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2500000003

第3章 先秦两汉时期(2)

子路对政治特别感兴趣,向孔子询问为官的诀窍。孔子说:“做官就要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做出榜样,还要勤政爱民,解民所忧。”子路点头赞同。

后来子路果然当了官,替卫国大夫孔悝管理封地。当初,卫国国君卫灵公宠爱一个叫南子的妃子,卫灵公的太子蒉聩得罪了南子,害怕被加罪而逃到了宋国。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立公子郢为国君,但公子郢却推让说:“蒉聩的儿子辄还在卫国呢,他应该继位为国君。”于是卫国人就拥立辄当了国君,就是卫出公。卫出公即位后,他的父亲蒉聩仍然一直住在宋国,被禁止进入卫国;蒉聩联合孔悝发动叛乱,想要夺得君位。

蒉聩偷偷混进卫国后,率领他的支持者突然袭击卫出公,卫出公措手不及,只得逃到鲁国,蒉聩就这样即位为卫庄公。

孔悝跟随蒉聩叛乱时,子路正在孔悝的封地内,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骑上快马向国都飞奔而来。迎面碰上了从城里出来的子点,子点说:“卫出公已经逃出卫国,城里面乱得一团糟,你进去干什么?还是赶快回去吧。”子路说:“我是孔悝的家臣,既然拿了他的俸禄,当然要尽到做臣子的责任。”于是跟随一个使者混进了城。

子路找到蒉聩的住处,蒉聩和孔悝正坐在高高的台子上庆贺政变成功呢。子路上前对蒉聩说:“孔悝背叛先君,您怎么会任用这样的人?请让我将他杀死。”蒉聩哪里会让子路杀掉帮他夺权的有功之臣呢?于是子路便要放火烧掉高台,蒉聩连忙命令卫士杀死子路。

卫士们一起进攻子路,子路当然招架不住,衣服都被割破了。子路大喝一声,跳到一边说:“君子不会让帽子掉在地上,就算是临死之前也要先戴正帽子。”说完系好帽带,戴正帽子,从容不迫地被杀死在高台之下。

子贡善辩

子贡的原名叫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他是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着名的一个弟子。

子贡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说起话来口若悬河,就连孔子也常常被他辩得理屈词穷。

齐国的贵族田常打算发动叛乱,当上齐国的国君,但又害怕齐国大臣的势力,所以就准备攻打鲁国,借机提高自己的地位。孔子担心祖国的安危,就派子贡出去游说齐国的国君,阻止这场战争。

子贡到了齐国,面见田常劝说道:“你现在要掌握权势而派兵攻打鲁国,是犯了个大错误,人们常说国家的忧患在内部,就进攻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外部,就进攻弱小的国家。现在您的忧患在内部。听人讲您三次求封,三次都被国君拒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大臣挑拨你和齐王的关系。如今您要攻打弱小的鲁国肯定可以打胜仗,扩大齐国的领土,这就使国君更加骄傲自大,使大臣更加自以为是。可这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君主骄傲以后会随心所欲,大臣们自以为是就会忙于争权夺利。如果这样,您在齐国的处境就不好了。我劝您不如放弃鲁国,去攻打强大的吴国,攻打吴国不能马上取胜,战士们战死在疆场上,大臣们在国内的地位肯定日益衰落,君主逐渐被孤立起来,那么你就很容易可以控制齐国的大权。”

田常听后很高兴地接受了子贡的建议,并派子贡游说吴王出兵救援鲁国,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攻打吴国了。

子贡于是来到吴国,游说吴王夫差救援鲁国。子贡说:“只要您出兵救鲁,那么一来可以在诸侯中博取一个保护弱小的好名声,二来鲁国感谢吴国必然会送礼物,而且吴国还可以防止齐国的扩张。”夫差赞许地点头,只是担心邻近的越国会趁机东山再起,于是答应子贡先攻伐越国再进攻齐国。

子贡说:“越国只是一个小国,您如果不趁鲁国尚未被攻破去救援鲁国,那么齐国攻破鲁国后,势力就要大了,到那时恐怕想再进攻齐国也力不从心了。如果您实在不放心越国,那我这就出使越国,让他们也出兵救鲁,以解除您的后顾之忧。”吴王夫差非常高兴,就派遣子贡出使越国。

子贡见到越王勾践之后,说:“吴王夫差准备出兵攻灭越国,如果这样,那越国就十分危险了。我劝您给夫差送上厚礼,再派兵随同吴国攻打齐国,这样吴王就会认为越国是真心的臣服吴国了。只要吴国和齐交战,您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勾践当即答应下来,派大臣给吴王送去了厚礼。吴王收下礼品后立即放心地出兵救鲁伐齐,使鲁国免于兵灾。这全是依仗着子贡的功劳。

子游治武城

子游是吴国人,比孔子小45岁。子游跟随孔子学习时,熟读各种文献典籍,并且善于实践。

子游完成学业后,做了武城的县长。一天孔子带领弟子出游时路过武城,子游来到城外迎接。正在他们互相问候的时候,城中传来了一阵阵弹奏音乐、演唱诗歌的声音,孔子说:“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大刀?治理这么一座小小的县城还用得着礼乐教化吗?”

子游行礼回答说:“以前老师曾经对我们弟子说过:‘君子学习道理就应该爱护他人,小人学习道理就容易使唤。’我既然跟随夫子您学习了礼乐等教化之道,当然要把它应用在实践之中。”

孔子听后十分满意,说:“各位弟子,子游刚才讲得很正确,我只不过是说句玩笑话而已。”

孟子

孟子,生于约公元前372年,卒于约公元前289年,战国中期着名的儒学思想家,姓孟,名轲,字子舆。原本鲁国人,出生于邹。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孟孙氏曾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一,把持着鲁国1/3的天下。但是到了孟子父亲(据说是叫孟孙激)这一辈,彻底沦落为穷人。孟子的父亲读了一点书,能写会算。但手无缚鸡之力,干不了农活。由于家道败落,孟子的父亲流落到了邹国,在一个地主家中找了个账房先生的差使。

孟孙激出生仕宦之家,又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农村人眼里,就成了受尊敬的人物。他那渊博的知识和彬彬有礼的作风,在乡民中传为美谈。孟孙激在这里干了几年,就有一些好心人前来为他提亲。他选中了一家破落大户人家的小姐。这女子,知书达理,很有教养,他们成了亲。

一年之后,妻子生下了一个白胖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孟轲。

孟轲4岁时,父亲得了一场重病,卧床不起。母亲到处为他求医寻药,但最终也没能把他的病治好。孟孙激抛下幼子和年轻的妻子,撒手而去。

孟母教子两度迁居

孟孙激死后,妻子在乡亲和东家的帮助下,埋葬了丈夫。后来邻家的房子租给别人做生意,谁知道那人做的是棺材生意,小孟轲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一点出殡的常识。一次小孟轲在家里和小朋友们玩游戏,开始玩出殡的游戏,正好孟轲他妈妈回来了。未进院子就听见了孩子们的哭声。她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急急忙忙赶回家,一进院子,见孩子们一本正经模仿出殡的样子,孟轲担任总指挥,真是让人既好气,又好笑。

孟氏对儿子说:“轲儿,这出殡发丧的事可不是游戏。以后别再玩这种不吉利的游戏了,好吗?”孟轲答应了。然而,没过几天,她又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见到孟轲和孩子们玩起同样的游戏。为了不让孩子学这些,孟母决定搬家。

她找了一处离织布作坊近的房子,为的是替人家织布并以此谋生。这是一个四通八达的镇子,来往行人很多。镇上每5天有一次集市贸易。刚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人地生疏,孟轲的心也收敛多了,开始在母亲的指教下识字和读书。

孟轲母子住宅周围,既有榨油的油坊,又有织布的作坊,还有杀猪宰牛的屠宰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的环境里小孟轲又对杀猪宰牛发生了兴趣,功课也做得少了。孟母看到这些又开始担心了,决定再一次搬家,为孩子的成长寻找一个适当的环境。她认识到,儿子心地善良,接受事物的能力强,受环境影响严重。于是,她想最好能找一个靠近学堂的住所。不久她在镇子的另一端找到一所学堂附近的房屋。随后,孟母带着儿子,来到了简陋的新住所。

断机教儿孟轲醒悟

孟轲跟着母亲来到新的居所后,每天在家读书、认字。一天,小孟轲向母亲提出:“母亲,我也要上学。”孟母听到儿子的要求,心底生出一股喜悦,通过选择环境来影响和教育儿子的目的达到了。她立即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孟轲上学后,孟母每日为人织布缝衣。这种日子持续了大约半年后,孟母感觉到儿子好像有些变化:过去孟轲回来总是情不自禁地讲一讲学了什么功课,先生教了什么生字,而最近一段时间,进家之后总是躲躲闪闪,有一种不安的神态。孟母心生疑问,又不便直接问儿子,于是在一天早晨悄悄跟着孟轲出了门。令她吃惊的是,这天中午,孟轲又假装从学校回来,背着书包进了家门。进门后,母亲把他叫到身边问道:“轲儿,娘这布织得如何?”“很好哇。”孟轲应合着。他心里觉得奇怪,母亲从来没问过织布的事,今天怎么啦?“这布如果继续织下去会怎么样?”孟母问。“是一块很有用的布料。”孟轲回答。孟母拿出一把锋利的菜刀,突然使劲一割,把所有的经线全部割断。织了半截的布和经线分离了,布不成材,线也无用了。孟母问被惊呆了的儿子:“织布上的布和线还有用吗?”“没有用了,它们全成了废物。”孟轲回答说。“人受教育也是一样的,坚持下去,就会成才,半途中断,就会成为废物。这就是所谓的‘半途而废’。”母亲的话音刚落,孟轲就老实承认道:“母亲,孩儿错了。”孟母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你知错能改,一定不辜负父母的希望,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学问的人。”

学而专心立志成材

孟轲聪慧早熟,孟母教子有方。在孟母巧妙的引导下,小孟轲过了10岁,就专心投入学习了。他经常和先生讨论问题,探讨可以吸收的道理。当地学堂的先生已经不能满足孟轲的学习要求,他想到外地去游学。孟母虽然不愿意离开儿子,但为了他的前程,还是很痛快地支持了儿子的选择,并且建议孟轲先去鲁国,那里距离较近,又是孔夫子的故乡,还是自己祖先的所在地。孟轲接受了母亲的建议,带着母亲的厚望和自己的向往,走上了游学之路。

孟轲来到鲁国都城曲阜,寻访了许多学者,最后选定了子思做老师。子思是孔子的后裔,是精通孔学的大学者。孟轲在外游学3年,饱读儒家经典,成了儒学的最大继承者。他学有所成之后,决定学以致用,了解政治,力争效力于民,学习治国之道,以便将来成为有名的“士”。

后来孟轲果然成了大学问家、儒家思想的继承人。他曾在宋王偃称王时游历宋国,入魏先后会见魏惠王、魏襄王,继而任齐宣王的卿。因为其主张不见用,就退而和弟子万章等着书立说。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反对武力兼并,他的理论核心是“仁政”,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着作有《孟子》。

韩非

韩非,生于约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是战国末着名的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他吸收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将法、术、势有机结合起来,融合成系统的法家思想,建立了一个以维护中央集权国家为目的、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法家思想体系。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是韩国人,出身于一个韩国贵族家庭。他从小口吃,不善言谈。当时正是各国用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一方面是刀枪剑戟,血雨腥风;另一方面是说客、谋士横行天下,有的人早晨还是穷困潦倒,晚上就贵为卿相。韩非也想这样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可惜自己是个从小就患有口吃的人,吃不了这碗饭。他是着名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和后来做了秦王朝丞相的李斯一道学习。不过,韩非尤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不善言谈的他文章写得很好,词锋犀利,论理透彻,气势不凡。

韩是七雄中比较弱小的国家,国内政治又很混乱,国力日渐衰弱。为了救亡图存,韩非曾多次上书韩王,要求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但他的建议和主张,都未能被韩王采纳。韩非于是发愤着书立说。

韩非的着作传入秦国,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赏识,秦王政对他的文章赞叹不已,说:“我如果能见到写文章的这个人,和他交往,便可死而无憾了。”丞相李斯告诉秦王政,说这些文章是自己的同学韩非写的。秦王政大喜,为了得到韩非,于是派兵攻打韩国。韩王本来就不用韩非,现在又强兵压境,就做个顺水人情交出韩非以解燃眉之急。

秦王政在咸阳接见了韩非,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然而,秦王政一时还没有重用韩非。但是秦王政对韩非的欣赏引起了李斯的嫉妒,李斯怕秦王政真的重用韩非,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他在秦王政面前极力说韩非的坏话,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因此以韩国的利益为重,不会真心为秦国效力,秦王听信了,决定叫韩非回国。

李斯又从中阻挠,说韩非太有才能,这样会留下后患,要秦王政杀掉韩非。于是,秦王政下令把韩非关进监狱。李斯怕秦王政后悔;就派人假传秦王政的命令,逼韩非服毒自杀。

秦王政14年(公元前233年),韩非带着无尽的遗憾,饮恨而亡。等到秦王后悔不该如此对待韩非,派人去赦免他时,韩非已经死在监狱里了。韩非在异国他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没有辉煌的政治业绩,却留下了十余万言的政治理论、治国方略,后人编为《韩非子》。秦王实践韩非的理论,把他的法术势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扫天下,统一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人性本恶”是韩非思想的基础。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自利的,在他看来,人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去做各种事,医生希望人人都生病,到他那去看病;做棺材的则希望人早死有更多的人买棺材。韩非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看成是利害关系。如韩非认为父母与子女、夫与妻、君与臣、君与民之间都存在利害关系,还认为人们都是在矛盾冲突中生活的,都在互相算计对方为自己谋利。人性恶是韩非法治思想产生的基础,法治也是他管理性恶之人的对策。

韩非比较了前期法家“法”、“术”、“势”的得失,总结了他们在政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认为必须综合采用三者的长处,才能完成帝王之功。韩非认为,商鞅用“法”,明法令,设刑赏,以富国强兵。但韩非不满意商鞅重法而不用术,因为,国家富强的成果都被大臣转变为扩张私人势力的资本。申不害用“术”,但法令不统一,使奸臣有机可乘,以致申不害执政17年而无功。慎到用“势”,国君实行起来有治有乱,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术”。因此,韩非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主张法、术、势结合,以便“成帝王之业”。

同类推荐
  • 姜椿芳文集(第三卷)

    姜椿芳文集(第三卷)

    本书汇集姜椿芳已发表、出版的著译及部分未刊手稿,按照收录作品的专题和体裁,分为十卷。本卷主要收录有《俄罗斯问题》、《花园》、《列宁在十月》等9部作品。
  •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1997年香港回归,作者用他朴实的文笔记录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本书被收录在2001共和国回顾丛书中,长篇报告文学。
  • 从维熙文集(全14卷)

    从维熙文集(全14卷)

    本文集所收十四卷,收录从维熙自文学创作以来,纵贯文坛60余年的整个创作生涯最有价值最有力度最有思维含量的作品作品。包括小说卷10卷,纪实文学、散文4卷,是从维熙先生一生创作的集大成。在20世纪50年代的文坛,从维熙与王蒙、刘绍棠、邓友梅并称为“四只小天鹅”。
  • 感想与风景

    感想与风景

    《感想与风景》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横光利一的游记随笔集。所选作品多以奇异的修辞和绚丽的词藻直观地暴露内在的感性,极富感染力,精致周到而委婉,又不乏深度。
  • 我想试着理解这个世界

    我想试着理解这个世界

    每个人都在问,这世界究竟怎么了。为什么我们生存的盛世,让我们感觉迷惘、不安和焦虑?郭宇宽带着自己先锋媒体人的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累积,给国人提供了观看当今世界的富有同理心的视角,在他笔下,所有的歧视、崇拜、误解与敌意都化作深刻的“理解”。
热门推荐
  • 伪装者(胡歌 王凯 靳东主演)

    伪装者(胡歌 王凯 靳东主演)

    胡歌、靳东、王凯主演《伪装者》独家剧本小说,原著作者张勇打造,靳东作序,首曝神秘番外篇。这是最残酷的殊死较量,他们于层层伪装之下,共同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千秋家国梦,一场惊心动魄的隐秘对弈!抗战时期,本不谙世事的明氏家族小少爷明台,却在赴港大读书途中被军统高官“疯子”王天风看中并绑架,残酷受训成为军统特工,代号“毒蝎”。为完成秘密任务,明台和“生死搭档”于曼丽潜回上海,此时的上海滩暗潮汹涌,各方力量潜伏其中明争暗斗,冲突一触即发。而披着伪装外衣的明台回到家中发现,自己的大哥大姐仿佛也在伪装。
  • 妙法莲华经玄义

    妙法莲华经玄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微商手记:39位成功微商的经验谈

    微商手记:39位成功微商的经验谈

    《微商手记:39位成功微商的经验谈》在内容上独辟蹊径,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邀请了微商界39位颇有影响力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对他们在微商路上的挫折、失败、经验和心得进行了深度复盘。他们的职业各不相同,有知名品牌企业主和创业者,有学生和职场白领,有工厂普通职工和民工,还有专职宝妈和草根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微商事业也各不相同,有的做化妆品、护肤品、服装鞋包,有的做土特产、奢侈品、母婴产品,还有的做食品、饮品、保健品……涉及多种职业和多个行业,基本上涵盖了当下大多数微商从业人群和微商行业。本书以案例为主,但是自我认识、产品定位等所有微商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全部包含在其中。
  • 捧褐色牛奶罐的姑娘

    捧褐色牛奶罐的姑娘

    我叫安亚敏,在某生物科技公司上班,那是一家全球排名前三位的医药公司,在东海市高新工业园设立有生产和研发基地。每年,分公司会派表现好、有潜力的员工去波士顿总部进修,出乎意料,2011年竟然只有我一人被选中。我受宠若惊,同时又猜想,大概是矮子里拔将军,上面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才选中我。不管怎么说,我心里非常高兴,办理完各种手续,急三火四地出发。到美国第一站先去了旧金山,因为姑姑在那里定居。她很热情,开车带着我到处吃喝玩乐,介绍美国的风俗人情。住了三天之后,我告辞,转机去波士顿。
  • 佛说花积楼阁陀罗尼经

    佛说花积楼阁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星际调查局

    星际调查局

    星际调查局除了兼容原先的星际探索计划和殖民星球计划的部门和任务外,还被授权对所有星球拥有无限调查权,负责调查星球上有可能威胁到人类安全的生物,势力,情报和恐怖活动等,是唯一有权对各星球进行分析和接触的调查机构,也是唯一有权对外星球进行军事行动的调查机构。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往事如风,流年似水,记忆无痕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往事如风,流年似水,记忆无痕

    似水的流年,律动着如风的往事,撩拨着无痕的记忆。经典的散文恰如这似水的流年,勾起诸多往事和记忆。一篇短短的散文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因为它的到来应当属于灵魂的澄清和精神的拯救。正如人们常常形容可以使我们迅速摆脱困境的那棵稻草,虽微不足道,但很有力量。这本书正有这种震撼心灵的法力。
  • 前方学院请绕行Ⅲ

    前方学院请绕行Ⅲ

    被千年蛊王夺去意识的习若瑶,成了江湖学院里的危险分子,人人喊打,却又神秘失踪。醒来时,她已经身在苗寨,四周被熊熊烈火包围。危急时刻,一个银发少年冲入刑场,将习若瑶救了下来。他自称独孤遥,对习若瑶非常温柔,却唤习若瑶作“晴儿”。他到底是谁?一场暴雨让苗寨陷入灭顶之灾,小金球背后的真相揭开,原来这一切都是大巫祝的阴谋,蛊王的复活不过是一场戏。终于摆脱了被追杀命运的习若瑶,回到江湖学院后,发现早已人心不再,老师们纷纷辞职,很多同学也转学到了普通学校,南谦泽重伤未愈,在实践课上又添新伤。江湖曾经的乐土,如今危机四伏。是谁在背后操纵这一切?
  • 魔妃不可欺

    魔妃不可欺

    是的,身为一个穿越到修真世界的二十一世纪新女性,她被渣了。并且渣到连命都没有了。老天又给了她一次活下去的机会让她以另外一个人的身份活下去。什么,这一世她好歹修为无敌,这一世竟是个连内丹都没有的打杂小丫鬟?无妨无妨,即使废柴也不妨碍她讨得一个谪仙般的师傅,只是这看似谪仙般的人,为何总用奇怪的目光看着她?
  • 诸佛要集经

    诸佛要集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