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不管怎么样都算得上一代明君,不过,立孙子为太孙只能说是无奈之举。
太子归西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马上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和一件错误的事,正确的一件是马上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的儿子们因为争夺皇位而明争暗斗。他办的错事就是大杀功臣之后,把他的儿子们全封为王,让他们手握重兵,镇守边地。朱元璋的本意是效仿汉高祖刘邦众封王以屏卫汉室的做法,让他的其他儿子代替天子去抵抗北边如狼似虎的蒙古人的侵扰。但是他却忘了,刘邦封王的后果是发生七王之乱,差一点就动摇了汉朝的四百年基业。他以为立了太子,又封了王,朱氏天下从此就可以万世一统了。
朱元璋对太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从小就对他进行特殊教育,给他请了全国最好的老师,负责教授他的学业和武艺,朱元璋自己也常常耳提面命,教导太子为君之道。太子未满二十岁时,朱元璋就已经让他试着处理政事作为训练。
通过这种种培训,太子不负众人的厚望,无论为人还是处事都很符合一个帝王的标准,可以预见将来会成为一代明君。可是老天偏不如人所愿,洪武二十四年时,朱元璋派太子巡视关中地区。这一来一去就是三个多月,政务繁多,旅途劳累,加上太子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结果朱标一回到京城就病倒了,在床上躺了几个月后居然就此一命归西了。
计立太孙
这对朱元璋来说可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本来还神采奕奕、丝毫不见老态的皇帝一下子就衰老了许多。一想到自己已经65岁了,眼见寿不长远,太子却在这时命丧黄泉,不由得老泪纵横,痛苦失声。
有一天,他又想起太子,悲痛难忍,就在群臣面前大哭了起来。大臣们不住劝慰。翰林学士刘三吾劝道:“皇上不要过于悲伤了,太子虽然不幸去世了,但是您的皇孙不是已经长大了吗?他可以即位,天下不会因为没有太子就大乱的。”朱元璋一听确实如此,他也感到老是这么伤心下去也不是办法。他渐渐老了,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死去,当务之急就是再确定一个皇位的继承人,以避免因为太子去世而引起国家的动荡不安。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他也考虑了很久。他总觉得太孙朱允炆的个性懦弱,遇事优柔寡断,一直担心他不能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他的几个年纪较长的儿子其实都很有才能,在边地镇守边疆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随便哪一个其实都是可以被立为继承人的,但是朱元璋还是对他们感到不太满意。为了镇守边疆,当初对他这些皇子们的教育是比较偏重于武力和军事的,文化素养的教育就相对的不太受到重视,而要成为一个帝王,光会打仗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几个儿子同样镇守边关,功劳都很大,要立哪一个呢?无论立了哪一个,朱元璋都怕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与反对。他虽然比较喜欢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但是如果立了燕王,又如何向二子、三子交代呢?最后,出于对太子朱标的感情,也由于朱元璋一向信守儒家的伦理道德传统,坚持立嫡立长的原则,他还是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他认为这个决定既符合传统的习惯,又可以抚慰他的丧子之痛。由于皇太孙的年纪还小,还可以在进行教育和训练,这位垂垂老矣的皇帝重新又振作起精神,开始对他的新继承人进行培养。
一直觊觎皇位的燕王知道了父亲的这个决定,大失所望,也从此埋下了日后谋反的祸根。这一年,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刚刚年满10岁。
太平天子的梦想
朱允炆一生下来就有一些身体上的缺陷,外貌不太好看,头盖骨又偏又歪。朱元璋一开始是不怎么喜欢这个孙子的,常常摸着他的脑袋叹,说:“怎么长得像半边月亮呢?”但是后来为了训练孙子,朱元璋总是把朱允炆带在身边。时间长了,他发现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又很喜欢学习,看过的书几乎能过目不忘,而且心地宽厚,虽然年纪还小,但是隐隐间似乎已经透出一股帝王的气概。所以朱元璋也慢慢地开始喜欢上这个孙子了,尽心尽力地想为这个孩子安排好将来的一切。
他知道宋濂的弟子方孝孺学问很好,但是为人有些骄傲,就把他派到太子的府里去当教习,还很高兴的对孙子说:“我有一个很好的人才送给你用。这个人才学很好,就是有点傲气,我先压他几年,等你当了皇帝就正好可以用了。”
又有一天,朱元璋和朱允炆在一起聊天,朱元璋对孙子说:“现在边关上有你的叔叔们镇守,不怕有什么事情,边关有事,也由他们去应付,将来你只要在朝中作一个太平天子就行了。”朱元璋本来的意思是说他已经为孙子将来登基当皇帝打点好了一切,因此感到很得意。不料朱允炆低着头沉默了一会儿,没有说话,然后抬起头来问道:“如果叔叔们对我有异心,又有谁来对付呢?”这一问,出乎朱元璋的意料之外。他听了也不由得一呆,想说话却又没开口,竟也沉默了好大一会儿,才问道:“那你说如果发生了这种事要怎么办呢?”朱允炆回答说:“先用仁德去收服约束他们;如果不起作用,就要削夺他们的封地和军队;如果还不行,就要征伐他们。”
朱元璋听了只是默默点了点头,什么话也没说。不知这位纵横驰骋了一世的皇帝此时心中是什么想法,是否已经预见到在他百年之后,他的子孙之间必将有一场血腥的厮杀呢?”
撒手而去
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和大臣们在朝上议事后,回到后宫,觉得有些疲倦,就躺在床上想稍微休息一会儿。可谁知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过来,这位劳累过度的开国皇帝就这样在睡梦中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按照他的遗诏所写,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他似乎在死前已经感觉到他的子孙们将有一场争斗,因此在遗诏中特意规定各诸侯王都不准擅离封地回京城吊唁。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能够阻止他死后不久爆发的燕王谋反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