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8年7月,西班牙派出一百多艘舰船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当时英国在国力上还比不上西班牙,迎战“无敌舰队”的英国海军正规舰队在吨位和数量上也居于劣势。但是,在面临西班牙侵略的紧要关头,英国不同阶层和不同教派,特别是急于打破海上垄断以便向外扩张的商人,都坚决支持伊丽莎白。55岁的伊丽莎白也亲往军队集结地,像一个亚马逊族女皇那样巡视了她的部队,并发表演说,表示要与他们共存亡。
在海战中,西班牙帆船式战舰笨重不灵活,水兵缺乏训练,且指挥无能。而英国舰船却细长灵活,拥有更多的火力装备,英国水兵也训练有素,指挥得当,加上风暴对英军有利,结果无敌舰队被击败,剩下七零八落的战舰仓皇逃回了西班牙。这一战役的胜利,对英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新教的命运,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此,英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
1603年,女王在萨里士满去世,享年70岁。在去世前她选定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玛丽·斯图亚特之子)继承王位,从此英国进入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
身为英国统治者,伊丽莎白用自己的方法将避免婚姻和避免战争合而为一,她依靠不确定的婚姻寻求结盟。投身于一方,必然会损害另一方。她必须让每个人都对她抱有希望,才能在你来我往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伊丽莎白很好地掌握了进退规则,她不但控制了权力,而且控制了身边的每一个男人。所有的成功均来自于她保持独立的立场。在权力的竞争游戏中,她成了所有人崇拜的偶像。
由“海上乞丐”到“海上马车夫”
一望无际的大西洋风平浪静。一列西班牙舰队正满载从美洲大陆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在平静的海面上缓缓前进。
夜幕降临了。突然,远处隐隐约约出现了几个小黑点。
“不会是海盗船吧?”瞭望的哨兵想。
西班牙船队的长官举起望远镜看了看,说:“不过是几艘小破船。”
这些西班牙的“宝船”,修造得特别坚固,装备着许多门大炮,根本不把普通的海盗船放在眼里。
几艘小艇借着夜色不知不觉靠了上来,还没等西班牙的司令官醒悟过来,在四面包围的小艇上发出了喊声。
“我们是‘海上乞丐’,赶快投降!”
无数支火枪和火炮对准了西班牙大船尾部的司令舱。这时,即使西班牙人向小艇开炮,司令舱中的官员也定会丧命。骄横而又怕死的西班牙司令官看到这阵势,只得无可奈何地下令全船投降,乖乖地交出了船上的金银财宝。
消息传回西班牙国内,腓力二世大怒:“该死的尼德兰‘乞丐’!我要把你们碎尸万段!”
“尼德兰”是荷兰语的音译,意为“低地”,它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等欧洲低海拔国家。
16世纪的尼德兰地区,处于西班牙国王的统治之下。西班牙统治者不但拼命从尼德兰搜刮钱财,而且,信奉天主教的腓力二世还对尼德兰人进行宗教迫害。他颁布诏令:对于那些传播新教,或接触新教书籍的人,男的杀头,女的活埋,或者活活烧死。
尼德兰从贵族、市民到广大劳苦大众,全都忍无可忍,纷纷组织起来,砸教堂,冲监狱,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西班牙贵族辱骂造反的尼德兰人为“乞丐”,而起义者则喊出了“乞丐万岁”的口号,反过来用它嘲讽西班牙统治者。西班牙国王派残暴的贵族阿尔瓦到尼德兰任新总督,来镇压尼德兰起义。
1567年8月,阿尔瓦率领着由1.8万人组成的大军疾速驶往尼德兰。一路上,烟尘四起,车马交错。士兵们荷枪实弹,跟着马车,顶着烟尘飞跑。
阿尔瓦果然心狠手辣。他到尼德兰后,头一件事就是设立一个叫作“除暴委员会”的特别法庭,所谓特别就在于它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他们进行武装大搜捕,前后抓捕了8000多人,审判开始时就把他们拉到特别法庭上站上几秒钟,宣读一下事先写好的判决书,然后一个个地活埋;如果有谁胆敢反抗,不是被就地枪决,就是被推到火刑柱上绑起来,架起干柴,点起火来活活将其烧成黑炭。他们烧男人、杀女人,砍平民、绞贵族,连安特卫普市的一个市长也给杀了。被处决者的家产全被抄得精光。一时间,尼德兰一片腥风血雨。
阿尔瓦正在忘乎所以地杀人时,一支由24只战船组成的“海上乞丐”游击队,在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向尼德兰北部西兰省的港口城市布里尔发起攻击,并很快攻占全城。阿尔瓦的军事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大缺口,海上游击队在尼德兰本土建立了据点。
1572年7月,尼德兰北方各省已基本独立,贵族奥兰治·威廉被推选为总督。
当时,在尼德兰南方的密林中,还活动着一支名为“森林乞丐”的游击队,他们不断袭击阿尔瓦的驻军,让他们不得安生。这支队伍与北方的“海上乞丐”游击队互相呼应,使阿尔瓦腹背受敌。这年12月,阿尔瓦集中兵力,向“海上乞丐”游击队占据的北方城市进军。他率军围困哈勒姆城,恶战7个月才攻进去。杀入城后,西班牙军队血洗城池,杀了2300人。北方沿海城市的人民见侵略军来势汹汹,不惜炸毁海堤,用海水淹死西班牙军队的官兵。
为保卫起义成果,北方各省于1579年结成联盟。1581年,它们正式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成立联省共和国。因为这7省中荷兰省地域最大,经济也最发达,所以叫荷兰共和国。从此,尼德兰分成两部分:北部形成独立的国家荷兰,南部仍然处在西班牙统治之下。
西班牙统治者当然不能容忍独立的荷兰共和国存在。又任命新的总督,组织兵力向北方反扑。但是,他们再也没有余力打败这个新建的共和国了。1588年7月,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被英国海军击败。后来,西班牙又丧失了海上霸权,国力急剧衰落。荷兰共和国乘机收复了被西班牙占领的北方领土,还夺取了南方的部分地区。1598年,腓力二世死后,西班牙日益衰落,再没有力量去进攻北方的“乞丐”们了。
1609年4月,腓力二世的继任者和荷兰缔结了12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了胜利。
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成功的独立革命。它推翻了西班牙在当地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此,荷兰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也开始了海外的殖民扩张。
在欧洲商船的总吨数中,荷兰商船占了四分之三,“海上乞丐”变成了“海上马车夫”,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海运贸易。荷兰从此一跃而成为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英荷战争
英国于1588年挫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垄断局面。英国脱颖而出,逐渐发展为后起的却是强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它同荷兰殖民强国的斗争在所难免。17世纪50~70年代,英国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荷兰惨败,丧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如放弃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方面的权益,归还在战争期间抢占的南美洲的苏里南,割让北美哈得逊流域和新阿姆斯特丹(英国人给它改了个名字,叫纽约),并承认西印度群岛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从此“海上马车夫”把海上霸权让给了英国,沦为欧洲二流国家,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改变欧洲格局的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简言之,就是欧洲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自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两大阵营的矛盾日益尖锐,而最终点燃战争的导火索是1618年的捷克人民起义。
捷克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德国皇帝兼捷克国王,此时捷克人尚有宗教自决、政治自治等权。但到三世皇帝马提亚(1612—1619年在位)时,他派遣耶稣会教士深入捷克,企图恢复天主教,并指定德国人斐迪南为捷克国王,遭到捷克人的强烈反对,当国会向皇帝马提亚提出抗议时,遭马提亚拒绝,并宣布新教教徒为暴徒。于是捷克人在1618年举行起义,冲进王宫,把国王的两个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这个“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起义的开始,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事发后,捷克国王斐迪南派特使到德国。以新教同盟的选侯腓特烈为首的一派,与信奉天主教的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为首的另一派之间,早已是水火不容。斐迪南的特使请求巴伐利亚公爵出兵捷克。公爵当即让手下梯里率领2.5万人马向捷克进发。捷克的新教教徒们得到消息,连忙向德国的另一派首领腓特烈求救。腓特烈亲自率领人马支援。1620年11月,两军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遭遇,发生了激战。腓特烈被天主教盟军击败,逃往荷兰,约有四分之三的捷克封建主土地转入德国人之手。征服者还强迫捷克居民改奉天主教,焚毁捷克书籍,宣布德语为捷克国语。
天主教同盟的胜利,直接威胁荷兰的安全。
逃亡在外的腓特烈并不甘心,经过深思熟虑,他从荷兰来到英国。作为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女婿,腓特烈知道英王不会坐视不管。在白金汉宫,腓特烈把荷兰执政同意帮助的亲笔书信交给詹姆士一世。对德国早就不满的英王当即答应,一定支持腓特烈。
荷兰已于1621年与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英王詹姆士一世关心自己的女婿腓特烈的命运;垂涎北德领土的丹麦和瑞典,也不愿看到德皇对全国实现有效的统治。于是,这场战争很快转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1625年,法国首相黎世留倡议英国、荷兰、丹麦缔结反哈布斯堡联盟,英、荷两国则怂恿丹麦出兵,丹麦国王克利斯汀四世也想乘机扩张领地,于是率军入侵德国。由此进入战争的第二阶段。
面对丹麦人的攻势,梯里的阻击一次次失误。此时已登上德皇宝座的斐迪南为此寝食不安。他决定起用任捷克国王时结识的捷克贵族华伦斯坦。
华伦斯坦很有军事才能。遵照斐迪南的指示,他率领自己的3万人马和梯里合兵一处。战局因此发生了逆转,华伦斯坦的军队势如破竹,一直追打丹麦军队到日德兰半岛。从此,丹麦一蹶不振,德国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