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你尊重我,棉被可给你晒谷;你不尊重我,尿壶也不愿给你装粥!”
人在社会中生活,是活在与众多的他人之间的关系之中的。其生存和发展不仅离不开他人,而且有赖于与众多他人的关系才能得以正常运转,而且,更重要的是,得通过与众多的他人建立关系,借助众人之力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实现自身。
因此,作为个体的人来说,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不仅要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际往来,而且还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人,主动与他们建立和发展关系。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自身以外的他人就是社会,每一个人都是他要面对的。他与其他个体的交往,就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也就是社会交往。他与其他个体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关系。即便是亲如夫妇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从大的讲法上来说也是社会关系。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可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与生俱来的。第二类是与社会上一般人的接触、来往所形成的关系。第三类是自身的生命拓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第四类是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主动与他人建立的关系。
人在与他人相处中,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和称赞。这种心理欲求是非常强烈的。一个人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也就很自然地会害怕受到他人的小看、诋毁和侮辱。实际上,这是事物的一体两面的问题。是两个极端!一个渴望得到尊重,一个害怕失去尊重,被人小看、侮辱。人类的这种情感趋向与人是精神性动物和人是讲尊严的动物这两大特性有关。社会上一些爆发户,发迹后热衷慈善,就有以上思想的体现。
社会上流传着许许多多反映这种情感趋向的格言、警句,我们不妨拿一些来把玩把玩。有这么两句,一句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另一句是流行于我的家乡的话——“你尊重我,我的棉被也可以拿出来给你晒谷;你不尊重我,就是你要我的尿壶来装粥我也不给”。两句强调的都是处世中的情感回应。前句中有“量”上的对比,以“丈”来回应“尺”,是说会加倍待对方好,纯从“尊重”的角度说的。后句中加入了正反对比:即拿待我尊重“棉被可拿来给对方晒谷”与“待自己不尊重”时,“连尿壶也不会给对方装粥”,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人的这种情感波动变化及互动的情况,也从中可以看到人的需要获得他人尊重的欲求是何等的强烈。另外有两句是极言报复的必然性的。一句是:“你让我活,我也让你活;你不让我活,我也不会让你活”。另一句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两句格言的重点均在后半部分,这是强调人的尊严的神圣性、不可冒犯性。
然而实际上,人们真正欲求于他人的最主要的是尊重,至于能否获得他人称赞尚在其次。实际上,尊重就体现在不冒犯上,能够做到不冒犯也就体现了尊重。由此可见,我们在与一般人相处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对他人不冒犯。所以,一个人在与前三类人相处时,只要做到绝对尊重对方,也就是不冒犯对方,所谓“井水不犯河水”,一般来说,也就会相安无事。相安无事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不打破原有的良好状态,无事状态。
于你而言,如果你言行不检点的话,就会冒犯对方,本来没什么实质关系,就会惹上关系,给自己招来麻烦。你不冒犯他人,原来的状态便可保持。陌生的,让其继续保持陌生状态。只有点头关系、问候关系的让其继续保持点头关系、互相问候关系,原来和谐的继续和谐下去。从人生角度看,就是保持不失不得状态。本来我们与那几类人相处中就不希望从那些人中获得什么,而最重要的是防止失去什么,即保持不赔不赚状态。其实,对方也是这么看待你,这么看待与你的关系的。
5、与交易有关的人相争赢也是输输也是输
现在我们来探讨上篇提到的第四类人际关系,即刻意去发展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个体的人来说,这种人际关系是出于自身一己私利的需要,去主动找对方建立的。
只有基于某种需要,才会设法与他人交往,以便与对方建立某种特殊关系的。诚然,你与对方交往,建立关系,仅是你的一厢情愿。只有对方看到可以得他想要的东西时,才会同意与你结交,从而形成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划分为互惠和合作型两类。无论互惠型的还是合作型的,论本质,都是交易。
交易的进行,有赖于这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现在,我们先来对这种人际关系进行一番观察。从人性的角度讲,人往往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利益的。所以,一个人就是在与他人建立关系和维持关系的过程中,也是只关心的是自己。其实,双方真正在乎的只是相互间的那一点关系而已。所谓关系,从一方来说,就是对方待自己的态度。
可见,于己而言,关系就是一切。交往的双方是对立的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从一方的角度看,双方之间又是不平等的。在他的世界里,他是主体,对方是客体,对方是他要征服、驾驭、利用的对象,其客体地位与他这个主体地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是他在利用对方。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交往的双方都是不可改变的存在物。自己无法改变自己,彼此也不可能改变对方。但自己的待人的态度倒是可以改变的。
所谓善待对方,无非是尊重对方而已,尊重最根本的就是不冒犯对方。由此可见,只要在“尊重”二字上作足文章就可以了。从人性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是没有感情的。当我们说“人是感情的动物”的时候,是从人的自身来说的,指的是人自身拥有丰富的感情,而不是说他对别人有什么感情。如果说对他人有什么感情的话,无非是态度上的好恶之情。即你尊重他,对他好,他就高兴,对你有好感;相反,你不尊重他,甚至小看他,侮辱他,那他就不高兴了,对你反感了。
所谓人与人之间交往感情是双向互动的,指的恐怕就是这个了。如果拿“讲感情”与“讲理”进行对举,说的是人是不讲理的,讲理是讲不通的,因为人是不可理喻的。因为人都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永远认为只有自己正确的,而别人都是错的。所以,我们在与人相处交往时,就要尽可能避免与对方争论。对于你来说,争论的结果,赢是输,输更是输,因为在争论中你赢了对方,搞得对方无话可说,让对方处于尴尬地位。
要避免这种不利于自己的情况发生,就要超越具体事实上的是非对错,干脆承认对方讲的有理,可以理解,让对方赢,从而让对方的自尊心、虚荣心得到满足,这样对方才会对你产生好感。
一个人要与他想与之建立关系的人建立起关系并非易事,得有个过程。假如你真正在乎与对方结交的话,就得有耐心才行。你要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地向对方示好,表达你的真诚,并且得让对方看到与你结交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此外,无论对方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得如何的对你不尊,冷落乃至侮辱,也不必在意,一如既往地待对方好,不懈地投入。这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理。当然,也有无论你怎么精诚,金石也不为你所开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选择放弃。你得明白,人家之所以不愿同你结交肯定自有理由,既不必追问为什么,更不应有什么怨恨。
建立关系不易,维系关系更难。在如何维持与对方的关系方面,各有各的办法。但有一条是共通性的,即就是: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勉强对方。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得从人性人情上去理解。人都是有尊严的,视自由为第二生命。谁都不愿受制于人,更不会容忍他人的逼迫。凡事都得出自于自愿才行。人家主动给予你的,在对方来说,是施予行为,是发自内心的,因而是有味儿的。相反,对方看来就是一种人格侮辱,不仅会反感,还会生恨的,这就必然会危及双方的关系,严重的会从此断绝关系,还会成为你的不共戴天的仇敌。这真是应了我们的俗语“偷鸡冇得蚀把米”了。
6、人类生活有赖于同类而运转
世界,非一人之世界,乃众人之世界。每个人都是人性的载体。人性,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在每个人身上存在着。社会,便是个巨大的人性丛林。人在世间生活,便是在人性丛林中穿梭行走,人类生存离不开同类,其生活有赖于同类才得以运转。
在这个世界上,欲望,是人的本质。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且无穷无尽。人的一生便是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人欲横流。”如果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的话,那么,人人都是演员,又人人都是观众。如果说世界是一个游乐场的话,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既然要在场内游乐,便得掌握游戏规则。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
人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人性决定了人际关系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本质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人都强调自我。然而,为了实现个人的愿望,又不得不而且必须顾及他人之利益。这是巨大的矛盾。人类个体的生存离不开同类,其生活有赖于与同类才能得以运转,这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特征。
比方说,他要开一家饭馆挣钱,他得员工帮他的忙,他得有众多的顾客来就餐。这是从他这个人的角度来说的,即他必须利用他人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从员工、顾客这个角度来看。作为员工,是为了能从他那里获取报酬,即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帮工的。而顾客是觉得到他的饭馆就餐服务质量高,菜饭又合胃口才去那里消费的。也就是说,员工、顾客之所以与他交际往来、交易、合作,是为了自身利益的,而不是对他有什么感情。
如果我们超越双方的角度,换成第三者眼光,即从社会的角度,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断言:人与人之间是为了各自的愿望才走到一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或者叫做彼此互相利用的关系。这便是人际关系的本质。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分析。从各自自身的利益的层面上说,对方自身状况如何,生活得如何,与己无关。从一方来说,与己有关的是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比方说员工吧,他们所关心的是你这个店老板待他们好不好,给的报酬合理不合理,顾客考虑的是来这里就餐合不合算。对于老板来说,是你们这些员工是不是够勤奋,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得如何,顾客们满意不满意,等等。可见,他们都是从自身利益来考虑问题,所考虑的都是关系。他们的各自利益全在这种相互的关系之中。对于各自的利益来说,可说是:一切全在关系中,关系便是一切。所以,在交往合作中,所要奉行的就是“关系至上”的原则。
以上,我们是从静态角度来进行观察分析的。下面,我们转个方向,从动态角度进行分析,看看这种人际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如何进行运作的。从人性的角度讲,作为个体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有的他人都是他要面对的,所有的人都处在客体的地位。在他眼里,所有的身外之物,包括所有的人在内,都是可供他利用的资源而已。利用一切以成就自身就是他的人生纲领。
也就是说,他是把所有的人都视作工具的,当工具来使用的。我们都知道,凡物之使用与否,包括人在内,并非出于珍爱或憎恶之情。实际上人对他人也是没有什么情的,而全在于于己有用无用罢了。合用则用,不合用就不用,用完即弃,亦理之常也。一个人过了河,如果考虑到留下那座桥会于己有害,将桥拆掉,烧毁也是有的。
正因为这样,古人所斥责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现象,在当事人看来也属必须,也是人性的必然——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