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契里斯是希腊人理想化的英雄典型,勇猛无畏,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希腊联军的统帅阿伽门农抢走了阿契里斯喜欢的女俘,阿契里斯便愤然退出了战斗。特洛伊人最害怕的将领就是阿契里斯,这时,特洛伊人乘机大举进攻,一直把希腊人逼到海边。阿契里斯的部将帕特洛克罗斯看见希腊军情势危急,感到十分痛心,便请求阿契里斯把盔甲借给他,奔上战场。特洛伊人看到阿契里斯的盔甲,以为帕特洛克罗斯就是阿契里斯本人,便都纷纷逃跑,希腊人的危局总算被挽回了,可帕特洛克罗斯却被特洛伊的王子赫克托耳杀死了。
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使阿契里斯感到十分悲痛和后悔。他要为战友复仇。他狂暴地向特洛伊军进攻,所向无敌,最后他把赫克托耳杀死了,并每天拖着赫克托耳的尸体在帕特洛克罗斯的坟前绕三圈。当特洛伊的老国王普里阿摩斯跪下求阿契里斯时,他归还了尸首。这个从阿契里斯的愤怒写起的史诗,便在这里结束了。
《奥德修纪》描写伊大卡岛的大王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后,在回家途中,历险10年才归家夫妻团聚的故事。这部史诗采用中途倒叙法。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期间,家中已发生了意外的事。由于他多年不归,儿子忒勒马科斯出外寻父。许多贵族都向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求婚,企图夺取王位和财产。
奥德修斯归乡途中,海上遇险,最后来到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重述了九年间海上惊心动魄的经历。他用计战胜了吃人的海神之子、独眼巨人波吕菲摩斯、把人变成猪的喀尔刻女神、以歌声迷人的人首鸟身的女妖塞壬和海中巨怪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他还游历了冥府,看到了特洛伊战争中阵亡英雄的鬼魂。最后,同伴们都已死去,剩下他独自一人。
国王和长老们都为他的故事所感动,送了他许多礼物,并派快船送他回乡。回国后,他乔装乞丐和儿子共谋除奸之计,把求婚者全部杀死。史诗在夫妻团圆的喜剧气氛中结束。
马克思说《奥德修》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直到今天,它“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们熟悉的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李尔王》、《奥塞罗》等。其中1601年完成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莎士比亚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仅在文法学校读过几年书,后来只身一人到伦敦做演员。丰富的阅历、成熟的舞台经验和刻苦勤奋的学习使他逐渐掌握了写作艺术,到1592年,莎士比亚作为演员和诗人已闻名伦敦。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8个剧本、两手长篇叙事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兴起时的社会矛盾,真实在描写了那一时期的历史进程。在揭露封建贵族的腐朽没落的同时,也贵了原始积累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的恶习,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意义。
正是由于莎士比亚的戏剧运用反映自然的创作方法,塑造人特的形象典型,情节曲折生动,语言丰富,所以他的作品一直被后人搬上舞台,盛传不衰。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在世界戏剧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是莎士比亚最富盛名的作品。
《哈姆雷特》讲述了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丹麦国王驾崩,其弟克劳狄斯继承王位,并娶前王后、其兄嫂乔特鲁德为新王后,留学在外的王子哈姆雷特听闻回国,痛苦难当。守夜卫兵看见前国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王子从父亲幽魂那里知道叔父谋害父王的真相。为了探明事情真相,王子抛弃了自己的恋人奥菲利亚,装疯卖傻多方求证,他请艺人表演一出前国王被毒杀的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以观察他们的反应,母后以为王子疯了,叔父克劳狄斯当场色变。狠毒的克劳狄斯决定斩草除根,派人秘杀哈姆雷特,王子费劲千辛万苦逃脱了。回头说失恋的奥菲莉亚遭到一系列伤害后投河自杀,哥哥雷奥提斯恨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王共谋杀掉哈姆雷特。在一场宴会表演中,克劳狄斯王特意为哈姆雷特准备了毒酒,并在雷奥提斯的剑上涂上毒药。王子在与雷奥提斯搏斗时中了毒剑,雷奥提斯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倒下前刺死了克劳狄斯,王后也误饮毒酒而亡。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即使是他弄清真相后,也迟迟没有动手,而是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人生大问题。虽然他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狄斯,但他思考的问题、试图改变社会现实的梦想并未实现。
《圣经》
虽然《圣经》是2000多年前写成的,但是它仍然影响着今天的人们。到目前为止,《圣经》已被译成2018种语言。
《圣经》本身包含总共有66本书,分为两部分,《旧约》和《新约》。《旧约》以前是犹太教的经典,分为“法典”、“先知”、“杂著”,共39卷。其中人们熟知的有《伊甸乐园》、《诺亚方舟》、《路谋记》、《大卫和参孙的故事》。《新约》分为27卷,包括“福音书、“信徒列传”、“书信”、“启示录”四部分。《新约》主要记录了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救世言行及其门徒们的事迹。
从公元前1450年到公元100年,整本《圣经》的撰写花了超过1500年。《圣经》是在上帝神圣的指示下完成的,作者超过25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包括预言家、牧师、渔夫、国王、征税者和医生等。《圣经》涉及多种文学风格,包括历史、诗歌、法律、传记、预言、哲学、科学和励志文章。但是《圣经》的主题是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在整部《圣经》中,上帝通过对人类进行保护,委以圣职,给予爱护和进行判决,来表达自己的旨意。
宗教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由来已久,《圣经》做为基督教的经典,对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产生过良好的影响。但它消极的一面是对欧洲的社会思想起了长期的统治作用,使新的血液无法注入。
《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初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不朽之作,也是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作品。小说描写了西班牙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一世界文学典型。
小说以身着盔甲、骑着瘦马、携一肥胖仆役的老骑士堂吉诃德出巡经历为主线,通过夸张、讽刺、纪实等手法描写了西班牙社会状况。主人公堂吉诃德一心想成为行侠仗义的英雄,他的三次出巡都是怀着这个美好的愿望上路的,但他每一次的好心反而适得其反,闹出许多好笑之事,但他还不以为意,继续他除暴安良的美梦,喜剧性的事件里显出浓厚的悲剧色彩,堂吉诃德性格的复杂性是文学界常讨论的话题。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作者塞万提斯非常讨厌骑士文学,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讽刺骑士文学虚假的内容和文风,自伟大骑士小说《堂吉诃德》后,欧洲的骑士文学一蹶不振。
《浮士德》的精神内涵
《浮士德》是歌德花费60年心血写成的长篇诗剧,全书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根据主人公浮士德的经历变化展开剧情。
《浮士德》留给世界的文化精髓是主人公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浮士德对理想的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古典美及建功立业的不倦的追求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面貌,从中看到18世纪知识分子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和呼唤。
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克服障碍、超越自我的精神已经成了一种象征,“浮士德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品质的代称,今天德国人精益求精的民族性格正是与“浮士德精神”一脉相承。
另外,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还有一定的哲学意义,该人物与堂吉诃德、汉姆雷特一样都是西方文学的典型。
泰戈尔
泰戈尔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受到广大印度人民的喜爱。
1861年,泰戈尔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878年到英国学法律,两年后回国从事文学事业。
泰戈尔早期写的诗集《暮歌》和《晨歌》歌颂了青春、爱情和大自然。他还写了10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描写人民大众的苦难。
1901年,泰戈尔致力于教育改革。他创办了一所新型的学校,传播印度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经过20年的发展,这所学校成了著名的印度国际大学。
20世纪初,印度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泰戈尔创作了很多爱国歌曲,还写了三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和《戈拉》。其中的《戈拉》反映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真实的印度社会生活。
1913年,泰戈尔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部表达诗人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他还写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优秀诗集。