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并没有得到什么物质的好处和回报,可是他们得到了什么呢?一种像礼物一样的感觉。
迪士尼公司闹过一个笑话。我们知道现在的小孩子都是看迪士尼卡通片长大的,有一个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哄小朋友开心,就在学校外头的围墙上画了很多迪士尼的卡通人物,结果被迪士尼公司的律师看到,控告这个幼儿园侵犯了迪士尼的知识产权。
这个荒谬的例子其实能够提醒我们很多问题,我们常说要保护知识产权,但是这种保护到底有没有界限?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下载互传都很容易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难道要把所有的网民都逮捕起来控告吗?面对这样的现实,法律又该如何适应呢?REMIX这本书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作者劳伦斯·莱斯格是研究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和版权问题方面的著名学者,他一直提倡“Freeculture”,就是自由文化这个观念,希望人们能够从版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当然对现有的版权观念构成极大挑战,但它的提出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妈妈在家里放音乐,她的小宝宝刚刚学会走路,听到音乐突然跳起舞来,妈妈很高兴,就马上拍下来,还传到网上去,结果居然被唱片公司控告侵犯版权。难道这个妈妈真的是想免费给大家听音乐吗?只不过这段音乐刚好让她的宝宝跳舞了,她想让大家注意的是宝宝的舞蹈。
从这个例子看,现在的版权观念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作者又举了个例子,他的一个好朋友是文学评论家,在评论一本书的时候,他大量引述了书中原文,然后再把它们结构成一篇完整的、有逻辑的文章。这当然是很有创意的,但是你能认为他侵犯了作者的版权吗?如果他要评论海明威,是不是也应该写信给海明威的遗产委托人申请许可?如果我们引述别人的文章不算侵犯知识产权,那么引述音乐和电影为什么犯法呢?
作者指出,其实上述所有例子都是一种“REMIX”,就是混合行为。不管妈妈用音乐逗宝宝跳舞还是作者引述别人的语言进行创作,都是混杂现有的文化产品,并将它们改造成一个新事物。在这里,原来的东西已经被赋予新意义,有了新面貌。
其实这种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源远流长的,从前人们读书的时候可以随便在上面评点批注,听音乐的人多半自己也会唱歌、玩音乐。但是到了20世纪,大部分文化反倒变成了“只读文化”,大部分人只是消费音乐、电影和文字而已。
作者还提到了一件小事,说自己有一次在飞机上遇到一个人,拿了一大堆自己翻录的碟片正在看。劳伦斯·莱斯格教授本人一向鼓吹自由文化,倒不觉得这样的行为犯法,他还忍不住问:“你有这么多电影,我给你钱,我们一起看好吗?”没想到这个小伙子非常不悦,说:“你可以跟我借啊,为什么要给我钱呢?”
由此作者领会到,原来经济活动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Commodityeconomy(商品经济),另一种是Shareeconomy(分享经济)。显然这个年轻人奉行的是一种分享经济,就像维基百科一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义务在它上面提出问题并帮助解答和修正。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并没有得到什么物质的好处和回报,可是他们得到了什么呢?一种像礼物一样的感觉。
在日常人际关系中,有很多行为与这种分享经济有关,比如我送个东西给你,你也送个东西给我;我跟你说早安,你也会跟我说早安。在互联网世界中,我们彼此间的关系也像这种有来有往的分享关系,当这种关系聚成一个群体比如维基百科,大家就会觉得自己应该对它承担某种义务,而我们是不会对当当网承担什么义务的,因为那只是个商品网站而已。
所以作者认为有必要区分清楚,其实今天的很多文化行为并不是版权盗用,因为大家都没有想到钱的问题,我们只是在分享一些东西,这就是REMIX,当然它也难免会对商品经济造成一些影响和打击。
(主讲梁文道)
《伟大的失败者》
伟大的失败者与冷酷的成功者
伍尔夫·许奈达(WolfSchneider),德国著名的亨利·南恩新闻学校校长,培育了许多新闻人才。早年曾任美联社驻慕尼黑新闻特派员、《世界日报》总编辑及北德电视台(NDR)访谈节目主持人。著有《新闻工作最新指南》《学校忘了教我们的生活德语》等。
我们常常以为很多重要而伟大的事情都是由成功人物做出来的,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成功人物往往只是比较狡猾冷酷和心狠手辣。
我最怕别人提“成功人士”这几个字,一听就会起鸡皮疙瘩。什么是成功人士?我们为什么那么渴望成功?《伟大的失败者》这本书告诉你失败者也可以很伟大。
书中介绍了历史上很多“失败者”的故事[5],他们明明很有才华,而且为自己的事业付出了艰辛努力,但也许运气不够好,也许竞争太残酷,总之最后还是失败了。坦白讲,看完这本书,你会觉得这里面的一些人恐怕还算不上是失败者,倘若那种失败也叫失败,就真是虽败犹荣了。
隆美尔就是一位很威风的失败者。他是二战期间享誉全世界的德国名将,做过**陆军军团的元帅,绰号“沙漠之狐”。当年,隆美尔在北非与英国作战的时候,德军完全处于弱势,人数及装备等各方面都远不及英军。但是隆美尔偏偏能神出鬼没地运用“闪电战”技巧,把大量坦克集中到前线一字排开,光这种气势就震住了英军,在好几次战役中都把英国人打得落荒而逃。
他了不起的军事才能就连他的对手都十分佩服。在他带领德军把英国的北非军团打得屁滚尿流之际,英国报界送给他一个封号——“沙漠之狐”。丘吉尔也在英国国会上公开称赞:“隆美尔是一个伟大的统帅,尽管他在战争中让我们无比惊恐,我仍然要这么说!”
然而他后来被调回德国,在很多事情上与希特勒意见相左。后来他的一些部下想要发动政变刺杀希特勒,隆美尔并不赞成这样做,但他肯定知情。这便引起了希特勒的怀疑,趁着他重病做手术的时候让他服毒自杀了。如果单从结局来看,隆美尔也算是一个失败者。
但这样的失败也许还不是最可怜的,书中还提到了一位英国化学家罗莎琳·富兰克林,她死的时候才37岁。我们现在都以为,人类遗传基因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是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沃森还写过一本书《双螺旋》,大肆吹嘘自己的发现多么了不起,而事实上,罗莎琳·富兰克林才是“双螺旋结构”真正的发现者。
富兰克林是一位对实验数据非常认真的化学家,她用“X射线绕射”分析做了将近一年的实验,发现沃森跟克里克推论出来的模型是错误的。然后她不眠不休地继续研究,终于在1952年7月第一次成功做出一张完美的X光绕射分析摄影图。在这张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基因DNA的双螺旋结构,她第一个拍出来并证明这个结构是真实存在的。
但这张照片在未经她许可的情况下,被她的一个同事偷偷拿给沃森看了,沃森看到这张照片恍然大悟,它启发了他的整个研究。1953年4月,沃森和克里克在权威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宣称自己发现了双螺旋结构。
这算不算是偷窃呢?就像当年比尔·盖茨偷窃苹果的灵感,或者苹果偷窃实验室用滑鼠[6]的灵感一样。对这些,富兰克林完全默默忍受,毫不做声,直到1958年死于癌症。而沃森和克里克在196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对富兰克林的贡献只字未提,甚至在后来的自传中还不断贬低她,说她不过是个“技工”,是个“满头乱发、衣着邋遢”的女人,总之描述得非常不堪。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以为很多重要而伟大的事情都是由成功人物做出来的,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成功人物往往只是比较狡猾冷酷和心狠手辣,相反,很多失败者到最后反而是带着微笑的。
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呢?相信大部分人还是要做成功人士,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在鼓励、教育大家如何迈向成功,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到最后都不过是一个失败者。所以,与其学习怎样成功,还不如先学好如何做一个微笑的失败者。
(主讲梁文道)
《少做一点不会死》
改变既不快乐又不健康的生活
李奥·巴伯塔(LeoBabauta),作家,素食主义者,现居关岛,有六个孩子。他在“禅习惯”博客(http://zenhabits.net/)上忠实记录自己如何利用“少”的力量达成自我目标,“禅习惯”已跃居全球热门博客前五十名。
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金融风暴之后,许多美国人都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觉得像过去那样拼命工作、挣钱,到头来反而不知道生活有什么意义。其实这不只是美国人的问题,也是所有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地区的人需要共同面对的。
拿香港人来说,我们每个人从早到晚忙得一塌糊涂,见面第一句话通常是:“你最近在忙什么?”如果你回答说“我不忙”,大家一定会觉得你有问题,好像整个人的存在都没有价值了。到底我们该不该这样生活呢?《少做一点不会死》这本书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英文版叫做ThePowerofLess,也可以译成《少的力量》。内容大多来自作者李奥·巴伯塔的博客,他的博客名字是“禅习惯”,已经进入全世界浏览人数最多的博客前五十名,每个月都有几百万的点击量。大家到那里除了想看看他怎样教人们生活,也希望能够建立一些联系,共同进行一些改变生命的计划。
李奥·巴伯塔本来也是一个超级工作狂,但是他后来搬到离美国非常遥远,离日本反倒比较近的关岛过着隐居的日子。整本书所表达的观点非常简单,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减少工作,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关键是要做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像那些统筹学家所说的,教给大家同时去做好几件事。作者还发现,当你减少了工作量之后,反而能干成很多你一直想干的事儿。
他在过去几年就达成了以下目标:每天慢跑,参加过两次马拉松;健康饮食,减掉20公斤的体重并且戒了烟;写了两本畅销书,辞去工作在家自行创业;顺利还清所有债务,并存到了人生第一笔急难基金。
听起来好像十分美满,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他对那些管理学书籍提出质疑,它们好像总是在教人怎样提高效率,而李奥·巴伯塔认为,重要的不是如何提高效率,而是为什么提高效率?作者说,多工种往往效率不佳,因为每多一个新工作,你就多一道切换程序,这个程序不仅会造成更大的压力,也提高了出错的可能性,甚至很容易让人发狂。
作者还教我们如何建立更好的生活习惯,但是一次只要培养一个习惯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对自己说:从今天开始我要戒烟、戒酒,同时开始慢跑,还要带家人出去玩,这是很不切实际的。关键是要把习惯的改变落实到位,最好是执行好一个目标再做下一个。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会说“不”。现代人在工作中通常会答应很多事情,但是又做不完。其实我们不需要承诺那么多,搞得自己那么累。如果有人找你帮忙,不答应好像又不好,怎么办呢?作者说,其实你有一个很好、很重要的理由可以拒绝,那就是——你的时间宝贵而且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