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的大门总是向有心人敞开。
——李嘉诚
“生意的大门总是向有心人敞开。”
李嘉诚的成功,的确就是这句话最好的实证。当年轻的李嘉诚自立门户要生产当时走俏的塑胶花时,他所遇到的技术上的难题使其一筹莫展。无可奈何之下,他想到了亲自上门向国外学习新技术。
1957年春天,李嘉诚怀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急不可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却毅然却步。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留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那么,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聪明的香港人善于模仿。对急于打冷门、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模仿,将会遇到众多的竞争对手。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应聘在车间打杂的工人。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十分勤劳,工头夸他“好样的”,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个“下等劳工”竟会是“国际间谍”。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李嘉诚又心生一计。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最后,李嘉诚到市场去调查塑胶花的行销情况,验证了塑胶花市场的广阔前景。
平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衡量李嘉诚当年的行为,似乎不太妥当。但在那个时代,偷师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李嘉诚创大业的雄心、勇气和他随机应变的精明,对生意人是更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