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告诉我们,人世间的一切都源于人性。要找到解决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的方法,得从人性问题的研究入手。这,才是真正的追根溯源。
1、从一个斯文的会计向人举起菜刀说起
戴一副金边眼镜,他是单位里一个礼貌、斯文的会计。一个冬天的傍晚,与人吃饭、喝酒的时候,他竟向人举起了菜刀,要不是在场人的阻挡,一场血案不可避免。
这使人们不相信,但知道内情的人会知道,事情来得并不突然,原来是对方在骂娘,会计认为是有损于他的尊严。人是有感情与尊严的动物,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人与动物的区别很多,难以尽述。这里,我将这些诸多的区别分门别类,概括为五大方面。首先,人是社会性动物,同时还是有感情的动物,有思想的动物,有精神的动物,人还是讲尊严的动物。只要一刻尚存,大脑的磨坊水车就会不停地转动。
如果说情感是人的内核的话,那么尊严就是人的面子。
很显然,人的尊严问题也是源于人类的社会性的。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这种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人的一生中的追求几乎就是为此。既然难得,也就怕失,这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事实上,人在社会中生活,从追求的角度上说,能否得到高看、称赞尚在其次,最为重要的是要避免被人小看,也就是能够得到他人尊重,能把自己当常人看,即平等对待。应该说,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最低的要求,可说是底线了。一旦被他人小看、侮辱,便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深感痛苦,必然会反感、愤怒,视那人为敌的,随之而来就要考虑报复,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此外,还有世情上的考虑,如果在受辱的情况下,还一味忍气吞声,便会被世人视为软弱、没有骨气,更没尊严了。这种双重的受伤,往往使人的怒火腾然而起,不惜一切代价去进行疯狂的报复,以挽回自己的人格尊严,在世人面前证实自己的不可欺。
在人世间,为了挽回面子,维护自身人格尊严而勃然大怒、恶语相加、挺身而斗的事十分常见,严重的会致人于非命。究其起因,往往又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是一两句从常人看来无伤大雅的话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往往把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自己的人格尊严上挂,即上纲上线。一旦如此,问题就变大了,小事便不小了。
因为人类都把自我尊严看得极为神圣,绝对不容他人冒犯的。这种因小事而挺身而斗、疯狂报复的现象,更多地出现在弱者和自卑者身上。自卑的人即使登上高位也是自卑的。这种人最怕他人尤其属下瞧不起。他们非常敏感,平时在待人时就表现得很专横,很傲慢,以表明自己的强大。其实,这是内在虚空的体现。这种人最容不得不同意见,尤其是批评。但凡提不同意见、批评,都会被视为不尊重,视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冒犯,必会千方百计予以报复。弱者、贫贱者本来可恃的东西就很少,只剩下人格的尊严了,对面子就特别的在乎。一旦受辱,必会不顾一切地反抗,正是人格尊严的这种不可冒犯性,人们才会把它视同“火药桶”。
人们在与他人相处中,往往把自己的尊严问题放在其他欲求和物质利益的前面,予以优先的考虑。这足见尊严问题的极端重要。尊严,是人格的核心,也是人在精神追求上的核心目标。自尊,是人类灵魂的伟大杠杆,要活得尊严,尊严地活,是人们的人生信条。从人生的层面上看,人们简直是为尊严而活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是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过的话,这使国人读到了温暖。
“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张脸”。这一格言反映的就是这一人生诉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是讲尊严的动物。”
2、刚学讲话的孩子大声喊着“多给我一点!”
小时候的乡村,中秋月圆之夜,邻居在分月饼,那个刚学讲话的男孩嗓门好大“多点啊多点啊”。在人性探讨的路上,这声音一直在回响着。这种现象,是自古以来就有,而且与生俱来,人们称之为“自私”。
其实,所谓“自私”,就是“利己”,是同一种现象或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说法。
“自私”源于“自爱”。“自爱”也就是“爱己”。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自爱”是人类生存的内在本质。“自爱”势必衍生出行为上的“为己”倾向的。
人类的自私倾向有如下四方面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是:以自我为中心。
大千世界是一个由不同的人组成的世界。在每个人的人生棋盘上,是一个万物为他而备,所有的他人都是他的棋子。生存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从他这个中心向外拓展的。随着他活动范围的扩大,所接触、交往的人的增多,以他为中心的他的世界也会越来越大。于他而言,利用一切以成就自身,就是他人生的总纲领。从人生的角度上说,每个人都是独行侠。
特征之二:自利。
人类的一切行为的背后常常是自我的实现。
作为当事人来说,他在开始考虑去干那件事时,仅是出于自我愿望的需要。没有人会纯粹从他人的愿望出发去干任何一件事情——即使对方是他的上司,他的君主,抑或是最亲近的人也罢。同样,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人所干的事情,无论其在客观效果上体现为多么的利他,多么的利国、利人类,但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其初衷,其出发点,也肯定是为自己的愿望。这是绝对的,否则就有违人性了。
人类的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一己之私利。当然这里所说的“一己之私利”的“利”,既包括物质性的东西,又包括心理方面的欲求;既包括有形的,又包括无形的;既包括获取什么,又包括防止失去什么;既包括放出去什么,又包括挽回什么;既包括增加什么,又包括减弱什么。它是无所不包的,囊括一切的。
特征之三:贪婪。
“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成语、格言,就是世人用来形容他人“贪婪”这种特征的。所谓“贪婪”,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就是“不知足”精神。详细看,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不知足”是人对存在在看法上的心理状态;而“贪婪”则是在行动中的追求不止的行为。很显然的是,人性中这种不知足,不知止,永远追求的精神是源于人是精神性动物这一特征的。
如果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观察人性中“贪婪”这一特征的话,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被世人栽以“贪婪”的帽子的人,多半是那些在攀爬过程中最终倒了大霉的人,或者是连本输光了,或者毁了前程,或者蹲了大狱,等等,却少有对那些成功者的。更为有趣的是,对那些成功者,讲他们志向、抱负远大,真有能耐,而对那些不成功者却说是什么“野心太大”、“自不量力”。一个是称赞,充满敬意;一个是贬斥、鄙视。其实,从精神层面上讲,二者是一样的,区别只在成败而已。实际上,谁都贪婪,没有人是不贪婪的,就看贪什么,有无能力贪,贪不贪得到。在人们的习惯用语中,“贪婪”一词向来带有贬义,其实就是永不知足精神,不懈追求的精神。无论对于个人人生来说,还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上说,这种精神都是极为可贵的。
特征之四:不择手段。
“不择手段”,向来是被人们当作贬义词来使用的。论其本义,无非是说凡能使用的办法都要用上。就算这样,也不足以涵算我想要表达的意思。
人性,是人类的原始生命力所在,其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人性的力量是向上的,犹如水性之向下,是不可阻挡的。水可疏,可导,但不可堵;人性不能逆,不能抑制,更不能禁锢。人性,无所谓卑劣、崇高,无所谓伟大、渺小。人性是不能改造的,既不会被改造得更好些,也不会变得坏些。人性,是永恒的,不变的,只要人类存在,就永远是一个样子。
3、人的个性就像鸡蛋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人的个性,成为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不同点。人的个性就像达芬奇画的鸡蛋,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其各种成分,或者说各种组成物,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一个人的脾气、品性、性格、气质不会变,思维方式、行事作风、兴趣习惯很难改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变也带着他自己的痕迹。
一个自卑的人,即使当上了大官,也是始终带有自卑的印迹的。刚强、乐观的人,无论沦落到何种境地,也是心胸坦荡的、光明磊落的。大方的人永远大方,小气的人永远小气。卑劣猥琐的人,无论与谁相处也是卑劣猥琐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人的个性,是个潜在物,要显现出来,得有个载体。一般而言,在正常的情况下,在顺境里,人的个性是难以表现得完全的,也无法表现得充分。愈是处于非常的时期,处于逆境之中,个性的表现会愈完全愈充分。一个人受到挫折磨难时,由高山跌入深谷时,尤其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个时候的人,为了生存,为了重新崛起,自然会调动全部的身心力量去拼搏、挣扎。这个时候的人,个性的表现才会最充分最完全最彻底。
一个人为人、处世、做事都是个性的体现。在特定的情况下,一个人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几乎都是有定的,不由自主的。所以,如果我们说人是自己个性的奴隶,是有道理的。况且,形势千变万化,情况瞬息万变,许多事情是突然发生的,许多的祸福是突然降临的,许多的机遇是突然出现的。正因为这样,在实际生活中,三思而后行的很少见,绝大多数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即兴的表演。人们的许多重要的决定,往往是一时冲动的产物,心血来潮之杰作。
作为个体的人,行为是受自己个性主宰的。人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其人个性的外现。同样一件事,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随之而来的应对措施也会不一样。所谓思维的定势,也是个人认识的局限。作家贾平凹写过林彪事件后他家乡农民的反应是:林彪应该天天有肉吃了,为何还反毛主席?这就是思维的定势。
人无法超越他自己。外界事物不会直接影响一个人,但他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会影响他,困扰他。他既受自己的看法的影响,并据此行动,也受制于自己的看法,无法超脱。可见,人是不可改变的存在物。首先,本身就不会改变。其次,假如有人企图去改变他,改造他,会被他视为对自己尊严的冒犯,出于对自我尊严的护卫,必然会抗拒,也就更不会改变的了。
纵观人类历史,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个体的人在谋取一己之私利的过程中作出来的。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就得益于个体的人的自私。
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人类的“自私”唱什么赞歌。我们所要做的仅是,而且仅仅是,去认识它,去理解它,以便更好应对它。从个人人生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要与众多的人相处。你不了解人性,就无法认识人生、认识社会,也就无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也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求得自身的发展。而这,恰恰是我们对人性进行研究的出发点,也是从事这种研究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