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2600000005

第5章 群众抗英斗争

鸦片战争期间,面对英国的武装进攻,清朝统治者时战时和,动摇妥协,最后向侵略者投降。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人民,则从始至终进行了英勇的自发反侵略斗争。

战争爆发前,广东人民即以实际行动支持林则徐与鸦片贩子做斗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禁烟取得重大胜利后,群众协助清水师粉碎了义律的多次武装挑衅。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战争爆发,英舰封锁珠江海口,在林则徐组织下,水上有迈蛋户、渔民五六千人编为水勇,陆上有乡勇、团练,水陆群众相互配合,打击侵略者,迫使英舰每日在海上“东飘西泊,莫定行踪”,敌人得不到粮食和淡水,只能“以布帆兜接雨水,几于不能救渴”①,处境极为困难。六月七日(7月5日),英军攻陷定海,对群众大肆屠杀淫掠。定海城内群众同仇敌忾,坚壁清野,相继内渡,以致敌军“初入定海时,简直一个人影也看不见,成千成万的人已经离城而去”②;尚留在城内的群众,目睹英军的残暴,也想方设法离城出走。英军坐困城中,只有利用汉奸、买办去采办当时军中急需的新鲜食物。对此,群众开展了捕捉汉奸买办的斗争。英军前往定海附近地区测量、掠夺,又遭到当地群众的有力袭击。八月二十日(9月15日),英舰二艘侵入浙江慈溪县海面,并派兵登岸,乡民立即迎头痛击,用长矛戳毙英兵7名,生擒4名。当天傍晚,英汽船驶至余姚县近海,陷软沙之上沉没,渔户、灶丁及兵勇纷纷赶到,生擒英军22名;其中2人因伤重致死,余众乘小舟四散。八月二十一日(9月16日),英陆军上尉安突德携印度随从到定海城郊山上测量地形,乡民用锄头击毙其随从,生擒安突德。八月三十日(9月25日),英舰三只到崇明岛抢掠粮食牲畜,乡民将其诱至稻田间,毙敌两名。由于缺乏新鲜食物和饮水,病疫在英军中日益蔓延,只五个多月,在定海登陆的3000名英军中,病亡即达400多人,入院治疗的1500多人,余下的也“完全消瘦到皮包骨”③。在群众的打击下,英军已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1841年5月),当奕山向英军投降,退出广州城之际,三元里人民掀起了抗英斗争的高潮。从四月二日至六日(5月22日至26日),英军在进攻广州城过程中,四处烧杀淫掠,“西则自新填地金利埠烧至西炮台,南则至天字码头烧至小东门,被火者不下千余家,难民提男携女号呼之声,遍于道路”。七日(27日)《广州和约》订立后,占据四方炮台和耆定炮台的英军,“于附近各乡,昼夜巡扰,抢夺耕牛,搜索衣物,淫辱妇女,发掘坟墓,祸及枯骨,种种贻害,不可胜言”④。英军的暴行,激起了爱国士绅和广大群众的强烈义愤。奕山未退出广州前,城郊各乡绅民便利用当地旧有的社学组织,“集众公盟”,准备联合抗英。四月九日(5月29日),一队英军窜到城北三元里一带,大肆淫掠,奸辱老妇,村民奋起反击,当场打死英军数人。为防止英军报复,萧冈乡举人何玉成遂柬传南海、番禺、增城诸村,各出丁壮,共同对敌。三元里附近103乡的农民、渔民、水手21232人等迅速集结,城郊东北六个社学的客家群众及打石工人,也在监生王韶光带领下,准备参加战斗,相约吹螺壳打鼓进兵,打锣收兵。四月十日(5月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五六千人手持木棍、锄头、铁锹、刀矛、石锤、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发起佯攻;英陆军司令卧乌古亲率侵略军出击。群众按原定计划且战且退,将英军诱人牛栏冈伏击圈。英军一到牛栏冈,早已埋伏待命的群众勇猛地发起了进攻;此时以林福祥为首的水勇500余人闻声赶来,妇女儿童也上阵助威,送水送饭。中午,雷雨大作,英军困在泥泞里,行动困难,火枪淋湿,不能发射。各乡群众乘势将英军分割包围起来,进行肉搏,英军被打得“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⑤。这一仗打死打伤英军近50人,缴获许多战利品。直到傍晚,英军才陆续撤回四方炮台。四月十一日(5月31日),清晨,三元里人民乘胜包围了四方炮台,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400余乡群众也陆续赶来,围台群众增至数万。义律、卧乌古无计可施,只得派人向广州地方政府求救,扬言如不将围台群众解散,英军“立刻扯下休战旗帜,恢复敌对行动”⑥。秉承英军意旨,广州知府余保纯偕南海知县梁星源、番禺知县张熙宇,急忙赶到围台群众中,一方面打恭作揖,诱劝群众撤离,一方面威吓士绅,称如不收兵,则600万元赎城费要由士绅负责。在清官员的威逼下,一些士绅首先动摇潜避,群众也逐渐退解,台围遂解。这次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规模较大的武装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它显示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决不屈服的英雄气概和巨大威力。

自道光二十一年七月(1841年8月)英军再次侵入闽浙地区以来,群众抗英斗争继续广泛展开。

英军侵占厦门后,晋江、惠安、南安、同安、马巷、厦门各厅县群众,纷纷自相团结,各保乡村,凡英军“水陆栖止处所,昼则寻杀无时,夜则乱石向掷”⑦,予以痛击。乡民陈氏组织群众500人,用抬枪同侵略者作战,杀伤大量敌人,使英军不敢久驻厦门,退屯鼓浪屿。

瘦西湖英国对台湾早已垂涎欲得。道光二十年六月十八日(1840年7月16日),英船即曾驶至台湾水域,被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台湾道姚莹组织清军击退。后达洪阿、姚莹招募乡勇、水勇、屯丁6000多名,协同官军防台。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六日(1841年9月30日),英舰一艘侵入台湾基隆口,攻击中国炮台。中国守军立即发炮还击,英舰桅折索断,慌忙退出口外,触礁击碎,英兵纷纷落水;屯丁乡勇和守军共同追捕,斩首32人,生擒133人,缴获大炮10门。同年九月十三日(10月27日),英舰又至基隆,声言要夺回前次被俘英人,被壮勇和守军击退。道光二十二年一月三十日(1842年3月11日),英舰驶至大安港(今大甲溪北大甲街附近)洋面,当地渔民一面飞速通知守军,一面佯替英舰导航,将其引至暗礁使其搁浅,此时预先埋伏的兵勇突起猛攻,将英舰击破,毙敌数十,生擒49人,夺获枪炮无数。台湾军民的英勇斗争,粉碎了英军侵占台湾的阴谋。

在浙东,英军侵占定海、镇海、宁波后,四出骚扰。当地以徐保、张小火、钱大才为首组织黑水党,采取四散隐伏,神出鬼没方式,捕杀敌人。据载:英军于宁波夜巡街巷,两人先后行,“方磔格语笑,后者忽无声,回视之,已失头而仆,前者大骇,僵立若槁木,俄顷又失其头”;有时群众着英军衣冠,行于路上,“洋人近与语,遽刺杀之”;或以布自后扣其颈,使其不得出声,俟拽至僻静处,再捆之以缒出城;有时群众数十名,以长藤为环,暗伏城外墙根下,俟英军巡视城上,则“为怪声惊之,洋人偶一倚堞俯视,遽以藤环钩其头而坠”,“城上洋人谓坠者误失足,且闻其颠蹶,皆伸头下视,思援之,又尽为藤所钩致”⑧。由是,黑水党在两月之中,擒斩英军数百,“英人大恐”⑨。道光二十二年五月(1842年6月),定海三十六岙群众齐集神庙,订立盟誓,并散发告白,号召群众打击英军,焚烧敌舰船,“一次无成,二次再举;水战不胜,陆战再图;明不得手,暗可施谋”⑩,采用机动灵活方式坚持不懈地同英国侵略者战斗到底。

在江苏,英军窜入长江以后,遭到松江、无锡、江阴、瓜州、仪征等地的农民、渔民、盐民和船夫等的有力打击。当时,沿江各地和夹河各乡,绅民纷纷捐资团练义勇,计有九万余名,到处袭击敌人,焚烧船只。太仓、江阴的农民以竹竿、锄头袭击侵略者。道光二十二年六月(1842年7月),英军进攻镇江前后,习于战斗的瓜洲、仪征盐民一见夷船,即放抬枪,给敌人以极大威胁。七月九日(8月14日),英军闯入靖江骚扰,“民众哗然,齐声杀鬼,夷人惊走”。次日,英兵百余人乘杉板再犯靖江,农民们“揭竿荷锄而来,约千余人列阵圩岸上,施放抬枪。持械士兵喊以助威,乡人和之,声振林谷”。英军发炮轰击,靖江人民隐蔽在堤下和敌人相持,打死英兵十余名,又打中英船火药舱,侵略者纷纷跳水逃命,从此不敢复窥靖江。

鸦片战争期间,人民群众在东南沿海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有力说明:中国人民是有着反抗外来民族压迫的革命传统的。在伟大的中国人民面前,任何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国的行为,都是徒劳的。

注释

①《圣武记》具体内容。

②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鸦片战争》第5册,第120页。

③《鸦片战争》第3册,第498页。

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修订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56页。

⑤梁廷楠《夷氛闻记》第75页。

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修订本)第344页。

⑦《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杜,1982年版,第360页。

⑧《鸦片战争》第4册,第382页。

⑨《鸦片战争》第4册,第382页。

⑩佐佐木正哉编《鸦片战争研究》(资料编)第300页。

同类推荐
  • 英语民族史:革命时代

    英语民族史:革命时代

    大英帝国雄踞19世纪,其属地与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而新生的美国则称霸20世纪,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地影响着20世纪历史进程。自工业革命以来,两个英语国家相续雄霸世界达200余年,这绝不是偶然。温斯顿·丘吉尔以其如椽大笔,深刻而生动地为我们揭示了其中奥秘,这就是其历史名著《英语民族史》,再加上其回忆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几乎完整地描述了英语民族从蛮荒走到世界超强的历史轨迹。
  • 楚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楚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楚人以祝融为始祖,其历史的起点,原本在神话与传说之中。历经筚路蓝缕的岁月之后,楚国得以崛起于南方。楚人有着“蜚将冲天”、“鸣将惊人”的雄心,“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气魄,终于在春秋中期跻身五霸之列。然而在取得这样的成就后,政变与内乱让楚国招致了吴师入郢的巨大外患,实力大损。战国时代,楚国用吴起变法以求打破困局,为国家带来起色,楚国一度达到了强大和繁荣的顶点。但在怀王时代,遭遇连番挫折,势力顿衰。此后,郢都沦陷,半壁河山被秦人占领。楚人虽亡羊补牢,但已经无法改变“六王毕,四海一”的趋势。秦末起义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又给八百余年的楚国史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尾声。
  • 德国通史

    德国通史

    本书充分呈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创造伟力,展现了德国历史的盛衰轨迹和悲喜命运,凝聚了作者长期的治史心得,吸纳了国内外的新的研究成果,史料翔实,论述充分,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德国通史。
  • 中国美学通史4(隋唐五代卷)

    中国美学通史4(隋唐五代卷)

    《中国美学通史》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美学思想的发展史。美学是对审美活动的理论性思考,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所以这部美学通史不同于审美文化史、审美风尚史等著作。 这部《中国美学通史》是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由汤凌云著,叶朗任主编。 这部美学通史共有八卷,分别是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代卷。
  • 冰火契机

    冰火契机

    皇帝为子嗣亲上寺庙祈福,大师成全了他的心愿,一年过后,双胞胎诞生,各有灵异,一个奇香无比,一个却奇臭无比,皇帝想要丢弃臭儿命太监去执行,他的命运将会如何,又将给世界带来什么?
热门推荐
  • 异术奇谭

    异术奇谭

    口味平淡、内容清淡、纯属扯淡。幻想一下世界的另一个方向。
  •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所选篇目以普及性为要,挑选可接受性强、浅近明白之作入书,又广泛借鉴了其他的权威版本。宋词和元曲的选择则是对各个时期、各种题材的作品衡量斟酌,博采众家之长。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文学成就也很高,但我们尽量侧重选择活泼灵动、浅俗直白,并能够使欣赏者毫无间隔感的元散曲。
  • 快穿之甜宠逆袭之旅

    快穿之甜宠逆袭之旅

    萧晓走在回家的路上,意外遭遇追杀,就此绑定了系统。萧晓怀着对美好生活被打碎的满满怨气踏上了逆袭之旅,却不想踏上了一条虐狗之路。PS:本文1v1,甜宠,不虐,男主有金手指。
  • 虎妹孟加拉

    虎妹孟加拉

    住在美国的富二代玉叶喜爱猛兽,她收养了一只老虎,投入很深感情,而和人的情感却很疏离。小说讲述了中国新一代青年的另一种困惑和焦虑,人与人,人与动物的复杂关系,题材独特,细节精彩,值得关注。老树驾着银色老丰田,从伯克利北边山腰林间的家里一路飞驰而来,刚下高速就连遇两个红灯。情急中,平时绝少冒脏话的老树忍不住连骂了几声娘。他盯着高挂在前方路中间的那团鲜红,双眼发花。暗夜里,路口交通灯的控制程序将优先权给了横向交叉的大道,弄得红灯一亮,通往奥克兰山上的车子简直要等到永远。
  • 史上最酷心理学:婚姻与恋爱的秘密

    史上最酷心理学:婚姻与恋爱的秘密

    为什么男人都喜欢美女,而女人都喜欢帅哥?为何“高富帅”称霸婚恋市场,凤凰男却频遭女人驱逐?为何男人喜欢一夜风流,而女人偏爱一世承诺?婚都结了,为何他/她还要求那么多?家有贤妻,男人为何还执迷于“金屋藏娇”?女人的价值跟婚姻成正比还是反比? 本书涵盖了当下最容易出现的婚恋问题,实情引入+进化分析,在看似戏谑的语言里,给深陷婚恋泥沼中的男人女人们提供一个解决现实问题或者改善心态的新方法,告诉你一些你所知道和不知道、你懂得却不会表达的恋爱与结婚心理、两性交际之道。
  • 华下逢杨侍御

    华下逢杨侍御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江河十年行”日记(2006)

    “江河十年行”日记(2006)

    早上,天下着小雨,从成都出发,到达已经建成的紫坪埔大坝时,整个大坝锁在雾中。都江堰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的副队长张立新向记者介绍说,大坝的修建为调节岷江的水量起到了作用。可是四川地矿局地质区域调查大队总工程师范晓却指着紫坪埔水库边上几处塌岸说:紫坪埔在枯水季节可以起到让岷江有水的作用。但由于来水不均,这就会给河床以及两岸的地质带来影响。况且,修坝后的调节水,一定是要先紧着发电才行,对岷江的生态用水要放在第二位。紫坪埔水库2000年开始修建,2006年基本竣工。水库距离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有6公里。
  • 海游记

    海游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方言校箋

    方言校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空旅行之遇见你

    时空旅行之遇见你

    深夜的一次散步,遇见一次关于穿梭时空的实验,将我们带进了另一个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