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90300000026

第26章 普外科疾病(25)

治疗:90%的胰瘘可经非手术疗法治愈:(1)外引流,通畅的持续闭式引流是避免并发症和促进愈合的关键措施。引流管应在淀粉酶正常、引流液量<20ml/日(或无液体流出)时拔除。(2)营养支持疗法,应禁食并采用TPN,或做营养性空肠造口,将引流出的胰液和要素饮食注入空肠,可抑制胰腺外分泌的作用,并要多次输新鲜血浆和白蛋白。(3)抑制胰液分泌,TPN为最有效的抑制分泌措施之一。(4)药物治疗,抗胆碱药物,如6542等有一定效果;口服胰酶制剂,如得每通,可通过反馈机制抑制胰腺分泌;生长抑制素如善得定,每8—12小时皮下注射0.1mg。

对引流量多(>200ml/日)经非手术治疗2个月未愈;经造影证实近端胰管狭窄、梗阻或引流不畅者可行手术治疗。(1)内引流术:适合于近端胰管不通畅者,可采用胰尾空肠Roux Y 吻合术和瘘管空肠吻合术。(2)切除术:适合于近端胰管通畅者,可行瘘口远侧胰尾切除,清除瘘道及坏死组织,置引流管,手术简单,并发症少,一般于术后1个月左右可愈合。

(6)胸腔积液

原因:脾切除术后左侧胸腔积液较为常见,多为膈下腹膜被广泛分离所致,亦有左侧膈下感染所致,大多为反应性积液。术后双侧胸腔积液较少,可能是低蛋白血症或双侧膈下感染的表现。

诊断:术后如有胸闷、发热疑有胸腔积液,可行胸部B超或X线检查确诊,同时需行腹部B超或CT检查,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同侧膈下感染。对于有高热的胸腔积液患者,可行诊断性胸腔穿刺并做细菌培养,判断胸腔积液是否合并感染。

预防:手术操作应轻柔,膈下止血应避免缝扎过深或过度牵拉,常规置左膈下引流管以预防积血、积液和感染。

治疗:术后胸腔积液,大多可自行吸收。如积液较多,影响呼吸或导致肺不张,或胸腔积液合并感染,可在B超定位下行胸腔穿刺抽液,一般需数次可愈。对于合并感染者,还需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应用有效抗生素。

5.血液病的腹腔镜脾切除术

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了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 nectomy,LS)的病例,此后很多医生采用这一技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病。虽LS的手术时间较开腹脾切除术长,但就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完全恢复时间、术后麻醉药用量及美观等方面而言,LS均优于开腹脾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脾脏切除的新方法。

(1)适应证和禁忌证:目前LS最多用于ITP的病人,原因是:

(1)脾脏既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也是ITP病人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重要脏器,ITP病人脾切除后有约70%的患者血小板可恢复并保持正常水平;(2)LS比较适合用于脾脏大小正常或仅轻、中度增大的病人,而ITP病人的脾脏巨脾很少,符合LS的条件。

LS也用于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于大量溶血造成胆红素代谢障碍,病人常伴发胆囊结石,因此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可同时行LS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S还可用于霍其金病的诊断和分期,此外,LS还应用于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镰状细胞贫血、β 地中海贫血、毛细胞白血病、脾肿瘤、脾脓肿、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脾亢等疾病。

LS的相对禁忌证为脾动脉瘤、脾脓肿、合并腹水、巨脾(长径>20cm)、霍其金病合并脾门淋巴结肿大等。

合并门脉高压的病人因脾脏血流量增大,又常合并凝血机制障碍,使脾切除术中易发生大出血,故门脉高压症被列入禁忌证。多数学者也将外伤性脾破裂大出血列入LS的禁忌证。

(2)操作方法:术前置胃管胃肠减压,减小胃的体积,利于腹腔镜下观察。全麻后病人取头高脚低、右侧卧位,这样可使胃靠自身重力向右向下牵拉,利于显露脾胃韧带和脾门区。

打孔部位分别为一个孔位于脐周,用来插入腹腔镜镜头(25°、30°、45°);两个孔位于左中上腹、左肋缘下(两者间距至少为12cm),用于分离、切断血管等主要操作;第4个孔位于剑突下及剑突与脐连线上(或稍偏左),主要用于牵拉胃和结肠,协助显露术野。

建立人工气腹后插入腹腔镜,进入腹腔后开始在腹腔内寻找副脾,重点寻找部位是脾门、胰尾、网膜,仔细检查后再察看小肠、大肠的系膜、盆腔(包括Douglas窝,阔韧带、左腹股沟内环处),发现副脾时将其切除。

自剑突下打孔处插入扇形牵开器用来向右侧牵拉胃,随后分离、切断脾的韧带和血管,将脾脏游离。在分离、显露脾门血管时可应用内窥镜超声刀,不易造成脾蒂血管损伤,从而避免大出血。无论用Endo GIA钉合器还是用血管夹或体内(或体外)打结法,近侧的脾动脉断端均应双重结扎牢固、确切。脾脏切除后,彻底冲洗左上腹区,如发现有小的出血,可用电凝止血。

经腹壁打孔处送入非渗透性收集袋,打开后将脾脏移入袋中,将收集袋的开口经脐部打孔处提起,使其贴近腹壁,随后排出腹腔内二氧化碳,撤走脐部的套管,在脐部打孔处做一3—4cm的切口,通过这个切口用手指、剪刀或其他器械将脾脏搅碎后取出。

(3)临床评价:(1)LS的并发症与开腹脾切除术基本相同。

(2)LS有如下优点:伤口小、术后疼痛轻、术后麻醉药用量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如HIV 感染者,LS可减少手术人员被感染的机会;需行脾切除术的病人多数需用激素、化疗药等免疫抑制剂,开腹手术后伤口感染、伤口裂开的发生率较高,而LS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出现伤口并发症的机会相对较少。

LS也存在一些缺点:(1)最大的缺点是手术时间长,随着外科医生LS操作技术的熟练,LS手术时间可能会缩短;(2)对巨脾、出血多或要求将脾标本较完整地自腹腔取出的病例,往往需要延长或另做切口或转为开腹手术方能达到目的;(3)腹腔镜下手术缺乏接触内脏的手感,这是LS寻找副脾时的不利因素;(4)目前LS的手术费用较开腹脾脏切除术高。

三、建议阅读的书目和文献

夏穗生,主编。现代脾脏外科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本书是我国脾脏外科方面的权威著作,书中囊括了目前我国脾脏外科的最新成就,既有基础理论又有临床实践,相较于既往传统的外科专著,该书更注重于脾脏外科的深度讲解,比如脾脏移植在目前临床外科的应用现状、脾脏移植的适应证及目前尚存在的问题等,其门脉高压脾脏之章节颇值得广大临床医师详阅。阅读该书可以提高广大外科医师对脾脏外科的认识,拓展脾脏外科治疗的视野。

(第十三节)脾脏外科

一、前沿学术综述

回顾脾脏外科发展的历史,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践中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随着近年来对脾脏功能、脾本身疾病及与其他疾病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脾脏外科已经形成一引人注目的领域。

1.脾脏外科的发展

在20世纪中叶以前长达300—400年历史的脾手术史上,已形成了传统的“切脾无害论”观念,脾脏外伤一经确诊,都采取脾脏切除术。

直到1952年,King和Schumacker首次报告5例儿童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post 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1969年Whitak er报道首例成人脾切除后的凶险性感染,此后脾脏切除后的感染问题逐渐引起了重视。近20年来,随着人们对脾脏形态和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脾脏外科经过由全脾切除到刻意追求保脾,发展到了现在的选择性保脾阶段。进入21世纪,腹腔镜在脾脏外科的应用、脾脏在移植医学中的作用、脾脏功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为脾脏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脾脏的功能

脾脏是机体中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它又位于血液循环的通道上,因此它同时参与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是参与血液循环的唯一淋巴组织。目前人们已认识到脾脏的过滤、造血、破坏衰老和异常的红细胞、贮血及免疫等功能,并发现脾脏能产生多种激素或因子,促进或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目前已知的有Tuftsin(促吞噬肽)、Opsonin(调理素)、Properdin(备解素)和Fi bronectin(纤维结合蛋白)等。脾脏还参与合成凝血因子VIII,并能吞噬、清除有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

(1)脾脏的抗感染免疫功能:脾脏拥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树状突细胞,也拥有特异性细胞免疫的T细胞和体液免疫的B细胞以及仅在脾脏内产生的、具有多功能的促吞噬肽(Tuftsin),它们都是抗感染的物质基础。切脾后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削弱,抗感染能力下降,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感染,称之为易感(染)性增加,其中最严重的类型即表现为OPSI。OPSI的概念不断得到补充,现具有下列特征的全身败血症,可诊断为OPSI:发生于全脾切除术后,起病突然、凶猛、高热,进展迅速,短期可出现休克、昏迷、死亡率高。病理有DIC与双侧肾上腺出血,血细菌培养阳性,但其特点是无局灶性感染灶。OPSI发生率成人为1%—5%,儿童为10%,死亡率高达50%—70%。

(2)脾脏的抗癌功能特点:脾脏抗癌功能具有双向性和时相性,即在癌症极早期,脾显示其抗癌功能,宜予保留;但到了癌的进展期,发生了相反的改变,脾再无抗癌功能,反而变为负性免疫作用,保脾有害,切脾有益。

目前在脾脏功能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工作。

在脾脏特异性免疫方面,有人将脾脏树突状细胞(DC)与肝脏的DC相比较,发现脾脏DC比肝脏DC免疫原性更强,可更大限度地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促进T细胞增殖,从而更加明确了脾脏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在脾脏非特异性免疫方面,已经发现肝硬化时体内Tuftsin活性降低,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减弱,脾脏网状内皮系统受损,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部分解释了临床肝硬化病人易继发感染的原因。另外,有人对脾脏血液供应的调节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脾脏灌注的控制是由局部细胞因子(ILIβ )和交感神经纤维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其中ILIβ的参与在脾脏是特有的,这区别于淋巴结等免疫组织。

3.脾脏移植的前景

1960年,Woodruff 首次报道1例全脾脏移植。脾脏移植最初选择的是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病人作为适应证,移植后效果欠佳。脾脏移植治疗血友病甲是目前疗效比较满意的一种选择。先天性血友病甲是一种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病人体内缺少或缺乏凝血因子VIII而出现自发性出血。亲属供脾移植治疗血友病甲最长有功能存活已超过10年,尸体供脾移植有功能存活时间也有4年的报道,长期存活者手术后无出血或出血减少,生活自理,行动自如,可以走路或骑单车上学,与术前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天壤之别。

需要注意的是,脾脏移植后会发生强烈的排斥反应,排斥反应较其他移植多发,难以控制,而且也会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脾脏移植后长期随诊观察表明,脾脏移植后1年左右,移植脾脏逐渐萎缩,到2—3年的时候,脾脏的大小只有手术近期的1/3左右,脾脏的功能也逐渐减退。如何防治,提高远期疗效应是未来的研究重点。目前可通过预处理、诱导免疫耐受和应用基因治疗技术来延迟或减轻移植脾排斥反应,阻止慢性移植物功能丧失的发生。其具体实践操作和临床应用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临床问题

1.外伤性脾破裂

脾外伤在腹部外伤中居腹内脏器损伤之首,占40%—50%。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脾外伤一经确诊,都采取脾切除术。随着人们对OPSI的认识和重视,近20年来脾外伤处理经过由全脾切除到刻意追求保脾,发展到了现在的选择性保脾阶段。

(1)脾外伤如何分级:目前对脾外伤的临床分级,国内外尚无满意的统一标准。1981年Shackford 首先对脾脏损伤进行分级,1986年Call和Scheele在此基础上将脾脏损伤分为4级,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于1994年制定了脾损伤分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脏外科学组,于2000年9月在天津召开的第6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上,制定了“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具体为:I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手术所见脾裂伤长度≤5.0cm,深度≤1.0cm。II级,脾裂伤总长度>5.0cm,深度>1.0cm,但未累及脾门,或脾段血管受损。III级,脾破裂伤及脾门或脾脏部分离断,或脾叶血管受损。IV级,脾广泛破裂,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损。

(2)脾外伤保守治疗的适应证:(1)按AAST分级(或我国脾外科学组分级)标准为I级;(2)年龄<50岁;(3)无腹腔内其他脏器的合并伤;(4)除外病理性脾破裂,无凝血功能异常;(5)血流动力学稳定,输血量不超过800ml;(6)影像学(B超、CT)动态监测血肿不扩大,积血不增加,或脾动脉造影无或极少量造影剂外溢;(7)具备中转手术与重症监护的条件。保守治疗2—3周后可下床轻微活动,3个月内应避免剧烈活动。

(3)脾保留性手术的原则是什么:近20年来,各种形式的脾保留性手术在各单位逐渐开展起来。对脾损伤病人进行脾保留性手术应遵循的原则为:(1)先保命后保脾是基本原则;(2)年龄越小越优先选择脾保留手术;(3)根据脾脏损伤程度、类型选择最佳术式;(4)必要时联合应用几种术式更为安全实际。

(4)保脾手术方法有哪些:脾脏应尽量保留不低于正常人的1/3脾脏体积和良好血运,才能有效地维持脾脏的正常功能。

局部物理或生物胶止血技术:适用于那些裂口小而浅的I级脾外伤,采用的材料有明胶海绵、生物胶、微波或氩气网罩等。

缝合修补术:对裂口小,未伤及大血管的I、II级脾破裂可进行缝合修补术。

脾动脉结扎或术中栓塞术:用脾动脉结扎治疗脾破裂的临床报告不多。脾动脉结扎可使脾动脉压力下降50—60mmHg,脾脏体积变小,具有一定韧性,便于缝合,达到更有效的止血目的。术中脾动脉栓塞术临床应用很少。

脾部分切除术:适用于II级、部分III级脾破裂,部分脾血运良好者。

同类推荐
  • 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本丛书共8册,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治绝招》、《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风湿性疾病诊治绝招》。每书均以现代医学病名为纲,以病统方,意在切合临床实际。每病先介绍该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内容,而后顺序介绍全国各地的老中医经效验方,以供辨证选用,每首方剂均注明【处方】、【主治】、【用法】等内容。本书旨在总结临证有效方剂,而不以学术探讨为目的,因此,药物组成、用量或比例均严格忠实于原方创制者,不做任何调整或补充。
  • 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本书主要介绍药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如人体解剖、诊断等,有助于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本书适合医生及医学生使用。
  • 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

    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

    三代以前,即传说中的三皇时代是巫医一体,而又以巫为主,是巫兼任医,而不是医兼任巫。西周以后医学逐渐从巫医中独立出来,可是独立的医学教育没有出现,医学人才大多来自于民间,但对于医疗相关事务的管理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制度。总体上,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有规矩、有规律、有规范的完整体系。 王燕编著的《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
  • 医说论语

    医说论语

    本书共分20个篇章,主要以人为本,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合理、恰当地应用先进的诊疗技术,使中国百姓既能够享受传统人文关怀的和谐与温馨,又能够享受医学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具体内容包括学而篇、公冶篇、乡党篇、子路篇、季氏篇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以实用为原则,缩减理论阐述,力求简明扼要,对指导临床有实际意义。全书共10章,选择中医药有一定优势特色的病证88个。在病证下立法处方,以病统方,方证相对。每一种疾病均按照诊断要点、辨治原则、处方、警示四项编写。诊断要点一般按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段式编写,以求精简易掌握。在处方中大多数是辨证用药,也有少数是辨病用药,力求临证用之有效。儿科处方用药剂量应根据小儿年龄、体重、疾病轻重缓急、药物多少及配伍而定,《中医儿科处方手册》除新生儿疾病外,一般中药汤剂处方用量,适用于4~7岁儿童;中成药剂量仅供参考,临床选用时以其药物说明书为准。
热门推荐
  • 生命的舞蹈

    生命的舞蹈

    艺术是一种心灵的舞蹈,是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阐释。懂艺术的人,人生不寂寞;会欣赏艺术的人,生活无处不诗意。林丹环编著的这本《生命的舞蹈》精选了中外艺术家谈论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文章,让您跟随他们一起走进艺术殿堂,领悟艺术之美。
  • 穿越之悍妃妖娆

    穿越之悍妃妖娆

    谁动了谁的琴弦响起了思念,谁守着谁的伤悲独自泪成涟,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最后血月凶兆出现,他们这世注定不能相守吗?那来世再从相见到相知,相伴,从相伴到相惜,相爱,从相爱到相依,相守,可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九重狱塔

    九重狱塔

    这是一个剑仙与骑士对决的世界!还是一个召唤使与神兽相亲相爱的世界!更是一个万族并存,九大圣殿屹立人间的世界!更是一个拥有凤凰传承的传奇召唤师崛起的世界!
  • Generations
  • 慈禧集权的秘密

    慈禧集权的秘密

    《慈禧集权的秘密》讲述的是慈禧一生在皇宫里执掌政治权利的秘密。
  • 你是我爱情的模样

    你是我爱情的模样

    大凡爱情皆是如此,千帆过尽,最终还是独自一个人,以爱之名,为爱祭奠。而心中,那个最初的模样,才是爱情的模样——五年前,苏堇陌飞蛾扑火,只为得到薄凉漠然的顾景西的爱。“我不介意在爱情里卑微,我只怕即使低到尘埃也得不到你的爱。”经历了一场患难与共,他们终究牵手。然而命运的不厚爱,因着一些莫名的误会两人芥蒂丛生。他出国,他们分开,她黯然神伤。五年后,不期而遇的重逢,蒙上了时光尘埃的爱情又该如何继续?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九月初见的时光

    九月初见的时光

    心有缱绻意,九月望初见。两情缱绻如初见,此人心中唯九月。九月初见的时光,九月初见的时光; 九月初次相见的时光,九月与初见的时光。
  • 秦家的猫

    秦家的猫

    林轩是一只来自未来的猫……额不!是人!不过,这一切又好像哪里不对的样子?嗯!从头到尾都不对啊喂!这是一个用谎言编织的故事,就连简介都是谎言的一部分!——————————群号:967806641
  • 与情共处

    与情共处

    本书写的是一个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肖晨的情感医治经历。学财务的肖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一份跟人力资源有关的工作,她原本以为这个是上天的眷顾,让她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想到进入一场“骗局”。她在经历了职场上的种种挫折之后情感受到很深的伤害,情绪开始变得起伏不定,然后她学会了每天戴着“面具”生活,虽然如此,她的心却备受煎熬——她需要承受满足别人“角色期望”的压力和自己缺乏安全感的恐惧,她的整个人际关系也一团糟。后来,她认识了心理咨询师叶淑,在叶淑的启发和引导下,她开始一一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面对现实——面对责任——面对自我——原谅与被原谅——重新开始的实践——重拾信心这样一个治疗过程,她的情感得到了医治,并找回了“迷失的自我”,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职场女性。
  • 听说过我很爱你

    听说过我很爱你

    听说你也喜欢过我,听说你曾也想放弃过我,听说……原来我生命之中的很多都是我在听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