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假合”而成。因此,佛家很重视“缘”,即事物彼此间的联系和影响。“缘”有“尘缘”、“恶缘”和“善缘”等。佛家主张“广结善缘”,如修习佛法、结交善友、利益众生等,以为将来得度的因缘。
人生最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愉悦,也为了大家的生命快乐,广结善缘实在重要。
人生如舟,从出生开始,便注定要漂泊,漂泊在命运的长河里。我们生活在此世间,依赖很多因缘: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使我们衣食无缺,良好的社会保障使我们安居乐业,更有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亲友的帮助,等等,甚至包括大地、阳光、空气……世上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恩惠者。我们应将爱心施予一切众生。
善待世间万物,有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外延和人生哲理。现实生活中值得善待的东西还有太多,如善待时间,善待生命,善待资源,善待健康,善待缘分,善待现在,善待拥有,善待工作、爱情、亲情、友情、邻里情。这都是善待人生的内涵……
济宇寺募化造钟
明朝万历年间,圉镇闹瘟疫。
圉镇济宇寺方丈巨然睹此惨状,便长跪大殿佛像前,祈求道:“老衲发愿造一口巨钟,用钟声驱散瘟神,还众生一个朗朗乾坤。”
高僧要出门募化,临行把僧值叫来,叮嘱再三:“若有人得知消息,前来布施,一定要把布施所得用于造钟,不得他用!”
某村有寡妇鹿娘,她的丈夫在这次瘟疫中丧生了。他生前是一名灵巧的木匠,婚前送鹿娘一精制木钗作信物,上面雕有一对鸳鸯,这对鸳鸯就跟活的一般。
鹿娘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刚满周岁,还没离怀,可是这孩子也染上了重病,鹿娘的心都碎了,她恨不得孩子的病让自己得。
她抱着孩子到济宇寺,祈求菩萨保护她这根独苗苗。鹿娘住的村离济宇寺有四十多里,她抱着孩子一步三磕头,一对秀气的发辫已散开,像一块肮脏的黑抹布了;一双金莲磨烂,血都渗到绣鞋外面了,来到济宇寺,她见很多人都在捐助,问问才知道是为铸钟。鹿娘也要捐,她摸遍全身,一个钱都没有,只摸到那枚木钗。她浑身颤了一下,看看怀里的孩子,手一松——“扑”,木钗掉进了募捐匣里。
晚上,僧值清点捐助银两,见有一枚木钗,他想都没想就把这枚木钗随手扔掉了。
不久,巨然方丈回寺,把募化布施得来的银两都拿出铸钟。钟很快造出来了,可是钟腰上却有一个小洞,形状看上去很像女人用的饰物——钗。这真是一桩奇怪的事情。
敲击那钟,“破——扑——”,跟丢了魂似的,这样的钟声,怎驱得瘟神?
巨然方丈说:“打碎,再铸!”
一连三次都是这样。这里面一定有缘故!
僧值早吓呆了,他也在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巨然方丈手拈佛珠,看着僧值,僧值突然醒悟,小声说:“一位女施主舍了一枚木钗,我把它扔了。”
巨然方丈一颤,念一声佛,连道:“罪过,罪过,你扔掉了一颗心!”
僧值立刻在大殿内寻找那枚木钗,天黑下来还没找到,他急得都快疯了,整整寻找一个通宵,黎明时,就在佛像的脚下睡去。朦胧中,他看到了那枚木钗在黑暗中发着亮光……
第二天,巨然方丈来到大殿外立着的那口巨钟前,他惊讶地发现,那个钗状的洞已经补上了。再敲一下那口钟,“咚——嗡嗡——嗡”嘹亮雄壮,浑厚非凡。那钟声在圉镇上空荡漾开去,霎时,圉镇阴霾的天空一下子变得灿烂无比了。
你若想寻找真理,就不要轻视那些看似平常的简单事物;你要追求成功,就不要轻视任何人的力量。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你才会发展得更快。
破除心中的黑暗
一个漆黑的夜晚。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街道上,穿梭着络绎不绝的村民。
苦行僧走到一条巷道,他看见一盏昏暗的灯正从巷道的深处慢慢地移过来。旁边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生活在没有白天与黑夜的世界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甚至连灯光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还挑着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耻笑?那灯光渐渐近了,僧人走过去说:“敢问施主真的是位盲者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真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没有见过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只有用双手去感触,用耳朵去听外边的未知世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要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的?”
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慢慢地道来:“你是否因夜色漆黑,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说:“但是我没有,虽然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到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找佛,却没有想到佛就在我身边。哦,众生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有点亮了,就会破除我们心中无明的黑暗。”
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这样,我们的生命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能屈能伸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落魄,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荐请教圆通大师。
他找到圆通大师。圆通大师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圆通大师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圆通大师无语,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悟然:“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圆通大师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轻轻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渗入沙土,不见了。
这人陷入了沉默与思索。
圆通大师低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对圆通大师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这人说完,眼睛紧盯着圆通大师的眼睛,他现在急于得到对方的肯定。
“是这样。”圆通大师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
说毕,圆通大师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圆通大师伏下身,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圆通大师手指所触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迷惑,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坑”藏着什么玄机。
圆通大师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
此人遂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圆通大师说:“对,这个坑会变成个洞!”
当今社会,为人处世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既要尽力适应环境,也要努力改变环境,实现自我。我们应该多有一点韧性,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弯一弯,转一转。太坚硬的东西,容易折断。唯有那些不只是坚硬,而更多有一些柔韧弹性的人,才可能克服更多的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就。
别给自己喝“咸水”
古时候有个财主,从拥有99只羊的那一天起,就眼巴巴地盼望着能再添上一只羊,好凑够100只。
一天深夜,他辗转反侧之际,忽然想起村后的山上有一座寺院,寺院里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养了一只羊。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财主便前去恳求禅师慈悲为怀,将那只羊让给自己。当时,禅师正闭目静思,眼皮也没有动一下,只淡淡地说:“牵走吧!”
一个月之后,财主又来求见禅师。禅师见他愁眉苦脸、面容憔悴,便问他为何如此心焦?
财主苦笑着说:“现在我已经有了105只羊了。”
禅师平静地说:“既然如此,应当高兴才是啊!”
财主摇头叹息:“可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两百只羊呢?”
禅师默默无言,转身端来一杯水,递到他的手中。
财主刚喝了一口,便大叫起来:“这水为什么这么咸啊?”
禅师不动声色,只冷冷地说:“其实,你给自己喝的也一直是咸水呀!生命离不开水,欲望可谓人皆有之。欲而有节,犹如清茶一杯,其味虽淡,却能滋润心田、滋养生命,而过度的贪欲则是一杯咸水,其味虽浓,却只会越喝越渴、越渴越喝,即使给你一个大海,也无法消解那心头之渴。在人生的杯子里,如果注满的都是咸水,那就永远品尝不到幸福的甘甜!”
一位哲人说过:真正的幸福并非所拥有的多,而是所求的少。幸福常驻在一颗常常感恩、时时惜福的心境里。世间值得人们喜爱的东西实在太多,面对太多太多的诱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只是本能,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么才是人生的智慧。
宽待无理挑衅的人
古代有个尤翁,他开了个典当铺。有一年年底,他忽然听到门外有一片喧闹声。他出门一看,原来门外有位穷邻居。站柜台的伙计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当了钱,现在空手来取,不给他,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吗?”
门外那个穷邻居仍然是气势汹汹,不仅不肯离开,反而坐在当铺门口。尤翁见此情景,从容地对那个穷邻居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了度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他命店员找出他的典当之物,共有衣服蚊帐四五件。
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道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的东西不急用,现在可以留在这里。”那位穷邻居拿到两件衣服,不好意思再闹下去,于是立刻离开了。
当天夜里,这个穷汉竟然死在别人的家里。
原来,此人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因为负债过多,不想活了。于是就先服了毒药,他知道尤翁家富有,想敲诈一笔,结果尤翁没有傻乎乎地当了他的发泄对象,他于是就转移到了另外一家。
事后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够事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说:“凡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就会立刻到来了。”
人们听了这话都很佩服尤翁的见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争中如此,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当你摸不清对方的底细和意图而受到冒犯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忍让,不要轻易得罪对方。
技巧精湛的木匠和画师
从前,北方有一位技艺巧妙的木匠,他用木头雕制了一个相貌端正、衣饰逼真的女子。木女能够来回走动,还可以斟酒敬客,只是不能开口说话而已。
当时,南方有一位善于绘画的画师,木匠早已耳闻画师的大名。于是,准备了上好的酒食宴请画师。席间,木匠让木女为画师斟酒夹菜,画师不知道这女子是木头做的,以为是真的女子,心生爱恋。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木匠便留画师住下,并让木女侍候画师。画师欣然答应。画师进屋后,见木女站在灯火边。即叫唤这位木女,可是木女却原地不动。画师以为是女子害羞,所以就上前用手牵她。一牵,才知原来她是用木头做的!
画师不禁满脸羞愧,自言自语地说:“这主人居然骗我,我也得戏弄他一下。”于是,画师就想了一个主意,在墙上画了一幅自己的像,衣着和自己相同,脖子上套着一根绳子,好像吊死了的模样。画完后,画师关上门,躲在床下。
第二天天亮,木匠从房里出来,看画师的房门未开,往里一看,见画师吊死在墙上。木匠吓坏了,以为画师真的死了,立刻破门而入,正想用刀砍断绳子时,画师从床下钻了出来。
木匠一脸的尴尬,画师拍拍身上灰尘说:“如何?你能骗我,我也能骗你。咱们俩算是扯平,互不相欠。”木匠愧疚地说:“其实错在我。如果我不嫉妒你的才华,设计捉弄你,也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画师也坦白地说:“如果不是因为我心术不正,不甘心被骗,也不至于作画戏弄你,害你为我担心,真是对不起。”最后,两人握手言和。
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够真诚地相待,豁达地相交,生活中就会减少很多的误会和烦恼。
对他人充满希望
一位老和尚和一位老农坐在一个小镇边的道路旁下棋。一位陌生人骑马来到他们的身边,把马停下来,向他们问道:“师父,请问这是什么镇?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哪种类型?我正想决定是否搬到这里居住。”
老和尚抬头望了一下这位陌生人,反问道:“你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住的人,是属哪一类的人呢?”
陌生人回答说:“住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们住在那儿感到很不愉快,因此打算搬到这儿来居住。”
老和尚说道:“施主,恐怕你会感到失望了,因为这个镇上的人跟他们完全一样。”
过了不久,又有另一位陌生人向老和尚打听同样的情况,老和尚又反问他同样的问题。
这位陌生人回答说:“啊,住在那儿的人都十分友好,我的家人在那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比我以前居住地方更有发展机会的城镇,因此我们搬出来了,尽管我们还很留恋以前那个地方。”
老和尚说道:“年轻人,你很幸运。在这里居住的人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相信你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一旁的老农不明白,同样的问题,老和尚怎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呢?
你对别人失望过吗?你让别人失望过吗?请记住,以一份理想的眼光去看别人,是美好的。我们为何不以一种更为积极、达观、宽容、和善、友爱、健康的心态去看待人间诸事?为何不多欣赏一下别人,多给别人以支持和鼓励,多为别人拍拍手,喝几声彩呢?
母牛的恩施
有一次,佛陀请阿难到摩耶利家向他要一点新鲜的牛乳,那时摩耶利与他五百多名弟子正要进宫面见国王,一出门就遇见阿难。摩耶利问:
“阿难尊者这么早来这里,有什么事情吗?”
阿难回答说:“佛陀身体有点不舒服,派我来向您要一点牛奶。”
摩耶利沉默不答,心中暗想:“如果我不答应,别人会说我吝啬,但是如果我答应了,我的弟子一定会说我偏心于佛教徒。”正觉得为难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一个办法:
“我指引一头凶恶的母牛,让阿难自己去取牛乳,他如果得不到牛乳,我就可以趁机羞辱他,要是他被这头凶恶的母牛所伤,我也不用担负杀人的罪名,反而可以令信众放弃对佛教的支持,使婆罗门教得到敬仰礼遇,而且就算他顺利收到牛乳,众人也不会认为我吝啬。”
摩耶利打定主意,便对阿难说:“我的牛在早晨都已经全部赶去吃草了,现任只剩下一头母牛在土坑里,你自己去挤吧!要挤多少随便你。”
这时他的五百弟子知道老师有意要为难阿难,都非常兴奋,并窃窃私语地议论着:
“佛陀曾经说过自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生老病死都可以解脱,佛陀怎么会生病呢?”
这时维摩诘尊者正要到佛陀的住所,中途经过摩耶利的门前,见到阿难,便问他为何早晨拿着钵来到这里,要求取什么物品?
阿难回答:“佛陀染上风寒,身体有点不舒服,要喝牛乳才会治愈,所以叫我来这里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