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落是为了结出果实
这5个字(痛并快乐着)是齐秦某张专辑的名字。它本来是一首情歌,但这里不是,我觉得这是改革开放中,中国人心态的缩影。因为在改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经历痛并快乐的纠缠。在发展中我们失去这个丢掉那个,感觉很痛苦,但是当你回首的时候你会发现进步的车辙、自己收获了许多,所以就是在这种痛苦并又快乐中向前走。我找不到更合适的字来总结我过去十几年从事新闻业的观察和总结,这5个字最妥帖,所以我就挪用过来了。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就从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沙》说起吧: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本词的点睛之笔,也道出了无数多愁善感的读者的莫名惆怅。如果单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评价,它无疑是佳作中的佳作。但千万不要用它来指导实际生活。毕竟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忧伤而美丽。
近来读书颇有收获,如杜宏鹃朋友的《烩历史》就写得很有见地。比如写到唐人与宋人时,作者说:
至于唐人写“风月”,可谓无敌: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再看看宋人的“风月”,“杨柳岸,晓风残月。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就有些郁闷了。虽然这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舒畅程度不能比。
……
唐人写诗,韵不韵,推敲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昔人忆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讲究的是个畅快。“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贾岛绞尽脑汁成了苦吟派,可惜了。最畅快,那是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更不可思议的是,杜宏鹃朋友还发现,宋朝男人居然爱戴花!书中写道:
对于戴花这件事,男人比女人还积极。史云:
群官戴花北立,内侍进班奇牌,皇帝诣集英殿,百官谢花再拜,又再拜就坐。
花儿在这里还能表达爱。宋真宗爱寇准,亲手将花插到他的头上,体贴地说:“寇准年少,正是簪花吃酒时。”大伙看着只有羡慕的份儿,被皇帝爱一回,这人生该多灿烂。
还记得上学时学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其中的古人,如果非唐即宋的话,想必也是宋人的可能性比较大。
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句话: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的感伤。
山川载不动太多哀愁,往事悲也好,喜也好,现状好也罢,不好也罢,人总得往前走,往希望里看。
有首歌唱得好:“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花开时,就尽情地去欣赏,花谢了,也要适应这种自然规律。有什么好感伤的?
不过这首歌后面的歌词同样难逃感伤:“别的那样哟,别的那样哟,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看来,感伤不是宋人的专利,畅快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应该承认,谁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谁的青春之花凋落,都不是什么值得庆幸之事。但青春之所以叫作青春,就在于它短暂易逝。人们之所以爱花,也无非是因为它珍贵难得。凡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时间一长必然使人陷入审美疲劳,花如是,人也如是。
有本书的名字起的非常好——《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其实痛的又岂止是青春?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不断与痛苦作战的过程。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战胜了痛苦,有的人被痛苦所占领,痛不欲生。其中的差别,在于有人坚强,有人脆弱;有人豁达,有人压抑。
因为痛,所以叫人生。一块顽石即使化为齑粉,也不会有丝毫痛楚。一段枯木即使被化为灰烬,也不会有丝毫悲伤。
痛是有情众生才有的幸福感受。
尼采说:惟有极度的痛苦才能使我们大彻大悟。周国平则说:未经失意,不懂人生。人生福祸两相依,除了失意就是得意,花儿除了凋谢就是盛开。但一朵花的意义并不在于盛开,而在于结果。花不落,怎结果?这样看来,古人所说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仅体现了豁达,也寄托着欣喜。
退一步讲,即使花落未必有结果,但我们已经盛开过了,还有什么好遗憾的?飞黄腾达如晏殊者,官拜宰相,还是文坛领袖,功名利禄应有尽有,儿子晏几道也很争气,但几杯黄汤下肚,几支小曲听罢,便情不自禁地敏感起来。
什么“无可奈何花落去”?根本就是无聊嘛。
2.所有的“不幸”都有幸
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我发现,这个世界的广阔是自己很难想像的。很多当时觉得非常大的困难,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些小事;很多当时感觉到很棘手的事,现在只是茶余饭后的话题罢了。
——李彦宏(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网络时代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每位人才的出世都伴随着一个新词的问世。几天不上网,我们就跟不上时代,听不懂网友们说什么。比如“杯具”,如果有人把它理解成一种盛水的器具,少不了被人笑话一番。
“杯具”源自于“悲剧”,但它所表达的意思远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悲剧那么深,而是泛指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不顺心或者失败。张爱玲有句名言:“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网友们则说:“人生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加班,杯具;迟到,杯具;被扣工资,那更是杯具。至于真正的“悲剧”发生时该用什么来表达,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与“杯具”相类似的一个词是“悲催”,从字面上看,是说“悲惨得催人泪下”,但实际上它表达的意思也远未达到那种程度,而是泛指不称心、不如意、失败、伤心、悔恨等。
有一次,与一位朋友闲聊到这一现象,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杯具’这类火星语大多出自于80后、90后,这些人生在蜜罐里,活在奶油中,像古代的某些‘宫二代’一样,不知民间疾苦,只知道自己的感受,他们对痛苦的抵抗力自然比较低。别看他们这也杯具、那也悲催,实际上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央视前不久进行的名为“你幸福吗”的专项调研则从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佐证:试问,那么多的受访者,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吗?
现代人压力大,那是无须强调的,但压力大不等于不幸福,更不等于杯具、悲催。
遥想建国之初,国家一穷二白,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用外国人的话说,“中国人连裤子都穿不上”,但那时候的人们是那么知足,那么乐观,那么欢欣鼓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我们研制出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两弹一星,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站稳了脚跟。
有个笑话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主席致电苏联领导人:我们需要粮食、需要面包,请寄来。未几,中苏交恶,苏方促狭地回电:请勒紧裤腰带。毛主席再次致电:请寄裤腰带来。不必拿这个故事当真,但当时的困难程度,即使是不曾亲身经历过的人也可想而知。据我的一位老邻居说,六十代年初,人们为填饱肚子,连最难以下咽的臭椿叶子都吃光了。而如今,人们吃着高蛋白,喝着软饮料,生着富贵病,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的习惯却一直未改。
遥想改革开放前,人们四世同堂,一家十来口甚至更多人挤在土坯平房里,非但不觉得逼仄,反倒其乐融融,笑语不断。而现在,人们蜗居一段时间,就觉得比世界末日还悲惨。
叔本华说过:“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必问他怎么才能愉快,而应问他为何烦恼。如果让他烦恼的事情都是平凡细微的小事,那就表示他其实很幸福。因为一个真正的不幸者,是根本没有心情去觉察到那些琐碎小事的。”
的确,真正的不幸是让人不忍言说的,能言说的大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英国牧师尼克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尼克曾在清华大学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没手没脚没烦恼”。别人演讲都是站在讲台上,而尼克演讲时却只能“站”在桌子上——他没脚,也没有手,这样一个人,单是能没有烦恼地活着就已经令人佩服地五体投地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尼克还坐到了很多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他至今已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还担任着两个组织的总裁,足迹遍布26个国家,没手没脚的他还能带小孩、写字、打字、画画、踢足球(担任守门员)、跳水、玩乐器……
其实,像尼克这样的人,还需要演讲吗?他的存在本身就足以感动和鼓舞所有人。
澳大利亚人约翰·库缇斯也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励志大师。2004年5月的一个晚上,在12000余名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中,库缇斯用双掌撑地,一步步“走”上青岛天泰体育场的主席台。数年来,没用下肢的他已用双掌走遍了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残疾人演讲大师”。此外,他还是全大洋洲的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是游泳健将,甚至只用两只手就能开汽车。
“大家好!”打过招呼,库缇斯拿起了桌子上的矿泉水瓶子,边比划边说:“从一出生我就是个悲剧,当时我只有矿泉水瓶这么大,两腿畸形,医生断言我活不过当天,可我活到了现在,35岁的我依然健在,而且经常在世界各地旅行……”
库缇斯一口气讲了半个小时,其间,观众们的掌声几乎就没停过。最后,库缇斯突然举起手里的一件东西说:“我非常感谢青岛朋友的热情招待,我下榻的宾馆条件非常好,但有一样东西让我不知所措,服务生却每天都会把它放在我的床头。”说完,库缇斯把他说的东西扔向了听众席,原来是一双一次性拖鞋。
听众席一片肃静。
“如果你能穿拖鞋的话,你是幸运的,你是没资格抱怨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穿拖鞋的!”库缇斯大声说。听众席上立即爆发起一连串的喝彩声,紧接着是长久的掌声。
和库缇斯相比,你有没有资格抱怨?如果没有,学会珍惜吧!
3.等待花开,等待月圆
我一直认为,清华大学比北京大学的男生优秀就在于清华大学的男生能学会等待!这也就是为什么清华出的国家领导人要远远多于北大。一个男人,是需要孤独的,如果你忍受不了孤独,只能说明你内心还不够强大!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古时候,西方有一个国王,他的国家广袤而强盛。他娶了一个美若天仙的王后,二人相亲相爱,琴瑟和鸣。遗憾的是,好景不长,王后得了绝症,药石无效,最终香消玉殒。
国王悲痛欲绝,他为爱妻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用世上最好的木材为爱妻做了棺椁。然后他下令,把棺椁放在大殿里,以便自己日日见到王后,陪伴王后,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几个月过去后,国王觉得大殿周围的景色略嫌单调,配不上王后的容颜,于是,他命人在周围修建了一座大花园,并从全国各地搜寻奇花异草,充斥其中。
花园建成后,国王打量一番,觉着还是缺些什么,便命人引来河水,建成了一个美妙绝伦的湖泊。
湖泊建成后,又修造了亭台楼阁。
后来,国王又请来一流的雕刻师,制作了精美的雕塑……
一直到垂暮之年,国王还在苦苦思索,怎样让这座绝世园林更加完美。
终于有一天,他的目光落在了王后的棺椁上,觉着它停在这样的园子中太不协调,就挥挥手说:“把它搬出去吧!妥善安葬。”
这就是时间,它能带走一切,改变一切,抚平所有伤痛。
但时间自有它的时刻表,哪怕明天就是全国人民企盼的春节,它也不会提前分毫;如果你现在正沉沦于苦海,它也不会怜惜你,走得稍快一点。
一切都会过去,但请给时间一点儿时间。生活需要耐心,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就更加需要耐心。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喜欢好事、讨厌坏事,喜欢圆月,讨厌缺月,这是每个正常人的正常思维。尽管也有人喜欢月牙儿,但那多半也是相对于满天星光而言的。
有花开,必有花谢;有月圆,必有月缺;每个月还总有那么几天伸手不见五指。这是自然规律,是穷尽人类所有的智慧也无法改变的法则,不论你多么不愿意看到这些,也不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但反过来说,花儿谢了还会再开,月亮终究会有圆满的一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此过程中保持一份淡定。
某次聚会,一位朋友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画家在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老太太穿得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满脸祥和,显得非常高兴。
女画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
“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女画家随口说了一句。
老太太的回答令她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等待三天”——多么平凡却又充满哲理的生活方式。尽管三天过后,生活未必会按我们的期望安排,但把烦恼和痛苦抛下,无疑是全力收获快乐的永恒前提。给快乐三天时间,给快乐一个机会,那么“伤心也是带着微笑的眼泪”。
佛经中有一个类似的小故事:
一个炎热的夏天,释迦牟尼佛带着侍者走在弘法的路上,阳光格外强烈,天近中午,佛祖饥渴难耐,便对侍者说:“我记得不远处有条小河,你去弄些水来。”
侍者立即拿着盛水的钵盂离去。佛祖自然不会记错,走了没多远,侍者就找到了那条小河。但他刚刚弯下腰,准备打水时,身后突然跑来几匹快马,马背上的乘客纵马蹚过小河,河水被弄得浑浊不堪,哪里还能喝!
侍者生气地摇摇头,带着无奈回转佛祖那里,说:“河水被人弄脏了,不能喝了。我知道前面还有一条小溪,溪水非常清澈,离这儿也不太远,大概两个时辰就到。”
佛祖说:“我们离这条小河很近,再者我现在已经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那条小溪?你还是再跑一趟,还从刚才那条小河里为了取些水吧。”
“水那么脏,怎么能喝?难道您还要让我再白跑一趟?”侍者争辩道。
佛祖说:“你相信我,顺从的去吧,你肯定不会白跑的!”
侍者不情不愿地拿着钵盂再次奔向小河,这一次,当他来到小河边,河水早已平静,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