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遍:“消化”。在粗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边读边思,反复琢磨,细细品味,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一些重要的知识;仔细推敲书中的精华,并吸收为己所用;识别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消化理解的过程是激发创造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是学用结合的过程。
下面以历史学习为例,详细介绍一下“三遍读书法”的运用:
第一遍,可以像读小说一样看一遍,以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遍,要有声地读出重要的年代、人物、史实细节以及一些简练的史实分析。同时自己可以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他那么做?那个时候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还可以使用否定的逆向思维来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和提高分析能力:如果不这样,历史会呈现何种面貌?这样一问,等于自己总结出了史实的历史影响力。还可以从书中初步认识到必然性与偶然性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第二遍应该做精读,最好边看边做笔记,最好能自己概括出一些名词解释、年代先后顺序、事件背景等等。
第三遍,要连贯地仔细再看一遍,尤其要注意插图和地图内容,甚至要求做到可以不看注解,就能大致说出插图所描绘的内容。
当然,所谓读“三遍”,并不是一定就是完整的三遍,而是向大家指明读书的三个层次。在实际中,有可能浏览到一半甚至一章,就突然觉得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难点,或者突然发现前面有个疑点被你想通了,马上翻回去看看,都很正常。而不是把第一遍和第二遍截然分开,不把一本书读完坚决不看前面的东西。
这种“三遍读书法”,表面看来似乎速度很慢,但实际上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读书法,对我们读书学习是很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
预习
预习的好处
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一位优秀的高中生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对北京市100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调查结果显示:重点学校有25%的学生、普通学校只有17%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也就是说,至少有75%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预习的好处。
那么预习的好处有哪些呢?预习的好处可以从长远和现阶段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信息社会掌握主动。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对我们自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是终生学习。
上中学,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第二,学会“举一反三”。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的是追求“记住”知识,但也应该尽力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因此在中学阶段,作为自学能力锻炼的基础阶段,我们有必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此处要强调的一点是预习对思维的一种锻炼。而即使针对现阶段,预习也是提高成绩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第三,预习新课才能学好新课。预习能给接着要上的新课打好基础,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如果不提前进行预习,对课堂要讲的知识一无所知的话,则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效果自然不好。而如果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听起课来就如鱼得水。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节课不可能始终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通过预习,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对不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讲解;而且疑难处由于自己预习时思考过,再听老师讲解就容易明白,同时由于一部分知识自己已经搞懂,这样就能节省一些时间来更深入地思考疑难问题,归纳并学习老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对于自己预习时已经搞懂的内容,也可以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照,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加深对已知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相反,由于未知的东西太多,什么东西都要去记,结果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拍,手忙脚乱,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预习
1.要有效利用目录
大至一本书的整体目录,小至某一节的小标题,都构成了一个框架。利用好目录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些学生忽视其作用,导致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学习效率不高。在学习一本书之前,甚至在每次开始学习新东西之前,都要借助目录或标题将其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思考。
以学习历史为例:
(1)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有四章明确标志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对每一大标题,结合小标题和教材内容对其进行填充。比如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这一标题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正确探索,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和遭受了挫折,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对每一阶段都要结合教材,然后进行史实和事件的填充。
(3)跨章节组成专题进行系统地学习。在预习过程中,注意将要学习的内容放入框架与系统中进行考虑,才能实现多角度的对问题的分析,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预习阶段层次分明
在思维中形成体系的情况下,预习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读教材,提出问题。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例如,语文、英语可利用字典、词典弄懂生字词的准确读音、含义及一般用法。将自己不能了解的知识点全部罗列出来,并注明不能理解的原因,这是预习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样上课时就能集中听老师的讲析,从而明了自己思考的不足之处,有利于以后改正。
这一阶段仍应注意“系统”二字。在读的时候,在思考的时候注意前后联系,前后对比。一个事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什么,同样重要的还有它不是什么。因此在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候,思维应有广度。具体点来说,预习时应复习、巩固与新课相关连的旧知识,最好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及运用的一般规律。
第二阶段:研究课后习题,尝试给出答案。上课时将答案与老师讲解的正确答案对照。对照过程应注意的是思路的差异性。
第三阶段:阅读相关参考材料。考虑到高中课程多而紧,而预习不等于自学(这点很重要),花费太多时间在上面反而效果不好,所以这个弹性较大。同学们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进行安排。
有些同学认为,自己虽然也进行预习,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预习时只是马马虎虎翻了翻书,走的是形式。在预习的环节中,我们不仅要初步读懂教材,还需要找出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问题,对所要学的知识做一个初步的归纳。因此,不妨设计一个表格,将知识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可以取得良好预习效果。即按照一般的预习步骤,设计一个预习表格,适用于任何科目。
预习的内容写清预习的具体章节、内容。预习的重点写出重要要领和重要结论。预习的难点写清楚自己未能理解之处和重点内容。预习的发散点写出和其他章节相联系的内容。听课后评价写清楚听课之后对自己预习之后的感想,以及还存在的疑难问题等。
预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预习时间要选择
由于中学生的功课压力大,所以学生在每次上课前,不见得有时间预习功课。然而谁说预习工作一定要在前一晚完成呢?如果能善于利用每1分钟,上课前短暂的5分钟也是绝好的时间。最可以利用的时间段是早晨上学途中、等车时间等。甚至老师踏进教室后,还在点名的几分钟都可以用来预习。而且,因为时间极为有限,有时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预习应针对老师的新授课
在教学课程中,有的老师讲课基本依据教材,但展开的比较丰富,那么就需要学生事先对教材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要对教材做一定的分析理解;有的老师讲课完全是教材的展开、升华,那么学生应该在课前预习时了解教材,分析教材,做读书笔记。学生课前预习不能盲目,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预习方法,就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浪费时间。
3.预习应针对课程特点
预习的方式是精细还是粗略,精细、粗略的程度如何,要在预习前想到。如英语每堂课语法单一,单词量少,只要稍做了解就行,但像物理这样的课程,逻辑性强,难度大,最好采用精细的方式预习,预习时甚至可动手做些实验。
4.参考书,用处多
其实参考书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作用是起到对背景知识了解的作用。预习时看一看参考书,一则可以帮助理解难点,二则可以明白重点知识在哪里,做到有的放矢。另外,现在的参考书每章的前面大都有这章的知识体系表,预习时看看参考书还可以了解一下知识体系。
5.点到为止,不求深入
预习不同于自学,它仅是一种“课前自学”,不要求把新内容全部弄懂。如果把预习等同于纯粹的个人“自学”,不仅会加重学业负担,而且会影响听课质量,从而导致“过犹不及”的情况产生。
6.笔记--预习不忘动笔墨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在预习过程中,要把新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做上各种记号。这些记号要简单统一,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这样能使各知识点一目了然。在一些重要部分还可写上自己的理解,该知识点的运用范围,使用时应注意什么等。凡在预习时想到的与之有关的东西都可以写下来,因为第一次理解的印象是深刻的,我们不可忽视预习时爆出的这些火花。
其实记的不仅仅是知识点,还可以是你的一些思路和你预习时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听完课后再把老师的方法思路记下来作对比。一段时间后你再来翻这些自己当初的一些方法,也许会有意外的发现。
总之,预习是辅助上课的,预习的目的是把课堂的时间更高效地利用好,而不是代替课堂。因而,切记把课堂上的所有任务都拿到预习上来。预习和上课应该是相得益彰的,正如有一位同学在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有了预习这一环节做保障,课堂上我很轻松,思维活跃,不局限于老师讲的或课本上的思路。我力求找出问题,想出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各科预习法
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因而预习方法也不尽相同。若是在预习前就把握住课程特点,那么预习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
一、预习语文的方法
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下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
预习语文的一般步骤是:
首先通读课文、注释以及习题,划出生字、生词和不好理解的句子。其次,查工具书,即给生字注音,给生词注释以及解决一些可以解决的问题。再次,尝试归纳出课文的中心、段意、人物特征、表现手法等,可用作听课时与老师的讲解对照,以加深理解。
预习语文可以设计一个专用表格:
生词(写出本课中的生词)文体作者介绍中心思想……
二、预习数理化的方法
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重要特点是:知识的连续性特别强。所以数理化课程虽然也可以作及时预习,但集中时间作阶段预习、学期预习,学习效率会更高一些。数理化课程预习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阅读课文,理解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等。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特定符号等,是学习数理化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预习时要重点理解,牢牢记住。
其次,扫除绊脚石。数理化的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有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及时搞清楚。
比如,预习函数这一课,看到标题或书中的图形,脑子里自然地会有“函数可以画图吗?”“函数有什么作用?”“什么叫做函数?”“函数该怎样表达?”等等问题,把这些问题都记下来。接着,再把记下来的问题进行整理,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这样,经过整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这一节课文内容的提纲了,然后再按这个问题的线索进行预习。
在“反函数”一节的预习中,根据预习提示和书中的小节标题,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1.反函数是不是函数?什么是反函数的三要素?
2.反函数与原函数有什么关系?
3.是否每一个函数都有反函数,什么样的函数有反函数呢?如何判断?
4.如何去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你能总结一下吗?
5.函数如何用符号表示,除了这种表示方法,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6.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关于y=x对称吗?
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预习,基本上就可以掌握反函数这一节的主要内容了。
最后,试做练习。数理化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出的。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预习效果好,一般书后所附的习题是可以做出来的。
三、预习英语的方法
英语预习可以分为单词的预习和课文的预习两部分。单词的预习可以先看课后的单词表,也可以直接在读课文中划出不懂的单词,这样可以把以前学过没掌握的单词也一并找了来学习。在课本上,尝试着用铅笔划出英语习惯用语、固定搭配和句型,接着预习课文,先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接着可以尝试翻译课文,把不能自己翻译的句子标记下来。
预习英语单词时,可以应用以下的表格:
生词音标词义词性词组同义词反义词例句
复习
平时复习策略
根据遗忘规律,对学习的内容最好的巩固方法就是及时复习。在这里仅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有效的复习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四步复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