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5600000010

第10章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2)

周王朱[木肃]首先被逮,使得本来就心怀异图的朱棣抓紧时间招兵买马,挑选壮士为卫军,又四处召集异人术士。看来,朱棣也知道篡逆是十恶不恕大罪,勾引术士相人在身边无非是给自己以心理安慰,并对左右从人施以心理暗示。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五月,朝廷又因岷王朱[木遍]有“不法事”,废其为庶人。不久,湘王朱柏因私印钞票和擅自杀人,受到朝廷“切责”。朝廷还派使臣至湘王封地,勒令朱柏入京接受鞠审。

这位湘王朱柏性格倔强,对左右说:“我听说前代大臣下狱前,多自己引决自杀。孤家是高皇帝子,南面为王,岂能受辱于狱吏而求活呢!”于是,朱柏聚集诸子、嫔妃,紧闭宫门,阖宫自焚而死。

一不做,二不休。建文帝及朝臣下诏诏齐王朱赙进京,废为庶人,关进大狱。接着,下诏把代王朱桂也在大同软禁,废为庶人。

数月之间,针对诸藩王的大狱一起紧接一起,天下震动,目标直指燕王朱棣。但是,建文帝并未意识到他的行动实际上已经打草惊蛇,这样即引起了藩王们的岌岌自危,还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当朱允炆决定向朱棣开刀时,却为时以晚。燕王朱棣正发展势力,蓄势待发。

建文君臣已知悉燕王举动不寻常,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防朱棣。建文帝以防备北边蒙古为名,派武将戎守开平,并下令调征燕王所属卫兵出塞。其后,派工部侍郎张芮为北平左右政使,任谢贵为都指挥使,让他们俩充当内奸,随时就地侦伺这位王爷的动静。同时,朱棣的大舅子徐辉祖(功臣徐达之子)常常把从妹妹那里打听来的燕王信息密禀于建文帝,由此大见信用,被加封为太子太傅,与李景隆一起统管军队,随时准备发动图燕之举。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做了充分准备后,在姚广孝等人游说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争夺帝位,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不过,由于大将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尽管燕军气势汹汹,并曾攻下城邑,但却旋得旋失,所以鏖战三年,燕军仅据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战争出现僵持局面。

建文帝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天罗地网,擒拿朱棣只是早晚的事,但他明显低估了燕王的能力。战争开始之前,建文帝以防边为名,调走了燕王的护卫士兵,又派出两位心腹到北平监视燕王的一举一动,宋忠统兵3万驻军开平,另在山海关、临清皆有军队协防,将燕王紧紧包围起来。只是,建文帝没有想到,朱棣统兵作战的经验远远超乎他的想象,临危不乱,先后荡平了周围的军队。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八月,建文帝命耿炳文带兵13万伐燕,兵败退守真定。九月,命李景隆带兵50万出征。李景隆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作战经验,被朱棣打败。经过几次教训,建文帝终于醒悟到了李景隆的平庸,启用保卫济南的功臣盛庸为将,取得了东昌之役的胜利,但这也无法改变燕王势力逐渐增强的事实。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朝延军队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朝延军队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朝延军队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朝延军队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

在战争进行到后期的时候,这时一些被建文帝处罚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师空虚的情报,并表示愿充当燕军内应,朱棣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队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南京,成为一国之君后,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持观望的态度。于是,朱棣改变以往攻城夺地的战略,率军直捣南京。李景隆和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

文治

儒雅好文,大开科举

从朱允炆的年号“建文”,就可以看出这个皇帝的具性特点。朱允炆颇有修养,儒雅好文。在朱允炆尚年幼的时候,有一次,朱元璋命儿孙们做对子,门前有仪仗,仪仗里有马匹,朱元璋给出一个上句让大家对,朱元璋上句说: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马上对出来“雨打羊毛一片毡。”非常工整。但是笔力不足,没有天子气概,极为软弱。旁边,他的四叔朱棣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夺人,光芒四射,一派帝王气概。和朱允炆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想得到: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长,接受的是儒家学说的熏陶,缺少对现实的了解,所以为人多愁善感,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读书人。因此,朱允炆的执政生涯中难免有理想主义色彩。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十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老皇帝朱元璋召集诸子于东宫参见朱允炆,行宫廷仪制,也就是让朱允炆的叔叔们拜见未来帝国的皇帝。厚道谦和的朱允炆内心很是不安,于东宫按朝廷礼仪受拜后,赶忙入内殿,以“家人礼”拜见诸叔。

当初,朱允炆的父亲皇太子朱标辅佐朱元璋处理公务时,由于其本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救回不少人命,惹得天性好杀的朱元璋很不高兴。朱允炆为皇太孙时,辅佐老皇帝处理朝务,也“复佐以宽大”。由于当时武臣谋士几乎被朱元璋杀光了,朱元璋没有再对孙子发怒,一直“龙心甚悦”。朱允炆还根据《礼经》,参考历朝刑法,对洪武律令中特别不合理的七十三条重法予以删改,深得民心,“天下莫不颂德焉”。

朱允炆14岁时,他的父亲太子朱标患有重病,身上有个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炆尽心伺候,日夜守在身边。朱标去世后,朱允炆不食数日,悲哀异常,心如铁石的老皇帝朱元璋也哀不自胜,抚着孙儿的背,劝说道:“你真是孝顺呵!别这样悲哀不吃东西,会拖坏了身子骨,我还活着啊,让我怎么办!”朱允炆这才稍稍进食,收泪强忍哀痛,以使皇爷安心。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三个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对他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并没有让他们觉得孤独。

朱元璋病逝前,脾气异常暴躁,许多人担心因此遭到牵连,都离得远远的,而朱允炆亲自服侍,常常整夜无法入睡,但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朱元璋用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尚武轻文的局面。朱允炆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大力加强了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宝之时,朱允炆自己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祖父的年号“洪武”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可见朱允炆治国方略的改变。朱允炆还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

明太祖洪武年间时,南京军事衙门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而六部尚书却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刘基仅仅得封“诚意伯”,而武将得封公侯者甚多,称王者也不少。这种局面下,文官在议论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建文帝身边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兵部尚书齐泰,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应天府乡试第一,次年进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会试第一,与齐泰同榜。翰林侍讲方孝孺是建文帝身边的主要谋士,幼时就以聪敏机警著称,后师从当代名儒宋濂,诗文为时人所推崇。据说,后来成祖朱棣入南京继帝位时,僧人姚广孝怕成祖杀方孝孺,为之求情,说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正是因为建文帝所依赖的大臣多为这样的文人,所以人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

朱允炆接受方孝孺的建议,甚至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朱允炆还使用一些《周礼》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崇古情结,言必称三代,似乎那时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时的社会是理想的,今不如昔。从这一点不难发现,建文集团过重的文人气息,成为他最后失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种情况下,文人获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担心像洪武朝那样动辄以一言获罪的情况。因此,他们胆量也大了,对朝政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建文帝忠心耿耿,这也是后来大批文臣甘愿为建文帝殉难的原因。

生平最得意之事

得天下民心

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刚猛治国,乱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况严重。朱元璋认为:“法严则人知惧,惧则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宽则人慢,慢则犯者众,民命反不能保。”因而,屡兴大狱,杀的人很多;还使用了许多恐怖的刑罚,如抽筋、剥皮、阉割、凌迟等,因此有获罪的大臣跪求“臣罪当诛,谢主隆恩”,比较起来,能被砍头也成了幸运的事。

而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就已经意识到太祖用刑过猛,因此登基后力图改变这种情况。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向祖父请求更定《大明律》。朱允炆以《大明律》与历朝法律作比较,认为《大明律》用刑过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较重的部分律法。朱允炆当上皇帝以后,宣布“但布维新之政,永维宽猛之宜。”说要更新政治,在宽猛要适中,不要像朱元璋那样以猛治国,

朱允炆估皇帝以后,宽刑法。据说,当时刑部审问囚犯要比往常减少三分之二。

此外,朱允炆还减低赋税,救济灾民,关怀老弱。限制僧道占田,说庙里的和尚道士也都占土地,太多不行,一个人至多5亩,多的分给老百姓。朱元璋时期,江浙重赋是有名的,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朱允炆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可以说,朱允炆的一系列措施,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充分体现了他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给百姓、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四载宽政,阳光照雪了,霜雪都已经溶化了。所以,人们对朱允很是忠心,甘愿为他赴死。这样,朱允炆的建文一朝是很得民心的。

生平最痛心之事

皇位被夺

在“靖难之役”的初期,建文帝朱允炆是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的,燕王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燕王朱棣采取内线作战,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由于朱元璋几次借故大杀功臣后,朝廷中已经没有几个能征惯战的武将了。所以,尽管耿炳文当时已经65岁了,也只能披挂出征。耿炳文和朱元璋一样,都是濠州人。当年,耿炳文驻守长兴10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朱元璋十分满意,建国后封耿炳文为长兴侯,为一等功臣。建文帝朱允炆命耿炳文为主帅,有一举歼灭燕王之意。

建文元年八月,朝延至河北滹沱河地区。耿炳文驻军真定,派前锋9000人据守雄县。燕王朱棣探知清楚后,于八月十五日悄然来到雄县。正值中秋之夜,守城士兵饮酒赏月,放松了警惕。当发现燕兵时,燕王朱棣的军队已经攀上了城墙,守军仓促应战。这支部队是朝延军队的精锐,战斗力很强,直到第二天破晓之时,燕王朱棣才攻占县城,朝延军队全部力战而死。最终朝延军队不敌燕军铁骑,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战。耿炳文长于固守,而所率军兵多步兵;燕军多骑兵,擅长野战。燕王朱棣认为耿炳文是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不好对付,担心时间一长,士气低落,遂围城三日后退回北平。

真定一战,朝延军队损失数万人马,但主力尚存。如果坚持固守策略,燕王朱棣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然而,建文帝朱允炆听到耿炳文军败的消息,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意图从速歼灭燕王朱棣。临阵换将本是兵法大忌,何况是以弱换强。当年秦赵长平之战,赵王不理解老将廉颇的固守战略,听信反间计,换了饱读兵书而一无用处的赵括上去,结果40万赵卒埋身长平,也为后世留下了纸上谈兵的笑柄。建文帝朱允炆此次换掉耿炳文,实为一大失策,也是以赵括换廉颇的样子,给燕王提供了战机。

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万。李景隆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的长子,长得高大威猛、仪表堂堂,喜读兵书,然而缺乏作战经验,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建文帝朱允炆将希望寄托在李景隆的身上,恩宠有加;而对于燕王朱棣来说,李景隆只是当年被秦军坑杀40万卒的赵括式人物。当燕王朱棣得知李景隆带兵时,喜不自禁。燕王朱棣认为李景隆“为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败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触霜雪,手足皲瘃,甚有堕指之患,况马无宿稿,士无嬴粮,败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败三也;贪而不止,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败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败五也”。这个分析虽然有燕王鼓舞士气的因素,但却是看到了李景隆的致命弱点。

李景隆放弃了耿炳文稳健的策略,率军直扑北平,分兵三处:一军攻打北平九门;一军攻打通州;自己驻扎郑村坝(北平东20里)。当时朱棣赴大宁寻求救兵,北平守备空虚。攻打北平的战斗十分激烈,正阳门情势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主攻彰义门的瞿能父子骁勇善战,率领精骑一度攻入城内,然而李景隆却命令他等待大队人马,结果贻误战机,守军以水泼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经难以攀爬了。北平的守军并没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里不断派遣小股部队骚扰朝延军队,弄得朝延军队精疲力竭,人心不宁。

同类推荐
  • 彷徨歧路:晚清名士李慈铭

    彷徨歧路:晚清名士李慈铭

    晚清名士李慈铭,在当时身名显赫,死后却渐不彰。处身于时代大变局中的古代知识分子,其人生选择的得失颇可值研究借鉴。本书围绕李慈铭的生平、学术思想、学术贡献、诗文创作等方面,着重论述了李氏在诸方面的重要成就,也解剖了他在选择中的困局,并辟专章讨论了19世纪中期的乡村文学生活。
  • 名人传记丛书:利文斯敦

    名人传记丛书:利文斯敦

    名人传记丛书——利文斯敦——沟通非洲与世界的桥梁:“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淫君之首:明武宗

    淫君之首:明武宗

    《淫君之首——明武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绝代风华

    绝代风华

    2013年度,最为女性读者热衷的精品读物!收录民国最全最完备知识女性生平事迹的畅销力作!揭开民国时期那些神秘莫测的女性们面纱下的真实容颜。讲述民国时期具有影响的知识女性,讲述其事迹、著述及影响。从萧红到林徽因,从关露到张爱玲…….阐述光鲜表面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女性故事。
  • 卫国英雄:俞大猷(青少版)

    卫国英雄:俞大猷(青少版)

    俞大猷是明朝名将和军事家。他“历仕三朝,身经百战。经营四十七年,斩馘二万五千余级,功在边陲,裒然为诸将之首”。这是朝廷对俞大猷的评价。史家说:他“四为参戎,七为总戎,皆将别将。”“为诸将之首”,这一评价是恰当的;“皆将别将”也是事实。它正说明俞大猷不是一般的将领,事实也确实如此。俞大猷参加过明朝各种类型的战争,与此同时,俞大猷在军事理论上也多有建树。他的海防理论、边防理论、治安思想、军队建设思想和战争指导思想多为前人所未发。俞大猷不仅是一位军事家,而且是一位难得的,有政治头脑、有战略眼光、长于谋略的军事家。
热门推荐
  • 狂暴无君:娘子别想跑

    狂暴无君:娘子别想跑

    夜色迷蒙、子夜时分,茂密幽静的树林里断断续续的传扬着女性的悲痛哭吟。痛苦的闷声时急时缓、时轻时重,从紧咬的牙关中流泄而出。泪水模糊了视线,她……失去了童贞!事后,少年起身着衣,比同龄人高出许多的身躯像片乌云般挡住月光夺去唯一的光亮。少女颤抖着身躯双手环肩无声抽泣,两只眼睛通红如兔,面庞上挂满伤心的泪珠。烦燥的扒了扒汗湿长发,少年不屑道:“哭什么哭,都说了会给你银两作为……
  • 你不可不知的健脑益智100招

    你不可不知的健脑益智100招

    人脑不仅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器官,而且还是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各种行为的始发者和各机能系统活动的协调者。人脑是一个特殊器官,既是身体的一部分,更是与精神、思维密不可分的重要器官,因此,健脑才能益智。人脑需要有多种营养物质来滋补,才能有效地推迟和抑制脑细胞的衰老退化。
  • 买莲

    买莲

    买莲是黄村人,黄村人几乎都姓黄。到目前为止,黄村就只有那么一两家不知道何时从何地迁来的外姓人。买莲他爹姓黄,买莲自然也姓黄,她家是地地道道的黄村人,不知道从哪辈起就一直生活在黄村。黄村前面,有一条小清河。小清河汩汩流过多少岁月,养育了多少代的黄村人。小清河上有一座石桥,它将黄村和镇上连接了起来。初中毕业那天,买莲一个人卷起铺盖行李灰头土脸地顺着学校的墙根脚,闷头朝校门口走。她生怕被谁认出来拉着东问西问,下不了台。背上那床草席可能是没有压服帖,直挠她的脖子,痒痒。
  • 苍茫歌

    苍茫歌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无数人沉醉在岁月的梦幻之中。他为了九龙神土本承诺不再回首,却还是抵不过岁月的流连和牵绊。九龙神土,天道阁,天谴时空,无极宗,七界,梦幽谷,幽雪神城......无数的势力被卷入到世界的纷争之中。天漠,乾坤刃,上古七大神器,风尘珠,时空宝藏,苍茫七星.....一个个可以拨弄天地风云的宝物齐聚世间。
  • 诸天万界聊天红包群

    诸天万界聊天红包群

    喜欢看本书,给作者寄刀片,不喜欢看本书,也给作者寄刀片,如果想看作者写哪个番的,可以加下群聊710267089,告诉我,我会补番
  • 武道凌云

    武道凌云

    我心武道,壮志凌云!饱受欺凌的圣武院弟子萧凌,在一次意外觉醒逆天‘血炎’武魂,修《八门遁甲》,从此踏上了轰杀天才妖孽的逆袭之路。只问,这苍茫大地,谁敢与我一战?
  • 闲人漫谈

    闲人漫谈

    本书以诙谐幽默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懒散、爱情、猫狗、装修等虚虚实实的14个话题,在旁征博引之中道出了作者这位“闲人”心中的所思所想。
  • 原始动力

    原始动力

    低调的超级黑客隐身市井之中,扛着网游代理的伪装,秘密的与中外顶尖黑客作战,打着捍卫网络世界的和平的旗号,成为了黑客中的传说哥!翱翔天空的雄鹰固然令人羡慕却被人驯服于牢笼之中。只有那夜色中的蝙蝠,才是真正自由的飞翔者。
  • 斐之故事集

    斐之故事集

    短篇小说,本书中含大大小小故事。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宋朝花落知多少(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宋朝花落知多少(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花蕊夫人:流年暗中换,逃不出的宿命。刘娥:德馥比仙美如兰的倾世皇妃。李师师:大隐于烟花巷陌的奇女子。李清照:生为人杰死鬼雄,女子如何不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