的方法论真理性,它的理由是理性原有的,通过理性自我研究来认识的表面思维条件。显然,这种类型的一般表象达到的认识不是直觉的直接认识,而只是与语言有联系的推理的机械认识。这种认识能力就是人的理性,"它自古以来便被颂扬为人的特权"

规律的第三种类型--数学的认识构成内在感觉和外部感觉形式的全部表象一直觉(先验地提供给我们的),也就是空间和时间的表面部分。空间连续性决定几何学的存在,而时间连续性决定算术和代数学的存在。它们与前一类型的不同点在于,那里的空间和时间是联系物质来理解的;而这里,它们是以先验理智为基础的纯粹的直觉,也就是纯粹的理智活动的结果,不同于经验直觉的纯粹理智活动的结果。按照叔本华的说法,上述存在理由律,表象的这一类型,不仅与因果(生成)理由,而且同理智认识理由,紧密地相互发生作用(同时也互有区别)。

同类推荐
  • 歌德(走近世界文豪)

    歌德(走近世界文豪)

    “走近世界文豪”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让我们随着这套丛书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地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集明清改朝换代诸矛盾于一身,反复无常:先由明入清,助清夺天下,功高震主;后反清自立,威震华夏。他不断改写历史,最终自取灭亡。《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吴三桂降清》是吴三桂丰富多彩的人生翔实记录,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说到底,就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的警示和启迪,不知要用过多少口头说教!
  • 张学良和蒋介石

    张学良和蒋介石

    张学良和蒋介石是中国观代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相交于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定的年代,几乎联袂介入了全部重大历史事件,而其历史纠葛,从来众说纷纭,亦明亦暗。《王朝柱精选文集:张学良和蒋介石》以颇具权威性的史料,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张学良和蒋介石沉浮相关、衰荣相联的特殊关系,写出了他们之间或亲或疏:或分或合,或一致或相悖的变化,都曾给予中国历史以极大影响……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李鸿章全传

    李鸿章全传

    李鸿章是种种变革的最早提倡者,自1850年来,这些变革已经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鸿章无疑是19世纪的一个缔造者。但是,正如赫伯特·斯宾塞在其《伟人史观》的评析中所述,我们必须记住“伟人必须与那个诞生了他的社会的所有现象归为一类,伟人是这个社会所有过往的产物。他是整代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与同时代的人都是长久以来各种巨大力量所形成的产物。”
热门推荐
  • 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时文选粹

    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时文选粹

    漫漫人生寻寻觅觅,可有亳端蕴秀使你怦然心动?悠悠岁月走走停停,何处暗香袭来让我心有灵犀?与你一起,谛听时代的足音,追寻生命的履迹,发现社会的真实,感受文字的魅力。精选的时文为你采撷一路芬芳,在感悟和思索中伴你成长。
  • 洞真太极北帝紫微神咒妙经

    洞真太极北帝紫微神咒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楚乔传燕楚续写心甘情愿

    楚乔传燕楚续写心甘情愿

    她从战火中走出,却在青海的人心浮沉中长大。后来满手鲜血的楚乔才明白,有些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曾经燕北的那个人,她或许从不曾懂得。都说帝王无情,只是不知江山之重。不是他不信任她,只是她不懂政治。阿楚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却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可是军政何曾分过家?他太清楚,政治棋局中,她那样的人,迟早会送了性命。可是当她质问的时候,他却没有办法告诉她。不是他不记得她的信仰和理想,只是他知道她接受不了实现一个违背天下贵族的理想和信仰的代价。后来,他被困在黄金宝座上孤家寡人,她已经不在,他废除了大燕的奴隶制,用行动默默告诉她,他不曾忘记。重来一次,他们是否能殊途同归?本文书穿剧
  • 见闻琐录

    见闻琐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五四班的网虫们(五四班那些事儿)

    五四班的网虫们(五四班那些事儿)

    《五四班的网虫们》讲述:这些日子里,五四班流行打哈欠,那哈欠打得就像青春期脸上的痘痘一样,此起彼伏,绿绿老师通过明察暗访弄明白了,原来都是网游惹的祸!——有泡在网吧里三天不回家的,有因为在开心网里互相偷菜大打出手的,有偷父母的钱买游戏卡的,有迷恋游戏里的小精灵把她粘在脸上的……都迷成这样了,哪有时间睡觉哦,不睡觉上课哪有不打哈欠的。这种现象绿绿老师当然不会等闲视之,怎么“收拾”这些网虫呢?绿绿老师的办法多着呢。
  • 白发魔女传

    白发魔女传

    本书叙述的是明万历四十三年凉秋,云贵总督卓仲廉卸任归故乡陕北,途经川陕边境时被劫富济贫的绿林女大盗“玉罗刹”练霓裳劫去大部分财产。随行护送的武当弟子耿绍南,因傲慢不逊被削去左手二指,以示惩戒,练霓裳自此与武当派结怨。百姓反抗政府,下属背叛上级,奸佞出卖国家,反抗与自由的精神交织在一起,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
  • 郡主日常

    郡主日常

    穿越之后的阿瑾面临以下情况。1、成为刚会爬的小婴儿,大小便不能自理外带需要吃奶2、有浑不吝的王爷爹和外表白莲花内心霸王花的王妃娘3、有谪仙般的病弱哥哥和天天戳小人的神棍姐姐4、有拎不清身份的姨娘和不作不死的可疑庶姐5、最主要的是,有个腹黑的青梅竹马。多年后的阿瑾看着镜中的小美人说:好像卖卖萌,抱抱大腿,坑坑人,斗斗极品,吃吃喝喝就快乐长大了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慢慢喜欢你

    慢慢喜欢你

    舒眠觉得自己天生是个受虐狂。哪怕林觉不爱她,她也义无反顾的追着林觉,追了十年的烂漫时光。追到这一生,余光和心房,填满了他的模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浮云缘

    浮云缘

    【本文耽美,不喜勿入】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