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8100000006

第6章 外出闯荡世界

我这个人走得慢,但从不后退。

——林肯

(一)

1830年的冬天,可怕的乳毒病再一次侵袭到印第安纳州。这让托马斯一家感到十分恐惧和沮丧,于是,父亲托马斯决定再次西迁,将全家搬到亡妻南希的堂弟约翰·汉克斯落脚的伊利诺伊州梅肯县。

那年的3月1日清晨,托马斯·林肯收拾好简单的行装后便启程了。两辆牛驾大车和一辆驷马套车载着这个漂泊不定的大家庭,晓行夜宿,向西部缓慢驶去。

当时,地面上还残存着冬天的冰雪,这使得整个旅程都显得缓慢且令人厌烦。

经过200多英里的长途跋涉,托马斯一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并找到了约翰·汉克斯。约翰领着托马斯一家人来到梅肯县迪凯特西南10英里处的散加芒河北岸。那是约翰为他们预先选好的新农场。

一家人利用约翰早已伐好的圆木,动手盖起了一栋新的住房、一间牲口棚和一间熏肉房,还有厨房等一应附属设施。又在房屋的四周围上栅栏,种上玉米,并且还开垦了15英亩土地。这样,新家算是初具规模了。

与此同时,美国的国会却正在以沉重的气氛争论着一个州政府是否有权退出联邦政府的严重问题。在那次辩论当中,美国上议院丹尼尔·韦伯斯特以他沉重而又像铃声一样的声音发表了一场演说。他就是后来被林肯认为“美国演说中最优秀的楷模”。

在那被称为“韦伯斯特对海恩的答复”中,其末尾有名的几句话,是林肯后来奉为自己政治信仰的依据:

“自由和联邦,现今和永久,是一体而不可分割的!”

然而,最后这个暴风雨般的联邦案件,还是要等待三分之一个世纪后才能解决。但解决者并不是靠着大有能力的韦伯斯特,而是靠着一个笨拙而又身无分文,此刻正在艰难生活线上挣扎的垦荒者。此刻,他正赶着牛车,走在迁往伊利诺伊州的路上……

在散加芒河北岸安顿下来之后,托马斯一家的生活与过去没什么两样:砍伐树木,建立一个小屋子;开辟田地,播上种子,等待秋天的收获。而且,一家人的生活依然贫困。

林肯在帮父亲开垦好田地之后,便萌生了独自出去闯一闯的念头。林肯从未有过什么土地,而且从来也没想过要拥有土地。他已经在农场生活了20年,尝尽了垦荒农耕的辛酸。而且,他也厌恶那种过分劳碌和单调乏味的生活,而一种渴望要得到声望以及与其他社会人交往的欲望,也促使他想要得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够让他见到他人,并吸收一些听众,并让他们为他的故事而拍手喝彩。

(二)

1831年5月,林肯的舅舅约翰·汉克斯与一位名叫丹顿·奥法特的生意人签订了一份合同。汉克斯将经由水路运送一批货物到新奥尔良去出售,他顺便带上22岁的亚伯拉罕·林肯和他的同龄异母的弟弟约翰·斯顿一同前往新奥尔良。

第二次登上新奥尔良的码头,眼前的景物与三年前首次见到的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浑身焕发着青春活力的拓荒青年,面对大都市的花花世界仿佛无动于衷。唯一令林肯惊心动魄的,是那些扑入眼帘的众多奴隶贩子的广告:

“愿出高价购买各种黑人,并即付现金;也可以代客销售,收取佣金。备有专存黑人的圈栏和囚笼。”

“出售10至18岁小妞数名,24岁的青年妇女一名,25岁的能干女人一名,外带三个壮实小孩。”

“购买18至25岁身体结实的黑人25名,男女均可,肯出高价,现金。”

……

林肯的舅舅约翰·汉克斯后来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

“当时,我们看见很多黑人都被铁链锁住,挨皮鞭抽打,备受折磨,真是于心不忍,林肯更是显得坐立不安。他激动得一言不发,脸色十分难看,目光呆滞,仿佛在思索着什么。我敢说,正是这次航行才形成了他对奴隶制的看法。实际情况也的确是这样的,因为我经常听他说,1831年5月他所看到的一切刺痛了他的心。”

当他们经过一个奴隶拍卖所并看到一次黑奴大拍卖时,林肯感到了一种难以遏止的厌恶。一个黑白混血的漂亮姑娘正被拴在一根木桩上,她要忍受着挑选者的掐捏,这不免让她疼痛难耐地又蹦又跳。出价购买者还以一种对待牲口的方式,让她在一个小房间中像马一样跑来跑去。他们在挑剔着,仿佛她是货物或者一种动物,唯独不是人。

这个时候,林肯说,如果他将来有机会,那么他所给予这个制度的惩罚一定是致命的!

一个月后,林肯怀着一种悲愤的心情离开新奥尔良,乘汽轮沿密西西河溯流而上。他要去一个新的地方——纽萨勒姆村,因为按照合同的规定,丹顿·奥法特将在那里开设商店和磨房,聘请林肯当店员,月薪是15美元,包吃包住。在那里,林肯将成为该村商店和磨房的伙计。

不久,奥法特也来到了纽萨勒姆村。他在村里买了一块土地,和林肯一起动手在这块土地上建了一所圆木小房。小房子的前厅开店,后面住人。货物运来后,林肯就把它们都码在货架上,或者堆置屋子的一角。

由于林肯在经营商店过程中忠于职守,对顾客也很热情,并且诚信无欺,所以村民们都很喜欢他。

在当店员的时间中,林肯也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顾客。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阶层人民的心理与需求。这也成为林肯步入社会的开始——接触各种类型的人物,探索并研究他们的内心活动。

(三)

1831年8月1日,林肯平生第一次参加投票,选举国会议员。不过,林肯是受奥法特的委托才有机会参加的。

在选举议员的这天,由于选举事务所的人手不够,必须找人帮忙。而镇上和乡下来的人大都不识字,那么他们在投票时就站在选务员的前面,然后说出自己要投谁的票,再由选务员写在墙上的表格中。

林肯受托的,就是这件事。这对他来说简直太容易了,林肯的动作干净利落,又快又好,在一旁监督的地方人士都赞扬他:

“这个青年干得不错!”

这一天选举日,林肯简直如过节一般,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投票箱附近,跟投票人的愉快地聊天,广交朋友,讲述故事。他还以惊人的记忆力记住了纽萨勒姆村周围几乎所有人的姓名和他们的音容笑貌。通过这次机会,林肯也得以认识了地方上的一些名人。

与林肯同年同月来到纽萨勒姆的,还有一个名叫约翰·艾伦的人。他是达特茅斯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医生。同时,他对奴隶制也是深恶痛绝。为此,他总是心平气和地与人辩论,在辩论中也显示出了惊人的诚恳与顽强。

林肯在与艾伦认识后,便很喜欢与这位博学的医生一起探讨社会和经济问题。从艾伦的身上,林肯也学到了不少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知识。

1831年末到1832年初,林肯在好友治安法官鲍林·格林的帮助下,开始钻研法律和学习怎样起草简单的文书。在学习法律和文书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林肯的心底便燃起了投身政治的火焰。同时,林肯也爱上了演讲。在纽萨勒姆,每周六晚上,洛特利基酒店的饭厅都会热闹非凡。曾经羞怯内向的林肯,在这里表现得十分活跃。在这里,他讲笑话,发表即兴演讲和宣扬他的政治见解。

这些活动是极其宝贵的,不仅扩充了林肯的心智,还唤醒了他的志愿。林肯发现,自己原来是有着非凡的才干的:用自己的言语去影响别人。这种认识也增强了林肯的勇气和自信。

1832年3月9日,林肯撰写了一篇文章,宣布自己将竞选伊利诺斯州的议员。文章写好后,由斯普林菲尔德镇的《散加芒报》印成传单散发。

在这篇竞选文章中,林肯对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纲领充满信心,并准备同其他竞选者进行辩论。当时,由于在纽萨勒姆修筑铁路要花很多钱,所以只能靠汽轮进行交通运输。因此,对凡是能够改进纽萨勒姆的航运状态的措施,林肯都表示坚决赞成。他说:

“如果我当选,任何为了这一目的而又考虑周到的立法措施,都将得到我的认可和支持。”

与此同时,林肯还积极宣传要加强宗教道德教化事业,兴办教育,扩大出版。并且他还直言不讳地公开声明,他将个人竞选州议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县内无党派的选民身上”,因为他没有参加过任何政党,加上“出身于并一直生活在最卑微的社会底层”,“没有财势兼有的亲朋的支持”。最后,他用一种让人怜爱的文句结束了这篇公告:

“然而如果善良的人民凭着他们的智慧,认为不拥护我是正确的,那么我也会因为饱受失望之苦而耿耿于怀的。”

这虽然是一篇言词朴拙、语调怯弱的竞选公告,但却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呕心沥血之作,表现出了林肯真正投身政坛所迈出的大胆一步。

同类推荐
  • 五代花间录(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五代花间录(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韩晓婵、兰泊宁编著的这本《五代花间录(五代分册)》攫取五代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以文化的视角、历史的视野、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叙述,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广阔历史背景上,使读者不但能享受到阅读快感,更可以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本书兼顾故事性、可看性与励志性。
  • 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

    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

    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的“国姓爷”:“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毛丰美的故事

    毛丰美的故事

    毛丰美,男,汉族,1949年5月生,中共党员,辽宁凤城人,生前系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4年9月26日凌晨3时55分,毛丰美因病医治无效,在大梨树村与世长辞,享年66岁。2015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记录的是毛泽东在1936年至1946年之间的外交活动。严格地讲,毛泽东在此期间的外交活动只能算是一种“民间外交”。
  • 光魂

    光魂

    本书是《中国国防科技科学家文学传记》丛书之一,是中国当代传记文学。 本书介绍了一个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和中国的“863计划”联系在一起的名字——中国光学之父、中国精密机械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现代计量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一个集二十多个“中国第一”于一身的人。他就是中国著名光学家王大珩的生平事迹。
热门推荐
  • 最佳恶毒女配

    最佳恶毒女配

    挺着大肚子的枕溪被丈夫的情人从楼梯上推下,血溅当场,一尸两命。再醒来,枕溪回到了十二岁的年纪。薄情偏心的亲生父亲,心怀鬼胎的继母,暴虐狠戾的哥哥,一肚子坏水的妹妹,枕溪在这个家步履维艰,活得生不如死。善人的包容是畜生的乐园。这一世,枕溪必要活出自己的名堂来,上辈子受过的苦难和折磨,枕溪发誓定要全部奉还回去。
  • 余生请各自安好0a

    余生请各自安好0a

    再相见时,已是八年之后!后来,夏如初才知道,这世上哪有什么注定,只不过为了再次相遇,有人在倾尽所有力气而已。这世上有一种想念,叫做,她将他写进回忆,他将她画进故事。
  • A Trace of Vice (a Keri Locke Mystery--Book #3)

    A Trace of Vice (a Keri Locke Mystery--Book #3)

    "A dynamic story line that grips from the first chapter and doesn't let go."--Midwest Book Review, Diane Donovan (regarding Once Gone)From #1 bestselling mystery author Blake Pierce comes a new masterpiece of psychological suspense.In A TRACE OF VICE (Book #3 in the Keri Locke mystery series), Keri Locke, Missing Persons Detective in the Homicide division of the LAPD, follows a fresh lead for her abducted daughter. It leads to a violent confrontation with The Collector—which, in turn, offers more clues that may, after all this time, reunite her with her daughter.
  • 不死武神

    不死武神

    蛮荒小镇废材少年,葬父传承神秘血脉,踏上强者之路。窥过绝世娇颜,骗过倾城女神。怒,可焚城灭族,战绝世强者。坏,能坑蒙拐骗,令天之骄女归心。霸,我为尊,不服来战。
  •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4)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龙角山记

    龙角山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公案奇局

    公案奇局

    选编者主要从三言二拍中辑录了有关古代诉讼官司题材的短篇小说17篇,其中不乏脍炙人口、在中国小说史很有影响的篇目,如《错斩崔宁》《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李公佐巧解梦中言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等,故事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生动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有较强的可读性。
  • 白话夜雨秋灯录2

    白话夜雨秋灯录2

    本书是《夜雨秋灯录》与《夜雨秋灯续录》的合集本。本书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古代世界,充满了想象力。本书中的故事情节曲折,文笔丽而不绮。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一个好的作家,他描写现实,述说一个悲剧,不管是用来警世,亦或表达他的失落和绝望,但是后文学的意义都在于告诉人们真相并给予人们希望,余华正是留下了这样的希望。在《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这本集子里,余华收集了近年来的一些关于写作、关于社会、关于他个人童年回忆的文章,虽然在他的所有文字中算不得出采,但是有两篇文章很值得推荐,因为一篇解释了阅读的意义——《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而另一篇则阐述了漂泊的幸福感——《别人的城市》。
  • 家庭养花一点通

    家庭养花一点通

    花卉以它绚丽的风采,把大自然装饰得分外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养花不仅可以丰富和调剂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乐趣,陶冶性情,增进健康,还能增加科学知识,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家庭养花一点通》是一本通俗易懂、实用方便、内容全面的花卉书籍。主要介绍了养花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养花准备、环境控制、家庭养花技巧、花卉繁殖、花卉栽培、花卉四季养护、病虫害防治等养花朋友最关心、最实用的养花技术,以期引领读者朋友选择适合自己的花卉,并拥有过硬的种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