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5600000009

第9章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朱允炆改年号为建文。

朱允炆即位后,崇尚儒家仁政之说,一改朱元璋严政苛刑,“专欲以仁政化民”的做法。极力纠明太祖洪武年间冤案、错案,甚得民间声望。此外,朱允炆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令官府为民间卖子为奴者赎身;限制僧道占田数量,余田均与平民。这些措施,极大程度上调解、缓和了社会矛盾,对朱元璋之后严酷的社会现实回复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颇有政通人和的气象。这也充分体现了朱允炆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

然而,一片颂声之中,国家形势依然危机四伏,建文帝继位时,明代开国初期朱元璋分封各地的亲王势力逐渐扩大,一个个凯觎皇权,威胁中央朝廷的统治。仁柔的建文帝迫于无奈,采纳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仿效西汉初年削藩之策,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削夺了5个亲王的封地。然而,诸王不甘心被剥夺权力,特别是早有夺位野心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

燕王朱棣为这次夺位预谋已久,以诛黄、齐“靖难”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调兵遣将、奋力平叛,历时4年。然而,由于用人不当,加之燕王买通有太监作内应,把守京城(南京)金川门的统帅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等开门迎敌,燕王的军队得以入京师。其时,宫中大火冲天,燕王清宫3日,未觅得建文帝尸骨。朱棣一朝,不断地追寻建文帝下落,始终未得踪影,终成历史一谜。一说建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一说建文帝率臣下9人,从宫中地道逃遁后,削发易服为僧,皈依佛门,云游天下,不知所终。尽管如此,朱允炆作为一个主张“仁义化民”、“仁德治国”且颇富人性的皇帝,仍然常为后人追记。其于明代初无谥号,南明弘光年间追崇为惠宗让皇帝,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追谥“恭闵惠皇帝”。

皇帝个人档案

落难皇帝——明惠皇帝朱允炆

姓名:朱允炆,庙号:无

本名:朱允炆,年号:建文

生肖:蛇,陵寝:无

职业:皇孙——皇太孙——皇帝,祖籍:今江苏句容

生日: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地:不详

死亡时间:不详,当皇帝机遇:嫡长子

寿命:不详,父亲:朱标

身高:不详,母亲:吕妃

体重:不详,配偶:马皇后及三宫、六院众多妃子

学历:皇家教育,初婚年龄:16岁

性格特点:优柔寡断,子女:皇子2人,

谥号:惠皇帝,继承人:无

武功

锐意削藩

当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去世之后,第二位登上明朝皇帝宝座的是年仅21岁的建文帝朱允炆。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向北巡抚陕西,公开宣布的是让太子出访调查北方的民情。真实情况是朱元璋有迁都的想法,于是派朱标北巡到了陕西,观察山川地理,了解风土民情,以便回来向朱元璋报告。谁知朱标时运不济,这一回来,一病不起。第二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去世了。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65岁了,老年丧子,自然极为悲痛。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朱标死了,其他二十几个儿子都成为皇帝候选人,天下就大乱了。历朝历代在争夺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兄弟争杀那是屡见不鲜,选谁来做接班人就成了朱元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期间,朱元璋第一个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为人勇敢残忍,多谋善断,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

但这个提法是明显不合常理的,自然要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朱元璋把他这个想法拿出来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就提出了: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因为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王、晋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旦由于争夺皇位而出现相互争斗的局面,后果将非常严重。朱元璋深知历史上因为皇位而起的纷争,自然很认同这个道理。于是,朱元璋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在遗诏中说朱允炆“仁明孝友”,这是朱元璋选择继位人的标准,而建文皇帝的这个优点也是为史家所认同的。于是,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在21岁的时候被推上了权力的巅峰。

但是,朱允炆接下来的江山并不太平,朱元璋给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在这之前,朱元璋为了延长自己的江山,他把那些曾经立过大功的功臣杀戮殆尽,为什么?防备他们造反。而把自己的儿子立为藩王,驻扎在边疆的重要地方。所以,朱元璋非常自豪地跟朱允炆说到这件事。朱元璋说:我给你立了这么多保障,可以令边尘不动。说你这些叔叔们一个个能征善战,北边蒙古势力虽然经常骚扰我们,但没办法威胁你。但生性柔弱的朱允炆不这么想,朱允炆实实在在地感到了诸王对他的威胁。于是,朱允炆他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就对朱元璋说了,说如果边疆上有事,我这些叔叔们都可以顶住;如果这些叔叔们要是起来闹事,谁来帮我?朱元璋没有料到这个,一时说不出话来,于是把这个话题扔给朱允炆,朱元璋说:你看怎么办呢?朱允炆老老实实地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再不行就把他废了。朱元璋心知这不是个最好的方法,然而对于朱允炆来说,恐怕也只能做到这样了,于是点头说:无以易此矣。说这个办法不错,这样我就比较能放心。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建文。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相反,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驾御不住众臣。

然而,事情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小侄子当了叔叔们的皇帝,朱元璋的这二十几个儿子能服气吗?再加上还有那么多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们,会让年纪轻轻的朱允炆过上安稳的日子吗?这位新皇帝继位之后不久,就爆发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

当初,分封诸王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而后决定的。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朱元璋希望让他的各位子孙都来出力,以维护朱家皇朝。所以,朱元璋给了这些蕃王们很大的权力,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只要朝廷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一旦亲王出征,即使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也要受到这些年轻亲王的节制。明太祖洪武初年,为了降服旧日的强敌和元朝的旧势力,朱元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北征。故元势力在明军的打击下日趋衰落,镇守边塞的亲王却在战斗中成长起来。

在明朝的分封版图上,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达1,9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在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尤其是燕王朱棣,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些亲王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

显然,环伺周围的藩王们是新皇帝的心腹之患。虽然朱元璋打得是如意算盘,但分封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朱元璋平日喜怒元常,总以杀人为乐事,但其臣子中也不乏深思远虑、耿耿忠心之辈。早在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训导叶居升就“应诏陈言”,极论朱元璋“分封太侈”的隐患:

“《传》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国家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竟之弊,秦、晋、燕、齐、梁、楚、吴、闽诸国,各尽其地而封之,都城宫室之制,广狭大小,亚于天子之都,赐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之地而夺之权则起其怨,如汉之七国,晋之诸王。否则恃险争衡,否则拥众入朝,甚则缘间而起,防之无及也。”

这番话深入浅出,相当透彻,在点明了诸候藩王尾大不掉的隐忧后,叶居升进一步力排众议,深入分析了“疏不间亲”论点的害处:

“今议者曰‘诸王皆天子亲子也,皆皇太子亲也’。何不摭汉、晋之事以观之乎?孝景皇帝,汉高帝之孙也。七国之王,皆景帝之同宗又兄弟子孙也。当时一削其地,则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之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拥兵,以危皇室,遂成五胡云扰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记今,昭昭然矣。”

在举出了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鲜明例证后,叶居升意犹末尽,还在奏表中言之凿凿地为老皇帝出主意:

“昔贾谊劝汉文帝早分诸国之地,空之以待诸王子孙,谓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愿诸王未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里,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圣贤之德行者,入为辅相,其余世为藩辅,可以与国同休,世世无穷矣”!

自古说伴君如伴虎,这话完全不假,如此立意清晰、笔力沉稳、直陈利害的忠臣言奏,朱元璋阅毕竟勃然大怒,认为叶居升居心叵测,离间皇室。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居升抓进监牢,囚死狱中。当然了,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居升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视其为黄口小儿,骄横之情溢于言表。藩王拥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势成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难以入眠。建文帝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以朱棣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挟重兵虎视眈眈,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

建文帝即位后,当即宣布太祖“遗诏”,其中关键内容在最后:“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城)。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此诏用意,一是怕诸王以哭临大行皇帝为名忽然带大兵进京夺位;二是借死去的皇帝之口,明令各藩王属下官吏直接听命朝廷。

诏书下后,诸王尽皆不悦,甚至有些亲王认为这是建文皇帝的自作主张。这些人互相之间秘密通风报信,都私下讲是新上任的兵部尚书齐泰从中阻挠他们这些“孝子”进京哭临。

事实上,身肩明帝国未来重任的朱允炆非常忧心。有一天,朱允炆问侍读的太常寺卿黄子澄:“我几个叔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黄子澄儒士出身,深谙历史故事,马上一五一十详细地把汉景帝实行削藩政策、平定七国之乱的史实讲给朱允炆听。朱允炆听后大为心喜,觉得照这样的做法,事情并不难办。

朱元璋去世后不久,户部侍郎卓敬又上密疏,奏请裁抑宗藩,疏入,不报。建文帝留中不发,实际上是正在认真考虑削藩的步骤。虽然卓敬上的是“密疏”,但诸王耳目众多,消息早已传开,于是燕、周、齐、湘、代、岷诸王频相煽动,流言四起,多闻于朝。

然而,削藩的难题是可以想见的,当时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经常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方边防线的几名“塞王”,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要听他调遣。

就藩于北平(今北京市)的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已经构成了对皇权最大的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允炆的削藩就是针对燕王朱棣一人的。

在削藩问题上,朝臣本来有着不同的意见。以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和户部侍郎卓敬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张采用汉代“推恩”的办法曲线削藩。他们建议建文帝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所有子孙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不会再威胁到朝廷。退修的都督府断事(高参)高巍上书劝谏,有理有节,言深意切:“我高皇帝(朱元璋)上法三代之公,下洗嬴秦之陋,封建诸王,凡以护中国,居四裔,为圣子神孙计至远也。夫何地大兵强,易以生乱。今诸藩骄逸违制,不削则废法,削之则伤恩。贾谊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候而少其力’。臣愚谓今宜师其意,勿施晁错削夺之策。可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诸王子北分封于东南,东南诸王子北分封于西北,小共地,大其城,以分其地。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自弱矣。……”

高巍建议的这一方法非常得当,即把诸王的藩地交叉分封给已婚的王子们,犬牙交错,互相牵制,互相维护,互相监视,不仅推恩及广,又不会因强行削藩而伤感情。如此,诸候势力减弱,自然天子势强。建文帝认为高巍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他并不想采取这种方法。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大臣坚决主张削藩,但在具体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掉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削燕王。齐泰则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自然无力反抗了。当时齐泰、黄子澄正受宠任之际,建文帝对这两个人言听计从,想一举削夺诸位藩王的实权。于是,朱允炆建文帝听取了书生黄子澄的意见。他并没有先削实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而是从其他藩王下手。但是,户部侍郎郭任认为先削五王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他主张尽快用兵燕王:“天下事,先本后末则易成。今南京朝天宫日储粮粟、备军实,果为何者?而北讨周,南讨湘,削燕之举则经年无期,实为舍本而图其末。用兵贵乎神速,锐气既竭,姑息随之,正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臣恐朝廷将坐而自困耳。”郭任这段话有正确的一面,可惜的是:建文帝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朱[木肃]。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将其抓捕,送至京师。建文帝将周王谪遣到“烟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师禁锢起来。

为什么首先选择周王呢?周王朱[木肃],朱元璋的第五子,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周王,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藩开封。这次削周王名义上是因为周王次子告发他“异谋”,实际上因为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为妃所生,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废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将帅(下)

    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将帅(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军事将帅。如圣马、安东万·约米尼、左宗棠、玻利瓦尔、温菲尔德·斯科特、尤利塞斯·格兰特、加里波第、毛奇。
  •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册)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册)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记述了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复杂多变的一生。1859年,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一个官僚大地主家庭。袁家上辈人官运亨通,袁的野心亦不小。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郁郁不得志的他即便结了婚,做了父亲,也还像个胡天胡地的恶少。1881年,一事无成的袁决定出走家乡,前往登州投军……1912年,临时参议院以全场一致的17票选举袁继任临时总统,所得票数比之孙中山当选时竟还多了一票。1915年,袁宣布“接受”帝位,准备成立中华帝国,可惜直至83天后帝制取消,他仍未正式行登基之礼。1916年,袁靠着一剂强心针由昏迷状态苏醒过来,留下人生中最后四个字:“他害了我!”
  •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谈起春秋五霸,首推齐桓公。就政治、经济、军事而言,在七十多个诸侯中,齐桓公并不出类拔萃。他用财无度,好酒,好猎,好女人。然而他有一最大优点:爱惜人才。哪怕是自己的仇人,一旦认准了,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在贤相管仲等人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荣登霸主宝座。然而,齐桓公的结局并不好。作为一个堂堂霸主,竟被活活饿死。始作俑者,是他生前最宠爱的三个大臣。这个中的滋味,很耐人寻味。在众多的诸侯中,齐恒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本书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
  •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典藏版)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典藏版)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她的写作,还是她的生活,都可谓是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太多的人,沉醉于她笔下的故事中,却忽略了那些故事的背后,她若隐若现的寂寞身影。本书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张爱玲的众多作品,追溯了张爱玲似若传奇的一生,并挖掘出了诸多关于张爱玲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年少恐怖的遭遇、结实炎樱、成年后与胡兰成的爱情、五光十色的成名经历、大洋彼岸与赖雅相识相恋、老年孤老他乡……比期现有的对张爱玲的各种记述,本书更为完整、详细、清晰,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张爱玲。作者用凄美的文字还原了那个民国第一奇女子的一生,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将独属于她的时光,刻成一段新的传奇。
热门推荐
  •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中国古典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所选取的初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61篇就是其中的精华。本书对这61篇古诗文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赏析,并附有译文、考点总结和易混辨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并针对考点有计划地进行分析和指导,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 侯府庶女之逍遥公子

    侯府庶女之逍遥公子

    京都俊安候生有九女,前八女要么送进宫中嫁为帝妃,要么配与王孙贵族,又或是嫁入商贾之家。待与这第九女定亲时,只见这九女大手一挥,“这就是尚书府的小公子?府中已有侍妾,不要。”“这就是那什么世家传人?年纪轻轻就有了几个通房?退了。”“这就是那什么王爷?本小姐不嫁皇家子弟,不嫁。”俊安候九小姐三番退了亲,惹得侯爷大义灭亲将其赶出侯府,本以为这侯府九小姐会哭哭啼啼的反省错误,哪知这九小姐笑嘻嘻的连包袱都不拿的走出了侯府。自此,京都再无这九小姐的消息。而在这同时,京都出现了一个俊美潇洒的公子哥,人称逍遥公子。.............ps:网页更新不及时请查看原网址............
  • 桀骜少东花痴妹

    桀骜少东花痴妹

    亲爱的,我们的初恋是那样的甜蜜、那样的美丽,像盛开的桃花一样,像成双结对的彩蝶一样。******************************************谢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是你们的支持让我坚持了下来,是你们的支持让我离梦想更进一步,看到每一个打赏,每一个点击、每一个推荐,我很感激,文字的道路上,我不会孤独,因为有你们,希望你们继续支持(打赏、推荐)。不一则已再次谢谢你们!
  • 最终灵主

    最终灵主

    纵使没有任何背景,我依然笑傲苍穹,纵使天生无法修炼,我依然执掌乾坤,天若不容我,我便与天争斗,天要灭我,我必逆天……
  • 拟神大时代

    拟神大时代

    那一天,【毁灭日】结束,忽有响彻世界的声音映入幸存者们的耳朵里。“一出生就注定的弱者们,被世界排挤的失败者们,一无是处还要强颜欢笑的徘徊者们,杀戮与暴力,支配与征服,成为高位者吧!你们那卑微渺小的野心就由我来承载,出发吧,寻找吧,在这片大海上沉睡着绝对的力量,那被称之为‘拟神’的反击之力!“时至‘拟神时代’,热血英豪扬帆起航闯入崭新世界的冒险时代!
  • 乞丐被穿越:公主别装傻

    乞丐被穿越:公主别装傻

    她装梦游吓皇上,醒来说道:“哎呀皇上,我刚刚做梦,梦见好大的羊腿,它竟然会跑!”皇上暗自愤恨:“那是朕!”<br/>她毫不客气地拒绝三皇子:“我跟你说过八百遍,我是不会成亲的!”<br/>她是二十一世纪的小乞丐,一次与同行对峙中,她被卷入另一个时空。在那里,她装傻充愣混吃喝,本想一辈子就这样过去,却未能如愿,冥冥之中,竟有许多人和事把她纠缠……<br/>太后对她“一见钟情”,没见几天就封她为公主,皇上却背着太后把她扔了。三皇子对她痴恋,她每次都会泼人家冷水。逃出皇宫仍会遇到麻烦事,可是她只想吃喝不想被纠缠啊!请看小乞丐的穿越之人生路。(本情节纯属虚构,并非真实历史)
  • 十世红颜十世你

    十世红颜十世你

    本文又名《我的心中只有你》她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穿着一身的白衣,站在悬崖的一角,看着山下的万物众生。她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喜欢你~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喜欢你!比她的话多了一个字,却如此的冷漠又绝情,可是就是因为这一句话害的她死不瞑目...后来她心血来潮的说:一千年的等待换来一个你的承诺,十世的情缘换来你的不离不弃。每一个人心中或许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我们的故事就是恰好就是这样的:你若不离,我定不弃。!
  • 男主他妈是系统

    男主他妈是系统

    这是一本两个有着各自不同目标的年轻人,在小世界里谈完恋爱,结束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故事。
  • 私情

    私情

    花心的丈夫却在外包养了“二奶”——他的女研究生笛谣。丈夫的婚外恋掀起婚姻和家庭的血泪风暴。丈夫再次背叛,铭心刻骨的伤痛使林鸟痛不欲生。
  • 富福有余

    富福有余

    穿越成贫困小农,爹爹还是一个赚钱白痴,武功高有用吗?没有用吗?有用吗?好,以上当白问,且骗学点武功来改变命运!等等,这个不可一世的冰块男是谁?还要来咱家住半年?呸呸!什么?还要跟他去一个勾心斗角的大家族里过上两年?不要啊,啊,啊……去了的话,赚钱大计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