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04700000002

第2章 情书这件小事/ 小岩井

1

长期悄悄关注着初恋的微博,千年一遇地更新一下。从朋友那儿听说,她应该过得不错。

今天心血来潮去看了一下,发现清明节的时候更新了一条:

翻出这些高中的情书,看完以后还是哭了。不管结局如何,我想高中时候的他是真的喜欢我的吧。终于下定决心烧了,祭奠最美好的初恋,死去的爱情……从此以后,一心做好别人的妻。

然后照片是一堆被烧毁的信纸。

我盯着电脑发愣了好久,青涩的回忆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至今为止我写过三回情书,她是我的第一次,也是最炽烈单纯的一回。

我从没想过有回复,也从没想过会跟她交往,我早知道我们不是一类人。

她是我小学、初中的同班同学,一直没什么交集,高中的她经常全校第一,清高骄傲。

而我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多愁善感,困在自己的小世界郁郁寡欢。

我说不出来是怎么喜欢上她的,也许只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公车闲聊,她那颗好吃的话梅糖。

前些日子看到友邻一条状态:喜欢上一个人是什么感觉?最原始的感觉大概是觉得自己配不上她。

只是一颗话梅糖,于我却更像一种施舍和鼓励……

总之后来我疯狂地写起了情书,从来都是匿名,一个月一封,偷偷塞到她班级的信箱里。

每次写信寄信的时候,我都觉得活着特别美好,喜欢一个人的感觉特别美好。

就这样,持续了整个高三,每次写情书我遍寻古今中外各路名家情诗,聂鲁达啊拜伦啊王小波啊,都是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喜欢上的。

每周六晚上,在台灯下小心翼翼地抄写自己反复确认的原稿,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写在精心挑选的信封信纸上,偶尔会放点花瓣,好像祷告一样虔诚地摆放好。偷偷想想她收到信后的神情……

于最初的我而言,爱情更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

我以为这是一个秘密。

高考完得到成绩那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喂”了半天正要挂。

对方说:“我一直知道是你。”

我一惊,“是你”。

“你要去哪个学校?”

我说本地的×大。

那边沉默,道:“谢谢你的……信。其实你很不错的,我也没有你想得那么好……而且我…… 已经报了外地的×大……”

我笑笑:“挺好,你本来就很优秀。”

“所以……”那边显得欲言又止。

“我知道,我没有多想什么。”我说。

“还是,谢谢。”说完就挂了。

有时候从喜欢上一个人开始,就已经失恋了。没有告白,没有牵手,没有拥抱,没有……统统没有,而我却觉得爱了好久,好像我出生开始就一直爱着这个没有什么交集的人。

至于后来的故事,已经错过了对的时间重新遇到对的人,

于我,是殇;于她,是伤。

写给她那么多情书里,我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聂鲁达那句: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绝望而骄傲。

2

在日本第一年的平安夜晚上,我打开信箱发现一个苹果和一封信。

你好小岩井:

我其实不太认识你,你也肯定不认识我,只不过那天学校一起去××神社,你站在鸽子群中,穿着我喜欢的白衬衫,随风摆动,鸽子飞舞,逆光的背影。只为这一刻的心动,我想说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是喜欢你的。and 祝你平安夜快乐。

我站在信箱前读了一遍又一遍……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曾经收到我情书的姑娘说的那句“谢谢”并非只是敷衍。

我想好好对这个人说一声“谢谢”,可惜最后我都不曾知道是谁。

3

生命中会遇到那么多心动的人,我们能抓住的少之又少。有时候觉得是爱吧,有时候又觉得只是单纯的欣赏。而情书的存在比起倾慕,更多像是一种自恋。自恋那个多情又忧郁的深夜,清澈而激动的青春悸动。

西方思想中有一个悠久而阴森的传统,这个传统认为爱最终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无法得到回应的东西,是一种倾慕:看到爱情得到回报的可能越渺茫,欲望就越旺盛。根据这个观点,爱只是一个方向,不是一个地点;达到目的,拥有被爱之人(在床上或以其他方式得到)后则会自行销蚀。(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情书是爱的刺青,刺在回忆深处的心动瞬间。

曾经为你写满那封相思的信啊,再也不会变成我心里那道轻快而忧伤的水印。

偶尔会觉得,我们好像有一样的重要的东西要去寻找,但却忘了是什么,又不知道怎么去寻找。 我们忘了曾经为什么新鲜,为什么而兴奋,为什么而孜孜不倦地去寻找,去失眠……

如果我真的爱过你,我就不会忘记。

当然,我还是得不动声色地走下去,说:

“这天气真好,风又轻柔。”

还能在斜阳里疲倦地微笑,说:

“人生真平凡,也没有什么波折和忧愁。”

(啊,突然好想再遇到一个让我想写情书的人……)

同类推荐
  • 守望精神

    守望精神

    《守望精神》是由郭运德编写,《守望精神》共分3个章节,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具体内容包括《历史遭遇娱乐潮》、《打造文化产业的菱形结构》、《尴尬的文艺批评》、《从风光到文化的深刻置换》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自现代汉语诗歌尤其是现代派新诗产生以来,就一直面临“难懂”的质疑。本书针对这一问题,在朱自清、闻一多等人“解诗”努力的基础上,从新诗的内部建构和外部环境出发,试图建立起解读现代汉语诗歌尤其是现代派新的路径。
  • 那年那月

    那年那月

    该书作者沿着自己成长的历程,以回忆、纪实、叙事和抒情等笔法,为读者再现了50后这一代人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沧桑变迁和艰苦卓绝的奋斗风采。作者出生在海岛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小时候父亲就瘫痪在床18年,九口之家全靠国家救济,自己也是靠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才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从基层公社到上级政府机关,转业到企业,再到政府机关,又到基层乡镇,先后进出了6个单位,每到一处都展现了作者奋斗不息的精神面貌。作者严格遵守着“低调做人,高调干事”的行为准则,像一名过了河界历经风雨不言累的小卒,一直向前,他是这一代人的个体再现。
  • 马尔菲公爵夫人

    马尔菲公爵夫人

    悲剧作家约翰·韦伯斯特所作的《马尔菲公爵夫人》恐怖而令人心碎。该剧的故事充满了血腥。寡居的公爵夫人,因与管家秘密结婚,惹怒了她的兄弟斐迪南德公爵及主教。他们让公爵夫人受尽精神和肉体折磨后将她杀死,并掐死了她的两个儿子。最后,公爵发疯,一位曾经参与折磨公爵夫人的仆人幡然悔悟杀死了主教。
  • 残虹诗集:半生风雨仄平中

    残虹诗集:半生风雨仄平中

    人生总是会有阴晴变幻的坎坷,也难免铺天盖地的风雨,而谁的一生不是伴随着这些风雨起起落落,就像历久弥深的唐诗宋词,平平仄仄,让人充实无比,又回味无穷。风雨路上,期待你与作者并肩,共赴这场诗词之约。《残虹诗集半生风雨仄平中》是作者用诗词体裁记录心情的一本个人诗词集,前后有十几年的时间跨度,系作者坚持创作的结晶。
热门推荐
  • 清史

    清史

    “蔡东藩中华史”系列是蔡东藩所著历史演义的白话版,全书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9万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正史”为主,兼采稗史、轶闻,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对稗史、逸闻等史料的使用极为谨慎,往往要“几经考证”。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 奇迹在半岛

    奇迹在半岛

    一个叫骐骥的逗比强者在半岛搞笑、轻松的退休生活,本书有带点玄幻的那种毒,慎点啊。(感谢书友‘干蒸zero’提供的简介)
  • 农门娇色

    农门娇色

    一不小心重生穿越到农家,穷的只能啃树皮,看秦五丫如何发家致富过好日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古第一鬼帝

    万古第一鬼帝

    人能留世吗……不能。仙能长生吗……不能。鬼能永存吗……不能。天地浩劫之下,神鬼俱灭,独留天道法则独掌轮回,人死之后,想要再度复活,须从生死原,打开鬼门关,走入黄泉路,踏上奈何桥,坠落十八层地狱,闯进阎王殿,在转生池荣获新生。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在地府活着,死了就是魂飞魄散,世间再无痕迹。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个睡死的男人出现在地府而变得…………
  • 替身太子妃

    替身太子妃

    身穿之后,长乐的目标就是嫁给村头的软柿子林秀才,可是万万没想到,她最后嫁给了当今太子,自己变成了软柿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On Interpretation

    On Interpretat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靜默如初

    靜默如初

    迷茫的人生需要填充一些细节,找寻在人群中消逝的日子,生活琐事亦是雅诗。
  • The Early Short Fiction Part One

    The Early Short Fiction Part O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不可告人的侦探

    不可告人的侦探

    男老师拍了拍手,开始了今天的讲课。“说起永生,在东方故事里,有秦始皇派徐福寻找长生不老丹的故事,而在西方,托了电视电影的福,吸血鬼这个概念脱颖而出。“吸血鬼的形象通常苍白俊美,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巨大力量,同时,他们又畏惧太阳、十字架、圣水、大蒜。当然了,这些都属于民间传说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