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4600000005

第5章 序论(4)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柯克·约翰逊,2005)的作者柯克·约翰逊,“具有通晓东西方文化的独特背景,他在印度乡村度过了13年的童年时光。约翰逊在印度西部接受中学教育”,1990年后才到美国。童年和少年时代十多年的印度生活使“在这个山区长大的我十分熟悉当地的习俗、语言、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W.I.托马斯、F.兹纳涅茨基,2000)的作者之一兹纳涅茨基是波兰人,所以才会更加关注波兰移民。而民族情感和对本族同胞的了解,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这几则例子可以看出,费孝通、周大鸣、兹纳涅茨基和约翰逊几位前辈做研究的共同之处:一方面,他们熟悉被研究地点,了解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甚至懂得当地语言,从这层意义上说,他们部分地是“局内人”;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完全归属于被研究地,所以他们在相对大程度上保持着其“局外人”的身份。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对他们的研究的展开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单纯的“局内人”的身份,虽容易进入研究现场、容易理解本土概念,可又易于失去距离感,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独特之处可能视而不见。而单纯的“局外人”身份可以克服距离过近造成的劣势,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研究问题,却难以展开调查。因而,双重身份为他们研究成果的取得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此,笔者选择了临近自己家乡、同属于河北省的吴桥县。首先,没有语言的障碍,易于交流。有些研究就是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影响到调查的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教授折晓叶的经历:在调查广东某村庄的时候,因为语言的障碍,放弃了对私人领域的研究。她这样解释原因,“方言几乎就是社区生活的一个部分,不管调查者如何努力,外地口音本身就是你与村里人之间的隔膜,同时你也无法凭听觉来自由地接触他们细微琐屑的日常生活,体味他们透过言谈嘻笑表露出的微妙深刻的文化韵味和价值观念。”其次,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生活习惯的接近,为笔者调查展开提供了便利。其三,吴桥和笔者的家乡又保持一定的差异,使笔者具有“局外人”对当地人司空见惯的现象所特有的敏感,容易发现研究问题和被研究群体的特性。“局内人”可能因为熟悉感而拉不开距离感,从而可能丧失对研究问题的敏感性,对日常信息的质疑,而失去了质疑就失去了问题意识,失去了对研究主题的洞察力。这点笔者在调查中有着很深的体会。在调查中,多次被当地人问到,“不就那么点事,有什么好了解的?”“都这么长时间了,你还没问够吗?你不需要到处走、还问那么多人,随便拉一个人给你讲讲就行了,三天绝对你什么就都知道了”。这正是对自我的环境过于熟悉,导致意识不到研究价值所在和群体内部的复杂性、多样性所致。哈维兰说,“人类学家是人,他不能完全抛开他自己的个人感情与偏见,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文化塑造成的。他要做到这点,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意识到这些东西,这样才能使它们受到控制。”在绝对的客观不存在的前提下,作为“局外人”,研究异文化,相较“局内人”研究自己的文化,显然更加接近客观。在当地人已经被潜移默化具有文化无意识的状态下,“局外人”则能在“局内人”的“不疑处”进行质疑,从而把握文化的特性。

框定了研究地和大体研究方向之后,具体的选点和研究对象的细化成为另外一个难点。有些个案可能非常具有代表性,但却很难展开调查。而选点的确定是需要经过多次筛选,不断细化的。

1.选点的扬弃

最初考虑这个选题,是把研究对象界定为吴桥杂技艺人群体,犹豫不定的是以杂技村庄为选点研究杂技艺人迁出地特征,还是以杂技团体为选点研究杂技艺人在当今时代下演出和生活的状况。

笔者期间,寒风刺骨,村里的街上很少有人活动。笔者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寻找机会和人“聊天”。在遭遇别人审视、村里小学因放假没找到可调查的人等等一系列不顺之后,心里产生强烈的排斥感。回校后倾向于放弃以村庄作为选点的考虑,原因是对调查村的排斥、对村庄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及被调查情况今昔差别之大。后来笔者反思了这次失败的原因。在乡村做调查和在城市社区不同,后者进入现场可能比较容易,通过政府部门、朋友或熟人的介绍就可以很快融入社区的生活,从而实现参与式观察。但在一个村落社区中,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在这样一个小型社区中,充满了熟悉和习以为常的面孔,任何外界陌生的“侵入”都会处于一种怀疑、监视、不信任的包围中。折晓叶在广东某村庄调查的时候有过类似的体验,她说:“作为陌生人的感觉,时常让笔者觉得难以真正进入这个村庄的社区生活,其中首先的障碍,是与村里人之间在穿着、相貌、语言、心理和身份上的距离,这可以从他们对你探究、猜测、冷眼的目光中,从与你谈话时的尴尬中感觉到。”这就是费孝通所讲,这样一个熟人社区完全不同于都市这样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此后,在阅读了半年的书籍基础上,曾在导师的指导下考虑以于金生的群艺马戏团发展历程为主轴进行研究。所以,在2007年9月预调查时,较早联系群艺马戏团。于金生杂技世家出身,吴桥县较早一批兴办杂技团的杂技艺人,他及他所承办的群艺马戏团,是吴桥杂技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是吴桥县民办杂技团中的成功典范,该团老中青几代杂技艺人和杂技学童并存,对研究吴桥杂技人颇有意义。这些书面资料显示的信息令笔者鼓舞,可被可行性这一关卡住了。笔者到吴桥后了解到,群艺马戏团团址已迁离吴桥县杂技艺人集中的于集镇(这和网上提供的信息不相符),因承包国家马戏团而将总部迁至北京,且该团很分散,加上杂技演出流动性大的特点,更显出调查难度之大。笔者在于金生投资80万兴建的杂技大世界滑稽动物园见到了于金生的弟弟于培洋,据他称于金生非常忙,不太可能接受笔者的访谈。于培洋也不太好接触,涉及杂技历史等问题时他会给笔者介绍,一旦问到群艺马戏团和他哥哥的事时就不正面回答了,甚至笔者表示愿为他们做宣传,他依然无动于衷。调查到这里,对这个角度就不抱太大希望了。

2.在田野调查中确定研究旨趣

2007年9月预调查时,最终确定以吴桥杂技学童为研究对象,以公、私立杂技团体和学校为主要调查点。

第一,在此次调查中,对吴桥杂技团校建立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杂技团体和学校差别有限,都兼具演出和培养学童两项工作,而杂技演员流动性强且外出演出时间地点均不确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调查难度较大。且笔者拟以吴桥为调查立足点。因而从调查的便利程度上笔者倾向于以杂技学童为研究对象。

),也同样适用于笔者进入调查地,笔者的“生平情境”几乎都和学校环境有关,笔者的“手头知识”使笔者在无意识下更关注杂技教育。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笔者在此次调查中对杂技学童、杂技教育着重了解,而20天的预调查使笔者对学艺原因、学童来源、学艺方式、学艺途径、学艺经过、实习、毕业分配、教师情况等相关情况建立了一定了解,从而确定了调查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与策略

1.学术调查与媒体调查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田野调查”已经走出了学术的象牙塔,一些媒体的“深度报道”也在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但由于学术和媒体目的、受众、影响社会的方式的不同,这两种相似的方法有一定的区别。学术调查,更加注重长期性、细致性,更关注文化层面的意义,即在一个怎样的背景下某现象、事件的意义和学术价值。而媒体调查,更强调的是时效性、焦点性、新颖性甚至猎奇性,期望在最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信息,并快速地将其播报出来,从而产生尽可能大的影响。对于我们而言,媒体调查方法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和效仿之处。

笔者在艺校调查时遇到两位《南方周末》的记者,其调查方式对笔者有一定启迪。他们和笔者年龄相仿,北京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生。笔者旁听了他们对该校一位主任所做的采访。首先,在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从他们的提问中笔者感受到他们关注问题的全面性。其次,注意和热点问题的联系,他们的问题中包含了杂技学童和运动员的异同处。第三,从他们的问题中感受到他们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他们对当今杂技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杂技发展问题等均有所关注。并得知他们不仅调查吴桥,也调查上海马戏学校,甚至即将调查北京、河南的杂技学校。同时,他们在面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时,提问的方式都大致符合受访者的说话习惯,笔者的愚见这点是学术调查常缺乏的。

从他们身上,笔者受到一些启发,感悟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我们可能缺乏的素质。主要是:灵活性、对书面知识与生活现场关系在调查中的辩证把握、现场的敏感和捕捉力、对“面”的重视——-坚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走访不同地区,从而获得不同地域杂技学童的情况,这显然是格外注重“点”的学术调查应该学习的。笔者认为,近几年人类学所倡导的多点民族志即为对“点”与“面”的反思。

2.调查前的心理准备

在调查之初,乔健教授的话给了笔者很大的鼓舞,“只要你够细心,有耐性,终能感到那数千年的文化脉搏的跳动。……仿佛,蓦然回首,你竟发现一位活了几千年的文化老人正向你娓娓诉说古往今来多少未见于史籍的事实,而一篇篇充满惊奇的文化篇章正在等着你去书写。”这对起步阶段自我信心的树立确有帮助。

理想主义的质性研究者认为,研究者应该将自己掏空和完全悬置,因为我们在调查前查阅理论文献资料的同时,会不自觉地把它们奉为教条、教科书,将自我限定在了前人所炮制的路径中,从而陷入仅仅在调查现场寻找前人研究之结论的正、反例证的误区。完全而真正的调查应该不带任何的假设和理论,在田野中发展出一种草根理论。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理论的状态。笔者的观点是,在进入现场时尽量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让现成的框架把自己束缚住、左右调查视角。在调查的时候,调查提纲常会发生变动,甚至因某一意外发现而改变初衷。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尽量搜集所有可能搜集的材料,记下所有观察到的、访谈到的信息,因为可能一些当时认为无所谓的信息,反而成为日后研究重点。

3.调查身份

在调查中,可能遇到禁忌和猜疑,需要及时地化解和遮蔽,或者用其他方式掩饰真实的研究意图。在社会科学领域,可能遇到伦理的挑战,如欺骗被研究者、获取了别人的隐私等。周荣德进行调查时,使用了一些饱受争议的手段,如隐匿调查目的、恭维,甚至为了取得内部的情报,又使他必须去窃取、密探、讹诈、欺骗和冒充。他必须巧妙地玩弄这些把戏,否则他就会丧失别人对他的信任。而在获得真实信息和维护被调查者的利益之间,存在一个宽阔的灰色地带。笔者在调查中逐渐获得一种认识,为了调查顺利进行,避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必须讲求一定的变通技巧。

笔者认为,无法做到对每一位被访者详细讲明调查目的。调查目的的介绍,详细与粗略、明确与模糊,需根据调查对象进行灵活处理。一个实例可作为反证,笔者在某杂技团遇到一位老艺人,他现为杂技教练,笔者详细地做了自我介绍,并毫不隐瞒地告知对方笔者的访谈目的,该老艺人一度推脱不愿意接受访谈,经过笔者一再解释,勉强进行了简短的访谈,他始终显得很紧张,访谈结束后,他临出门时差点摔跤,旁人解释道,“杂技艺人没文化,见到你这样的文化人紧张”。因为笔者开诚布公、详细做自我介绍而遭到拒绝的事件则是频频发生。在调查之初,笔者采用完全暴露式调查方式,最常见的结果是被客气地拒之门外,情况较好时也只是被允许坐在一旁看教练指导学童练功,很难展开调查。笔者被迫改变了策略,谎称姐姐的女儿想学杂技,托笔者代为打听,两位民办团老板都比较热情地接待了笔者,并介绍了不少情况。这个身份出现,和第一种身份出现时被访者冷漠的态度形成巨大的反差。在2008年的长期调查中,笔者对自己的身份采取了灵活的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访谈对象做不同自我介绍,有时真实地告知被访者笔者的身份与调查目的,有时则采取模糊处理,比如大学生体验生活、社会实践、实习等等。总之,在不做任何有损被访对象行为的原则之上,以令被访者容易接受、访谈容易展开为目的,采取灵活的立场,不断转换身份。

4.逾越雷池

同类推荐
  •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风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习的社会风尚,对社会政治的整合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一种软控制。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风俗观念的形成期。本书通过对两汉时期的风俗观念进行政治文化考察,探讨两汉风俗观念和社会软控制之间的联系,可以认识到:两汉士人及统治者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来阐释和理解风俗,比较偏重于探讨和处理风俗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通过美化风俗来实现对社会的软控制。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
  •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 灾害对策全书

    灾害对策全书

    《灾害对策全书》是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兵库 震灾纪念21世纪研究机构共同设立的翻译编辑委员会 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灾害特点与行之有效的防灾对 策,从日语版的《灾害对策全书》全四卷中精选了39 篇文章翻译,集成一册。 《灾害对策全书》包含了应对灾害所需的法律、 政策、方针,各种应对手段和工作流程,防灾教育和 防灾文化等各个方面,为从事防灾减灾工作人员和研 究者提供参考,是一本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的 灾害对策指南。本书是以真实的自然灾害为案例,对 灾后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和针对性,提高 灾害对策的能力,为构建安全与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
  • 无后为大

    无后为大

    《无后为大》详述了自己不要孩子的理由,通过对生命、成长、教育、社会、伦理、环境等问题的讨论,试图以这本书满怀诚意地探讨现代人的母题之一——生育。全书分为“上篇:人生神圣”、“中篇:内心惶惑”和“下篇:外在恐慌”三大部分。上篇主要叙述作者对于生命创造的敬畏,“被生者”的权利和个人生活的转变。从中篇起,作者开始向繁育子女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批评生养关系中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孝道的荒诞、经验主义对自由的限制和家庭角色的错乱。用自己和朋友的经历来谈父母的职责、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爱人。在下篇里,挑战延伸到社会环境,对政治、社会、教育体制、环保现状进行批判。
  • 敢问敢答

    敢问敢答

    本书从录像从录音从回忆中整理出数十万字的“问答”,挑挑捡捡地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大获读者的青睐。用本书敢字来修饰来修饰问答,有点可笑,有点张扬,更有点故意标榜,倘若你一口气或是两口气但绝不会三口气看完这本书时,就会觉得我的这个敢字用得挺恰如其分。
热门推荐
  • 斯大林与文学

    斯大林与文学

    研究斯大林作为政治家的生平和活动的著作不可胜数,而“斯大林与文学”还是一个新课题。本书是研究斯大林文学思想和文学活动的专著。内容包括:斯大林的文学思想,即斯大林的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关于文学的主要论述;斯大林领导文学的活动,其中包括他制定和实行各种文学政策的过程以及他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斯大林与作家的关系,包括斯大林与老一代作家和诗人的交往,与苏维埃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的联系,对“同路人”作家的态度等。
  • 绝余编

    绝余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 墨流修仙

    墨流修仙

    穿越成修炼天才墨流,可是这天才之躯被人封了记忆,忘了过往。重活一世,墨流决定好好修炼,找回失落的记忆,顺便再去看看这修仙世界的巅峰景象。新书《快穿之我是许愿神》,希望小可爱们可以前去支持一下下
  • 错嫁:弃妃翻身记

    错嫁:弃妃翻身记

    一个误会,一场错嫁,她刚穿越,就被名义上的夫君上下其手。她的反抗,换来他更为粗暴的对待。被栽赃,被陷害,入天牢,中剧毒,几度徘徊生死线。靠!当她还是那个逆来顺受的弃妃!虐她,她反虐回去。挑衅她,她恶整回去!当他的残暴渐渐变成恩宠,她的心也日渐沦陷了。
  • 我家小青梅超甜哒

    我家小青梅超甜哒

    白亦皓十一岁那年,宁悠苏一家搬到了隔壁。刚见面不久,这个五岁的小家伙就对白亦皓说:“我以后要嫁给哥哥。”从此之后,小家伙每天都开始黏着他,吃饭要坐在一起,看电视要坐在一起,写作业要坐在一起,就连睡觉小家伙也要黏着他。刚开始白亦皓觉得宁悠苏就是一个粘人精,可相处的时间越久,白亦皓发现自己真的是越来越喜欢这个小家伙了……长大后的某一天,白亦皓这个妖孽,一脸冷漠的壁咚着宁悠苏,“小家伙,小时候你不是说要嫁给我吗?怎么去勾搭其他男人了?”某苏一脸蒙圈。───正是因为你的出现,才使生活变得迷人新人新文,请多多指教,(100%甜文请放心食用)
  • 小刀的刀

    小刀的刀

    什么是真正的练武奇才?骨骼清奇,双臂过膝,肌肉匀称,肢体协调?NO!!统统不需要!!练武也要靠脑子的!!!小铁匠智商拉满,开启另类习武之路,人形alphaGO让你知道:圣斗士不会在同一个招式下倒下两次。跟着小铁匠一起领略快意江湖吧,走着。
  • 五四班的新教室(五四班那些事儿)

    五四班的新教室(五四班那些事儿)

    《五四班的新教室》讲述:学校扩建改建,教室不够用了,校长打算撤 掉五四班,把五四班的学生分散到其他班去。可这对五四班的孩子们来说, 跟天塌地陷差不多,他们怎么能离开绿绿老师昵?而绿绿也觉得自己与五四 班是一体的。于是,师生同心协力,为保住五四班而奋斗。 可就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转学来了一个叫乔韵芝的女生,这 位漂亮的、非主流女生把五四班搅得天翻地覆,还做了一件让人想想都觉得 心惊肉跳的事———站在学校的楼顶上,扬言要往下跳……
  • 皇上委屈您了

    皇上委屈您了

    夏岩穿越了,她很淡定。按照国际惯例,她应该是那种被各种陷害却还能捧着一颗圣母心坚强地活到最后,并且凭着一张普通的脸以及世人都没有的气质坐拥美男的命运。至少,从她以往阅读小说的经验来看,相信过不了多久,她就会打怪升级,泡上俊王爷勾上酷将军,出任皇后一职走向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只是现实永远是残酷的:说好的帅哥美男···都不是她的。说好的荡气回肠···都是骗人的。唯一给她了一个官配还是个毒舌腹黑的外貌协会。简单来说,本文男主腹黑毒舌无节操,卑鄙无耻毁三观。女主信心满满想要在异混个风生水起的希望,被男主兵不血刃地扼杀在摇篮中。年过不惑的夏岩看着旁边比年轻时更加成熟稳重的男人叹息:“你说,你从来都没对我说过一句甜言蜜语,我就这么陪着你过了大半辈子,是不是太不公平了。”“知道有句话叫知足常乐么?”旁边的男人看她一眼,幽幽道。“···”让夏岩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穿越经历,那就是:自从穿越以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 我有四个巨星前任

    我有四个巨星前任

    你试过成为那样一个男人的女友吗?全世界有上千万的男人和女人深爱着他,每周都有无数人为他尖叫,嘶吼,哭泣,彷徨?我试过,并且这样的男友我曾有四个.是的,曾经。他们都是我的前男友。大致上这应该是一个各种温柔娴淑对自己男人百依百顺,为了自己的汉子放弃学业和工作的妹子接连被四任男友甩,然后发现自我战胜自我最终把四任前男友全都干翻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