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4100000022

第22章 音辞杂艺终制(1)

书证第十八

【原文】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如此之例,两失甚多。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李季节著《音韵决疑》,时有错失;阳体之造《切韵》,殊为疏野。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

【译文】九州的人,语言都不尽相同,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本来就是如此。自《春秋公羊传》记明齐地语言,《离骚》被视为楚地语词的经典,这也许是明确方言差异的最初的说法。而后扬雄著《方言》,这方面的论述就非常详细了。然而都是考证事物名称的异同,并没有说明读音是否正确。直到郑玄注释《六经》,高诱注解《吕氏春秋》、《淮南子》,许慎著《说文解字》,刘熹著《释名》,才开始用譬况假借的方法来标明音读。但是古音与今音有区别,其中语音的轻重、清浊、还未能了解,再加上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的注音方式,更使人疑惑不解。孙叔言著《尔雅音义》,他是汉末人唯一懂反切注音法的。到了曹魏时期,这种反切注音法大为盛行。高贵乡公不懂得这种反切注音法,被看做是一件怪异的事。从这以后,韵书层出不穷,这些书各自记录各地的方言,互相非议取笑,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不知晓谁是谁非。后来大家都用帝王都城的语音,参考比较各地方言,究核古今语音,采取一个折衷的方式。经过斟酌和权衡,只有建康音和洛阳音可取。南方水土柔和,语音清亮悠扬而发音急切,不足之处在发音浅浮,言语多鄙陋粗俗。北方的山川深邃浑厚,语音低沉浊重而迟缓。体现了其朴实正直,言辞中保存了很多古语。然而就官宦士子的语言而说,南方优于北方;而市井平民的语言,则北方胜过南方。如果交换了服装然后再让他们交谈,若是北方的官员和平民,听一天也难以区分出来。但是南方语言受到吴语、越语的影响,北方语夹杂着外族语言,二者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这里不能一一详细列举。它们中错失轻微的,则如南方人把“钱”读作“涎”,把“石”读作“射”,把“贱”读作“羡”,把“是”读作“舐”;北方人把“庶”读作“戍”,把“如”读作“儒”,把“紫”读作“姊”,把“洽”读作“狎”。像这样的例证,南方与北方的错误都很多。我到邺都以来,只知道崔子约、崔瞻叔侄二人,李祖仁、李蔚兄弟俩对语言略有研究,稍微做了些切磋补正。李季节著《音韵决疑》,常出现差错;阳休之著《切韵》,特别粗略草率。我家的儿女,尽管还在幼儿时期,就逐渐纠正错误。所作的某种器物,没有经过考证有关书籍,就不敢随便称呼,这些都是你们应该知道的。

古代人物【原文】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仓颉训诂》,反稗为逋卖,反娃为於乖;《战国策》音刎为免,《穆天子传》音谏为间;《说文》音戛为棘,读皿为猛;《字林》音看为口甘反,音伸为辛;《韵集》以成、仍、宏、登合成两韵,为、奇、益、石分作四章;李登《声类》以系音羿,刘昌宗《周官音》读乘若承:此例甚广,必须考校。前世反语,又多不切,徐仙民《毛诗音》反骤为在遘,《左传音》切椽为徒缘,不可依信,亦为众矣。今之学士,语亦不正;古独何人,必应随其讹僻乎?《通俗文》曰:“入室求曰搜。”反为兄侯。然则兄当音所荣反。今北俗通行此音,亦古语之不可用者。玙璠,鲁之宝玉,当音余烦,江南皆音藩屏之藩。岐山当音为奇,江南皆呼为神祇之祇。江陵陷没,此音被于关中,不知二者何所承案。以吾浅学,未之前闻也。

【译文】古今的言语,因为习俗和风气的变化而有所差异;著书立说的人,由于地处南北而在语音上各有不同。《仓颉训诂》中,“稗”注音为逋卖切,“娃”注音为於乖切;《战国策》注“刎”音为“免”;《穆天子传》注“谏”音为“间”;《说文解字》注“戛”音为“棘”,将“皿”读作“猛”;《字林》注“看”音为口甘反,注“伸”音为“辛”;《韵集》中把“成”、“仍”、“宏”、“登”合为两个韵,又把“为”、“奇”、“益”、“石”分入四个韵部;李登《声类》将“系”注音“羿”;刘昌宗《周官音》将“乘”读作“承”,诸如此类例子很多,必须加以校正。前人标注的反切,又有很多是不太贴切的。徐仙民《毛诗音》将“骤”的反切音注为在遘,《左传音》将“椽”反切音注为徒缘,像这样不可依从相信的反切,也非常多。现在的学者,语音也有读得不正确的;难道古人是什么奇特的人,一定要沿袭他们的讹误呢?《通俗文》说:“入室求曰搜。”(服虔)将“搜”的反切音注作兄侯。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兄”就应该读作所荣反。如今北方民间通行这个读音,这也是古代言事中不能沿袭的例子。玙璠,是鲁国的宝玉,“璠”是反切音当作“余烦”,江南地区的人都把它读成藩屏的“藩”音。岐山的“岐”音应当该读作“奇”,江南地区的人都把它读作神祇的“祇”。江陵陷落以后,这两种读音流传到关中,不知道二者所依据的是哪些典籍。我疏浅学况,从来没有听说过。

【原文】北人之音,多以举、莒为矩;唯李季节云:“齐桓公与管仲于台上谋伐莒,东郭牙望见桓公口开而不闭,故知所言者莒也。然则莒、矩必不同呼。”此为知音矣。

【译文】北方人的语音,多将“举”、“莒”读成“矩”;只有李季节说过:“齐桓公与管仲在台上商议讨伐莒国的事,东郭牙远远望见桓公的嘴张开而合不上,因此就知道他们谈论的是正是莒国。这样看来,‘莒’、‘矩’二字的拼读不同。”这样的人就是懂音韵的人了。

【原文】夫物体自有精粗,精粗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此音见于葛洪、徐邈。而河北学士读《尚书》云好生恶杀。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译文】物体本身有精细、粗糙的区别,精细的被称作好,粗糙的被称作恶;人的情感对事物有放弃或吸取,这种吸取或放弃就被称作好或恶。后一种好、恶的读音始于葛洪、徐邈。而河北地区的学者读《尚书》时却将“好(呼报反)生恶(乌故反)杀”读作“好(呼皓切)生恶(乌各切)杀”。这种一面取评论事物体质地的读音,一面却表达人的情绪的意思,根本说不通。

【原文】甫者,男子之美称,古书多假借为父字;北人遂无一人呼为甫者,亦所未喻。唯管仲、范增之号,须依字读耳。

【译文】“甫”,对男子的美称,古书多通假为“父”字;于是北方人没有一个人将“父”读作“甫”音,这也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的缘故。只有管仲、范增的号,须依父字本音来读。

【原文】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於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於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之类是也;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之类是也。江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于今也。

【译文】案:各字书将“焉”释为鸟名,或解释为虚词,都注音於愆反。自葛洪著《要用字苑》以来,开始区分“焉”字的读音释义。假如解释作“何”、“安”,就应当读作于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之类的句子就是如此;如果“焉”字是用作句尾语气词及句中语气词,就应该读作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之类的句子就是这样。江南地区至今流行这两种不同的读音,其意思就非常容易明白;而河北地区把两种读音混成一个读音,虽然这是遵从古音,却在今天不能通行。

【原文】邪者,未定之词。《左传》曰:“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庄子》云:“天邪地邪?”《汉书》云:“是邪非邪?”之类是也。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难者曰:“《系辞》云:‘乾坤,《易》之门户邪?’此又为未定辞乎?”答曰:“何为不尔!上先标问,下方列德以折之耳。”

【译文】邪,是表示疑问的词。《左传》中说:“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庄子说:“天邪地邪?”《汉书》说:“是邪非邪?”这些句中的“邪”字就是这种用法。而北方人把“邪”字读作“也”,那就是错误了。有人诘难我说:“《系辞》说:‘乾坤,易之门户邪?’这个‘邪’字也是疑问语气词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是呢?前面先提出问题,后面陈述阴阳之德的道理来做裁断啊。”

【原文】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曰败。诸记传未见补迈反,徐仙民读《左传》,唯一处有此音,又不言自败、败人之别,此为穿凿耳。

【译文】江南地区的学者读《左传》,是靠口授互相传述,自立音读章法,军队自己溃败说“败”(蒲迈反),打败敌国军队说“败”(补迈反)。各种流传本中都没有见过“补迈反”这个注音。徐仙民读的《左传》,只有一处注了这个读音,并没有说明自败、打败别人的差别,这显然有些牵强附会了。

【原文】古人云:“膏粱难整。”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也。吾见王侯外戚,语多不正,亦由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梁世有一侯,尝对元帝饮谑,自陈“痴钝”,乃成“飔段”,元帝答之云:“飔异凉风,段非干木。”谓“郢州”为“永州”,元帝启报简文,简文云:“庚辰吴入,遂成司隶。”如此之类,举口皆然。元帝手教诸子侍读,以此为戒。

【译文】古人说:“整天享用精美食物的人,他的品德很少有端正的。”这是因为他们骄横奢侈,自我满足,不能克制私欲,不能勉励自己的原因。我见那些王公贵戚,读音大多不纯正,这也是由于他们在内受到下贱保傅的熏染,在外没有良师益友的原因。梁朝有一位被封为侯爵的人,曾经和梁元帝一起饮酒戏谑,自称“痴钝”,却把这两个字念成“飔段”。元帝回答他说:“(按照你的读法,)‘飔’就不同于凉风,‘段’就不同于干木了。”那侯爵又把“郢州”读成“永州”。元帝把这件事告诉简文帝,简文帝说:“庚辰日吴人入楚郢都的‘郢’却成了后汉司隶校尉鲍永的‘永’。”诸如此类,那些王公贵戚张口就是。元帝亲自教导那些公子侍读,就将这些作为对他们的告诫。

【原文】河北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字不同,殊为僻也。比世有人名暹,自称为纤;名琨,自称为兖;名洸,自称为汪;名,自称为獡。非唯音韵舛错,亦使其儿孙避纬纷纭矣。

【译文】河北地区的人反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字读音不同,这是非常错误的。近代有人名叫“暹”,他自己将“暹”读成“纤”;有人名叫“琨”,他自己将“琨”读成“兖”;有人名叫“洸”,他自己将“洸”读作“汪”;有人名叫“”,他自己将“”读成“獡”。这样不但在音韵上有错误,他使后代子孙的避讳变得纷繁复杂了。

杂艺第十九

【原文】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余俗,相与事之,故无顿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

【译文】楷书、草书等书法,是要稍加留意的。江南谚语说:“咫尺书信,就是你给千里之外的人看的脸面。”今人继承了两晋、刘宋以来的风气,留心学习书法,所以在这方面不会觉得为难窘迫。我小时候继承家传的学业,再加上自己生性喜欢书法,所看到的书法范帖很多,也在赏玩研习上下了很大功夫,但终究不见书法水平有所提高,这也许是我没有这方面的天分的缘故吧。然而这门技艺也没必要学得过精。因为巧者多劳,智者多忧,一旦常常受人支使差遣,你就会觉得精通书法是一种负担了。韦仲将告诫儿孙千万不要学书法,还确实是有道理的。

【原文】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惟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萧子云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地胄清华,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曰:“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观之,慎勿以书自命。虽然,厮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译文】王羲之是位风流才子,他潇洒散淡,谁都知道他的书法,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反而将他的其他方面的特长掩盖了。萧子云时常感叹说:“我撰写了《齐书》,刻印成一部典籍,书中文采大义,我认为很值得一读,到头来却只是由于抄写得精妙,靠书法出了名,也算是怪事了。”王褒出身高贵,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到了关中后,他也依然得到礼遇。由于他擅长书法,因此便常常给人书写,困顿于碑碣之间,辛苦于笔砚之役。他曾后悔地说:“如果我不会书法,也许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劳碌了吧?”因此,千万不可以精通书法而自命不凡。话虽如此,地位低下的人,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提拔的事例也不少。所以说,道业不同的人是不能谋划到一块的。

【原文】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萧晚节所变,乃是右军年少时法也。

【译文】梁武帝秘阁珍藏的图书典藉散失以后,我见到了很多王羲之、王献之的真书、草书墨迹,家里也曾收藏十卷。看了这些作品,才知道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等人的字,都是学的王羲之的字体,可以说王羲之的字应是书法的渊源。萧祭酒晚年时的字有所变化,这种改变就是转向王羲之年轻时所写的书体。

【原文】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唯有姚元标工于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洎于齐末,秘收缮写,贤于往日多矣。

同类推荐
  • 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集民族传统笑话之大成者。以机趣、夸张的眼光审视世界,以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反映炎凉世态、情趣人生。全书多取自明清笑话,语言风趣、文字简练隽永,是中国民间针对“世情”的幽默与讽刺之书,是民间智慧的独特展现。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 四库全书精编1

    四库全书精编1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大花园中的三朵奇葩,其中“词”之上冠以“宋”字,实是因为词到两宋如赤日中天,娇花吐蕊。唐五代流传下来的词不足两千首,但两宋词却超过两万首之多。词在两宋之所以能大放异彩,繁盛至极点,一方面是因为词体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代结束了五代纷乱,政治复归一统,进入承平享乐时期,上至帝王、官宦、名士,下至市侩、走卒、妓女,都热衷歌乐,上流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对声乐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词在北宋初期的普及和繁荣,及至北采动荡离乱以及南宋偏安时期,填词制曲已成为社会上的主流风气。
热门推荐
  • 步步生情

    步步生情

    深爱的男人布下层层以爱为名的局,原来只为了最后予以她最沉重的一击;深爱的女人被自己一手逼到绝境,他却自觉身受的痛楚未曾减少半分;到最后惊觉自己一错再错,造成的伤害不知是否还来得及弥补……一场情事,是否美好收场?
  • 快穿:宿主有点不正常

    快穿:宿主有点不正常

    ------------------佛系看书----------------席憬:弱小、可怜、又无助系统:变态、跳脱、爱搞事席憬:嗯?系统:没没没,我什么都没说(小声bb:明明就是嘛,哪里弱小可怜又无助了,明明就是一个变态的宿主,还喜欢看小黄文带坏它)……系统:喵,前方帅哥出没,宿主快点扑倒。(身边空空如也)咦?宿主人呢?刚刚明明还在这里的。席憬表示,人家只是个爱情小白,这只妖孽,麻烦你打哪来回哪去,诶诶诶,不回去?那我走。
  • 嫡女医妃:逆天大小姐

    嫡女医妃:逆天大小姐

    一夜之间,情人,妹妹齐背叛!苏离被丢弃,被人凌辱,被毁容。竟都是他们的阴谋,可恨她竟蒙在鼓里。情人亲手掐死她与他的孩子。挑断她的筋脉,他的眼中只有妹妹。而她却是落了一个被挖眼珠,割舌断脉,砍掉四臂,成为人彘,一把火烧的下场。她不甘,不甘心这一世全被妹妹给操纵。再睁眼,她竟回到十四岁那年,一切重新来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最强战神

    最强战神

    圣武大陆这是一个修炼元力、以武为尊的界面,陆奇出生在圣武大陆的大家族——陆家。偶的灵书为陆奇开启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之路。修炼的巅峰,最强的战神……
  • 绝对成交

    绝对成交

    本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成交技巧,包括销售前的心态准备,快速发现潜在客户,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使用不同的技巧,熟稔拜访的套路,初次拜访客户时瞬间赢得对方的好感,通过展现产品的魅力来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掌握谈判的技巧,被拒绝后的应对方法,引导客户,做好服务等多个方面,帮助读者朋友们提高成交技巧。
  • 持续七十年的笔墨官司

    持续七十年的笔墨官司

    这是一九三四年的春天。上海中华书局出了一本《闲话扬州》。新书墨迹未干,就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闹哄哄达半年之久,幕前幕后涉及到众多官场高层人物,青帮大亨,还有扬州七县的平民百姓,声势之浩大,案情之复杂,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场笔墨官司打了七十余年,迄今依旧硝烟未散,余波未平。《闲话扬州》这本薄薄的五万言的小册子,是民国年间时称龙阳才子的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易君左写的。
  •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广陵剑

    广陵剑

    本书讲述了张丹枫的关门弟子陈石星与云重的孙女云瑚的感情和江湖故事。大侠云浩乃是明英宗年间武状元云重之子,武林中天下第一剑客张丹枫之内侄。他只身到桂林约见老友铁掌金刀单拨群和西南大侠一柱擎天雷震岳,不料在七星岩遭到大魔头乔北溟之徒厉抗天等暗算,身受重伤,幸遇隐士陈琴翁及孙儿陈石星的营救,保留住张丹枫托他转交天山派霍天都的无名剑谱。但厉抗天携同江湖邪派人物尚宝山、毒龙帮主铁敖等追踪而至,陈琴翁为营救云浩身死,大侠雷震岳也背负着割死陈、云的重大嫌疑,云浩自知难逃死地,临终将宝刀和剑谱托付给陈石星,让他转交爱女云瑚,并指点他到石林拜张丹枫为师。
  •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超级三国之最强张飞

    超级三国之最强张飞

    现代工科宅男因为通宵玩游戏导致过劳死,带着万人敌系统魂穿三国。当前世记忆觉醒时,他已经在当阳桥,曹操的大军马上就杀到眼前,是殊死一战,还是等着被践踏......这是主角从自卑的宅男成长为盖世英豪的成长之路,看张三爷带你走进武力决定一切的斗将版三国!创建了一个群,大家可以加一下,一起聊聊。群号29726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