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1400000007

第7章 恰相逢·遇见"最贤的妻,最才的女"(2)

倾听和信任,是一段完美爱情的基石。他自幼见过的女子也不少,有比杨绛美貌的,也有比她聪明的;而她更是见过许多男子,英俊的,学识渊博的,家产丰厚的,找到比钱钟书更好的,并不是没有机会。但是他们都明白,除却对方,这个偌大的世界里,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听懂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可以毫无保留地让自己相信永恒。

所以,他们可以那样安稳地携手一生,即使在钱钟书故去之后,杨绛依旧不觉得孤单。或许,那场爱情的余温,已经足以温暖她的余生。因此,他们的一见钟情和不离不弃,都成为了爱情的楷模和范本,可这爱情,却像是一个传奇,一直有人模仿,却没人能够超越。

执子之手

几乎没有任何过渡和磨合,钱钟书和杨绛两人,一如天生一对的璧人,感情日深。清华大学的花前月下,都倒映过两人紧握着双手的背影。对他们来说,相爱,是一种本能,如同人生活着,需要不断补充饮食那样简单,谁会问为何要进食这种傻问题,正如无人追问,他们为何要相爱。

真正的爱情,会令彼此成为更好的人。钱钟书和杨绛,在几十年的相互扶持中,走过风风雨雨,因为彼此,都成为了比当初更加光彩夺目的人。

钱钟书热爱文学,杨绛也同样喜欢写作。作为大家闺秀出身的才女,她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其实是可以与钱钟书并驾齐驱的。进入清华大学之后,她曾选修过朱自清的文学课,而这位老师正是二十世纪写美文写出了一代宗师风范的大家;她也曾尝试过自己写作,写过一篇名叫《璐璐,不用愁!》的小说,这篇以少女爱情为线索的小说,朱自清甚是称赞。后来,这篇小说发表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更是受到林徽因的喜欢,于是因她之手,被选编入《大公报·文艺副刊·小说选》中。

彼时,她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子,在文学界却已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美丽的女孩子总是得天独厚,似乎具备无往不利的先天条件,这样一位有才华的美女,更是上帝的宠儿。杨绛,就是这样一位饱受宠爱的女子,她秀美,自主,并有着男人的宽和与才华。后来,钱钟书在《围城》里塑造了一位天然脱俗的唐晓芙,便似乎同杨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有人猜测:这位唐晓芙,或许正是脱胎于现实中钱钟书的夫人杨绛。

这种猜测并非是无端而来。钱钟书对唐晓芙的厚爱极其鲜明,她不像书中其他人物一样,总是被作者毫不留情地讽刺讥嘲。钱钟书的笔很是"毒辣",他写方鸿渐,是懦弱的,卑鄙的,是一个奥勃洛摩夫式的"多余人";写孙柔嘉,是阴柔的,扭曲的,工于心计的;唯有唐晓芙,清丽得如同一朵刚出水的莲花,天真可爱,仿佛还带着几滴清露,她出现在方鸿渐一塌糊涂的人生里,仿佛是一场梦,一场转瞬即逝的梦,而她出现在《围城》里,更像是一缕云烟,看似同书中的一切格格不入:长相不搭、性情不合、画风不符。可就是这个女孩子,不仅成为了方鸿渐一生的美梦,还深深地镌刻在了无数读者的脑海中。

钱钟书在唐晓芙身上,注入了太多太多的厚爱,仿佛这种厚爱,正是因为她在现实中的原型,是自己深爱着的女子,所以动笔亦轻柔,生怕惊醒了这朵清秀绝伦的莲花。而巧合的是,唐晓芙如同杨绛一般,都是出身律师家庭,她们在大学时,读的还都是政治系。更令人生出遐想的是书中主人公方鸿渐对唐晓芙的朦胧情思,这种隐约的萌芽状态的爱情不好写,很容易就落入俗套,令人嗤之以鼻,可钱钟书写来,却是字字动人,句句生情,将方鸿渐那时的情窦初开,描绘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则假,少一分则浅。这不能不令人猜测,或许,这段心理,正是他对杨绛生出情意时,所有难以捕捉的混乱、惆怅、雀跃、欢喜和婉转忧伤。

在《围城》里,唐晓芙成了方鸿渐一生的痛;在现实中,钱钟书和杨绛,却得以携手一生,白头偕老。说起来,最终促成这对佳人的,不是旁人,正是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后来有人打趣,说钱钟书都未下定决心求婚,当父亲的却写信去,急不可待地要将儿子托付给未来的儿媳妇了。

那时正值假期,这对小情侣不得不面临暂时的分离。还好,古时有鸿雁传书,今朝也有邮差当红娘。不过是几十天的离别,他们堆积起来的信件却有厚厚一沓。虽然往来信件繁如雪花,其中言语却是言简意赅,精妙无比。看到儿子每日信件往来不断,身为过来人的父亲自然是心中有数。当父亲的,对儿子的心上人无比好奇,一日竟然忍不住,偷偷拆看了杨绛的来信。在他眼中,本以为无非是小儿女的你侬我侬情深意切之语,甜得能把老人家的牙给酸坏,可令他吃惊的是,杨绛却不是这样的小女子,这个女孩子的知书达理,顾全大局,在信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不只考虑到两人的感受,也想到两家人的感受──没有双方父母祝福的爱情,是不圆满的,他们必须要获得家庭的认可。

她不知道,当这封信被未来公公看在眼中时,她已经获得了他的认可。钱基博甚至亲自给杨绛写了一封回信,信中,他以准公公的身份祝福两人,对未来儿媳的赞美欣赏,亦是溢于言表。有了钱基博的"撑腰",杨绛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带着钱钟书去见自己的父亲。

这双小儿女的心里,未尝没有忐忑。他们都看过太多的经典文学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因家仇而牺牲的情侣,《茶花女》里因身份阻隔而生死相隔的爱情,他们不愿意自己的爱情受到艰难险阻,但也明白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会那样一帆风顺。双方家庭虽然都是开明的,可当时在男女婚姻上的主流,依旧是遵循古法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后来,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两人虽然是自由恋爱,可家庭出身背景相似,都是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门当户对,钱基博不必说了,这个准儿媳几乎是他出手拿下的;而杨荫杭对钱钟书的才华亦是十分欣赏,两个家庭几乎是没有任何犹疑地,就打算成全这两个孩子,打算当亲家了。一切准备就绪,唯一对两个孩子的要求就是他们还得按照礼节来──三媒六证,先行订婚。

对于这个要求,两人都有点哭笑不得。分明就是他们自己,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心心相印打算相守一生的人,到最后却回到了老规矩上,得按照礼节来。其实他们心里并不拘泥俗礼,直接结婚也极好。可当钱钟书如此对父亲说时,却被一通教训:古礼不可废,必须得按照老规矩来。

首先照例是求亲。为了这个,钱基博特意吩咐下去,为钱钟书做了一套新衣服,还反复叮嘱,鞋子的左右莫要穿错,这个孩子总是不爱分左右穿鞋子。虽然不在意规矩,可这并不意味着钱钟书不紧张。实际上,他紧张得几乎出汗,坐在准泰山·面前,都不敢抬头,只是盯着双脚的鞋子忐忑不安。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两位即将成为亲家的家长,竟然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从古代文学谈到当代文学,又从文学聊到政治,几乎把正事给忘记了。

这场婚事,仿佛是天作之合。一开始,就没有遭遇阻碍,双方家庭都持祝福赞成态度。于是,他们很快在苏州订了婚。订婚宴设在一座饭馆里,浩浩荡荡摆了几十桌,客人之中,不乏名流之辈。可后来,两人提起那场订婚宴,却都是一副茫然的模样。分明是主角,却仿佛置身事外。

杨绛甚至回忆说:"我茫然不记得婚是怎么订的。"这话未尝没有玩笑意味。可记不记得,又有什么重要的呢?重要的是,那个曾因深爱的伯父离去而痛苦不已的小小少年,终于愈合了伤口,穿越时光和人海,循着月老的红线,将属于他的少女寻到。觥筹声影,似锦繁花摇曳如水中涟漪,一切迷蒙如雾色月影,唯一真切的,只有彼此唇角真切纯澈的微笑,还有手中指尖的温度,温热得像是可以温暖一生。

他们都知道,这不是梦,这就是属于他们的一生。

共赴他乡

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上,誓词极其古典美好: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寥寥二十二个字,却不由令人恍然大悟:原来印象之中神圣庄严的婚姻誓词,也可以如此美妙动人,幽雅简洁里,又不失殿堂般的纯净。

婚姻,本来就应该是那样纯净美好的事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缔结姻缘,便应该此生隽永,彼此永不辜负,然后在静谧的时光里,一同看云卷云舒,漫步清幽森林。若有人不幸先走完所有时光,余下的那个人望穿尽头,便知晓,彼端有一人,诚挚等候,明灭了灯火,点燃了心灯,为还没来的自己,照亮幽径。

一九三三年,钱钟书同杨绛订婚后,他继续留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清华大学还未毕业的杨绛则北上。这场离别是短暂的,因为很快,他们就会迎来重聚的时光。一九三五年,教育部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英国退还回来的庚款将会被作为中国青年去英国留学的公费,可名额极少,英国文学只有一个名额。听闻这个消息,一直不曾熄灭的梦想,忽然熊熊燃烧,钱钟书觉得,这个名额是非自己莫属的。于是他毅然报名参加了这次考试。

令人玩味的是,由于钱钟书声名之盛,以致许多学子听到钱钟书报名的消息,便主动放弃了考试。这其中,还有后来的戏剧大师曹禺。结果是所有人都意料之中的,在众多报考者中,钱钟书以八十七、九十五分的高分,独占鳌头,取得了前往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的名额。知晓成绩的那一刻,他并没有不真切之感,仿佛这个时刻,他已经筹划了许久,久到好几天后,他才明白,自己真的就要离开祖国,踏上梦想之中的土地──他离自己的梦想,已经是那样接近。

钱钟书决定结婚,带着杨绛一同前往英国,以夫妻的身份,一起踏上那片充满梦想的土地。这个决定同样令杨绛欢呼雀跃。此时,她已快要从清华大学毕业,英国一直是她心仪已久的国度,更重要的是,她可以陪伴在他的身边,以妻子的名义,形影不离。这对于任何一位深爱着自己丈夫的妻子来说,都是一件幸福到极致的事情。婚礼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初遇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知道,彼此才会是自己共度一生的眷侣。古话说得好,成家立业,到底是要先成家,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创造一番事业。

钱钟书等不及了,一切时机都已成熟,他已迫不及待,想将心爱的姑娘迎娶回家,然后带着她共同踏上未知的国度。不只是他,她也觉得这等待,一分一秒都是漫长的煎熬,能够和心上人一起去实现梦想,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她甚至等不及毕业,提前一个月就写好了论文,申请毕业,她都顾不上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一起穿上学士服,享受毕业的胜利。

后来,杨绛自己回忆起这段时光,觉得当初那个匆忙急切的自己,真是可爱得紧:

我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肄业。一九三五年钟书考取英庚款赴英留学,我不等毕业,打算结了婚一同出国,那年我只有一门功课需大考,和老师商量后也用论文代替,我就提早一个月回家。我立即收拾行李动身,不及写信通知家里。我带回的箱子铺盖都得结票,火车到苏州略过午时,但还要等货车卸下行李,领取后才雇车回去,到家已是三点左右。我把行李撇在门口,如飞地冲入父亲屋里。父亲像在等待。他"哦"了一声,一掀帐子下床说:"可不是来了!"他说,午睡刚合眼,忽觉得我回家了。听听却没有声息,以为在母亲房里呢,跑去一看,阒无一人,想是怕搅扰他午睡,躲到母亲做活儿的房间里去了,跑到那里,只见我母亲一人在做活。父亲说:"阿季呢?"母亲说:"哪来阿季?"父亲说:"她不是回来了吗?"母亲说:"这会子怎会回来。"父亲又回去午睡,左睡右睡睡不着。父亲得意地说:"真有心血来潮这回事。"我笑说,一下火车,心已经飞回家来了。父亲说:"曾母啮指,曾子心痛,我现在相信了。"父亲说那是第六觉,有科学根据。(杨绛《回忆我的父亲》)

那年七月,流火的日子。钱钟书当上了期盼已久的新郎,而杨绛则披上婚纱,成为了娇羞的新娘。婚礼很是隆重,分成两场,迎新娘的那场是西式婚礼,新娘穿婚纱,戴着长长的白纱,小小花童一脸严肃,捧着长拖尾不苟言笑。她像是一个公主,就这样纯洁而美好地慢慢走来,走到他的身侧。鼓乐声起,傧相来客大声地起哄,他们在遍地的鲜花里鞠躬,行大礼,在庄严神圣的祝福下,为彼此戴上戒指,扣牢彼此一生。

将新娘从苏州迎到无锡后,行的又是中式婚礼。夫妻拜天地,拜高堂,送入洞房,一样样都是照着老规矩来。至此,杨绛正式成为了钱家的媳妇,钱钟书的妻子。从此刻起,不管是从心灵上,还是从法律上,他们都已经是正式的夫妻,彼此的唯一,一生一世的伴侣。

他们来不及缱绻,因为有更紧要的事情还在眼前,出国的准备十分烦琐,需要耐心。钱钟书是公费留洋,杨绛作为夫人,则是自费出国。但手续都不简单,他们花了好些工夫,一番周折后终于踏上了前往英国的轮渡。

似乎能够勾勒这样一幅画面:夕阳微垂,柔软的金色光芒仿佛有淡淡的绒毛,挥洒在人们身上,远望去,定格如剪影。轮渡上的那双璧人,相互依偎,他们身侧,不断起落着雪白的海鸟,海水蔚蓝如宝石,深深的,幽幽的,被轮渡荡开圈圈巨大的涟漪。码头上送行的亲友遥遥目送,在他们眼里,渐渐虚化成渺小的点。而展眼的前方,似乎能够看见泰晤士河上悠闲行走的小船,听见大本钟悠长悠长的钟声,迟缓而优雅。

远处,天水融化成一线,金红颜色此时无比庄严肃穆。或许,两个人的心里都激起了澎湃的浪花──壮丽的未来正在他们眼前,如三十六州江山图徐徐展开。他们还年轻,未来正是属于他们的。纵使,那个未来会有烈火灼烧的伤痛,有冰雪弥漫的严寒,甚至有无数未知的黑暗狂潮,可只要胸臆之间还燃烧着梦想的火焰,只要他们的双手还紧握着,那这未来,不管多么遥远和漫长,总有那一天,会被他们征服和打败。

同类推荐
  •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纵览季老的人生,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再次将心灵打动。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严肃、真情而又生动。没有华丽辉煌的殿宇,却留给人们一座硕果累累的庄园。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 音乐大师:灵魂的演奏者

    音乐大师:灵魂的演奏者

    生活离不开音乐,正如享受音乐的我们离不开创造音乐的人们——那些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音乐创作的大师们。本书精选了世界上近50位著名的音乐大师,通过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和创作,让大家通过文字了解他们。
  • 传奇将军祁致中

    传奇将军祁致中

    1927年清明节刚过的一天上午十点多钟,几挂马车驶进了佳木斯。从车上下来一群闯关东的人们……他们背着行李卷,熙熙攘攘地走进城里。此时,在一个广场上,站着十几个东北军军人,为首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矮胖子军官。他望着一群下车的小伙子们大声喊道:“南来的,北往的,都听清楚了!奉天城大帅府有命令,东北军要扩军,今个儿在这旮达招兵。乐意吃粮当兵的男子汉,马上来报名吧!现在报名,马上就去穿军装,吃饭管够,一天两顿大馒头一顿大饼子,三天一顿肥猪肉,五天一顿饺子,月饷三块现大洋,寄回老家孝敬爹娘……”
  • 名人传记丛书:司马迁

    名人传记丛书:司马迁

    名人传记丛书——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遗落的名人往事

    遗落的名人往事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热门推荐
  • 农门温香

    农门温香

    李紫荆,农女一枚,还没出嫁,就背上了克夫的骂名,没人敢娶,受尽嘲笑和欺负。一朝身死,再次睁眼,身体里是现代的灵魂,从此,谁都别想欺负她!后,有个汉子不怕死的娶了她,还只知道宠她宠她宠她!可没人看好这门婚事,大家都说他会被她克死,却不料,他不仅没被克死,她还旺夫旺到他祖坟冒青烟。只是,她相公‘命中九子’是怎么回事……(爽文,男强女强,1v1甜宠文)(推荐树树老文《农门长安》~)
  • 归说

    归说

    心之忧矣,与我归处。心之忧矣,与我归息。心之忧矣,与我归说。
  • 灵武王者

    灵武王者

    天地灵气是宇宙自然对生灵的馈赠!灵神大陆的生灵,以吸收天地灵气,修炼自身,追求灵武之极,便能拥有不死不灭之身,开天裂地之能。杨朔,一个看似资质平凡的少年,却拥有成为最强灵武王者的潜力,看落魄少年如何成就宇宙最强者!
  • 怪杰任驰骋 一运成风斤

    怪杰任驰骋 一运成风斤

    小时候就知道亳州这个地方,不单单因为那是我故里的一座城市,还有她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那里曾经香车宝马,商贾云集;那里有一代圣君商汤指点江山的影迹;那里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代枭雄曹操习兵演武痛饮狂歌的地方,他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至今尚在古城萦绕,留存的地下运兵道、习练水兵的涡水浅滩也还令今人瞩目;那里流传着“天资文藻、博闻强识”的魏文帝曹丕和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曹植的逸事;更有在中国军事上震古烁今的张良、曹仁、曹洪、夏侯渊、许褚……也知道亳州地理位置优越,更兼水陆之便,在经济上曾无比辉煌。
  • 晋叶

    晋叶

    三国归晋五十载,纷乱再起。 八王之乱,一场野心家与阴谋家的最后狂欢,掀开了华夏史书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晋室衰颓,诸胡肆虐破中原;衣冠南渡,江左内斗仍不休。 一场不成功的穿越,早已跑偏了的历史,且看被六把剑改写过的九州大地,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将上演怎样的风起云涌,北驱胡虏,复土中华……(PS:本文正确打开方式,可参考《琅琊榜》,除朝代名和地名是真实的外,所有人物和情节均属虚构,切勿太过考究^_^)
  • 篮坛第一控卫

    篮坛第一控卫

    穿越九十年代NBA,成为最大搅局者卡尔马龙:如果让我选职业生涯最恨的球员,那一定是“萧天,萧天,萧天”大卫斯特恩:“这个混蛋的存在,完全打乱了老子的部署,老子选的各种接班人,都被他虐出翔来”乔丹:“如果不是这个混蛋,老子肯定能拿6个冠军,他是一个毒瘤,一个比加里佩顿还要让人难受的存在好莱坞诸位编剧“这个家伙就是一个怪物,因为他的存在,导致我们在好莱坞过的连狗都不如”萧天自己说,“其实我是一个穿越者,一个带着挂逼而来的穿越者””
  • 啤酒江湖:中国啤酒行业的前世今生

    啤酒江湖:中国啤酒行业的前世今生

    本书从一个在啤酒行业工作过长达11年的资深专业人士的角度,对作为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啤酒产品的市场发展历史、行业特点,消费者洞察和行为变化,进行了详细深刻却不乏幽默睿智地描写,揭示了目前中国啤酒市场发展的规律,总结了行业中主要品牌公司成败的原因,同时对该行业的未来进行了科学大胆的预测与展望。可以说是中国啤酒行业的一部30年演变历史的高度提炼与总结,对该行业甚至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利益相关者(消费者、销售渠道成员、公司员工及投资者等)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改革开放阶段中国的市场经营生态与消费者的演变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窥探未来,从而可以给人以启迪与思考。
  • 冷妻价到,总裁请认输

    冷妻价到,总裁请认输

    他是这座城市举足轻重的慕氏继承人,而她,不过是一个家庭破碎内心受创的人。六年的离开,原来是为了更好地重逢。只是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整整分开六年?又是什么让他们重逢以后却又爱恨纠缠?苏末兮,我可以爱你,也可以恨你,但就是不能离开你——慕少峰。
  • 格林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格林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游思无轨

    游思无轨

    凸凹散文集,有的是研磨历史,有的是冶炼哲理。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多工序蒸馏,有的是对人生真谛的多层面思考。作者将身边发生的平凡故事,用质朴的文字,娓娓道来,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