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0200000008

第8章 华夏仰始祖 天下共烈山

1987年,一个名叫周共·王德樵的美籍华人,出现在湖北随县厉山镇街头。他是一位不会讲汉语的华裔青年,仅仅凭着一本英汉对照字典和一张地图,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随州市。

周共·王德樵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随县呢?这里面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原来,我国清代画家吴承砚绘有一幅炎帝神农画像,原存放于北京故宫,1900年被八国联军从故宫盗走,几经转手,最后存于美国华岗博物馆。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的祖辈发现该画像后,感慨万千,立即花重金将画像复制下来,临终时嘱咐周共?王德樵一定要想方设法把画像送归炎帝神农故里。为完成祖辈的嘱托,1987年,他带着炎帝神农画像,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不会汉语、不识汉字的困难,跋山涉水,绕道台湾,历经千辛万苦,一路寻到随县厉山,将炎帝神农画像交给炎帝故里。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炎帝神农是一个纬地经天、功德无量的原始君主;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炎帝神农又是一个记载抵牾、众说纷纭的神秘人物。

神农氏的名号,最早见于《周易》一书中。《周易·系辞下》说:“包牺氏(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这里记载了由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的历史演进顺序,反映出神农氏生活在伏羲氏之后、黄帝轩辕氏之前的一个历史时代。而且,在东汉以后的典籍中,多见“炎帝号神农”、“神农号炎帝”、“炎帝神农氏”的记载,可见炎帝与神农是同一个人。

《庄子·盗跖》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致德之隆也。”从这段记载看,炎帝神农氏时代应该处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而《商君书·画策》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吕氏春秋·爱类》记载:“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这两段史料分明又在说,炎帝神农氏时代已经迈入男耕女织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了。

相互抵牾的两种记载似乎向我们透露这样一个史实:炎帝神农处于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由渔猎采集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时期,其时,有的地方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有的则已跨入父系氏族社会的门槛,是人类社会文明初创阶段。

炎帝神农的生地,最主要有三说,即“泰山说”、“华阳说”和“厉山说”。

“泰山说”的唯一证据,便是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过?“炎帝封泰山”这么一句话。遗憾的是,这句话根本不能作为凭证。因为司马迁是说炎帝曾在泰山会盟诸部落首脑,并无炎帝族发祥于泰山一带的意思。

“华阳说”首见于张守节《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据考证,华阳系指秦岭以南的汉水上游地区。

相比而言,“厉山说”的证据比其他二说更为充分,也更具说服力。最早明确指出神农生地的是西汉史学家褚少孙,他在《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神农,……本起烈山,故称烈山氏,亦曰厉山氏。”相传为汉代学者纂集的《礼记·祭法》也说:“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郑玄注云:“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关于厉山的地望,南朝梁宗懔认为在随郡境内,即今湖北随州市。他在《荆楚岁时记》中说:“随郡北界有厉山村,村南有厉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神农所生。”《括地志?随州》的相关记载指向更为明确:“厉山在义阳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曰神农生于厉乡,所谓烈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清同治《随州志?古迹》也说:“神农洞在州北百廿里。”综合考察上述诸家之言,今湖北随州市为炎帝神农故里更为接近历史本原。

至于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主术训》中说,炎帝神农氏“其地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东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莫不听从”,范围达大半个中国。对于这个记载,应该理解为炎帝神农氏部落及其部落联盟的活动地域。

在湖北境内,除炎帝神农故里随州外,神农架、谷城等地至今仍保存有与炎帝神农有关的遗址遗迹,流传着有关炎帝神农的传说故事。据记载,神农架曾是神农氏尝草采药的地方,他先教民“架木为屋,以避凶险”,继教民“架木为梯,以助攀缘”,采得良药400余种,著就《神农本草经》,为向天帝复命,才“架木为坛,跨鹤飞天”而去。又《中华九域志》载:“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而得名。”在谷城有许多关于神农氏的传说故事,还有神农山、神农寨和神农洞。

炎帝神农氏的丰功伟绩,史籍中鲜有全面而系统的记载。但仔细检索,有关炎帝神农时代的传说资料,在先秦两汉古籍中十分丰富。概括起来,炎帝神农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始作耒耜,以利民耕。《周易·系辞下》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耒、耜都是木制启土工具,是当时从事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用具。在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生产工具的改进,势必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耒耜也因而成为农具的总称。

始种五谷,以为民食。《管子·形势解》载:“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同书《轻重戊》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下化之。”《淮南子·修务训》载:“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在发明先进生产工具的同时,炎帝神农指导先民开展农作物种植,我国原始农业也因之逐步发展起来。这一点,从随枣走廊新石器时代遗址聚落规模的扩大、稻谷遗迹和生产工具大量出土等,都得到了有力的印证。在炎帝神农对人类文明的诸多贡献中,以农业文明的开创贡献最大,影响最深。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炎帝神农不断积累经验,发明总结农耕生产经验,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状态,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第一座里程碑。

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远古时期,疾病和毒蛇猛兽的伤害是人类生存最严重的威胁之一。炎帝神农为解除疾病和创伤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深入山野,辨尝各种草木的性味,从而发明用草药医治疾病和创伤的方法。正因为神农是我国医药学的奠基者,秦汉之际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典籍就冠名为《神农本草经》。

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人们对物品交换的需求日益强烈,于是炎帝神农氏设立集市,聚集四方货物,以物易物,互通有无,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产物。

治麻为布,遮体避寒。《商君书·画策》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庄子·盗跖》:“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皇王大纪》载:炎帝神农氏“治其丝麻为之布帛。”一系列文献记载以及随枣走廊新石器时期遗址大量出土的陶质纺轮,从两方面都印证了炎帝神农氏首创原始纺织业的伟绩。

制弧剡矢,以抵侵凌。《吴越春秋》载:“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殁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歌曰‘继竹、续竹,飞土、逐突’之谓也。于是神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炎帝神农氏发明弓箭,有效地抵御来自其他部落和猛兽的侵扰。

作陶为器,以储民用。《逸周书》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之实。”《太平御览》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制陶术的发明是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创造之一,也是人类由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首作琴瑟,娱乐民众。《世本·作》载:“神农作琴,神农作瑟。”桓谭《新论》说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又云:“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湖北新石器时期遗址曾出土不少陶球和陶铃,陶球或空心或实心,形状各异,有的还有手柄,外部装饰各种纹饰和色彩。空心陶球内还装有石子,轻轻摇动,即发出响声。陶铃器身为椭圆形,顶面有并列两穿孔,可作穿绳吊挂之用。对于陶球和陶铃的用途,有研究者认为,它们应该是乐器之类的娱乐工具。如此说成立,至少印证了炎帝神农时期,先民已经开始音乐方面的精神追求。

台榭而居,安家立业。《皇王大纪》载:炎帝神农“相土田燥湿肥,兴农桑之业,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为台榭而居。”从渔猎采集转向农耕,人们随之开始定居生活,于是修建简陋房屋,聚族而居,形成原始村落。从大溪文化开始,人们的居所从半地穴式到完全地面式,从单间到多间,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充分说明了炎帝神农时代在房屋建筑技术方面的突破与进步。

首创煮盐,强健体魄。《世本·作》说:“宿沙作煮盐。”《淮南子·道应训》说:“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由此可知,首创煮盐的是炎帝神农的部属宿沙之民。盐的发明对于改善人类营养结构,增强人类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创立天文,设立历法。炎帝神农在首创农业的同时,对于原始天文和历法的创立,也是卓有成就。炎帝神农及其部落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注意了“火”(即大火星和鹑火星)与季节的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天文历法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在随州冷皮垭遗址出土的陶豆柄上,雕刻有北斗七星图案,这或许是生息于此地的原始先民天文历法知识的艺术表现。

炎帝神农对中华文明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从史实与神话两者的结合来看,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人文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等,他的发明创造只有黄帝才能和他相媲美。所以,炎、黄二帝同时被尊崇为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后人仰慕炎帝神农的功德,将其归纳为八大或十大功德,也有学者用三个字作了概括:“炎帝神农,无非生、死、乐三字尔。求生、不死、弦乐!分五谷而养生民,尝百草而医不死,削桐琴以乐天下,人的一生竟如此的简单,如此的直接,如此的纯粹,如此的智慧!”

如今,在湖北随州炎帝神农广场上矗立着8根巨大的石柱子,每一根石柱上都雕刻着一段炎帝神农的故事。历史就是这样,最真诚的祭奠经常是表现为无声的方式;最打动人的故事经常被刻在石柱上,传之后世。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一位勤劳、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领,他率领部落在艰难生存与艰苦发展的历程中,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文化――炎帝神农文化。炎帝神农文化背后所蕴涵的炎帝神农精神主要包括首创肇造精神、刚健有为精神和贵民利民精神。

首创肇造精神是炎帝神农文化的精髓。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早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典范之一。炎帝神农氏脚踏实地,孜孜不倦,事必身先,勇于探索,善于模仿、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勤于总结,不断积累生产经验和常识,从而发明许多生产生活工具和文化娱乐用具,成为农业、制陶、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商业等等众多领域的创造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

刚健有为精神在炎帝神农文化中尤为突出。上古时期先民们由于生存条件恶劣,茹毛饮血,多患疾病,生命与健康得不到保障。炎帝神农作为部族首领,看到人民的疾苦,决心寻求治病之药,解除人们的痛苦。于是,他遍尝百草,采药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历经艰险,九死一生。刚健有为的精神在炎帝部落成员如精卫、夸父、刑天等人的身上同样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因失足于海而失去生命,于是化而为鸟,衔石填海,百折不挠;夸父属炎帝部落首领之一,他不畏艰难,敢和太阳一争高下,以至“道渴而死”,充分体现出炎帝神农部落为了认识大自然、征服大自然而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炎帝近臣刑天在部落战争中,冲锋陷阵,被俘斩头后,仍不甘心失败,再次站起,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做眼睛,把肚脐当做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战斗不止。“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是一幅多么壮烈的画面!

作为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公,全心为民,不求任何回报。《淮南子·齐俗训》说炎帝“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憔悴”,“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又说他为了祛除百姓疾病之苦,不惜牺牲生命,亲“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炎帝神农这种贵民利民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价值观念的源头之一。

以农耕文明为突出特征的炎帝神农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轫、孕育及其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数千年来,炎帝神农精神和黄帝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一道,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绵延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中华民族始祖,赫赫功德,四海景仰。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炎帝庙所在多有,仅台湾地区就有121座炎帝神农庙。台湾雾峰乡有一座炎帝神农庙,始建于明末郑成功恢复台湾时期,庙中供奉有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刻制的“五谷神农皇帝位”之牌位,1984年再次扩建炎帝神农庙时,专门从大陆请去两尊炎帝神农像。由此可见,海峡两岸同宗同祖,血浓于水,情重于山。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神农的生辰,这一天,数以万计的海内外华人聚集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缅怀始祖伟业,共庆始祖生辰。如今,湖北随州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谒祖的圣地。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活动已成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2011年6月,“炎帝神农祭典”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9年开始,连续4年举办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进一步增强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爱我中华”、“华夏同根,和合天下”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全球华人华侨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歌星毛阿敏曾以一曲《绿叶对根的情意》,奉献在炎帝神农大殿前,放歌在拜祖大典直播现场,表达了游子与故乡割不断的血肉亲情。海内外华人聚烈山圣地,追忆始祖启迪鸿蒙、文明肇张的丰功伟绩;抒发华夏儿女缅怀始祖、爱我中华的炽热情怀;向全世界表达中华儿女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强信心和决心!这是亿万华人寻根颂祖的拜谒盛典,这是中华民族融合团结的和谐盛典,这是盛世中国兴旺繁荣的兴邦盛典。同根同源,振兴中华。我们相信,只要炎黄子孙不忘始祖,弘扬炎帝精神,凝聚爱国兴邦的坚强信念,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灿烂与辉煌。

(刘玉堂张硕)

同类推荐
  • 宁夏民俗

    宁夏民俗

    本书分宁夏回族习俗、宁夏汉族习俗、宁夏满族习俗三大板块。主要介绍了这三个民族的节庆习俗、婚礼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丧葬习俗等。
  • 雅言与俗语

    雅言与俗语

    我们的语言文字都是传统的馈赠,丧失了文化传统,我们就会“无话可说”。从秦汉到今天,我们有两千多年的汉字文化积累,其中许多聪明才智的展现、悲欢离合的体会,都能丰富我们自身的生命追求。郑培凯是香港著名学者,多年在香港组织学术活动、策划通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承变有深入的认识。在本书中,他从文字、诗词、绘画、昆曲入手,在语言、艺术的细微之处,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史传统,旨在唤回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内容也许庞杂,但真要追索起来,这本书只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即古往今来的“雅言”与“俗语”。如果说文字真的有“雅”“俗”之分,追根结底,也都是仓颉惹的祸。
  • 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 四大名石故事

    四大名石故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四大名石故事》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有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的故事。
  • 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本书以问答形式阐述常用语的渊源问题。把一些“随口能说,一听就懂,深问不知为什么”的问题,追根溯源,一一作答,把它的来龙去脉及其典故所在介绍给读者。文字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较强,能给读者打开智慧的大门,带来新的启示与帮助。
热门推荐
  • 中国史一本通

    中国史一本通

    《中国史一本通》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精心选取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一百九十多个重要问题,按时间顺序以点连线。同时,我们力求语言简洁生动,将浩繁的中国历史深入浅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各个阶层的读者都能够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历史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选取了相关的历史图片,使事件更加立体,人物更加丰满,让读者真实感受到历史演进的全过程。《中国史一本通》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为一体,不仅是学生的课外读物,也是各阶层读者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历史的优良读本。
  • 快穿女配:家有boss要我宠着

    快穿女配:家有boss要我宠着

    1v1甜宠文,男女主身心干净,主张女宠男。莫名其妙被辣鸡系统给绑定了,梦染表示无奈。穿越各个位面完成各种炮灰女配的遗愿,同时,也顺便攻略一下自己看上的宝贝。邪魅太子?傲娇男宠?牛逼哄哄丧尸皇?各种攻略,各种花式撩,同时虐虐狗,拆拆cp,日子过得如此滋润呐~
  • 死神公主吻上旋风校痞

    死神公主吻上旋风校痞

    莫名其妙地被爹地送到人间,撞上两大帅哥,硬是把我这样一个美少女改造成美少男,还把我送到了伊辰学院CK式班级,伊寒旭,谁啊,老大诶,一句“所以你是我的男人。”差点把我雷死。呜呜,我是公主,死神界的公主,爹地派我来完成任务,我却被三大恶男耍的团团转。
  • The Clue of the Twisted Candle

    The Clue of the Twisted Cand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梦窗稿

    梦窗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Damnation of Theron Ware

    The Damnation of Theron Wa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世之银河护卫队

    末世之银河护卫队

    病毒肆虐,末世危机,人类的希望又在何方?昔日“银河护卫队”高手,真的能力挽狂澜,救人于水火?沉寂许久的热血男儿关轩,是否可以逃出丧尸之城,点燃死灰般的希望!
  • 柳光铎诗稿

    柳光铎诗稿

    柳光铎,1938年生人。退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員。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爱诗词丶收藏丶书法丶艺术刻字丶民间工艺。柳公葫芦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诗集出版。
  • 星途:无上荣耀

    星途:无上荣耀

    漫漫星途,何以为恒?唯拼搏!唯征战!唯,杀戮!当罪恶的手,伸向这片辽阔的星域时,当人类的联盟,走向了岌岌可危的边缘时,他,这个生活在牢笼中,被人称为“死囚”的家伙,在面对敌方漫无边际的星际战舰之时,究竟会如何抉择?书友群:611058793
  • 唯识论

    唯识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