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54300000363

第363章 湘军统领:攻守之道

史上常有数十倍兵力围攻坚固城池伤亡惨重而城不拔的战例,加上现在战争影片攻城场面专业性不强,纯粹的以云梯蚁附攻城,攻方士兵一个个云梯上纷纷掉落的情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至有人认为凡攻城战必旷日持久而且伤亡要大于守方,还有过大半的可能拿不下城池。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个别特例而已,历史上绝大部分城池都是不费什么劲就拿下来了。象秦将白起那样,一次军事行动拔城二、三座以上的大有人在。

首先分析一下特例产生的原因。首先是要有一座坚固的城池,一套完整的城池防御体系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建设起来的,至少要三、五十年才能建设完成,而且建成之后要不断加固完善和修补岁月和风雨带来的破损。由于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大量筑城,加之一座坚固的城池可以残破却很难被完全夷平,而且因此特例中的城池往往建成极早且经过了上百年的经营。比如让诸葛亮饮恨的陈仓,是沟通四方的交通要道,远在秦代之前就有建城,秦汉间有刘邦暗渡陈仓的典故,后经两汉不断经营,特别是东汉,把这里作为平羌的后方基地,汉末王国、韩遂围攻此城,皇甫嵩奉命领兵救援,恃其城坚,在一旁束手观战长达八十余日,待王国、韩遂伤亡惨重班师时,始衔尾追杀千余里,斩首过万!到三国时郝昭又以千余士兵据城而守,诸葛亮数万大军粮尽而返。当然,不是每座城池都会修建成这种标准,国家财力有限,只会重点建设个别扼守交通要道的城池。至于其它小城,城墙都会有严格的高度和宽度限制,以防有人利用作乱。还有,破坏容易修复难,城池经一战破损,也要数年时间才能完全修复,若期间遭遇再次攻城,则很危险。

其次,要有足够数量的精锐士兵,大城需兵多,小城需兵少。也不是越多越好,一是容纳不下,二是消耗粮草不能持久。以《墨子》所言,城一丈十人守之。故陈仓小城,三千人足以守御。若人手不足,城池再坚固也是纸糊一般。另外,城内还得留预备队,以备救援和出击。守者不出,出者不守。守城出击是很重要的一环,经典守城战例中屡见不鲜。战争中士气是很重要的东西,军队士气旺盛,怯者不退,军队士气衰弱,勇者不进。守城作战,敌强我弱且被敌围困,士气当然低落,若持久则越战越弱,所以不时以军队出击,取得小胜以振奋士气和打击敌人士气。士兵素质当然不能差,太差,万人守城只能当千人用,一冲就垮。

再次,军械、粮草要充足。檑木、滚石、箭矢等都是消耗量巨大的东西,以檑木、滚石为例,每天消耗以数千计。以箭矢则为数万计。没有储备数万檑木、滚石和数百万箭矢,而企图依靠近战杀敌,是难以守住城池的。这些东西都非一朝一夕难以齐备,而且国家总量有限,只有重要据点才能得到充足供应。粮草不用说,其它军械的损耗也小得多,但也要齐备。

最次,要有外援。“无必救之城则无必守之城”,很好理解,必救的城池才是重要的城池,不重要就不用守了。守城作战,救援是很重要的一环,之前提到过士气,外无救援则士气低落,士兵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若有救援,哪怕靠近的希望不大,但总给了士兵一个可以支撑下去的希望。攻城战的失败大多是因城不下而援军将至,攻城军腹背受敌而不得不退。如前述诸葛亮陈仓之战,退兵就是因魏援军将至。蒙古攻宋四十余年,未有尺寸战果,不仅仅是因为宋军以城池坚守,还有援军云集的因素。宋军以各城池为支撑,后方留有大量机动兵力,蒙军围城则发机动兵团救援,机动兵团至则守备兵团出,二者前后夹击,大破蒙军,屡试不爽,偏安四十多年。如无救援,即使是襄阳那样的坚城,迟早也会被攻破。蒙金数次围攻襄阳,都因援军到来而被击破或主动撤退,直到最后一次围攻襄阳,数拨援军野战失利,蒙古军围攻襄阳足足围攻了五年,终于被拿下。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攻城方因为其它因素而撤围是极少数。再坚固的城池,没有援军,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名将把守。特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名将的因素,名将在野战都可以少胜多,更别提有坚固城池相助了。只是很多情况下,人们把守城的功劳归功于城池坚固而不是名将应对得当。如郝昭,先是在并州防御匈奴十余年,深谙守城之法,然后调至陈仓。诸葛亮以云梯、冲车攻城,郝昭以火箭射云梯,绳连石磨压冲车。诸葛亮以井阑百尺射城中又以土丸填堑,郝昭于内筑重墙。诸葛亮挖地道,又被郝昭截断。两年后,郝昭得温疫,诸葛亮立即发兵再攻,陈仓坚城不足滤,唯滤郝昭也。

还有攻城作战,电影场景中那种云梯蚁附攻城只是最落后的手段,早就不用了。春秋时期,孙子著书,就言攻城有修橹轒轀具等器械,将不胜其忿才蚁附攻之。可见蚁附在春秋时期就落后了,到宋朝连云梯都改进了,类似现在飞机的登机梯一样,也有轮子,只不过是人力在下推动,人隐其下以避矢石。攻城器械不详细描述,《武经总要》有图。攻城器械不便于行军,往往在围城后由随军工匠营就地伐木制作,攻城不下则烧械而走。

但凡攻城,伤亡最惨重的阶段发生在城墙下和攀城过程中,接敌运动伤亡倒不是很大,敌弓弩手虽居高临下,但我弓弩手数倍于敌,并非被动挨打。只有城墙下和攀城过程中,攻城士兵无还手之力,所以不少攻城器械都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再有就是借助数量优势的弓弩手压制城墙上的敌军行动。攻城战最激烈的地段往往是城门和城门附近。城门的不管如何被加固也是绝对不如几丈厚的城墙坚固的,作为进攻者,通过城门投送兵力比翻越城墙投送兵力更快。作为防守者,城墙被攻馅,事仍有可为,而城门一旦被攻破,基本就无可挽回了。所以,城门附近既是进攻的重点又是防守的重点。

说了这么多,觉得实在没说什么,实在是没得什么说。当作文章勉强凑合,书评嘛,能给人写文章做参考就好。

======

小毛病不少,补充、删除、增加、调整了个别地方的字词标点还有语序,大体未动。城一丈十人守之是出自《尉缭子》而不是《墨子》。一般的轻便云梯在突袭战中仍有使用。

再补充一段:

城门一旦被攻陷,敌军大举入城,守军士气一落千丈,往往出现大规模投降甚至在守将带领下全部投降。基本上城门彻底失守就是宣告城破了,在巷战中负隅顽抗的只是极少数。而且没有城墙的掩护,在攻城者的优势兵力下,双方的伤亡比往往颠倒过来了。所以,攻城战以城墙城门为争夺的重点,特别是城门和靠近城门地段的城墙,是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

凡用兵,大多依据交通线而动。人也是一样,好走的路走的多,几条路交汇的地方人就多了,人多就有城。所以大的城池都在重要的交通线(或者说国道)交汇之处,中等的也都在重要的交通线(国道)之上。其它小城都在非重要交通线省道、县道之上。

象这种大型的城池,平战时都驻扎有大量士兵,以便于快速向各个方向机动,参与战争或平叛。它的得失往往关系一个面的得失,所以不论任何时候都相当受重视,而且都相当坚固,

中等的城池,占据重要交通线上,相对来说重要性就低一点,但也相当受重视,如果说大城是起到中枢的作用,那这些城池就是起到门户的作用,是进入一个地区的必经之地。

也就是说这些中枢与门户平战都很受重视。中枢门户根据控制与保护的面的大小也有大小之分。

其它小城,或者说军事要塞,就只在战争时期受到重视。城小就表示人口少,不在主要交通线上,非特定时期是不受重视的。

城的大小与好不好守无关,这点在南北朝时期已经被人论证。主要是兵力是否足够的问题。大城需兵多,小城需兵少。很多大城比小城陷落快,往往是兵力不足,对大城来说不足,对小城来说多余。同样是三千人,守小城没问题,守大城就不行,这就给人大城不好守的错觉。

明代守北京,具体来说有几层防线和两条路线。一是辽西走廊路线,二是桑干河谷路线。第一条路线,最外层是辽东,具体来说沈阳的得失关系辽东的得失,辽西走廊上锦州,山海关等都是重要据点。第二条路线,最外层是大同盆地,其中大同的得失关系整个辽东的得失。然后是桑干河谷沿线的宣府和内三关等。

明代守北京,两翼为辽东和宣(府)大(同)等重镇,各自把守辽东和打通盆地,为蓟镇屏障,而蓟镇又分别依托燕山山脉(山海关冷口等)和太行山山脉(内三关)防守,为北京屏障,最后是京军保卫的北京。如此层层设防,各镇各有职守和分工。并不是说守北京就只守内外三关,其它地方

守洛阳的话,要守八关,面临的问题是有限的士兵和物资的调派,处处把守反而分散力量,八关守不住,洛阳也守不住。一旦八关有一关被破,整个八关防御体系就彻底崩溃,物资、士兵根本撤不出来,白白打了水漂

====

陈规有陈规的理由,但未免分析得不全面.他认为,城太小,矢石交通(指南边攻城者的矢石能与北边攻城者的矢石相遇),善守着也无能为力.但其它条件都未能考虑,比如我所说的兵力问题.

象京城那样的大城,一鼓而下的例子也很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绝对.

就实战形势来说,由于城池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往往关系者一个地域的得失和一条重要交通线的控制权,双方都不可能视而不见,只有可能被迫放弃的.

城池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是天生的,不会因实战形势而改变.

城池的地理位置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筑城时就已经得到体现,其后几千年山川地理没有太大的变动,重要性也没变.

城池的大小往往和地理位置挂钩,地理位置又和重要性挂钩.有些城不大,和地理位置挂钩后也很重要.

但是大城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很多的.如果力量不充足也很容易拿下.

攻城的难易和防守力量的充足相关.也就是和主帖的条件相关.如果防守力量不足,再重要的大城也被迫放弃,如果充足,再小的城池也不会放弃,处处设防,就象明代防守北京一样.

====

一鼓而下的概念有缩小,一开始是与肃清外围,然后慢慢困毙相对的一个概念,后面缩小成五天以内。

守城录的相关原文如下:“若城太小,矢石交通,善守者亦难以设险施策。规以为城愈大而守愈易,分段数作限隔则易守。”

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小到矢石交通,那就没有守的必要了。

(1)单纯从攻守双方的具体手段来看,兄弟支持陈规的说法,什么说法?规以为城愈大而守愈易.

这里未免考虑太过片面,即使不从整个战局来看,还有很多角度可以得出相同或相反的结论。

而且根据你三十一楼的说法“一是要考虑城自身在建筑学上的坚固性,地理环境因素,除此之外,还要看别人能利用什么方法进攻.”

城的坚固性是相对攻防手段来说的,按你的意思,两座差不多的城,攻城者方法多的城池不坚固,攻城者手段少的城池坚固,那等于说是拿不同的标准(攻城方法)去衡量同一座城池是否坚固。这种变换标准的衡量方法是否客观?

(2)但放在整个战局中看,兄弟的观点是:大多数应由实战形势决定,而不是由城池本身来决定,相当于支持城的大小与好不好守无关的说法

问题是实战的形势和地理关系相当密切,比如张巡守睢阳,不是实战形势使睢阳成为两淮门户,而是睢阳本身就是两淮门户。

而且一城一地的得失往往又决定着实战形势的变化。比如陈仓一下,关中便为魏蜀所共有。睢阳一下,两淮为战火波及,整个平叛形势都要受到影响。北京一下,燕山以南,真定常山以北尽为敌有。蒙古围攻襄阳,襄阳一下,南宋土崩瓦解。

这些地方本身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其对战局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地理位置几千年不变。

(3)再进一步分析,放在整个战局中看时,城的大小不同对战局发展的影响必然有密切的关系,攻防双方不可能对城的大小视而不见,这样又不能支持城的大小与好不好守无关的说法.

尽管守方重视大城,但大城却未必坚固,因为大城所需力量多,几万兵力也未必足够。尽管守方不重视小城,但小城所需力量少,几千兵力就叫充足。比如陈规所说的太原寿阳,太原大而寿阳小,尽管太原比寿阳更受重视,但太原兵多却没守住而寿阳兵少却守住了。可见,防守力量的充足是第一位的。

同类推荐
  • 汉末宏图

    汉末宏图

    东汉末年,卖官鬻爵成风,三公九卿明码标价,郡守县令尽为奸邪爪牙。张角振臂一呼,四百年帝国大厦轰然崩塌。 值此乱世,一名现代大学生,半吊子摸金校尉,穿越成了大反派西凉大将李傕之子。枭雄四起,世家林立,在这大争之世,且看李炎如何重整山河,描绘出绝世宏图!
  • 楚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楚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楚人以祝融为始祖,其历史的起点,原本在神话与传说之中。历经筚路蓝缕的岁月之后,楚国得以崛起于南方。楚人有着“蜚将冲天”、“鸣将惊人”的雄心,“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气魄,终于在春秋中期跻身五霸之列。然而在取得这样的成就后,政变与内乱让楚国招致了吴师入郢的巨大外患,实力大损。战国时代,楚国用吴起变法以求打破困局,为国家带来起色,楚国一度达到了强大和繁荣的顶点。但在怀王时代,遭遇连番挫折,势力顿衰。此后,郢都沦陷,半壁河山被秦人占领。楚人虽亡羊补牢,但已经无法改变“六王毕,四海一”的趋势。秦末起义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又给八百余年的楚国史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尾声。
  • 动荡年代(1960-1969)

    动荡年代(1960-1969)

    本书讲述了1960年—1969年这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记录了中共中央上海会议决定继续“大跃进”,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人民解放军参加援越抗美斗争,“文化大革命”,二月抗争等历史事件。
  • 德国的浩劫

    德国的浩劫

    《德国的浩劫》一书的作者弗里德里希·迈内克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之一,顾治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史学界最令人瞩目的人物;布赖萨赫也称他是当代德国历史主义的首席代言人。《德国的浩劫》分为当代的两大浪潮,第二帝国建立以前和以后的德国人民;希特勒主义和西方列强等十五章内容。
  • 司礼监

    司礼监

    莫欺少年穷,我叔魏忠贤。——傲骨出品,必属精品。五代正版订阅群:964647911(前四代已亡)
热门推荐
  • 六十种曲紫箫记

    六十种曲紫箫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御史不好当

    御史不好当

    沈筠棠觉得自己绝对是大燕朝最倒霉的人。作为三代单传的永兴侯府世子爷居然是个不带把的!上有老弱病残的祖父母,下有弱质纤纤的妹妹们。娘死的早,爹走的急,阖府上下只靠她一个“假男人”!偏偏朝堂上还有如狼似虎的大龄剩男摄政王虎视眈眈。沈筠棠:摄政王殿下,微臣虽然喜欢的是男人,但真的不是断袖啊!
  • 安乐摸

    安乐摸

    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就算一个人突然变成了一只惊弓之鸟。离开阁楼前,冒臣照例目光炯炯地四下扫视。空调悬贴在净白的壁上,看起来像屋体赘生的一只肿瘤,静态、笃定,却淌出经年不变的嘶声,令心思缜密的人会揣想到某种不详。塑胶伸拉帘布遮住朝阳的那扇窗。帘布上的印画,是田园牧歌式的秘境格调:白鹭在密林前的草地上起飞,春天的胡杨林仪态万方。其实从帘布后会不断传来各种市声,但冒臣常常可以对那些声音置若罔闻——就这么一幅廉价的风景画,便能使他变成一个掩耳盗铃的人。
  • 过食之罪

    过食之罪

    晚饭后,魁笑夫和妻子绚子在起居室说着话。夫妇俩都是律师,话题一般涉及各自承揽的案件。“现今我受理了一桩奇怪的案子,一件刑事案件。”魁笑夫说。“罪名是什么?”绚子问,双脚在沙发前交叠着。“盗窃罪。这样奇怪的盗窃行为我还从未听说过,轻率地受理了这件案子。现在又觉得,如果公审开始的话,其结果难以逆料,正为这事儿犯愁呢。”“被告是什么样的人?”“二十一岁的一个姑娘,非常漂亮。啧,那女孩,根本不像已是二十一岁。天真烂漫得什么似的……无论怎么看都像是十几岁的花季少女呢。”
  • 剑道入圣

    剑道入圣

    一人,一剑,一白衣。一诗,一笔,一葫芦。ps:原谅我不会写简介。
  • The Chimes

    The Chim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鸟事(短篇小说)

    鸟事(短篇小说)

    这鸟事,其实不复杂,但说来就话长了。正月好时光。那楠街进行一年一度的“画眉搏击大奖赛。所谓画眉搏击,实是俗称中的斗画眉。十万山中的那楠街,斗画眉是有传统的。明朝万历年间留下的街谱有载:山中那楠,地广人稀,草多林密,多寒少温,旱涝无期;唯有百鸟,常年欢语,每度年至,必有鸟趣,方圆百里,妇幼汉苍,皆来观聚……这个“鸟趣”,说的就是斗画眉,可见其历史之悠久。“文革”年岁,有一“四清”工作组进驻那楠过“革命化春节”,视斗画眉为“四旧”之围,而明令禁止,“鸟趣”便断了多年历史。
  • 执掌山海

    执掌山海

    形意拳大师宁无风异世重生。破苍穹、逆乾坤、一枪荡平重重阻隔。血书山海卷章,终成我主宰之名!
  • 傲世狂妃

    傲世狂妃

    雷声阵阵,一道紫色的闪电自天际划过。满目疮痍的魔界上空,忽然光芒大盛。虚空之中,好似有一双无形的手,从漫天的乌云之间撕开一条裂缝。数以万计的白衣灵者自这道空间裂缝中泉涌而出。白色的衣袂翩然若仙,凛冽如刀。肃然的杀意霎时弥漫于魔界上空。
  • 吼夜

    吼夜

    本书所选文章均出自季栋梁近年来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小说绝大部分发表后被各类选刊选载,引起评论家和读者广泛的评议。这些作品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写实风格和底层情怀,多从小视角切入,选取小事情,在叙述中,在故事的可读性与寓意的丰富性之间,通过营造一连串的意象与情境,找到了合理、恰切的平衡支撑,从而达到穿透故事表象本身,充分营造了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人性扭曲和粗犷而细腻的情感世界的艺术质地,使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更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