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12500000002

第2章 前言(1)

按照心理学的相关定义,教育问题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此,对于儿童来说亦然。不过,成年人和儿童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同:因为儿童未成年,外界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成年人有些时候也需要指导。如果我们放心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如果每个人生存的时间足够长,例如两万年的时间,而且恰好他们的生存环境足够好,那他们或许能够最终适应现代文明,能够适应现代成年人的行为规范。但是很显然,人生短暂,一个人生存的时间及生存环境都不能如假设般美好,所以儿童的成长必须有成年人的关注和引导。

但对成年人来说,关注和引导儿童的成长并不容易,成年人对儿童的心理没有丝毫认知。成年人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爱憎情感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更何况去了解儿童。所以,成年人认识和了解儿童,并且依据自己一定的知识储备去指导和引导儿童就是更加困难的问题了。

鉴于儿童心理本身的重要性,加上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还能够间接认知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及行为方式,所以个体心理学会专门致力于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与其他心理学不同,个体心理学不允许理论脱离实践,个体心理学将研究集中于整体人格以及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及可能出现的表现的有生命力的追求。从这一角度来看,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就是实践的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本身源于其对错误和谬论的认知;无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每个个体自身,谁了解了这样的理论,谁就能够很快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这种被个体心理学采纳的方法使得这种心理学所有的阐释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据对个体心理学的理解,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是由其整体的人格发起和引导的,所以,个体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阐释都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这些行为间的关系,而这些行为也同样折射出个体的心理变化。在前言这部分,我会尝试对个体心理学的观念进行一个总论性的叙述,然后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地阐释前言这部分文字所提及的相关问题。

每个人的心理都充满了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这是每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容置疑的事实。儿童自出生开始就在不间断地寻求自身的发展,他们寻求着一幅伟大、优秀,甚至是完美的画面。这一画面是一种希望,而且无时不在,是每个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追寻的。人的这种有目的的追寻活动决定着每个人一生的实际行为,甚至还能主宰人的思维。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都与其生活的追求及生活方式一致,而不是客观的。

整体人格依据每个个体的存在而存在。每一个个体都是由其整体人格所塑造的,是其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代表。每一个个体都是一幅画作,同时又是这幅画作的作者。这幅画作的内容就是其自身的人格,但是每一个个体都不会是完美的画家,也无法对自身的灵魂和肉体具备完整的认知。每个个体都是以经常犯错和不完备的形式存在着。

在对人格建构的考察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个体人格的整体及其特有的生活目标、生活作风都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本身的所有事实的主观看法上,而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每个个体对于客观事实的观念及看法都不会是客观事实本身。所以,即便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客观事实构成的,但人类总是能以多变的方式去打造自我。每个人都会根据其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去打造自己,其中的一些看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健康而且无误的,但有些看法却是不健康的,或者说是谬论。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想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特别要想到的是这个个体在童年早期出现过的心理障碍,因为这些心理障碍及其他种种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此后的发展方向。

此处列举一个案例来加以说明。案例的主人是一位52岁的女人,她总是喜欢对比她年长的女性说三道四。对于这样的表现,她回忆道,她童年期间,她的姐姐总是能得到所有人的关注,而她和姐姐相比,童年期间记忆更深的是内心的屈辱及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性。这里,我们运用个体心理学中的“纵向”观察的方法来探讨这一案例,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个女人自童年至如今都存在着同样的心理机制,同样的心理动力:她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性;她只要发现别人更被关注,别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更重要,她就会心生不满。所以,即便我们对这个女人目前的生活及其整体人格丝毫不了解,我们依旧可以根据我们已经了解的两个事实去填补我们对其了解上的空白。从这个角度上看,心理学家就如同善于写小说的作家一般,能够通过一条确定的主线、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去构筑某一人物的生活,从而保证这一人物的整体人格不会被破坏。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能够清楚地绘制出这个女人的“生命主线”上所联系的各种独特的人格特征,甚至能够预测这个女人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表现。

个体的任何有目的的活动或者追求都是以一个重要的心理情绪为前提的,这一情绪就是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容易产生一种天生的自卑感,但这种自卑感会激发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会让儿童尝试着以改善自身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或者缓和自己的自卑心理。心理学将儿童表现出来的这一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儿童自卑心理产生的心理补偿机制开启了人们犯错误的巨大可能性。这样的补偿机制客观上有助于个体心理的完善,也能单纯地辅助个体的心理调适,但实际上很可能会扩大个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或者说,对于自卑心理严重者,他们在经过心理补偿后,只能从心理的角度克服自卑,而无法在行为上加以改善。当然,从心理的角度克服自卑也是必要的和必然的。

在这里,我们将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种类型:自出生就身体衰弱或者存在器官缺陷的儿童;自幼受到严厉管教、没有感受到父母慈爱的儿童;自幼就被娇宠的儿童。

这三种类型的儿童正是问题儿童的三种基本处境。我们通过对这三种类型儿童的考察,能够更好地研究和了解正常儿童的发展。虽然说并不是每个儿童生来就残疾,但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大多数儿童都会表现出某些由于身体或器官的某种欠缺而出现的一些心理特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残疾儿童中的极端案例来探究这些心理特征的原型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属于自幼受到严厉管教或者自幼就被娇宠的两类儿童中的一类,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以上三种基本处境都会让儿童出现欠缺感和自卑感,并且会刺激儿童在内心中形成超越其自身潜力的雄心。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一个人一生中同一基本事实中所表现出来的两方面,很难加以区分。在病理学方面,我们很难断定是不断膨胀的野心对个体的伤害大,还是过分的自卑感更容易伤害个体。膨胀的野心和自卑感都会按照固定的节律循环再现。过度的自卑感能够激发儿童那膨胀的野心,而儿童膨胀的野心有时又会成为他们心灵的毒瘤,让他不愿意安分下来。这种既不安分又毫无意义的行为本身是结不出任何果实的,因为它会遭受野心的过度浇灌。这种膨胀的野心又会与儿童自身性格中的某一癖性纠缠在一起,不断地加深对儿童的刺激,使他们变得更加敏感,并且让儿童能很轻易地对伤害或蔑视的行为发怒,并最终出现过度自卑的情况。

这种儿童(《个体心理学杂志》内处处都有这方面的个案)虽然会正常地长大成人,但他们的才智和能力却依旧在沉睡着。他们会出现“神经兮兮”的表现,或有一些怪异的性格。这种儿童如果发展到了极端,最终会发展成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甚至会走向犯罪,因为他们大脑中只有他们自己,而没有任何别人的存在。他们是绝对的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义者。他们中的某些人会选择逃避客观现实和事实,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构建一个崭新的梦幻的世界。他们一直生活在白日梦中,沉溺在他们幻想的世界里,在他们看来,他们那梦幻般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就这样,他们终于成功地感受到了心灵上的安宁。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心中虚构出了一种现实,借此来获得心灵与现实的和解。

心理学家和已经为人父母者需要注意,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在无论哪种类型的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所表现。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社会情感对于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无论哪方面的社会情感存在任何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都会受到危害。

个体心理学正是根据社会情感的基本原则来研究相应儿童的教育方式。儿童的家长和其他教育者不应该让儿童只与其中一个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如果这样,那儿童势必无法准备好投入到将来的生活中。

仔细观察儿童入学时的表现,也是了解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一种好方法。儿童刚进校门时都会经历人生中最早和最困难的考验。对儿童来说,学校是一个崭新的环境。在学校里,儿童能够表现出他们对崭新的环境是否有了充分的准备,特别是能表现出他们是否充分准备好了如何与人相处。

大部分人都缺乏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相关知识,所以,很多成年人在回想他们刚刚进入学校的那段时间的生活时,总感觉那段时间就如同做了一场噩梦。如果学校的教育得法,那后来完全可以弥补儿童早期教育方面的缺失。学校不仅是一个向孩子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向孩子传授生活知识,表现生活艺术的场所,所以好的学校是家庭和现实世界两者的中介。但是,我们在等待理想的学校出现,借以弥补家庭教育上的缺陷的同时,还应该关注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弊端。

学校只能对家庭教育中隐藏着的弊端起到显示器的作用,而这也正是因为学校还不能算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如果父母在孩子入学前没有教育好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那孩子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很孤立,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这样的孩子会因为自己表现出来的孤立而被看做古怪、孤僻的孩子。而反过来,这又会加强孩子最初表现出来的孤僻倾向。孩子的成长因此而受到伤害,并会向问题儿童的方向发展。家长们常常将孩子的这种表现归咎于学校的教育问题,殊不知这只不过是学校环境引发了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而已。

同类推荐
  • 笑话中的心理学

    笑话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往往布满了偏僻的专业术语,导致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们被拒之门外,无法享受其中的奥妙。本书则正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一本以笑话之名,化繁为简地讲述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希望它可以实现的使命——有助于读者离开懵懂之门,进入自我体察与社会认知的大门——哪怕它只是提供了微小的帮助。
  • 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

    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

    随着美剧《Lie To Me》的热播,国内微反应丛书陆续出版,微反应正在通过多种媒介与大众接触,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应用微反应。面对大量的潜在读者群体,本书适时推出,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微反应、学会应用微反应。姜振宇所著《微反应: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为狭义微反应(市场销售火爆)。而《我的第一本微反应书》从广义微反应(包含微表情、微动作、微语义三部分内容)着手,结合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知识背景,将广义微反应从生理机制到心理现象,再到外部行为进行详细透彻的讲解。
  • 爱难猜

    爱难猜

    《爱难猜》是著名主持人、中国性格色彩学创始人乐嘉首部爱情工具书。书中收录了16篇精彩文章,乐嘉以睿智犀利的语言,结合诸如“买房贷款”、“父母棒打鸳鸯”、“偷看手机”、“消费男色”,等时下热议的爱情话题。手把手教你剖析对方的性格,运用性格色彩的知识,让你从根本上解决爱情中遇到的误解与困惑,从而在爱情世界中更加幸福!只要紧握性格色彩的钥匙,就能轻松打开爱人的心之门。本书集“悦读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对情感迷惘中的男女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
  • 犯罪心理学·第二季(国外卷)

    犯罪心理学·第二季(国外卷)

    《犯罪心理学:第二季(国外卷)》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给读者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知识。《犯罪心理学:第二季(国外卷)》所选的都是震全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案要案,诸如绿河连环人案、“棋盘手”皮丘什金、韩国食人魔柳永哲、“黑色大丽花”惨案、“辛普森妻案”等。
  • 每天读点心理学

    每天读点心理学

    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决定着行为,人心难测,我们想要让他人做出某种行为,必须了解、掌握他的心理,擅攻人心。这就需要我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并恰当地运用。
热门推荐
  • 嫩草降老牛

    嫩草降老牛

    “学姐……你不是说我笨吗?”“可我没想到你已经笨得人神共愤了。”“……”“脑残没药医,学弟节哀。”“……”
  • 穿越末世之气运无敌

    穿越末世之气运无敌

    某天谢灵穿越了,一开始她以为穿越到校园里,要上演一出狗血的校园爱情故事,谁知某天她睡醒之后才知道,他大爷的居然是穿到坑爹的末世里。突然末世了?她居然没有神奇的空间?也没有强悍的异能?不过还好,她虽然在这个世界里不是最强的,但她是最幸运的。
  •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草莓香蕉冰淇淋

    草莓香蕉冰淇淋

    她,苏家二小姐,嫡母是一品诰命夫人,生父是皇帝唯一的丞相.遇见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竟然是从2025年穿越过来的,这样的一个先进时代的女孩,长大后竟然帮她解决了许多大麻烦.他,皇家的三殿下,皇帝最讨厌的儿子,母亲虽为贵妃,但却受尽冷落,至今生死未卜.就这样家世,境遇完全不相同的两个人,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最终平定天下,使百姓丰衣足食.本该当上皇帝的他,登基后却选择退位,和朋友一起,种了一座百草园,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
  • 不婚终结号:霸爱小甜妻

    不婚终结号:霸爱小甜妻

    他是莫氏集团继承人,奉行不婚只爱潇洒一生。她是人见人爱、撒谎不眨眼的谎话精。当她误闯了男厕,遇上了他。他不想结婚,她更不想结婚。他遇上了怎样的奇葩?当不婚主义者,化身结婚狂,她和她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老公,不可以

    老公,不可以

    他们本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因红尘孽难被迫分开,从此千山万水,繁花成劫。少女篡改记忆,倾心他人。少年却痴情不改,步步为营精心布局。只为等来佳人含笑回归。红尘孽,岁月碾。光影背后的葳蕤记忆,情窦是否依旧?流年不改,韶华胥梦是否能够破土而出?这些。我们说了都不算。“顾花回,你就这么贱……
  • 进击吧,闪电!

    进击吧,闪电!

    蒋劲夫、陈娅安等人主演电视剧《进击吧,闪电》同名小说,8月20日湖南卫视开播。闪电冷子峰击败泰国拳王,成为拳击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但他却在遇见赵伊虹之后,却毅然改变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当一名粗线条的拳击手要去击剑,一路有美女作伴,冷子峰的冠军之路又将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
  • 路魂

    路魂

    这是一首中国高速公路事业发展的颂歌,凡曾经抑或正在参与者,必然引起共鸣而与之唱和。
  • 毛泽东最后十年

    毛泽东最后十年

    《毛泽东最后十年》作者讲述了自己跟随毛泽东同志27年所见所闻,特别是较全面地反映了“文革”十年毛泽东主席的生活、工作、学习、巡视的工作细节,也披露了“接见红卫兵”、林彪“九一三事件”等重大鲜为人知的情节和片段。尼克松到达中国仅4个小时就受到了毛主席的会见,会见地点、礼节如何安排;如何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化解田中角荣一行心中的忐忑,并在中日建交谈判中争取主动,在《毛泽东最后十年》中,作者都加以详细描述。
  • 神农医圣

    神农医圣

    【小编力荐】乡村少年得高人传承,种田、治病、抓鬼、算命、看风水样样精通,还有龙组兵王在背后保驾护航,逍遥世间,无人可挡!----------------------新书《少年奶爸在未来》已经发布,求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