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同步行为的一致性与双方关系的和谐度成正比。在双方的会面中,如果两个人关系和谐、相互欣赏,那么他们的同一行为会很多、很细微。反之,同一行为则很少。
想想会议中人们的表情,对某种意见持赞成态度的人和持反对态度的人,是不是往往各自作出相反的动作?赞成的那部分人面带微笑,不断地点头示意;反对的那部分人紧锁着额头,紧闭着嘴唇……
再想想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情景:去商场购物或去某展览会参观,你看上了其中一件物品,另一个人也看上了这件物品,你俩一同走近这件物品,一边看一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真漂亮”,就几秒钟,你俩便互生好感,颇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从你们的“同步行为”来的。
回头想想你们的同步行为有哪些?眼球同时被这件物品吸引,走向这件物品,带着惊喜的眼神打量,嘴里发出一致的赞叹声……如果俩人再对这件物品的质地、做工与价格看法一致,你肯定就有了路逢知己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地制造“同步行为”,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让双方的交谈在不经意间变得和谐愉快。
作为下属,很多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欣赏的领导也欣赏自己,自己不喜欢的领导也不喜欢自己?其实,这其中,“同步行为”就在发挥作用。你向领导传递了欣赏,领导感觉到了,对你有了好感,也试着以欣赏的眼光看你。
由此推理,如果想得到领导的认可与欣赏,你首先应该认可、尊重领导。你可以这样做:与领导在一起时,当领导无意中做出某个动作时,你也跟着做某个动作;领导做出某种表情,你也以同样的表情回应。你会发现,领导对你的态度会有某些改变。
作为领导,有时故意与下属保持同步也很必要。比如,某下属在你面前很紧张,你不妨摆出与其一致的姿势,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缓解下属的紧张情绪。
对于有利益往来的双方,“同步行动”的魅力也丝毫不减。
在求人办事过程中,如果你的请求或劝说得不到回应,不妨故意制造一些“同步行为”,快速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比如,对方翻阅文件,你也翻阅文件;对方脱下外套,你也脱下外套;对方把视线投向窗外,你也掉头欣赏窗外景色。如此反复几次,自然会引发对方的好感,缓和矛盾,使对方乐于接受你的意见,满足你的请求。
不过,在仿效对方的举止时,要注意不露痕迹,否则,让人误认为你是在故意取笑他或讨好他,达不到影响的效果。
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熟悉可以导致喜爱。人们总是习惯于选择自己熟悉的人与物,想要引起他人的好感与关注,你可以采用多见面原则,与对方熟悉。
很多人都认同,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事实果真如此吗?那为何商家都愿意花费巨资为自己的商品投放广告?如果人真的是喜新厌旧的话,商家肯定是不愿意反复为自己的商品做广告了。
相反,人们在决定购买某一商品时,会受到一种潜意识的影响。某种商品信息刺激的次数越多、越强烈,人们潜意识中该商品的烙印也就越深刻,对商品的购买和消费就成为一种无意识行为。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于消费自己熟悉的商品。
因此,对商家来说,反复的宣传,在顾客心中造成强烈的印象,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正是利用了顾客的这一消费心理,以铺天盖地的广告大战,奠定了可口可乐独占世界饮料业鳌头的至尊地位。
可口可乐公司极为重视广告,对一切报刊、电视广播、宣传材料等能用来做广告的媒体,无不尽量使用。
今天,从南极到北极,从最发达的国家到最不发达的国家,可口可乐无处不在;从家庭妇女到商界精英,从白发老人至5岁孩童,可口可乐无人不晓。
可口可乐的案例很好地说明了熟悉的就是好的,熟悉可以导致喜爱。与此相似的是心理学上的“多看原则”。说的是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人们倾向于喜欢熟悉的人与事。研究也表明,随机被安排在同一宿舍或邻近座位上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在同一栋楼内,居住得最近的人最容易建立友谊。邻近性与交往频率有关,邻近的人常常见面,容易产生影响。
有这样一个实验:向被试者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次,有的只出现一两次,然后请被试者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者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照片,即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称为“多看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也许你会有疑惑,人与人的交往难道真的这么简单?
试想,如果你有两位关系一样近的亲戚,一位与你住在同一座城市,你们经常见面,每次聚半天;另一位在另一座城市居住,你们每年聚一次,每次待在一起一个星期左右。几年过去了,你更喜欢谁,与谁更亲密?
见面次数多,即使时间不长,也能增加彼此的熟悉感、好感、亲密感。相反,见面次数少,哪怕时间长,也难以消除因间隔的时间太长而有生疏感,甚至可能因为相处的时间太长而产生摩擦。
显然,在很多时候,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你想赢得领导的注意与重视,向领导汇报工作,一次汇报很多,不如经常汇报。
如果你想与某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方法也适用。要知道,为了给对方留下印象,你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话,效果反而不好。你不妨找机会多与对方见面,每次时间别太长。这样,给对方一个念想,让他回味你的为人,期待下次的见面。
如果你去请求并不熟悉的人办事,道理也是一样。千万别一次把礼送完。想想看,把10万元分成10次,每次一万元送出去,是不是比一次送10万元效果好很多?把礼物分成多份,这样可以加深对方的印象。
用良好的品质修饰能力的不足
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学识、才能,而是品质。没有好的品质,就算有再高的学识和才能,也是不容易成功的;而有了好品质,就能弥补学识和能力的不足,影响和操纵别人对我们的肯定。
在一个刮着大风的下午,公路旁边的旷野中出现了一幅奇怪的景象:一个残疾的中年人正摇着轮椅拼命地追赶着一大片在空中飞舞的报纸,他努力想抓住那些报纸,可风实在是太大了,他残疾的双腿难以承受这繁重的任务。转眼间,报纸落得到处都是,中年人没抓到几张。
周围人看到了这一幕,感叹于残疾人的不幸,便主动过去帮忙。费了好大的劲把报纸都收拢之后,大家便问他找这些报纸做什么。
残疾人挣扎着坐回到轮椅上,手臂抖个不停,面色苍白地说:“老板派我给客户送去几捆报纸,可是我到地方时发现少了一捆,就赶紧回来找。走到这时,才看到报纸飞得满地都是,只好一张张拾起来,一张都不能少啊。”
大家又说:“你这样子,很难一个人解决问题,为什么不直接跟老板解释原因呢?他应该会理解的。”
残疾人很奇怪地望着大家说道:“为什么自己不解决问题呢?毕竟错误是我自己犯下的啊,我必须这么做。”
丝毫不回避自己的责任,不找借口来推卸自己的过错,他以自己的品质赢得了路人的尊敬、老板的信任,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美好的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国王,有一次和亲近的臣子在沙滩上散步,这位近臣以奉承的口气夸国王的权力有多大、影响有多广,颂赞之声不绝于口。国王静静地听了好长时间,他转头面向大海:“海啊,我是你的统治者,我有很大的权力,现在命令你停止前进,不准弄湿我的脚。”但是海浪丝毫没有停止,仍旧一波波地袭来,并且打湿了国王的脚及拖地的长袍。国王转身告诉这位近臣:“你看,这波浪不是不听从我的命令,可见国王的力量也和其他人一样微弱,只有上帝才能使一切对他臣服。”
人贵有自知之明,身处高位,并有自知之明,那才是非常可贵的。
有一个云游四方的道士,无意间捡到一颗宝石,他随手装入背袋中。有一天,道士碰到一个疲惫不堪的旅行人,他和这人分享他所有的食物,这人看上了道士袋中那颗灿烂的宝石,而道士毫不犹豫地就将它送给了这个旅行人,那人兴奋地拿了就走,口中直呼幸运。但过了数日,那人又来找道士,并且恭敬地将宝石还给了道士,并说:“我不要这颗宝石,我要更贵重的,是什么样的意念使你愿意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我?请指教。”
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其价值要远远大于许多有价之宝。对一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服务品质的优劣,将操纵着它的生存和发展。
在美国有一个家庭主妇买了一包刚上市的麦片,第二天品尝了之后,感觉不满意,于是她依照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这种不满意的产品要求退款。在投诉信寄给麦片公司后,她又尝了一次麦片,觉得其实也还可以,但在这个时候麦片公司却寄来了一张退款支票。并附上了很诚恳的道歉信,为他们的产品不合口味而道歉,并欢迎她继续使用其他产品。这样一来,她倒是感觉不好意思。又写了一封信告诉麦片公司,她现在蛮喜欢这个产品的,并且也退回了退款支票。然而麦片公司却寄来了更多免费的新产品,同时征求她把这个情况刊登在公司的刊物上。如此一来麦片公司保住了一位老顾客,却因这位老顾客的故事,吸引了更多的新顾客。
有经验的产品管理专家一致认为,品质是拉住客户最有效的利器。事实上道理很简单,客户购买我们的产品,她要的也是利益。而有能力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品质,事实上也是等于提供给客户稳定可靠的利益。
所以,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优秀品质的巨大影响力,用高尚的品质来修饰能力的不足,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两只眼睛看人,不以偏概全
一次,有朋友向林肯推荐了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但是总统在约见他之后,不想任用这个人,这个人不修边幅、邋邋遢遢,林肯很不喜欢这样的人,所以他不会用他。
这样一位伟大、英明的总统怎么也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呢?这也许让人感到奇怪。那位朋友也很气愤林肯对于面貌的偏见,于是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这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那位阁员固然可能在某一领域做过大量深入的研究、就某些问题有着精辟过人的见解,但是如果他连约见总统的事都不放在心上,不能做到以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总统,那么总统又怎么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出这个人是可用的,是值得信任的呢?
一个人外在的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位、地位等方面,但只以外貌取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时候,身份显赫的人为了保持低调而表现得平易近人,甚至穿戴平平让你一点都看不出来。如果你一不小心小觑了他,就会得罪人;有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了人们趋炎附势的心理,装出一副衣冠楚楚的样子,很容易让人上当受骗。有时以貌取人会识错人,如果想要使自己交的朋友不是伪君子,就必须从其他方面着手,而不是只看外貌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品质的。一只还是两只眼睛看人,将操纵着你是否有正确的选择。
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提升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汉代扬雄曾说:“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行为举止轻率,就会招致罪过;衣饰相貌不整,就会招致羞辱。”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对卡列宁钟情时,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么美好,甚至连他耳朵上的那颗痣也显得那么协调,不可缺少。但当她对卡列宁生厌时,就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么丑恶,而耳朵上那颗痣特别刺眼、恶心。这种心理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晕轮效应在作祟。
晕轮效应无时无刻不在操纵着我们:如果对方给我们留下了特别突出、特别好的第一印象,就会掩盖我们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都属晕轮效应,是不正确的知觉。不要犯“一白遮百丑”的错误,要正确认识他人,不要以貌取人。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嗜酒如命。有一天他要去办一件他非去不可的事。可是他又担心仆人趁他不在的时候偷吃东西,或偷喝他的美酒。当然富翁已经特别小心的提防,他挑选的这个仆人长着一副呆头呆脑的模样,照理说不会太狡猾,也不懂得偷东西吃或找借口。虽然这样,但富翁还是小心翼翼,对仆人特别的不放心。
富翁临出门前对仆人交代说:“你留下来看管房子。厨房里挂了一块猪肉,要看好,不要去动它。厨房旁边还有一只鸡,也不要去惹它。这些都要照顾好,不要让猫狗跑进来偷吃。”他又说:“那边有一个密封起来的瓮,里面装的是老鼠药,无论怎样都不能去碰它!”
然而,那个富翁刚走没多长时间,仆人便把猪肉拿下来烤,吃个精光。接着又把鸡杀了吃,同时还一边喝着酒!仆人酒足饭饱之后,觉得十分痛快,便醉醺醺地躺在沙发上呼呼大睡起来。
等富翁回来之后,看到仆人躺在沙发上睡觉,满身酒味,而且睡觉时还把鸡骨头踢得到处都是。于是便叫醒他,问道:“嗨,我的鸡和猪肉到哪里去了?还有我的酒……那边那瓮毒药到底怎么回事?”仆人开始号啕大哭,跪在地上说:“主人,请饶了我吧,我确实按您的吩咐,尽力看管您的房子和所有东西。可是很不幸地,有一只小猫跑过来,爬上厨房的屋顶,把那块猪肉叼去吃掉了。狗看到猫的举动后,也有样学样地把鸡咬到外面吃了。我很担心主人回来后会骂我或把我杀了,因此我就把那瓮毒药喝下去,可是怎么到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呢?”
在这个故事里,仆人虽然外表老实,但内心奸诈,他不但不恪尽职守,还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以貌取人,因为有些人尽管看起来笨笨的,但其实并不笨;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很甜美,却不见得如此。我们要看他们做事的方式和结果,要从内在了解他们,不能只凭外表就断定一个人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