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4200000003

第3章 袁氏世范(2)

当人在婴幼儿时期,十分依恋父母。而父母在孩子小时对他的爱恋尤为深厚,抚育也无微不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气血相连,孩子出生后,这种联系也才刚刚割断,孩子的音容笑貌自然能唤起父母的爱恋。这也是造物主将这一切归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使人能够生生不息。即使是飞禽走兽也是如此,小动物刚刚出世时,它的父母哺育喂养关怀备至,表现出莫大的关爱。在其子女受到伤害时,它们便会不顾一切地加以救助。但是,人在长大以后,名分就变得稍稍严格了些,亲情则稍微淡漠。这时,父母就开始力求对子女尽其慈爱,子女则努力对父母尽其孝道。而飞禽走兽在长大以后,母子就不再相认了。这就是人类和动物的不同之处。然而,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护、抚育之情是言之不尽的,儿女们即使是终生尽孝也难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更何况有些人的孝道还做得不是很好呢!凡是有人不尽孝道的,那么就请他看一看,别人在抚育婴孩时是带着怎样的情爱,他应当能够有所醒悟吧。这又好比天地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养育之恩,而人类能够回报天地的又有些什么呢?有人对空焚香跪拜或者请道士做道场以祭祀上帝,以为这样就能够报答天地的养育之恩,这样做真能够回报天地万分之一的养育之恩吗?更何况还有人一味地抱怨天地呢!这都是从来不进行自我反恩的原因啊!

父母不可妄憎爱

【原文】

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轹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曰小未可责。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及其年齿渐长,爱心渐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恶怒,摭其小疵以为大恶。如遇亲故,装饰巧辞,历历陈数,断然以大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实无他罪,此父母妄憎之过也。爱憎之私,多先于母氏,其父若不知此理,则徇其母氏之说,牢不可解。为父者须详察此。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

【译文】

一般有孩子的人,大多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溺爱而忽视了孩子的坏毛病。随意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纵容孩子的坏行为。当孩子无缘无故地哭闹时,父母不去制止,反而怪罪保姆没有照顾好。孩子欺负了别人,父母不去批评劝说,反而怪罪别人家的孩子。如果有人指出孩子的毛病,父母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借口而加以袒护。这样下去,孩子就养成了坏习惯,这全是父母溺爱的结果。等到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父母的爱子之心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孩子稍微有一点过失,便引起父母极大的憎恶,并把孩子小小的缺点看成是很大的错误。遇到亲戚朋友,便夸大其词,历数孩子的过失,并武断地给孩子扣上不孝的恶名。其实孩子并没有什么罪过,这全是父母胡乱厌恶孩子所造成的。这种极端的爱憎之情大多首自母亲那儿产生,做父亲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听信孩子母亲的话,并且不易改变。做父亲的必须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儿子,当他小的时候要严格要求,长大后则不要削减对他的爱。

子弟须使有业

【原文】

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凡富贵之子弟,耽酒色,好博弈,异衣服,饰舆马,与群小为伍,以至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无业以度日,遂起为非之心。小人赞其为非,则有铺啜钱财之利,常乘间而翼成之。子弟痛宜省悟。

【译文】

只要有孩子,就必须让孩子有一种可以谋生的事业。贫贱的人有了职业,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富贵的人有了职业,就不会去为非作歹。大凡富贵人家的孩子,他们沉湎于酒色,喜好下棋赌博,爱穿奇装异服,坐着华丽的车子,与小人为伍,以至家道败落,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不肖之子,而是因为没有职业,整天无所事事,这才起了为非作歹的心思。一些小人引诱他去为非作歹,以获得美食和钱财,经常找机会推波助澜。对于这类人,子弟们应该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子弟不可废学

【原文】

大抵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贤言行之精微。然命有穷达,性有昏明,不可责其必到,尤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废学。盖子弟知书,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史传载故事,文集妙辞章,与夫阴阳、卜筮、方技、小说,亦有可喜之谈,篇卷浩博,非岁月可竟。子弟朝夕于其间,自有资益,不暇他务。又必有朋旧业儒者,相与往还谈论,何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与小人为非也。

【译文】

大概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本来是希望他们考取功名并深入研究圣贤言行中的精深道理。但是,人的命运是各有不同的,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贵,而人的资质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迟钝,有的人聪明。所以,不能责成所有的人都能获取功名,尤其不能因为子弟没有获取功名就不让他继续学习。因为在子弟们阅读的书籍中,有许多看似无用而实际上却是很有用的东西存在。史传中记载的故事,文集里美妙的辞章,以及那些阴阳、占卜、方技、小说之类的书籍中,都有许多可以谈论的好内容。况且卷帙浩博,不是一年半载所能读完的。子弟们朝夕沉醉在书籍中,自然会有收获,也就没有时间干其他不轨之事。再者,如果子弟们喜欢读书,那么,朋旧故交中的读书人就会与自己的子弟一道谈天说地,这样,子弟们又何必无所事事地与小人们一道去为非作歹呢?

教子当在幼

【原文】

人有数子,饮食、衣服之爱不可不均一;长幼尊卑之分,不可不严谨;贤否是非之迹,不可不分别。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责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今人之于子,喜者其爱厚,而恶者其爱薄。初不均平,何以保其他日无争?少或犯长,而长或陵少,初不训责,何以保其他日不悖?贤者或见恶,而不肖者或见爱,初不允当,何以保其他日不为恶?

【译文】

有的人孩子多,在吃穿方面对他们必须同等相待,长幼尊卑的划分必须要严格,是非好坏一定要分清。孩子在小的时候就看到平等无别,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争财的后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界限,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对父母兄长不恭敬的隐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明辨是非,长大以后就不会去为非作歹。现在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孩子就偏爱,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孩子则很淡漠。从小就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又怎能保证他们长大以后兄弟之间不发生矛盾呢?弟弟冒犯兄长,哥哥欺负弟弟,这种现象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得不到纠正,怎能指望孩子日后能恭敬地对待父母兄长呢?讨厌品行好的孩子,喜欢品行坏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这样善恶不分,又怎能保证孩子日后不去做坏事呢?

父母爱子贵均

【原文】

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爱之偏,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憎。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苟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可以两全,岂不甚善!

【译文】

兄弟之间发生矛盾以至于要分家的,多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关爱不公平,有厚有薄所致。无论是在吃穿方面,还是在言谈举止之中,父母都必然偏向于自己喜欢的孩子,而轻视自己所厌恶的孩子。这样,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就会日益骄横,而受父母冷落的孩子就会愤愤不平。时间一长,这种心中的不满就会演变成深深的仇恨。所谓爱孩子而恰恰是害了他。如果父母能对孩子们同等看待,使兄弟们关系融洽,难道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父母常念子贫

【原文】

父母见诸子中有独贫者,往往念之,常加怜恤,饮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献,则转以与之。此乃父母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贫,父母必移此心于我矣。

【译文】

如果父母看见众多的孩子中只有一人生活得很窘困,就会经常挂念他,时常给他一些关照。在分配衣物时,就会给穷孩子多分一些,有时还会把其他富裕的孩子孝敬来的东西,转送给这个穷孩子。父母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得一样美满。对这种做法,生活富裕的孩子可能会不高兴,他们也许不曾想到,假如我生活困难,父母会同样把这份爱心转移给我。

父母多爱幼子

【原文】

同母之子,而长者或为父母所憎,幼者或为父母所爱,此理殆不可晓。窃尝细思其由,盖人生一二岁,举动笑语自得人怜,虽他人犹爱之,况父母乎?才三四岁至五六岁,恣性啼号,多端乖劣,或损动器用,冒犯危险,凡举动言语皆人之所恶。又多痴顽,不受训诫,故虽父母亦深恶之。方其长者可恶之时,正值幼者可爱之日,父母移其爱长者之心而更爱幼者,其憎爱之心从此而分,遂成迤逦。最幼者当可恶之时,下无可爱之者,父母爱无所移,遂终爱之,其势或如此。为人子者,当知父母爱之所在,长者宜少让,幼者宜自抑。为父母者又须觉悟,稍稍回转,不可任意而行,使长者怀怨,而幼者纵欲,以致破家可也。

【译文】

同是一母之子,大多父母讨厌长子而喜欢幼子,这个道理实在是很难理解。我私下曾经细细思索其中的原因,猜想可能因为孩子在一二岁时,言谈笑语都讨人喜欢,连外人见了都会喜欢,更何况父母呢?而三四岁至五六岁的孩子,经常哭闹不已,他们大都性情乖戾,有时损坏器物,干一些危险的事,他们的举止都令人讨厌。又很顽皮,不听劝告,所以即使是父母也非常讨厌他。就在长子变得非常讨厌之时,又正是幼子活泼可爱的时候,于是,父母就把原本对长子的爱全部转移到幼子身上。父母对孩子的爱憎之心,就是从这时起而有了分别,并一直延续下来。在最小的孩子长到令人讨厌时,下面又没有让人可爱的孩子了,父母的爱也就无法转移了,于是,父母对孩子的喜欢和厌恶也就成了定局。作为孩子应该知道父母的那份爱究竟给了谁,大孩子要让着小孩子,小孩子则要懂得自我克制。做父母的也应该明白,有所改正,对待孩子不能过于任着性子来决定好恶,否则,就会使大孩子心怀怨恨,而小孩子又骄纵无度,甚至导致家破的地步。

舅姑当奉承

【原文】

凡人之子,性行不相远,而有后母者,独不为父所喜。父无正室而有宠婢者亦然。此固父之昵于私爱,然为子者要当一意承顺,则天理久而自协。凡人之妇,性行不相远,而有小姑者独不为舅姑所喜。此固舅姑之爱偏,然为儿妇者要当一意承顺,则尊长久而自悟。或父或舅姑终于不察,则为子为妇无可奈何,加劲之外,任之而已。

【译文】

一般情况下,孩子们性格的差异是不大的,然而,有后母的孩子,往往总是得不到父亲的关爱。父亲没有续娶正室但有宠婢的,前妻之子大抵也同样难得父亲的欢心。这固然是因为父亲过于偏爱自己的妻妾所造成的,但是,作为儿子,如果能够做到孝顺父亲,那么,久而久之,父子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融洽了。大凡人们的妻子,她们的性格和品行本来也无太大的差别,可是在有小姑子的家庭中,儿媳妇就很难讨得公公婆婆的喜欢。这固然是因为公公婆婆过于偏爱小姑子所致,但是,如果儿媳妇能够孝顺公公婆婆,那么,时间长了,公公婆婆自然会有所察觉。如果他们始终没有觉悟自己行为的不妥,那么,作为儿子、媳妇的,除了更加恭敬外,也只能顺从了。

同居贵怀公心

【原文】

兄弟子侄同居至于不和,本非大有所争。由其中有一人设心不公,为己稍重,虽是毫末,必独取于众,或众有所分,在己必欲多得。其他心不能平,遂启争端,破荡家产。寻小得而致大患。若知此理,各怀公心,取于私则皆取于私,取于公则皆取于公。众有所分,虽果实之属,直不数十文,亦必均平,则亦何争之有!

【译文】

同住的兄弟子侄们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并不是有什么大的是非争端,而大多数是由于有人私心太重、不能公平处事所造成。这种人爱占大家的小便宜,大家分东西时他总要多要一份,其他人对此心中不满,于是便起了争端,甚至导致倾家荡产。这就是贪图小利而招来的大祸。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大家各怀公心,该由自己出的钱就由自己出,该由公家出的钱就由公家出。大家分东西时,即使是分瓜果等不值钱的东西时,也必须分配平均。这样的话,大家还会有什么可争执的呢?

同居长幼贵和

【原文】

兄弟子侄同居,长者或恃其长,陵轹卑幼。专用其财,自取温饱,因而成私。簿书出入不令幼者预知,幼者至不免饥寒,必启争端。或长者处事至公,幼者不能承顺,盗取其财,以为不肖之资,尤不能和。若长者总持大纲,幼者分干细务,长必幼谋,幼必长听,各尽公心,自然无争。

【译文】

兄弟子侄们一起同住,如果兄长依仗自己年长而欺负年幼的,独占财物,只顾自己的温饱,建立小金库。家中的收支情况都瞒着年幼者,甚至使年幼者落到无衣无食的地步,那么,长幼之间就必然会起纷争了。有时兄长办事非常公正,年幼者却很不懂事,偷家中的钱出去干坏事,这样,家庭就更无法和谐了。如果兄长总管家中大事,年幼的去干一些具体的事务,年长者一定为年幼者打算,年幼者一定听年长者的话,大家在处理事务时都能出于公心,那么,家中自然就没有矛盾了。

兄弟贫富不齐

【原文】

兄弟子侄贫富厚薄不同,富者既怀独善之心,又多骄傲,贫者不生自勉之心,又多妒嫉,此所以不和。若富得时分惠其余,不恤其不知恩;贫者知自有定分,不望其必分惠,则亦何争之有!

【译文】

兄弟子侄的贫富状况各不一样,富裕者只想自己过得好,又很骄傲,贫穷者不愿意自力更生,又生妒忌之心,这就是骨肉之间产生不和的根源。如果富裕者经常将自己多余的财物分一点给别人,并且不担心别人是否会知恩图报;而贫穷者明白贫富是命中注定的,不指望别人会给予什么好处,这样,便不会再有争端。

分析财产贵公当

【原文】

朝廷立法,于分析一事非不委曲详悉,然有果是窃众营私,却于典卖契中,称系妻财置到,或诡名置产,官中不能尽行根究。又有果是起于贫寒,不因父祖资产自能奋立,营置财业。或虽有祖宗财产,不因于众,别自殖立私产,其同宗之人必求分析。至于经县、经州、经所在官府累十数年,各至破荡而后已。若富者能反思,果是因众成私,不分与贫者,于心岂无所慊!果是自置财产,分与贫者,明则为高义,幽则为阴德,又岂不胜如连年争讼,妨废家务,及资备裹粮,资绝证佐,与嘱托吏胥,贿赂官员之徒废耶?贫者亦宜自思,彼实窃众,亦由辛苦营运以至增置,岂可悉分有之?况实彼之私财,而吾欲受之,宁不自愧?苟能知此,则所分虽微,必无争讼之费也。【译文】

同类推荐
  • 焚书

    焚书

    《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异端”儒学的结晶,是反理学、反传统、反教条的檄文。它启迪与鼓舞了当时及后来的进步学者,对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被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本书在体例上将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按时间排序,酌定标题,进行注释和点评。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读书、立志、有恒”的治学思想。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后世简称之为《内经》,堪称中华医学的源头活水。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
  • 四库全书精编2

    四库全书精编2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热门推荐
  • 狼牙月

    狼牙月

    富家女简小叫到“月光侦探社”打工,上班第一天便遇到一桩盗宝奇案,随着查案的深入,各色诡谲的人物相继出现,案子也愈发扑朔迷离,简小叫发现自己正渐步走进一个难以想象的困局中……
  • 蝶妖

    蝶妖

    一世缘,三生情,情还何人?从一只毛毛虫到成为蝶妖,她认识了雕精,桃花,蛛王锻造一世缘。一颗九龙转牵扯一段恩怨,恩怨改变了她的命运,扯出三世情。他偏爱于她,他钟爱与她,他痴爱于她,而她,你是花儿,我是蝶···本书会保持日更6000字的速度,请亲们放心收藏,读的愉快,谢谢
  • 诸天尽头

    诸天尽头

    一觉醒来,罗素脑海中就多出了一个可以穿梭诸天世界的系统。杀手、怪兽、女巫、异形、魔鬼、神明……无限的世界有无限的可能,亦有无限的历险,而踏破无限之人,必将留下属于自己的传说。从平凡到不朽,在诸天的道路上寻觅尽头!……看着永无止尽的道路,罗素摸着系统的狗头,他手里只有抽奖得来的卡片……有点慌!
  • 心理知识全知道

    心理知识全知道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心理学,都需要心理学的帮助。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常识、法则以及正确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认识自我的方法。全书分为:入门篇、认知篇、自我篇、情感篇、身体篇、人际关系篇、社会群体篇、快乐篇、男人篇、女人篇、恋爱篇、婚姻篇、梦境篇、调适篇、障碍篇、治疗篇。内容丰富、方法实用,能带给大家朴实无华而心有灵犀的阅读感受,并带给每个人幸福美满、和谐圆通的人生。
  • 新思路,新出路

    新思路,新出路

    超级畅销书《思路决定出路》作者宿春礼先生,倾心打造成功智慧升级版,让智慧的暖流润泽人生“寒冬”。最麻辣鲜活的励志读本,让你捧腹大笑之余,重燃激情斗志。危机亦是良机,全新思路营造寒夜避风港。冬日也有温暖,重新武装开辟思维新领地。
  • 明宪宗宝训

    明宪宗宝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阅读父亲

    阅读父亲

    本书所要告诉你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位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烈士,牺牲时他的儿子才出生48天。年轻美丽的母亲对儿子隐瞒了他的身世,一瞒就是十八年。十八年后,父亲的战友们和母亲一起向儿子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儿子从此知道了父亲的名字,也知道了父亲曾经为自己起过的一个名字。 这是一个装满了父亲遗物的铁皮箱。儿子从母亲手中接过这个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箱子,看到了父亲留下的文字。从未谋面的儿子只能通过这些来感受父亲的气息,只能通过阅读来亲近父亲,解读父亲。本书分别从儿媳、儿子的叙述进入,引导读者一同走近烈士和他的家人、那些生前身后的人和事…… 一位军队高级指挥员的完整形象在充满深情的解读中被复原。
  • 星梦之情缘

    星梦之情缘

    洛熙和丁湘是演员之路上的一对竞争对手,后来却因他成为了超级闺蜜,洛熙霸道腹黑,丁湘搞笑,脾性有些火辣。她们不屈不挠,最后都得到了应有的幸福。
  • 都市之万界至尊

    都市之万界至尊

    萧动尘重生了,渡劫失败的他重生成了一名身家百亿的富二代。从此以后,各种奇妙的遭遇频繁的发生在他身边。无限打脸,无限装逼。一切尽在万界至尊......欢迎加群:588056805
  • Selected Poems, 1930-1988

    Selected Poems, 1930-1988

    It was as a poet that Samuel Beckett launched himself in the little reviews of 1930s Paris, and as a poet that he ended his career. This new selection, from Whoroscope (1930) to 'what is the word' (1988), describes a lifetime's arc of writing. It was as a poet moreover that Beckett made his first breakthrough into writing in French, and the Selected Poems represents work in both languages, including the sequence of brief but highly crafted mirlitonnades, which did so much to usher in the style of his late prose, and come as close as anything he wrote to honouring the ambition to 'bore one hole after another in language, until what lurks behind it - be it something or nothing - begins to seep through.' Also included are several of Beckett's translations from contemporaries - Apollinaire, Eluard, Michaux, Montale - in versions which count among his own poetic achievements. It is edited by David Wheat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