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些领导还会有一种这样的观点,对一个大家不信任的属下,领导完全应该这么做。因为当领导当着大家的面批评这个“众矢之的”时,等于是在表明领导认同大家的看法,完全站在大家一边,大家就会因此而信赖这位领导,而且还可以牵制旁听者当中有问题的人。
在对那些有问题的人采取了种种方式的教育均告无效时,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手段,也许可以试试。然而,除了这种极特殊的情况外,运用这种方法是极不妥当的。因为批评归根结底是为了促使对方改正。当众批评,有时还会让对方抵触批评的态度变得越来越顽固。弄得不好,甚至会让领导感到无法开展工作。
所以,对下属的批评,要考虑对方对问题自觉认识的程度、顽固的程度以及能否吸取教训、及时改正。否则,单刀直入地进行严厉批评有时也难以奏效。
3批评要出于真诚
批评是对受批评人执行要求的一种评价,是对执行人需要履行规范的匡正。批评的目的,不是仗势欺人,不是以势压人。所以,批评要出于真诚,要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善意的规劝,是一种友好的提醒。
比如说:老师发现学生回家不做作业,该怎么处理呢?简单的办法是把学生叫到办公室给予严厉的批评,或者采取一些惩罚的措施,或者通知家长配合教育。结果呢?在老师的“严厉”批评教育下,学生被迫答应完成任务。而有一位老师在发现学生回家不做作业时,与其交谈:“你昨天回家怎么忘了做作业呢?”“你上课听懂了吗?要不要老师再给你讲一遍?”“你看今天可以给自己布置些什么作业呢?”在老师真诚的批评教育下,学生羞然,答应老师,回家一定做好作业。两种批评,效果截然不同。
4批评要因人而异
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心中没有目标,行动无所追求,玩世不恭。对这样的人,即使再严厉的批评,也是不会有成效的;而有些人脸皮特别薄,爱面子,即使是很轻微的批评,他也会受不了。对于这样的人,批评不注意分寸,就收不到效果,反而会使其产生畏惧、敌意,甚至会发生意外。有些人,听话听音,一点则通,响鼓不用重锤敲;有些人任你怎么说,他也无动于衷。所以,批评一定要看对象,因人而异,切忌不顾一切,一泄而后快。
5批评要适可而止
谁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批评总是不那么好受。但在工作中,批评是避免不了的。但批评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切忌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这样会使人厌烦。
有的领导喜欢摆架子,动辄以领导、长辈的口气来教训年轻人。殊不知现代许多年轻人最反感的就是专门教育人的人。年轻人干活有朝气,充满活力。但也常因经验不足,做事毛躁,令一些上年纪的人看不惯。但与其喋喋不休地批评,还不如多与他们交谈,寻找适当的时机,指点一二,让其自悟。
6批评要留有余地
从某个角度来说,批评的目的在于使被批评者觉悟,从而纠正自己的行为。批评人不能把人看死、不能把话说绝。批评要给人以余地,给人以自省的机会。
有一个领导在找下属谈话时说:“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你的做法似乎有些不妥。”这儿强调的是某一局部环节,而不是一览无余地推及全部。口气中带有商量、劝慰的味道。这样的批评容易使人接受,从而起到促使其正视问题、改正错误的作用。
但如果这样说:“我看你这辈子是不会好了!”“你真是屡教不改啊!”说者可能出于无奈,恨铁不成钢。但对听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宣判,是很难让人从心底里接受的,自然也起不到批评的作用。因此,领导在批评下属时,一定要给属下留有余地,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
一个管理者,在工作中免不了要批评人。但怎样批评、什么时候批评、批评时的语气怎样,都与批评的效果有着十分必然的联系。在批评别人时,要多替对方考虑考虑,要学会给对方留下余地,这样的领导才会是一个好领导。
出头要缓,竞争要留有余地
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当你还不具备实力时,请把你过剩的才华藏起来!同样,在职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功高不能震主,与上司要有老二的心态,就是谦让。功高盖主常常是职场上的大忌。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韩信如此,文仲亦如此。
当你圆满完成公司交付的一件任务或工作时,你要表现的态度是谦虚、不卑不亢,不要到处夸耀,或是在别人、主管或老板面前说得天花乱坠,而要表现出大将之风。
这里主要指的就是平常心。你只要让老板感受到你已经尽力在完成任务就行了。如此,上级领导才会给予更大或是更重要的任务,自然而然地,你就会成为所有同事之中重要的人物。要知道,重要的任务只给重要的人去执行。这样一来,你不会得罪同事(因为你的低调);二来让老板安心(你并不居功,但你会努力去完成);三来你的进取心也不会让人知道。
1不要锋芒太露
因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古代可谓屡见不鲜。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后,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皇帝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会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死前曾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辅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又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往往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所以,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装傻”。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修养才行。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不表现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2职场最忌功高盖主
在职场中,对于一个下属来说,最忌讳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10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司,总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嫉恨。被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恼恨的事情,所以,若你的上司被你超过,这对你往往会有不利影响。
刘涛从大学刚刚出来,就跟了现在这个老板,经过几年的拼搏,公司现在也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他也算是劳苦功高的重臣了。所以,当人事部晋升他为总经理特别助理时,公司其他同事都没有任何异议。自刘涛出任特别助理以后,凡事他总是亲历亲为,对待员工,也是礼让有加。公司的各项工作也做得十分出色。这对于他的顶头上司来说,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在每次主管会议上,总经理都是对他大加赞赏。一次,总经理还特别提议,让刘涛给公司做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好在国外开拓一个新的市场。
在了解各个部门的情况之后,刘涛把一份厚厚的计划书交给了总经理。
过了几天,总经理找刘涛谈话了:“刘涛呀!你的计划书做得很好,而且内容也很详细,但是有一个问题,别的人对这个项目都不熟悉呀,对于人员问题,我考虑了一下,可能就只有你最合适了。所以,公司决定在法国设立一个办事处,请你过去担任驻法代表。同时,为了使你无后顾之忧,公司还为你准备了一套房子,你的出差费全都由公司承担。”多么优厚的待遇啊!公司所有同事都对刘涛投来了羡慕的眼光。可只有刘涛自己心里清楚,总经理是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功高盖主”,抢了他的风头,阻碍了他的仕途,所以找了个理由把身边最有能力的人外放了而已。
历史上许多为草莽出身的皇帝打天下的臣子,后来都没有好的下场。刘涛的“功高盖主”,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改革,凡事亲历亲为。虽然看似对老板有利,但是因为和老板一起打拼多年,其威望在员工心里也很高,而老板就怕这种情况会给自己带来威胁。所以,最后他遭到了“外放架空”的命运。
在一些主子的眼中,臣子是他的工具,那工具对他有利时,他会重用;无利时,他就要除去。不要以为你给老板打拼多年,无功也有劳,他会一直善待你。如果你自认是“芳兰”,那么,你就要学会先下手为强的道理,在老板还来不及下调令前,就做好万全的准备,使自己不至于陷入他的陷阱当中。
正如老子所说:“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智若愚……”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成熟、睿智的标志。而《周易》之《坤卦》篇:“六三,不显露、炫耀才华,固守柔顺之德,即使辅佐君王,亦不居功自傲,会有善终。”这些古训都在告诫我们,作为一个职场中人,要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上司面前,不要喋喋不休。对于取得的成绩不要张扬,这样的处事原则会让你远离很多的是非。假若立了几次功,就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就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就觉得上司不配指挥自己,不论什么事,少了自己别人就干不成,居功自傲,对下属以领导自居,甚至对上司指手画脚,不可一世,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长此以往,不但会伤及上司和下属的自尊心,而且会导致你和上司的情感不和。
即便你是公司元老、创业功臣,也切记不要居功自傲。要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功高盖主”是为臣者的大忌。在现代一个相对成体系的企业里面,企业最高决策者的权威同样不容置疑。我们见过为数不少的知名经理人,因为居功自傲、功高盖主而黯然出局。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做一个成功的职业人士,特别是到了老板副手、准接班人等位置的时候,光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和令人信服的业绩还不足以担此大任,还要懂得“大音稀声”和“无成有终”的道理。
3推恩施惠
虽然在当今的职场中,已不同于当年“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的奴才;当今的企业,似乎也不同于一言生死的朝廷。但古往今来,只要自己不是一把手,就有可能面临“功高盖主”与“兔死狗烹”的问题。
《黄石公兵法》中有一项“推恩施惠”的主张,颇有见地。意即:有功劳的时候,要懂得将功劳往上推;有利益的时候,则要懂得施惠给下面的人。这个做法很值得人参考。
一个职场中人应懂得向上“推恩”,才能获得上司的重视和信任。上司会认为你不贪功,是可辅佐他的可用之才。反之,经理人如果处处和上司或老板抢功,则老板一定会以为你野心太重,将来势力丰满后必将难于驾驭。此时,上司不但不会把你放在重要的位置,也不会将你列为接班的人选。
当领导的总是要显示出在一切重大的事情上都比其他人高明。君王喜欢有人辅佐,却不喜欢被人超过。如果你某些事做得好,你应该表现得你只是做了本来就该做的事。可谓是:尽管星星都有光明,却不敢比太阳更亮。
假如你的才干远超过你的上司,且有愤愤不平的感觉,并让旁人闻知其事,这样无异于自取失败。但是如果你的能力会成为上司或老板的荣誉,他就会认为你是他训练出来的,是他培养出来的。此时,他对你还有什么不放心呢?
除了懂得推恩之外,也要懂得“施惠”,将恩惠布施给下属。如果你只顾自己享受,下属会认为自己为公司做到手软,却没有受到激励。这样的话,组织的向心力自然就会变得薄弱,对你这个主管也会变得口服心不服。要知道,一个能接近你而又记恨你的部下,无疑是相当危险的。
你可以让别人推你攀升,也可以让别人拉你攀升,方法虽然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因此,把功劳让给下属,在他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必然会助你成功。因为你的下一步成功,也就意味着他下一步的成功。
因此,作为一个职场中人,在工作时,就应该适度地掩饰自己的才华,不要因过于显示才华而落一个不好的下场。
(第三节)说话留有余地,把握分寸轻重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会说话,可以帮助你掌握通达的做人智慧。说话没分寸,没艺术,即使是赞扬的话,别人也充耳不闻。说话有分寸,留余地,即使是批评的话,别人也乐于接受。
适时沉默,把握好沉默的分寸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我们知道,在人际交往当中,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当然,任何事情又都不是绝对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力。正因为受特殊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说比较好,但有些话说出来就未必好。同样的一句话,在此说与在彼说的效果就不一样。因此,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说话的环境,如果环境不相宜,时机未到,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
日本公司同美国公司正进行一场贸易谈判。
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滔滔不绝地向日商介绍情况,而日方代表则一言不发,埋头记录。
美方代表讲完后,征求日方代表的意见。日方代表恍若大梦初醒一般,说道:“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
于是,第一轮会谈结束。
几星期后,日本公司换了另一个代表团,谈判桌上,日本新的代表团申明自己不了解情况。
美方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给他们介绍了一遍。
谁知,讲完后,日本代表的态度仍然不明朗,仍是要求道“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
于是,第二轮会谈又告休会。
过了几个星期后,日方再派代表团,在谈判桌上故伎重演。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告诉美方代表,一旦有讨论结果,立即通知美方。
一晃半年过去了,美方没有接到通知,认为日方缺乏诚意。就在此事几乎不了了之之际,日本人突然派了一个由董事长亲率的代表团飞抵美国开始谈判,抛出最后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迫美方加快谈判进程,使人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