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屋及乌
【出处】
《尚书》
在商朝末期,纣王昏庸无道,挥霍无度,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姬昌是西边诸侯国的首领,他决定顺应民意,替天行道,推翻纣王的统治。只可惜,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武王。
周武王聪明贤德,年轻有为。他借助军师姜尚和两个弟弟周公姬旦、召公姬夷的帮助,积极练兵,并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攻打商朝。两方在牧野大战的时候,武王的军队越战越勇,而纣王的军队却毫无战斗力——将士们早就不愿为丧尽天良的纣王卖命了,他们放下军械,投奔到周武王的那一边。周武王的军队乘胜追击,很快攻克了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商丘),纣王走投无路,点火自焚。商朝无主,也就灭亡了。
纣王死后,周武王并未感到轻松。要想尽快结束战乱,安定天下,必须首先安顿好纣王留下的军队。他征询姜太公的意见。太公说:“我听别人讲:喜欢一个人,就会连同喜欢他屋顶上丑陋的乌鸦,而憎恨一个人,就是看到他家的篱笆墙,也会深恶痛绝。这句话很明白,大王应该杀掉那些将士,斩草除根,不留祸患,只能这样做,才可以稳住大局,统一天下。”
周武王不同意姜太公的意见,就问召公。召公说:“将士中有罪的就杀掉,没罪的就放掉,大王以为如何?”
武王还是觉得不满意。周公站出来说:“大王取得了天下,应该以仁德感化百姓,既不偏爱自己的亲友部下,又能尊重其他人,这样才能让他人服气。我看应该让纣王的部下回家种地,和家人团聚。这样既去掉了敌对势力,又让他们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大王觉得如何?”
武王听后十分高兴,以为自己得到了安邦治国的良策。周武王按周公的意见治理天下,使周朝不断强大起来。
武王虽未采纳姜太公的建议,“爱屋及乌”却成为千古流传的一句成语。
释义
爱屋及乌本意是爱某个人就连他家屋顶上的乌鸦也都喜爱。比喻喜爱某人,从而爱及与他有关的人与事物。
按兵不动
【出处】
《吕氏春秋》
春秋末年,卫国是一个弱国,受晋国压迫,卫灵公不甘长此以往,所以励精图治,与齐国友好、与晋国断绝关系。
晋国的执政官员赵鞅不能容忍卫国的行为。他派大夫史默去卫国了解情事,希望他一个月之内回来汇报情事。
谁知史默一个月后竟然没有回来,很多人都建议赵鞅赶紧出兵。卫国是个小国,兵力不足,晋国定能战胜卫国。
赵鞅不想打没有准备好的仗。他决定等史默回来后再作决定。
半年后,史默终于回来了。他讲述了卫国所作的多项准备:
首先,卫国任命受过陷害的贤臣蘧伯为相国,全国百姓都很佩服他。
其次,卫国想出各种方法调动国民反抗晋国的情绪。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布:晋国要卫国的人质,谁家有女儿、有姐妹的每户都要抽一人去。消息传开后,卫国人民都痛骂晋国。为了让大家对消息确信无疑,王孙贾真的抽选出一些大夫的女儿,准备送往晋国。卫国人都前去阻挡,大家都纷纷表示,坚决和晋国打到底,决不当晋国的奴隶。
另外,孔子到了卫国,他的弟子子贡给灵公出谋划策。
史默最后说,卫国已经在各方面作好了与晋国打硬仗的准备。
赵鞅听了史默的介绍,认为应该等待时机,下令军队听候命令。作好充分准备再行动。
释义
按兵不动原指军队暂不行动,以待时机。现多指接受任务后不愿行动,坐以观望。
按图索骥
【出处】
《艺林伐山》。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伯乐的人,他相马的本领无人能比,只要他绕着马走一圈,就能根据马的长相判断出马的好坏。
不管是饿得皮包骨头的良马,还是养得膘肥体壮的劣马,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伯乐年老时,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写了一本书,叫《相马经》。他在这本书里,详细地介绍了千里马的形体特征。
额头应当怎样,眼睛应当怎样,身架怎样,蹄子怎样,毛色怎样……这些都写得很清楚。
他的儿子看了此书,花了很长时间把千里马的额头、眼睛、身架、蹄子、毛色等特点背得滚瓜烂熟,准备出去“按图索骥”,寻找千里马。
几天后,儿子高高兴兴地跑回来,连声说道:“我可找到千里马了!我可找到千里马了!”伯乐要他说说找到的马究竟长得怎样。他儿子说:“这匹千里马的长相和《相马经》上讲的差不多,就是蹄子有点毛病,不太像。”说完,从布袋里拿出一只癞蛤蟆来。
伯乐看了哭笑不得,他知道儿子笨,也没责怪儿子,只是苦笑着说:“你找来的这匹‘马’确实是能蹦能跳,可它驾不了车啊!”
注释
索:找。骥:好马。
释义
按照图上所画的,去找好马。比喻生搬硬套,拘泥成法。现多比喻按线索寻找事物。
暗度陈仓
【出处】
《史记》。
项羽在秦朝灭亡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他还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项羽担心刘邦将来会与自己争夺天下,就暗中与范增商量,决定将刘邦贬到地势险要的巴蜀地区。于是,刘邦被封为汉王,受命管辖巴、蜀、汉一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项羽又将汉中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等为王,让他们封锁汉中,牵制汉军的行动。
刘邦对此非常不满意,但是也没办法,只好带了三万人马,取道杜南,经栈道入汉中。为了防备章邯等派兵袭击,同时麻痹项羽,让他认为汉军没有东还的打算,进入汉中后,刘邦就下令放火焚毁了栈道。
项羽的分封,引起了一些握有重兵的将领的不满。公元前208年,也就是项羽分封不到半年以后,田荣首先在齐地举兵反抗项羽,很快便占领了三齐,控制了梁、赵。项羽亲自领兵前去征讨,给伺机进入关中的汉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这时,刘邦已接受丞相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公开派人去修复栈道。消息传到项羽军中,项羽不知是计,认为修复栈道的工程浩大,一年半载不能完成,等到平定三齐再去阻击汉军也不迟。于是,就放松了警戒。谁知刘邦趁机发动突然袭击,从西边的故道绕行北上,暗度陈仓,从汉中迅速进入关中。雍王章邯急忙率兵前往陈仓堵截,被占领有利地形的汉军打败。汉王一举平定三秦,夺取函谷关及其以西地区。接着刘邦挥师东下,出武关,迫使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魏王豹投降,并俘虏了殷王,击败了韩王昌。从此汉军声威大震。
后来,刘邦公开宣布同项羽决战,揭开了将近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的序幕。
注释
度: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为关中、汉中交通要道。
释义
原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面袭击的战略。后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暗箭伤人
【出处】
《宋·刘炎消言》卷六。
春秋时期,郑庄公谋伐许国。战前,郑庄公检阅部队时在前面立了一辆大兵车,宣布说,先得到兵车者将被封为全军统帅。老将军颖考叔一听此言,“唰”地一下越众而出,疾步如飞地冲上前去,拉起兵车就跑。将青年将军公孙子都抛到了后面。公孙子都由此对老将军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很快,攻城大战开始了。老将军颖考叔身披战甲,手执大旗,白须飘飘,威风凛凛地攻上城头,奋勇当先,杀向许国都城。眼看颖考叔大功将立,公孙子都站在一旁充满嫉恨,拿出箭来,偷偷对准颖考叔的后心,猛地射出一箭,“啊!”颖考叔惨叫一声,摔下城来,鲜血顿时染红了老将军的战甲,英勇的老将军就这样被公孙子都暗中杀害了。
释义
比喻用阴险的手段,乘人不备,加害于人。
安然无恙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注释
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拔苗助长
【出处】
《孟子》。
宋国有一个农夫,因为禾苗长的慢。他在田边走来走去,十分焦急。不停地自言自语地说:“有什么办法帮它们快点长高呢?”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急忙跑到田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从太阳没露头,一直拔到太阳落山,累得他气喘吁吁。
回到家里,他一头栽在炕上,像立了大功似的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家人听了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天,儿子跑到田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释义
拔苗助长的意思是将禾苗拔起,帮助它生长。现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观强求速成,急功冒进,结果适得其反。
八仙过海
【出处】
民间故事,《西游记》有引用。
传说有八位神仙参加完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喝得醉醺醺的,准备回到蓬莱仙岛。
他们八人来到东海边,被浩浩海水挡住了去路。其中一位神仙说道:“咱们自从成仙以来,谁也没见识过谁的法宝和法力。今天咱们就各用法宝过海,怎样?”其他几位神仙一致赞成。
铁拐李把自己的药葫芦往海中一抛,变成了一个大如渡船的大葫芦,铁拐李跳上葫芦稳稳当当地下海了。汉钟离则把手中的大蒲扇往海中一扬,一面巨大的扇子便铺在了水面上。吕洞宾则把自己的宝剑变成了可站立一人的巨剑。张果老的小毛驴在水中扑腾扑腾,像在陆地上奔跑一样。韩湘子的玉笛也变幻成了渡海船具。何仙姑手中的荷花在水中变成一艘巨大的莲花船。蓝采和的花篮到了水中,滴水不漏,轻飘飘地浮在海上。曹国舅七块玉板不但渡海无忧,更是五光十色漂亮无比。
八位神仙各显神通,轻松地渡过了东海。
释义
八仙过海原意指八位神仙各自施展奇能渡海。现形容各人有各自的办法或高明的本领,常与“各显神通”连用。
百发百中
【出处】
《战国策》。
春秋时期,楚国的养由基,箭法超群,独步天下。
有一年,楚庄王在镇压叛乱战斗中,命养由基约叛军首领斗越椒隔着一条河比箭,每人只能射三支箭,看谁能射中对方。
斗越椒自认为箭法相当不错,心想,射三箭总能中一箭,于是便要求先射。不料,三箭未伤养由基毫发,全被养由基巧妙躲过。轮到养由基射箭时,只见养由基稳稳地举起箭,只一箭便射中了斗越椒的脑门。
叛军见主将已死,四处逃散,楚庄王亲自擂响战鼓,指挥大家乘胜追击,平定叛军。由于养由基的一箭定了胜负,养由基赢得了全军上下所有人的敬重,被人尊称为“养一箭”。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了养由基的另外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
有一天,养由基表演射箭。只见他站在百步开外,瞄准一片杨树叶,随着“嗖”的一声,杨树叶被射中,旁观的人无不由衷发出感叹,拍手称好。养由基不由得洋洋得意,越发高兴,又连射了十几箭,箭箭中的。
观众被他的高超技艺震惊,说他射一百支箭都能射中。
释义
百发百中这则成语字面的意思是箭之中的,箭无虚发。泛指射击技术高明,也比喻料事如神,思维缜密,事事如料。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
《汉书》。
西汉时,西北羌族结成联盟,起兵攻汉。消息传到长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询问谁愿意率兵前去边关退敌。
话音刚落,一位七十六岁的老将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请求前去。这位白须飘飘的老将,就是曾经与羌人打过几十年交道的赵充国。
宣帝十分高兴,问他要带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由于两地相距太远,一时难以计算,所以,我想亲自到那里看看,定下攻守方案,画好地图,再上奏。”
于是,赵充国带领一支侦察部队渡过汹涌澎湃的黄河,刺探敌情去了。路上,碰到了小股敌军,汉军奋勇冲杀,俘虏了不少羌兵。将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主要目的是探明敌人的情况,如果逞一时之勇,紧追不舍,孤军深入敌人腹地,难免要吃大亏。”将士们听了,都很佩服老将军的远见。
赵充国侦察了地形,掌握了敌军的兵力部署,又从俘虏口中了解到许多敌人内部的情况,这才确定出驻兵屯守、整治边关、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打败了来犯的羌人,夺回了西北边疆的安定生活。赵充国不信道听途说,亲临实地调查的作风,被后人视为行动的准则。
注释
闻:听见。
释义
听一百次,还不如亲眼一见。指亲见比多闻更可靠。
百丈竿头
【出处】
《景德传灯录》。
景岑是宋朝佛学造诣高深的僧人,法号招贤大师。
招贤大师讲经布道娓娓动听,深入浅出,深受广大僧众好评,每到一处佛寺讲经,佛堂都人满为患。有一次讲经结束后,一位年轻的僧人向招贤大师请教。两人一问一答,气氛相当融洽。
最后,僧人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十方世界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如何才能达到?”只见招贤大师当场拿出佛教记载唱词的本子,指着上面的一行文字高声念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这里招贤大师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百丈竿头”更进一步来说明“十方世界”就是需要一步一步攀登的高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不仅是佛法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释义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百丈高竿的顶端。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
百折不挠
【出处】
《蔡中郎集》。
东汉灵帝时,尚书令桥玄为官清廉,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称赞。桥玄死后,东汉着名的文学家、中郎将蔡邕特地写文章纪念他,称颂他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有一次,三个强盗绑架了桥玄十岁的小儿子,把他作为人质,向桥玄勒索银子。强盗威胁桥玄说,如果不答应,就要除掉孩子。桥玄当即愤怒地斥责强盗,理直气壮地说道:“我是朝廷命官,我的责任就是捉拿你们归案,你们拿孩子来威胁我,只能是痴心妄想!”
这时,官府派来缉捕强盗的士兵已经团团围住了桥玄府,但大家不敢贸然行动,害怕逼急了会伤害人质。桥玄见大家犹豫不前,就在院内向外大声疾呼道:“你们快来捉拿强盗,不可因小孩放走贼人!”于是,士兵蜂拥而入,强盗终于被擒,但桥玄的小儿子却惨遭强盗毒手。
为了今后不再发生类似案件,桥玄强忍着失去爱子的悲痛,上书皇帝,建议制定一条新的法令,规定凡是被贼人绑架走的人,一律不准用钱赎回,官府抓到这样的强盗也统统斩首示众。这条法令公布后,绑架人质的事件才逐渐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