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4100000014

第14章 文章名实涉务(3)

【译文】人的脚所踩踏到的,也不过几寸大小而已,然而在一尺来宽的路上,却经常会颠仆摔倒在山崖之下;从一两抱粗的木桥上过路,还常掉进桥下水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他所踩的旁边再没留有余地的原因。君子要想让自己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和这个道理一样的。太诚实的言论,别人未必会相信;太高洁的行为,别人往往会产生猜疑,这都是由于他们的言行名声太好,没留后路。我每次被人诋毁,都是用这些缘由来责备自己。我想,如果能开辟坦途,加宽渡河的浮桥,那么就能像子路那样说话令人信服,胜过诸侯登坛的盟约,像赵熹那样能以信义招降对方盘踞的城池,这是那些在战场上能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无法实现的。

【原文】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译文】我看世上的人,树立了好的名声之后,就开始寻钱纳财,信誉树立起来后,就开始食言了,殊不知后来说的矛戟,已经戳穿了前面所说的盾牌了。虑子贱说过:“在这件事情上做到了忠实,就在那件事上树立了楷模。”每个人心里的虚实真伪,都会在他的言行里表现出来,只是没有认真地观察罢了。一旦被考察他的人识别了,再巧妙的伪装也比不上拙劣的真诚,蒙受的羞辱太大了。例如春秋时伯石假意谦让卿位,东汉的王莽假意推托当政,在那个时候,自以为做得巧妙,被后人记载下来,留传万代,让今天的人看起来毛骨悚然。最近听说一个以孝著称的士人的古事。他多次守丧戴孝,因为太悲伤了而伤害身体,这已足以高人一等了。而他曾经在草垫土块之中用巴豆涂在脸上,使自己的脸落下疮疤,表示他哭得非常厉害。而他身旁的仆人,却没能为他掩盖此事,就使得外人认为他的居处饮食都透着假象,都不再相信他了。因为一次虚伪被揭露,把所有的诚实都抹掉了,是因为他太贪名了。

【原文】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韩又尝问曰:“玉珽杼上终葵首,当作何形?”乃答云:“埏头曲圜,势如葵叶耳。”韩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

【译文】有一位士族子弟,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生愚钝笨拙,但他家里非常富有,常常以此自夸,经常拿酒杀牛摆宴,以玩物赏器交往许多名士,那些对他的利益感兴趣的人,就轮番吹捧他。朝廷真以为他是个才子,还派他到别国去通问修好。当时的东莱王韩晋明,非常喜爱文学,怀疑这位士人的作品,多半不是他自己所做,于是摆酒设宴,让大家边饮边谈,想当面向他试探。满座的客人,整天都兴高采烈,吟诗作赋,提笔作文,他也是一挥而就,但所成之文,却根本没有了原先拿出来的作品的那种韵味。客人们各自沉吟,根本没有体会到。韩晋明退席后叹道:“果然不出所料!”韩晋明又曾经问过他:“把玉珽刮削到椎头时,应该是什么样子?”他说:“玉珽的头部是圆形的话,那样子就该像葵叶了吧。”韩晋明是博学的人,当他向我说起这件事时,还是忍不住发笑。

【原文】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译文】如果给自己的弟子修改文章,以此抬高他们的名声,是一大坏事。一是因为老师不可能永远为他做这些,终究会露出他的本来面目;二是由于做学问的人认为有了依赖,自己会更不努力。

【原文】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译文】邺城下有一位少年,曾做官到襄国县令,做事非常认真、笃实。公事经过他的心时,他都会抚恤士兵,以求得好的声誉。凡是派遣人民出去服兵役,他都会一一握手相送,有时还会送些梨枣做的馅饼之类的小礼品,一个人一个人地送别,还说:“是皇命要求,我自己也不忍心让你们去做的。路上如果感到饥饿干渴,看到它就足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当时的人民对此事赞不绝口。等到他调任泗州的别驾官时,这样的费用就越来越多了。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如果有点矫揉造作,他的一世功绩就已经给损坏了。

【原文】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域!”

【译文】有人问道:“人的灵魂和躯体是一块儿消失的,留下来的声名和评价,就好比蝉退下的壳和蛇退下的皮、兽迒鸟迹一般,与人死了没什么区别,而圣人为什么要把它作为教化的内容?”我回答说:“都是为了勉励世人,劝他们要树立良好的名声,指望他们能做到名副其实。更何况劝人们向伯夷一个人学习,有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清白的风气了;劝他们向季札学习,而成千上万的人又可以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劝他们向柳下惠学习,而成千上万的人又可以树立起坚贞的风气了;劝他们向史鱼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正直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世上的人才像鱼鳞凤翼那样繁多,而且追求长处,层出不穷,这个心愿是何等伟大?四海之内,芸芸众生,都爱慕好的名声,就应该根据他们的这种情感,引导他们到达美好的境界。也可以这样说,祖先们的好名声,就好比子孙们的礼服、墙宇,能给予他们的地位、财产,自古及今,能得到他的荫庇的人太多了。而且修行立名,就好比修房种树,活着时,能得到很多好处,死了能造福后代。世人有许多心情急切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希望他们的名声与魂魄一同升天,像松柏一样长青不衰,那是不可能的。”

涉务第十一

【原文】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以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译文】君子的修身处世,贵在有利于众人,而不光是夸夸其谈,弹琴练字,以此消耗人君的俸禄爵位。国家使用的人才,大抵不过六种:一是朝廷之臣,选用他们掌握治理国家的体制纲要,经纶满腹,博学多才;二是文史之臣,选用他们编撰典章制度,阐释前代兴亡历史,让今人不忘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三是军旅之臣,选用他们谋略果断,强力干练,熟悉战阵;四是藩屏之臣,利用他们熟悉当地民风民俗,为政清廉,爱护百姓;五是使命之臣,选用他们随机应变,因人而异,完成人君交付的外交任务;六是兴造之臣,选用他们考核工程功绩,节约费用,开创筹划。以上种种,都是勤奋学习、遵守操行的人才能做到的。人的秉性千奇百怪,怎么可以一个人在以上六个方面都做得很好呢?只要对这些都能略知一二,而做好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也就问心无愧了。

【原文】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译文】我发现世上的文学人士,品评古今,似乎指点掌中之物一般,等到要让他们付诸实践,却多数不能胜任。他们求生在升平时代,不知道有丧国乱民之灾;身在朝堂之上,不知道战争攻伐的急迫;有丰厚的俸禄供给,不知道耕种庄稼的辛苦;恣行肆意于吏民头上,不知道有从事劳役的愁苦,这样就非常困难让他们应付时世,处理事务了。东晋南渡后,朝廷对士族宽以待人,所以在江南的官吏中,有才能的,就能提升到尚书令、尚书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执掌国家机密。其余那些稍懂文义的人,大都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世务,如有一些小过失,也不好施以杖责,姑且只好把他们安置在名高职清的位子上,大概是掩盖他们的缺点吧。至于尚书省的令史、主书、监、帅,外镇藩王身边的典签、省事,都是了解官吏事务,能够按需要履行任务的人,纵使有些人有不良的表现,都可以施行鞭打杖责的处罚,严加监督,所以这些人多被委任使用,大概是用其所长吧。人往往有些不自量,当时大家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就如同自己的眼睛无法看到自己的睫毛一样,缺乏自知之明了。

【原文】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歕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译文】梁朝有好多士大夫,都喜欢宽袍大带、大冠高履,外出乘坐车舆,回到家中有僮仆侍候,在城郊以内,没有哪个士大夫骑马。周弘正为宣城王所宠信,宣城王赏给他一匹果下马,经常骑着它出外,满朝官员都说他太过轻浮。至于像尚书郎那样的官员骑马,就会受到举报弹劾。到侯景之乱时,这些士大夫肌肤柔嫩、身骨脆弱,受不了步行;气血不足、体质羸弱,耐不得寒暑。在战乱中死去的,往往是这批人。建康令王复,性情儒雅,不曾骑过马,一看到马在嘶叫喷气,跳跃不止时,就感到十分恐慌,对人说:“这就是头老虎,为什么叫它马呢?”当时的风气竟到了这般地步。

【原文】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译文】古人想明白耕种庄稼的艰难,这大概体现在重视谷物、以农为本的思想上面。民以食为天,没有吃饭则不能生存,三天不吃饭,即使是父子之间也顾不上礼节了。一茬庄稼的收获,要耕地、播种、除草、收割、运载、脱粒、扬谷,经过许多道工序,粮食才进入仓库,如此怎可轻视农活而贵重商业呢?在江南为官的士大夫们,因晋朝的中兴,渡江南来,最终寄旅此地,到现在已有八九代了,还从未下力种过田,全依靠俸禄生存。即使他们占有些土地,都是靠僮仆们来耕种,自己从未目睹翻一块土,种一株苗;不知道哪个月应该下种,哪个月应当收割,如此怎能知晓世上的其他事务呢?所以他们居官则不明晓为官之道,治家则不会经营,这些都是生活清闲无忧所带来的过失啊。

同类推荐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 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论语·孟子》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 国语

    国语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
  • 内经知要白话解

    内经知要白话解

    本书原文以扫叶山房刻本为兰本,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8部分进行编辑校注。
  • 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集民族传统笑话之大成者。以机趣、夸张的眼光审视世界,以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反映炎凉世态、情趣人生。全书多取自明清笑话,语言风趣、文字简练隽永,是中国民间针对“世情”的幽默与讽刺之书,是民间智慧的独特展现。
热门推荐
  • 老婆别想溜

    老婆别想溜

    一个普通文秀的女子展言欢因为电梯里的一次邂逅爱上了写字楼的金质男人喻正仁,阴差阳错中两人缔结了一段无爱的婚姻。
  • 妾上无妻

    妾上无妻

    成亲了,成为朱家大少爷正房夫人,却死了丈夫改嫁了,嫁给朱家二少爷,却成了妾认命了,乖乖带着五岁继子老老实实过日子,却被人误解别有用心她怒了,改嫁,带孩子,这都是你朱家大少爷临死前的变态遗言,人都死了,却把她这个大活人折腾的够呛。改嫁,带孩子,不都是你们朱家的决定,现在想把我捏圆就捏圆,搓扁就搓扁?告诉你们,她就算只是个妾,那也不是好惹的!******************************【新文:《金闺》】
  • 极品兽王猎

    极品兽王猎

    一个看夜间超市的宅男,无意间穿越到魔兽,作为万年兽王的他,带着坑爹系统,在魔兽的世界里,有怎样的故事:开启野兽之眼,控制着大熊,我擦,这四蹄驱动,就是不一样啊,这触感,嗯,还舔舔熊掌,有点咸,突然颜赦发现大家以一种看傻子的眼光看着颜赦,在大家一脸关爱的眼神下,颜赦一扭熊屁股就没影了,一会颜赦就看见霍格在前方晃悠,颜赦找了一个草丛,眼看霍格要走过来,颜赦控制着熊冲出草丛,大喊一声:德玛西亚!对霍格跳起了哈林摇,对就是哈林摇,看的霍格目瞪口呆心想:我特么居然被一只熊调戏了,还特么是头公的
  • 湮灭之龙

    湮灭之龙

    在精灵族和卡朗德之间,暗龙神也被称为夜月舞者。被赋予了一个月光稀疏、天色黯淡的夜晚,在林间空地上孤独起舞的精灵女子的形象。虽然只是高傲精灵的一面之词,但由于某些奇怪的原因,在人类和其他智慧种族间也有一定的接受程度。由此可知,与古老文献上记载的不同,当今的暗龙神不再因为主宰毁灭、消亡的神职而让人有种一听见就毛骨悚然的感觉,反而成了隐秘、不可知的代名词。甚至在人类的低俗小说中,她成了偷-情、私-奔的保护者。更与代表纯洁贤淑的水龙神的人性化形象,形成一明一暗让人垂涎不已的对比。你说你喜欢火爆脾气的女孩子,或者像光之神那样晶莹的男孩子?异端!去死吧。
  • The Scarecrow of Oz

    The Scarecrow of Oz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父与子,温情与爱

    父与子,温情与爱

    每一个迁徙与远去的人,都有不可言说的过往。小说讲述的是一位父亲的前半生,和一位儿子的少年时代。父亲出生于一个竹匠家庭,年幼跟着祖辈学艺,然后成人、恋爱。之后迁徙到远方的江南小镇,重新开始生活,后经历了亲人去世,悲痛欲绝。“我”出生后,经历了小学到大学的转变,作为迁徙的一族人,经历伤痛,也经历友情与爱情。小说娓娓讲述了祖父子三代人之间的故事,无疑都是想表达这个世界,不仅有绵软的母爱,还有深沉的父爱,这种爱同样令人敬畏。
  • 自然情景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自然情景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成语,但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中的成语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更悠久、运用更广泛、地位更突出,民族文化的特征也更鲜明。它们大多是从古代的寓言、历史事件、古代诗文和当时的口语中产生的。虽然年代久远,但不少成语至今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为它们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只用简单的几个字就能表现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 带你去南极

    带你去南极

    唐景亮在临时设置的讲台上向学生讲述“闲”字的含义时,一阵眩晕,差点站立不稳。投影仪上,打出的是“闲”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繁体汉字、简体汉字的字形。客观地说,这个字从最初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现在,并没有多少变化,就是门里有根木头。门里这根木头,是干什么的?唐景亮用食指指着屏幕上的字形说:“古人以前回到家,就用一根柱子顶住门板,这是为了安全。安全了,人在家里,就可以放松自己,闲了。这根柱子,保证着人们的安全和休闲,因为,古代可没有我们现在咣当一碰惊心动魄的防盗门。”学生哄的一声笑了。台下也有老师发出了嗡嗡的笑声。
  • 范文正集

    范文正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界军事百科之非洲战史

    世界军事百科之非洲战史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