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0800000007

第7章 林徽因:完美小姐进化论(1)

与同时期那些或是骄纵或是孤傲的才女名媛不同,林徽因骨子里其实是一个传统的女子,她谨小慎微地维护着自己的声誉,又不顾生死地去护卫文明。她似乎从出生起做好了打算的,要在青史上留个十全十美的名声。因此,每一次落笔都极其慎重,好让她笔墨酣浓地来抒写这堪称完美的一生。

关联人物: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费慰梅等人。

天才的女儿

做一个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先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长民林长民这个名字,现在少有人知。但是若提起林觉民,不少人都能回想起那篇感人肺腑的《与妻书》。

其实这二人便是堂兄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是林长民的堂弟,因投身革命而壮烈牺牲。然而,林长民的政治生涯却与这位烈士堂弟截然不同。他早年是秀才出身,之后却毅然放弃科举,转而学习外语。他在早稻田大学留学之时,就在留学生圈子中颇有名气,因为能言善辩、德行兼备而受人敬重。林长民虽是宪政的倡导者,却选择了更为温和的革命道路,他交游甚广,与当时的诸多名士都有来往,试图通过从政来挽救时局。

即便是一个接受过前卫思想的新式青年,林长民跟当时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也未能逃脱家庭的包办婚姻。他的第一个妻子是早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娶的,没有生育。第二个妻子何雪媛是商家女子,虽然家庭丰裕,却因旧式教育下长大,目不识丁,因此得不到林长民的喜欢。然而她在嫁入林家八年之后,却产下一个聪明可人的女儿,深得林长民的喜欢,这个女孩就是林徽因。然而,林长民对妻女的爱却十分的极端,虽然徽因一直是他最钟爱的孩子,他却并没有爱屋及乌地喜欢她的母亲。

不久,林长民娶了第三个夫人程桂林。三娘接连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样的反差令林徽因的母亲更受冷落。家里分地盘儿,三娘分到了宽敞明亮的前院,而母亲只能住在阴暗的后院,父亲也很少来这里。母亲的生活如同被打入冷宫一般,只能整天絮絮叨叨地向小小的徽因诉苦,而这些,都给这个女孩的心灵留下了深重的阴影。

林徽因的性格养成大概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她聪明早慧,很早地就看清了人情世故。她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悲剧来源于自身的匮乏。在新的时代潮流之下,女子只有首先成为独立的人,才能够有资格有能力去争取别人的爱。另一方面,在深宅大院里,原本勾心斗角的生活反而又让小徽因深谙生存的法则。她有个失宠的母亲,因而只好竭力获得父亲的宠爱。她性格温顺可人,善待异母的弟弟妹妹,因此在整个家庭都很受欢迎,与她母亲的命运完全不同。林徽因就像《红楼梦》中的探春,生错了房没什么大不了,懂得努力经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抵抗出身,这才是完美小姐的修炼法则。

林徽因从十多岁开始便帮着料理家事,样样处理得得心应手,是个能干的小主妇。她十四岁的时候,为父亲书房中的字画分门别类,制作出一个详尽的字画目录,为了方便父亲回家的时候查阅。虽然教育家林长民对这些事迹称赞有加,但是他对自己女儿的培养可远远不止于家庭主妇这么简单。

他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要往各地考察,每次出去,必定给林徽因写信,谈论所见所闻。他希望能够带爱女一同游访他国,却一直未能如愿。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林长民被派往伦敦。此次,他特地携十六岁的林徽因一同前往欧洲,周游列国。他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重男轻女”的林长民其实并未轻视这个女儿,他对林徽因的教育起点就是改良社会,比如今的很多父亲眼界都要高得多。而这个想法也几乎改变了林徽因的一生,使她的人生追求不同于同时代的很多女人。

在伦敦的家中,有家庭教师教林徽因钢琴和英文。林长民在欧洲的那段时间,家中门庭若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端庄大方的林徽因成了家中的小主人,帮父亲接待前来拜访的朋友们。她跟着父亲见识到了当时欧洲最一流的学者文人,也游历了欧洲各国,看到各地迥异的文化风俗。更重要的是,徜徉在欧洲文明之时,林徽因不由自主地被那些美妙的建筑引去注意力。每当她看到那些泥土和沙石筑起的建筑,她都从中体会到了无以伦比的美感:优雅的线条,宏伟的轮廓,以及工匠们精心凿刻出的每一个细节,都令她着迷。渐渐地,一个梦想从她心中萌生……1921年,林徽因随父亲回国,梁思成前往林家拜访。其实,早在林徽因出国之前,二人就已经在双方父亲的介绍下见过面,算得上青梅竹马。然而,一别经年,林徽因出落得愈发婷婷,还从国外的游历生涯中增长了不少见识,而梁思成也长成了男子汉,就读于清华学堂的他多才多艺,十分活跃,在政治上也是个热血青年。而梁思成此次拜会林徽因其实是以求婚者的身份去的。

两人相谈甚欢,互相交换这些年的见闻。提到未来的学业,林徽因兴奋地说她将来要学建筑。“建筑”这个陌生的词汇令梁思成十分茫然。林徽因告诉他“建筑就是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梁思成听罢,豁然开朗。他在学校中一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而这些繁杂的爱好也使得他在选择未来走向的时候十分迷茫,而林徽因口中的“建筑”恰好满足了他对于绘画的热爱。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交往算是一种“新式包办婚姻”,由双方父亲主导,介绍他们相互认识,而后顺水推舟地让两人进行自由恋爱,培养感情。这种形式在当时已经是很前卫了。虽然林徽因是梁启超钦点的儿媳妇,她在嫁入梁家的过程中却也并非一帆风顺。梁启超的夫人和大女儿都看不惯这个作风新式的女孩子,况且,当时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一事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桩西式离婚案。从传统观念来看,这样招风的女子定然不适合做儿媳。

1923年夏天,梁思成跟当时的热血青年们一样,去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游行队伍。他骑着摩托车,后面载着弟弟梁思永,转到长安街的时候,摩托车被高官金永炎的汽车狠狠一撞,梁思成被压到车底,梁思永被远远抛出。

梁思永的身体没有大碍,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就出院了。这场车祸却使得梁思成的腿从此落下了残疾,原定去美国读书的时间也推迟了一年。然而,在梁思成住院期间,林徽因每天都亲自去服侍,无微不至地替他擦汗照顾饮食。他行动不便,林徽因便执笔代他记述,给大姐写信。林徽因的这些行为,打动了梁家母女,原本极力反对这桩婚姻的梁思顺也改变了主意。

由此可见林徽因的聪明之处。在最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她先是征服了父亲的姨太太和异母弟弟妹妹,这次,她又征服了婆婆和小姑子。不得不说,无论是做女儿还是做媳妇,她都堪称顶尖。

凝固的音乐

从林徽因的学习档案来看,她的头顶上一直笼罩着优等生的光环:十二岁时入读北京著名的教会学校培华女中,后来在伦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 St. Mary бs Collage。学途顺风顺水,一路全优。

但是这个优等生在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

1924年秋,林徽因与梁思成结束了在康纳尔大学的短期课程,转而进入宾大学习。他们俩一早就约好了要一同学习建筑专业。谁料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理由是建筑系课业繁重,经常需要加班,女生体力弱无法胜任。不得已之下,林徽因只好选择了美术系。

然而,这个中国姑娘倔强又固执,非但没有放弃自己的建筑理想,反而更加努力地争取机会。她几乎选修完了建筑系所有的课程,一直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作业和考试,并且在升入高年级时成为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

这样的决心和毅力着实令人钦佩。在那个年代,虽然有些女子开始通过考学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以取得独立,但她们对于学习的追求也只是为了谋求生计,学位对她们来说不过是生存的通行证。而林徽因对于学业的打算则要深远得多,她一开始就是抱着事业野心而去,因此才有如此决心来投身建筑专业。而这一点则要归功于林长民对于女儿的教育,让她早早地有了超出于同时代人的见识。

然而,就在来到美国的第二年,林长民去世了。他当时受邀为“东北国民军”政务处长,郭松龄兵败,林长民被流弹击中身亡。父亲的逝世令林徽因悲痛不已,而作为长女的她也开始担起家庭的重担。从此,父亲这个角色便由梁启超接任,他如同呵护自己女儿一般对待林徽因,常常给他们写家书,言语之间褪去了大学者的姿态,而是扮演着一个普通父亲的角色,向这对年轻人传授自己对人生和学习的看法。

梁启超在信中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这样的“趣味主义”若是让当时的老夫子们或是如今那些仅凭就业热度来为子女选择专业的家长们看了,定是要大叹误人子弟。然而,大学问家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深谙学习的法则,善于把对于知识的沉醉融入生活之中。林长民和梁启超,这两个教育家给予子女的不是书香门第的好出身,而是高于时人的人生起点,改造社会的抱负,以及对事业的不懈奋争。这也是林徽因与梁思成日后能够为中国建筑业撑起半壁江山的根源。

这对年轻的夫妇似乎是因为建筑而结合,他们用足迹丈量历史的印迹,每一座建筑都为他们的爱情竖起一个醒目的地标。

他们第一次约会游玩是在太庙,彼时的林徽因还是十七八岁的少女,本想摆出矜持的姿态,一转眼却看不到梁思成的踪影了。忽然听到有人叫她,她一抬头,原来梁思成早已跟猴子一般爬到了树上。

1928年春天,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姐姐家举行婚礼。之后,他们没有直接回国,而是花了半年时间来进行蜜月旅行,周游欧洲各国,而主要活动就是探访欧洲古建筑。

回国之后,他们进入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教书。在当时的中国,“建筑”一词方兴未艾,而在林徽因和梁思成来到东北大学之前,这里没有建筑系。一切都是白纸,等着这两个才从宾大毕业不到一年的年轻人去涂画,这场面堪比盘古开天辟地,他们心中自然是又兴奋又紧张。就这样,在人力物力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决定采用宾大建筑系的模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在东北大学的第一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建筑系仅有的两个老师。他们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还添加了西洋和中国建筑史的课程。此时林徽因虽然已怀有身孕,却依旧兢兢业业地授课,常常辅导学生到深夜。第二年,梁思成在宾大的同学陈植、童隽等人也应邀前来,东北大学建筑系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中办得风生水起。1930年,张学良出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中标。可见,在东北的广阔天地里,这群年轻人的事业已经步入正轨。

从今天看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开天辟地的。在这之前,中国并无建筑一说,盖房子的人是没有地位的匠人,他们仅凭口口相传的技艺,垒砌一个又一个中国式的传奇。一旦匠人逝去,技艺也随之流失。

林徽因和梁思成所做的,不是在一个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是从无到有地建起一个领域,让更多的人走进来,寻找这个学科的规律和法门,将其发扬光大。

然而,就在他们热火朝天地忙于事业之时,梁启超的身体每况愈下。1928年 11月,梁启超住进了医院,原先神采飞扬的老人逐渐失去了光彩,身体瘦得皮包骨一般,憔悴得令人心痛。

1929年初,梁启超逝世。这个推动时代的人物与世长辞,震惊海内,而林徽因和梁思成更是悲恸欲绝。父亲的逝去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而作为家中的长子和长女,从此梁思成和林徽因身上担负的是两个大家庭的责任。这一年夏天,林徽因生了第一个女儿,取名“再冰”,以纪念“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1931年,东北战况愈紧,山河破碎,一时飘零。梁思成也离开了执教三年的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了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

梁林在宾大学习的时候,有一日忽然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一本书,名为《营造法式》。这本书是北宋李诫所著,民国时期由朱启钤发掘重印,因此得以现世。这本书重现之后,被称为“天书”。虽然识字的人不少,可这种“匠人”的古老专著又岂是咬文嚼字的老学究能读懂吃透的?

朱启钤 1929年创办中国营造学社,亲自任社长,专门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这样一个民间学术社团无疑给梁思成和林徽因带来一个极大的契机,他们早在东北任教的时候,就开始将目光移向沈阳的古建筑。他们在欧美见识过各类风格的建筑,对那些华丽繁复的纹样了然于心。然而,回到祖国之后,原本熟悉的亭台楼阁都变得陌生起来。中国古建筑为何多有大屋顶?而那些飞檐屋脊上排列整齐的小兽分别是什么,它们到底有何寓意?

这些,在当时看来都是未解之谜。所谓的中国建筑史就是一本无字书,等着这对年轻的伉俪一字一句地去撰写。而和五千年华夏文明一样悠久的建筑文明,也在等着他们一步一步地去丈量、探究。

康河旧影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泰戈尔林徽因是双面的。一面是理智,她在学术中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以新女性的独立姿态亮相。为人处世也是滴水不漏,从天才女儿到完美太太,她风光占尽。而她的另一面则是情感,这一面对她来说就像是阿喀琉斯之踵,致命的弱点。

1920年,在伦敦争相拜访林长民的诸多文人雅士中,有个年轻的身影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徐志摩,当时正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书,但是他对自己读的专业并无兴趣,于是想通过林长民这个大名鼎鼎的中国老乡来结识英国文学家狄更生,以谋得转学的机会。就在他出入于林长民家中的时候,他见到了年仅十六岁的林徽因。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上)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上)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名人传记丛书:阿蒙森

    名人传记丛书:阿蒙森

    名人传记丛书——阿蒙森——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心即世界:王阳明传

    心即世界:王阳明传

    本书收录了胡越、王勉三、梁启超、太虚法师四位民国大师的文章和著作。胡越和王勉三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梁启超和太虚法师从不同视角,阐释了王阳明的学说精髓。本书是集王阳明平生事业与思想要旨于一体的权威读本,此四位民国大师对王阳明本人及其思想、学说的阐述,能使读者从中汲取精神养分,了解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王阳明。
  • 中国古代名人传

    中国古代名人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华历史每走到关键处,总要凸现出几颗辰星,或明或淡,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们中有英雄豪杰,也有跳梁小丑;或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因为他们的出现,才演绎了中国历史的奇丽壮阔与丰富多变。他们身上浓缩了华夏数千年的风雨历程,彰显着中国人性的善恶与美丑。
  • 张作霖大传:一个乱世枭雄的崛起与殒落

    张作霖大传:一个乱世枭雄的崛起与殒落

    本书是以张作霖传主的历史人物传记,通过讲述张作霖如何从受招安的土匪,进而一步步成为“关外王”、“满蒙之王”乃至在北京“登基”担任大元帅的过程,展现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一个乱世枭雄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本书力求从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角度进行观察,既如实地描写张传霖为了“取天下”,不惜穷兵黩武,争霸中原,导致误国误民误己的一面,同时也没有忽略他顶着压力,巧妙地与日本人进行周旋,从而千方百计维护国家主权的一面。
热门推荐
  • 零度寻找

    零度寻找

    您能想象一位美丽而才情横溢的少女,坐着轮跋涉于茫茫大漠吗?为了寻找白马王子,寻找人生理想,她,简伦,就这样开始了她的零度寻找。由零开始的寻找会不会回复到零呢?西部戈壁出生的作者纯懿,以大漠长风和诗化语言引我们进入情节的迷宫,带给我们一份阅读的惊喜!
  • 暮色圆舞曲

    暮色圆舞曲

    【非传统吸血鬼爽文,结局HE,男女主真爱,感情线不虐,慢热型】安祈做了一场梦,一场冗长而沉重的梦,一场给她希望又让她绝望的梦。梦中她从人类变成了曾令她陷入梦魇的吸血鬼。梦中她背负着重任在各大种族里辗转徘徊流浪。梦中她贪恋的那个天使少年退去了虚伪的温柔,他的背后矗立着审判的十字架。梦中眉眼清冷的少年却为了她被折断骄傲的双翼堕入冰冷的深渊,只留下了破碎的皇冠。现在梦醒了,碎片将安祈划得鲜血淋漓,绽放出一朵朵妖冶的血色蔷薇。她拾起破碎的皇冠,承受其重,于黑暗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她成了天使的劲敌,恶魔的主宰,她的结局又会是什么?
  • 如果可以我想回家

    如果可以我想回家

    在睡梦中的刘醒被意外召唤到奇异空间,各种奇形怪状的生物围了上来祝贺他获得宇宙彩票的头等奖——宇宙之源。万物的本源之力,可以幻化成任何元素物质,是宇宙最初的形态。各种灯光,麦克风涌现到刘醒面前想要采访他,获奖感言是什么。刘醒被眼前的一切惊吓过度,不知所措,他摸摸脑袋说:“如果可以我想回家。”
  • 杜拉斯的小说政治

    杜拉斯的小说政治

    随便哪个女人都比男人神秘,任何女人,我知道这个!——杜拉斯《话多的女人》。一切简单化都是法西斯主义的……任何革命者都有自己的左派主张……如果中国人对此不理解不接受,如果他们相信人身上的一切是可以缩减的,那么一切革命就完蛋了。——杜拉斯《话多的女人》。全世界的作家,无论什么人,都在用马克思主义写作。
  •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叙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他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这怪物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潜水艇船长尼摩邀请他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许多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 卿本佳人之离玉歌

    卿本佳人之离玉歌

    柯伽沫本是柯府遗弃的大小姐,却被“父”寻回,代妹出嫁,嫁给了天水国的痴傻王爷。在后来的生活中,柯珈沫早已经对痴傻王爷董桦铯芳心暗许。但是在天水国的太后的生辰宴上,柯珈沫却被自己的夫因为国家利益而放弃,此后才知,柯珈沫本是蓝水国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只是因为要替母亲寻找药引,才来到了天水国。后来的柯珈沫便改回原名楚玉离,随哥哥楚眸晗回到蓝水国。在楚眸晗的婚礼上,柯珈沫又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董桦铯。现在的董桦铯已经恢复了本来面目,不再是痴傻王爷。
  • 枕上婚姻

    枕上婚姻

    三十二岁的萧宴忱在沈凉夏的眼中就是一个大叔。大叔太老,肉不好吃。所以,她敬谢不敏。没想到会有那么一天,自己反倒成了人家的盘中餐。沈凉夏宽面条泪,大叔,咱们能盖着棉被只聊聊人生不?大叔对对手指:老婆……床单该换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私奔的丁香

    私奔的丁香

    他们的手指下流淌着欢乐和忧伤,只因和丁香的一次偶然邂逅。你惊讶我自由的飞行,却不知我即将远行。我给你一程爱情,你给我多长的曾经。丁香花期未央,今年又是怎样的风景,日子,长了又短、短了又长。年轻时的爱情,只是午后一场浪漫的丁香花雨。她说她喜欢丁香那苦涩而迷离的香气。自从她年少时在中学的花圃中首次见到这明丽的花朵,她就决定,不再去爱那布满斑斓花纹的蓝色地球仪、画满梅花般格子的习字本和五彩缤纷的蜡笔。她还说,丁香的花瓣,柔软得犹如婴儿的嘴唇。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道教圣地(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道教圣地(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介绍了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包括中国著名道教名山和中国著名道教宫观两部分。
  • 血色谜情

    血色谜情

    《血色谜情》由奥斯汀·弗里曼编著。《血色谜情》讲述了:保险箱里的巨额钻石离奇失踪,除了一张印有清晰血指纹的自纸,毫无线索。 而犯罪的证据全部指向保险箱主人的侄子诺柏·霍比。看似铁证如山的案件却被医师桑戴克看出了破绽,他发现失窃现场留下的指纹有一条S型的空白,这或许会是案件的转折点和突破口,于是他和搭档里维斯深入霍比家族进一步取证,正当案情渐渐明朗,真相即将浮出水面时,一双从浓雾中伸出来的手将他推向了疾驰的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